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建中所部支持徐文,中銳旅各部及時到位,在外麵形成包圍封鎖圈,再加上徐文本人的赫赫威名。
王二麻等偽軍高級軍官們沒有了可選擇的餘地,隻能同意接受徐文的安排。
沒人領了三百塊大洋,交出了兵權和配槍,黯然離開。
為了保險起見,徐文派田忠親率騎兵營的一個排,將他們送出了高山鎮範圍。
站在高山鎮外的路邊,看著田忠率騎兵營將士離去,謝晉元不由得暗暗鬆了一口氣,轉而對徐文道:“徐兄,目前這些害群之馬已經離開,你接下來打算怎麽辦?”
徐文道:“整編部隊,嚴加訓練,以待再戰!”
“具體呢?”謝晉元問。徐文掏出香煙點了一根道:“對所有投誠的偽軍進行一次梳理,品行不好,老弱殘缺的全部清理出去,把真正的精壯全部留下。
但是有一點,如果這些被清理出去的偽軍,沒有做過什麽於國於民都不利的事情,就都給他們一些路費,讓他們回家務農吧,免得把他們逼上絕境,再去落草為寇,危害一方。”
“這事兒,由你和冷兄一塊負責,盡快開始,早點結束,我們再一塊對所有部隊進行統一的整編和訓練!”
“是!”謝晉元與冷鋒同時挺身應了下來。
一場規模浩大的甄別行動,在高山鎮的中銳旅中,準確的來說是在兩萬多投誠的偽軍中展開了。
偽軍的戰鬥力之所以差,除了他們沒有信仰,訓練不足,指揮官貪生怕死之外。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他們的兵員成分良莠不齊,老弱病殘濫竽充數的情況,在幾乎所有的偽軍部隊中都能找到。
這批投靠中銳旅的偽軍也不例外,經過這一場甄別,竟然一次性梳理出了超過四千多不合格的兵員,幾乎達到了所有投誠偽軍總數的五分之一。
也就是說,平均每五個偽軍,就有一個是老弱病殘,濫竽充數者。
這些人,要麽是帶傷帶病,要麽就是未成年的青少年,要麽就是一些混了多年的老兵油子,都是混口飯吃才跟著幹漢奸。
真的打起仗來,也就是跟著吆喝幾聲,壯壯聲勢還行,一旦見勢不妙,跑的比兔子都快。
這樣的兵,怎麽能讓他們待在中銳旅。
除此之外,冷鋒和謝晉元他們還甄別出了一批,血債累累,作奸犯科的鐵杆漢奸,人數近千,這批人自然是被就地當眾槍決,以儆效尤了。
而另外幾千名老弱殘兵,謝晉元與冷鋒等人,則按照徐文的安排統一發放了路費,遣散回家。
完成了曬別後,中銳旅和投誠偽軍的總人數還剩下一萬七千餘人。
於是,徐文,冷鋒,謝晉元等人經過重新商議討論決定,對這一萬七千餘人進行新的整編,將這支部隊整編為五個步兵團,外加四個直屬營。
其中每個步兵團仍然按照三千人的甲種團整編,合計一萬五千餘人,四個直屬營每個營五百人,分別是警衛營,騎兵營,偵察營和炮兵營。
原輜重營,分散並入五個主力步兵團,使得每個團都有三個主力步兵營,外加若幹個團直屬連。
這五個主力團和四個直屬營,並不包括參謀長馮六根和原第2團團長賽貂蟬他們所率領的二龍山根據地留守部隊。
而這次整編過後,各部隊的軍事主官人選也有了變化。
五個主力團的團長分別是第一團孫得勝,第二團趙明宇,第三團團長周川,第四團團長周海,第五團團長武建中。
