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幹字偉長,北海人(今山東壽光),生於公元170年,卒於17年。學者,不僅善詩賦,文學家,而且是哲學家。魏文帝稱幹為“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誌,可謂彬彬君子矣。”亦是五官中郎將文學。他的詩詞寫得也很好,有名於時的《室思》一詩,寫婦女懷念遠出的丈夫,文筆清麗,辭清委婉。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如同情歌一般,寫得一往情深。其意境常為後來人所化用。
他的哲學著作,《中論》最負盛名,上下兩卷,共0篇。王桀曾稱讚其“辭義典雅,足傳於後”。內容屬儒家思想提出“大義為先,物名為後”的命題,反對鄙儒,“矜於古訓”。在《治學篇》中說:“破斥偏空,摘其章句,而不能說其大義之所極。”
在哲學上他還提出“人心莫不有道理”的觀點。但這種“理道”他認為不是先天的,而是要經過後天的學習,才能達到啟悟。這種心有道理之說,實開宋儒朱熹等人“理具於心”的先河。
朱熹是南宋的哲學家。在哲學上他集理學之大成,發展了理氣關係的學說。他認為理和氣不能相離,“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但又斷言:“理在先,氣在後”,“有是理便是有氣,但理是本。強調“天理”和“人欲”的對立,要求人們放棄“私欲”,服從“天理”。他認為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誌。”朱熹“理具於心”的理念,與“人心莫不有道理”的觀點,何其相似乃耳。(未完待續)
他的哲學著作,《中論》最負盛名,上下兩卷,共0篇。王桀曾稱讚其“辭義典雅,足傳於後”。內容屬儒家思想提出“大義為先,物名為後”的命題,反對鄙儒,“矜於古訓”。在《治學篇》中說:“破斥偏空,摘其章句,而不能說其大義之所極。”
在哲學上他還提出“人心莫不有道理”的觀點。但這種“理道”他認為不是先天的,而是要經過後天的學習,才能達到啟悟。這種心有道理之說,實開宋儒朱熹等人“理具於心”的先河。
朱熹是南宋的哲學家。在哲學上他集理學之大成,發展了理氣關係的學說。他認為理和氣不能相離,“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但又斷言:“理在先,氣在後”,“有是理便是有氣,但理是本。強調“天理”和“人欲”的對立,要求人們放棄“私欲”,服從“天理”。他認為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誌。”朱熹“理具於心”的理念,與“人心莫不有道理”的觀點,何其相似乃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