本篇是寫魏文帝曹丕,在洛陽開掘靈芝池後,大約是在黃初三年。《三國誌·文帝紀》中載:“是歲,穿靈芝池。”在此之前還築有陵雲台,以顯示魏國開國皇帝的權威。《靈芝篇》全文如下:
“靈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濱。榮華相晃耀,光采曄若神。古時有虞舜,父母頑且嚚。盡孝於田壟,烝烝不違仁。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娛親。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丁蘭少失母,自傷早孤煢。刻木當嚴親,朝夕致三牲。暴子見陵悔,犯罪以亡形。丈人為泣血,免戾全其名。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
歲月不安居,嗚呼我皇考,生我既已晚,棄我何其早。蓼莪誰所興?念之令人老,退詠南風詩,灑淚滿褘抱。
亂曰:聖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萬國鹹禮讓。百姓家肅虔。庠序不失儀。孝悌處中田。戶有曾閔子。比屋皆仁賢。髫齓無夭齒。黃發盡其年。陛下三萬歲。慈母亦複然。”
曹植此首詩寫得較為隱秘,他引述了古代著名孝子恪守仁道,尊父敬母的事跡,抒自己的孝思。通過歌頌文帝曹丕的政治教化、頌聖之詞,對文帝的奢侈、矯飾表露出來。使“靈芝生玉池”能與詩的主旨形成整體,讓讀者能聯想到許多。
詩的為首四句可以說是通“頌聖”,為全篇定下了主旨。
“靈芝”,一種菌類植物,可入藥,自古做為吉祥之草。“玉池”指曹丕開掘的靈芝池。“朱草”一種枝葉皆為紅色的草,可做染料,長滿了洛水之灣。“榮華”指草本的花,燦爛的花朵交相映耀。“若神”光彩奪目如是仙境。把靈芝池寫的絢麗華貌,象征盛世祥瑞。自然使人想起曹操築的“芙蓉池”,乃鄴城銅雀台西園景點,曹操曾有“清夜遊西園,飛蓋想追隨。”時的盛況影射曹丕是與其父媲美。
第二段,筆鋒一轉,曹植的詩進入與“靈芝”完全不相幹的古代,曆陳“古時”孝子的事跡,寫得十分生動,感人至深。此段共寫了四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古時有虞舜,父母頑且嚚。”虞舜,傳說中父係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姚姓,名重華,史稱虞舜,據《尚書·堯典》記載:舜在下層民間,是個鰥夫。他的父親是個盲人,且愚鈍。母親虛偽,弟弟倨傲,舜卻能與他們和諧共處。忠厚孝順父母,治理家事,而使他們不至奸邪。堯帝聽說後,將女兒下嫁給他。舜主持多種事物都整齊有序。他居官0年後即帝位,又過50年在南巡中去世。
第二個故事:“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娛親。”為了給年老的父母以快樂,他穿上衣服,做出許多孩子的動作,讓雙親高興。一旦有過便讓“慈母”用苔杖打自己。但他覺得小時候,母親打在身上感到很痛,而現在打在身上感覺不到痛,說明母親垂垂老矣,因而落下淚來……
第三個故事:“丁蘭少失母”,用木刻母像,加以供奉。“暴子見陵悔”,暴徒企圖侮辱她,遭到丁蘭的反抗,並被她“亡形”,殺死了暴徒。官府得知此事,欲治罪於丁蘭,卻見丁蘭的木母像,眼裏流出淚來,以為這是丁蘭孝心感動了神靈,遂即免其罪過,以“全其名”聲。
第四個故事:“董永”民間故事中的著名孝子。“父老”父親欠人家債務,他受雇為人做苦工,以換取“甘肥”好吃的東西,奉養雙親。他的行動使“天靈”受到感動,“神女”為織布幫助他還債。此說即為文學故事傳說中的,董永無力葬父,賣身為奴,感動了織女,兩人結為夫妻,織女十天內即完成了織絹百匹,使董永得以償債賣身。其故事後來成為戲劇舞台上的一道亮景。
第三段中的“皇考”,指作者之父曹操,第三、四兩句的意思為:哀歎已故的父親,生養我時已很晚,偏又過早地離我而去。在此,作者曹植可能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父親過早辭世,他無法向父行孝心;二是疑懼父親去世,使自己失去保護傘,無法抵製其兄文帝的欺壓迫害,事實證明曹植的疑慮是有道理的,因而念及老人十分悲哀,“灑淚”熱淚灑滿胸前的衣袍。
第四段尾聲,“亂曰”指末章。作者文章又回到“靈芝”的題意上,歌頌“聖皇”文帝曹丕“德教”治績的稱美,政治教化的卓有成效,“戶有曾閔子”,指家家都有孝行著稱的“曾、閔”二人皆為孔子的弟子。無論是孩子,還是“黃發”老人,都享盡天賜的壽命。最後情不自禁的高呼:“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慈母”指其生身母六皇太後,同樣萬歲安寧。