四個直屬營營長分別是警衛營長田忠,偵察營長李天峰,炮兵營長王大錘,騎兵營營長則由副旅長冷鋒兼任。
而賽貂蟬原來的那個二營,與馮六根所率領的留守民兵部隊,合編為二龍山根據地留守團,也叫守備團,由賽貂蟬擔任團長,馮六根負責統一指揮。
值得一提的是,已經歸隊的劉大力通過馮六根,也和徐文取得了聯絡。
正帶著一個排的戰士,向高山鎮趕來,等他趕到後,徐文打算讓劉大力接任警衛營營長的職務。
劉大力算是跟著徐文從劉家村殺出來的8連老兵了,在劉鐵柱犧牲後,他是唯一幸存的劉家村老兵。
跟著徐文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大大小小參加的戰鬥少說也有數十次了。
上次在江南突圍的戰鬥中,又負了傷,無論是資曆還是戰功,出任警衛營營長都是絕對夠格的。
最主要的是,他對徐文絕對忠誠,在田忠要兼任騎兵營營長的情況下,讓他來當營長再合適不過了。
綜上所述,如今的中銳旅具體編製和人員資料如下;
旅長:徐文,副旅長冷鋒,謝晉元,參謀長:馮六根。
下轄五個主力團,一個守備團和四個直屬營。
一團團長孫得勝,二團團長趙明宇,三團團長周川,四團團長周海,五團團長武建中,守備團團長賽貂蟬。
騎兵營營長田忠,警衛營營長劉大力(之前誤寫chengl牛大力,現改),炮兵營營長王大錘,偵察營營長李天峰。
通訊處處長仍由楚若涵負責,全旅加上守備團的話,總兵力超過一萬九,接近兩萬人。
完成整編後,不等劉大力到崗,徐文便與冷鋒,謝晉元等人,帶著部隊開始在高山鎮一帶展開了高強度的緊急訓練。
對了,值得一提的是魯西十八寨總寨主的納蘭穎,在幫助徐文擊退了日軍後,還回到寨子中當她的總寨主去了。
隻不過,她動員了當地百姓,為徐文和中銳旅的將士們解決了相當一批的糧食,蔬菜等生活物資供給問題。
也算是,極大的支援了中銳旅抗戰。
話說後宮淳逃回東山縣,收攏潰兵,發現自己四五萬大軍,最終活著逃回來的隻有不到一個聯隊的兵力。
所有的輜重和重武器,以及騎兵戰馬裝備,幾乎損失殆盡,不禁被氣的差點吐血而亡。
這老鬼子懷著滔天的怒火和恨意,開始重新調集兵力,準備再發動一次圍剿,報這一箭之仇。
王二麻等偽軍高級軍官們沒有了可選擇的餘地,隻能同意接受徐文的安排。
沒人領了三百塊大洋,交出了兵權和配槍,黯然離開。
為了保險起見,徐文派田忠親率騎兵營的一個排,將他們送出了高山鎮範圍。
站在高山鎮外的路邊,看著田忠率騎兵營將士離去,謝晉元不由得暗暗鬆了一口氣,轉而對徐文道:“徐兄,目前這些害群之馬已經離開,你接下來打算怎麽辦?”
徐文道:“整編部隊,嚴加訓練,以待再戰!”
“具體呢?”謝晉元問。徐文掏出香煙點了一根道:“對所有投誠的偽軍進行一次梳理,品行不好,老弱殘缺的全部清理出去,把真正的精壯全部留下。
但是有一點,如果這些被清理出去的偽軍,沒有做過什麽於國於民都不利的事情,就都給他們一些路費,讓他們回家務農吧,免得把他們逼上絕境,再去落草為寇,危害一方。”
“這事兒,由你和冷兄一塊負責,盡快開始,早點結束,我們再一塊對所有部隊進行統一的整編和訓練!”
