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桀(公元177—17年)字仲宣,山陽高平人(今山東鄒縣西南)。王桀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龍·才略》稱他為“七子之冠冕”。他能詩善賦,詩以“七哀詩”為最有名,現選其第一首如下:


    此詩是他由長安避亂,赴荊州時寫的途中所見:“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複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生死處,何能兩相完。”詩中通過“白骨蔽平原”概括描寫和棄子饑婦的特寫手法,揭示戰爭給人民造成的淒慘景象。人們讀之不禁掉下淚來,喟然傷心肝。


    此詩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軍閥混戰所造成的淒慘景象,怵目驚心,是東漢末現實的真實寫照。


    王桀的詞賦寫得相當出色,現舉出他賦中的名篇《登樓賦》,此賦是他滯留荊州登當陽城樓作,寫他看了異鄉風物之美,引起他思鄉懷土之情:“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讀之深切感人。


    《中國文學史》評論此篇賦時說:“表現了作者處於亂世,壯誌不得伸展的沉痛感情:惟明之逾邁兮,似河清其未及。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街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一麵。賦寫景和抒情相結合,具有濃厚的詩意,脫盡了漢賦鋪陳堆砌的習氣,顯示了王桀抒情賦在藝術上的成熟。


    王桀在獻帝西遷時,曾徙足長安,左中郎將蔡邑聞桀至,急忙倒履迎之。賓客見桀年既幼弱,容狀短小,盡驚。而邑卻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時桀年17歲,辟為司徒,詔黃門侍郎,桀以西京擾亂,皆未就。遂乃至荊州依劉表,表以桀貌體弱,不甚重視。表不久病卒,桀勸表次子琮,歸順曹操。對琮說:“仆有愚計,願進之於將軍,可乎?”


    劉琮曰:“吾所願聞之。”


    王桀曰:“天下大亂,豪傑並起,倉促之際,疆弱未分,故人各有心耳。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欲為公侯。觀古今之成敗,能先見事機者,則受其福,將軍自度,以為曹操如何?”劉琮不能對。


    王桀繼續說:“如我所聞,曹公乃人傑也。智謀出世,雄略冠時,摧袁紹於官渡,驅孫權於江外,逐劉備於隴右,破鳥丸於白登,往往如神,不可勝計。今日之事,去就可知矣。將軍能聽桀計,卷甲倒戈,應天順命,以歸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保己全宗,重之後世,此萬全之策也。劉琮知難以抗曹,遂聽從桀之建議,舉州歸曹,以劉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建安風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景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景榮並收藏建安風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