此詩頌文章的德教,寫古人之孝行,抒自己之孝思,卻讓讀者能聯想到很多!(未完待續)
“靈芝生王地,朱草被洛濱。榮華相晃耀,光采曄若神。古時有虞舜,父母頑且嚚。盡孝於田壟,烝烝不違仁。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娛親。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丁蘭少失母,自傷早孤煢。刻木當嚴親,朝夕致三牲。暴子見陵悔,犯罪以亡形。丈人為泣血,免戾全其名。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責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
歲月不安居,嗚呼我皇考,生我既已晚,棄我何其早。蓼莪誰所興?念之令人老,退詠南風詩,灑淚滿褘抱。
亂曰:聖皇君四海。德教朝夕宣。萬國鹹禮讓。百姓家肅虔。庠序不失儀。孝悌處中田。戶有曾閔子。比屋皆仁賢。髫齓無夭齒。黃發盡其年。陛下三萬歲。慈母亦複然。”
曹植此首詩寫得較為隱秘,他引述了古代著名孝子恪守仁道,尊父敬母的事跡,抒自己的孝思。通過歌頌文帝曹丕的政治教化、頌聖之詞,對文帝的奢侈、矯飾表露出來。使“靈芝生玉池”能與詩的主旨形成整體,讓讀者能聯想到許多。
詩的為首四句可以說是通“頌聖”,為全篇定下了主旨。
“靈芝”,一種菌類植物,可入藥,自古做為吉祥之草。“玉池”指曹丕開掘的靈芝池。“朱草”一種枝葉皆為紅色的草,可做染料,長滿了洛水之灣。“榮華”指草本的花,燦爛的花朵交相映耀。“若神”光彩奪目如是仙境。把靈芝池寫的絢麗華貌,象征盛世祥瑞。自然使人想起曹操築的“芙蓉池”,乃鄴城銅雀台西園景點,曹操曾有“清夜遊西園,飛蓋想追隨。”時的盛況影射曹丕是與其父媲美。
第二段,筆鋒一轉,曹植的詩進入與“靈芝”完全不相幹的古代,曆陳“古時”孝子的事跡,寫得十分生動,感人至深。此段共寫了四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古時有虞舜,父母頑且嚚。”虞舜,傳說中父係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姚姓,名重華,史稱虞舜,據《尚書·堯典》記載:舜在下層民間,是個鰥夫。他的父親是個盲人,且愚鈍。母親虛偽,弟弟倨傲,舜卻能與他們和諧共處。忠厚孝順父母,治理家事,而使他們不至奸邪。堯帝聽說後,將女兒下嫁給他。舜主持多種事物都整齊有序。他居官0年後即帝位,又過50年在南巡中去世。
第二個故事:“伯瑜年七十,彩衣以娛親。”為了給年老的父母以快樂,他穿上衣服,做出許多孩子的動作,讓雙親高興。一旦有過便讓“慈母”用苔杖打自己。但他覺得小時候,母親打在身上感到很痛,而現在打在身上感覺不到痛,說明母親垂垂老矣,因而落下淚來……
第三個故事:“丁蘭少失母”,用木刻母像,加以供奉。“暴子見陵悔”,暴徒企圖侮辱她,遭到丁蘭的反抗,並被她“亡形”,殺死了暴徒。官府得知此事,欲治罪於丁蘭,卻見丁蘭的木母像,眼裏流出淚來,以為這是丁蘭孝心感動了神靈,遂即免其罪過,以“全其名”聲。
第四個故事:“董永”民間故事中的著名孝子。“父老”父親欠人家債務,他受雇為人做苦工,以換取“甘肥”好吃的東西,奉養雙親。他的行動使“天靈”受到感動,“神女”為織布幫助他還債。此說即為文學故事傳說中的,董永無力葬父,賣身為奴,感動了織女,兩人結為夫妻,織女十天內即完成了織絹百匹,使董永得以償債賣身。其故事後來成為戲劇舞台上的一道亮景。
第三段中的“皇考”,指作者之父曹操,第三、四兩句的意思為:哀歎已故的父親,生養我時已很晚,偏又過早地離我而去。在此,作者曹植可能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父親過早辭世,他無法向父行孝心;二是疑懼父親去世,使自己失去保護傘,無法抵製其兄文帝的欺壓迫害,事實證明曹植的疑慮是有道理的,因而念及老人十分悲哀,“灑淚”熱淚灑滿胸前的衣袍。
第四段尾聲,“亂曰”指末章。作者文章又回到“靈芝”的題意上,歌頌“聖皇”文帝曹丕“德教”治績的稱美,政治教化的卓有成效,“戶有曾閔子”,指家家都有孝行著稱的“曾、閔”二人皆為孔子的弟子。無論是孩子,還是“黃發”老人,都享盡天賜的壽命。最後情不自禁的高呼:“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慈母”指其生身母六皇太後,同樣萬歲安寧。
此詩頌文章的德教,寫古人之孝行,抒自己之孝思,卻讓讀者能聯想到很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