“是!”謝晉元與冷鋒同時挺身應了下來。
一場規模浩大的甄別行動,在高山鎮的中銳旅中,準確的來說是在兩萬多投誠的偽軍中展開了。
偽軍的戰鬥力之所以差,除了他們沒有信仰,訓練不足,指揮官貪生怕死之外。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他們的兵員成分良莠不齊,老弱病殘濫竽充數的情況,在幾乎所有的偽軍部隊中都能找到。
這批投靠中銳旅的偽軍也不例外,經過這一場甄別,竟然一次性梳理出了超過四千多不合格的兵員,幾乎達到了所有投誠偽軍總數的五分之一。
也就是說,平均每五個偽軍,就有一個是老弱病殘,濫竽充數者。
這些人,要麽是帶傷帶病,要麽就是未成年的青少年,要麽就是一些混了多年的老兵油子,都是混口飯吃才跟著幹漢奸。
真的打起仗來,也就是跟著吆喝幾聲,壯壯聲勢還行,一旦見勢不妙,跑的比兔子都快。
這樣的兵,怎麽能讓他們待在中銳旅。
除此之外,冷鋒和謝晉元他們還甄別出了一批,血債累累,作奸犯科的鐵杆漢奸,人數近千,這批人自然是被就地當眾槍決,以儆效尤了。
而另外幾千名老弱殘兵,謝晉元與冷鋒等人,則按照徐文的安排統一發放了路費,遣散回家。
完成了曬別後,中銳旅和投誠偽軍的總人數還剩下一萬七千餘人。
於是,徐文,冷鋒,謝晉元等人經過重新商議討論決定,對這一萬七千餘人進行新的整編,將這支部隊整編為五個步兵團,外加四個直屬營。
其中每個步兵團仍然按照三千人的甲種團整編,合計一萬五千餘人,四個直屬營每個營五百人,分別是警衛營,騎兵營,偵察營和炮兵營。
原輜重營,分散並入五個主力步兵團,使得每個團都有三個主力步兵營,外加若幹個團直屬連。
這五個主力團和四個直屬營,並不包括參謀長馮六根和原第2團團長賽貂蟬他們所率領的二龍山根據地留守部隊。
而這次整編過後,各部隊的軍事主官人選也有了變化。
五個主力團的團長分別是第一團孫得勝,第二團趙明宇,第三團團長周川,第四團團長周海,第五團團長武建中。
四個直屬營營長分別是警衛營長田忠,偵察營長李天峰,炮兵營長王大錘,騎兵營營長則由副旅長冷鋒兼任。
而賽貂蟬原來的那個二營,與馮六根所率領的留守民兵部隊,合編為二龍山根據地留守團,也叫守備團,由賽貂蟬擔任團長,馮六根負責統一指揮。
值得一提的是,已經歸隊的劉大力通過馮六根,也和徐文取得了聯絡。
正帶著一個排的戰士,向高山鎮趕來,等他趕到後,徐文打算讓劉大力接任警衛營營長的職務。
劉大力算是跟著徐文從劉家村殺出來的8連老兵了,在劉鐵柱犧牲後,他是唯一幸存的劉家村老兵。
跟著徐文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大大小小參加的戰鬥少說也有數十次了。
上次在江南突圍的戰鬥中,又負了傷,無論是資曆還是戰功,出任警衛營營長都是絕對夠格的。
最主要的是,他對徐文絕對忠誠,在田忠要兼任騎兵營營長的情況下,讓他來當營長再合適不過了。
綜上所述,如今的中銳旅具體編製和人員資料如下;
旅長:徐文,副旅長冷鋒,謝晉元,參謀長:馮六根。
下轄五個主力團,一個守備團和四個直屬營。
一團團長孫得勝,二團團長趙明宇,三團團長周川,四團團長周海,五團團長武建中,守備團團長賽貂蟬。
騎兵營營長田忠,警衛營營長劉大力(之前誤寫chengl牛大力,現改),炮兵營營長王大錘,偵察營營長李天峰。
通訊處處長仍由楚若涵負責,全旅加上守備團的話,總兵力超過一萬九,接近兩萬人。
完成整編後,不等劉大力到崗,徐文便與冷鋒,謝晉元等人,帶著部隊開始在高山鎮一帶展開了高強度的緊急訓練。
對了,值得一提的是魯西十八寨總寨主的納蘭穎,在幫助徐文擊退了日軍後,還回到寨子中當她的總寨主去了。
隻不過,她動員了當地百姓,為徐文和中銳旅的將士們解決了相當一批的糧食,蔬菜等生活物資供給問題。
也算是,極大的支援了中銳旅抗戰。
話說後宮淳逃回東山縣,收攏潰兵,發現自己四五萬大軍,最終活著逃回來的隻有不到一個聯隊的兵力。
所有的輜重和重武器,以及騎兵戰馬裝備,幾乎損失殆盡,不禁被氣的差點吐血而亡。
這老鬼子懷著滔天的怒火和恨意,開始重新調集兵力,準備再發動一次圍剿,報這一箭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