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再得良將
關勝與宣讚聽見郝思文說他想去投靠李慶後,都是滿臉的吃驚,
“那李慶且不說他是不是亂臣賊子,就官職來說,他不過是個小小的六品統製使,如何值得兄弟你去投靠?”
相比起李慶來,河東節度使李援無論從哪方麵來說,都足以甩出他十八條街,
故而關勝與宣讚實在是無法理解郝思文是怎麽想的。
郝思文遲疑著道:
“唐斌兄弟給我寫了封信,說那李慶如何了得,治下百姓如何安居樂業,將士又是如何精銳,小弟心中甚是向往,故而打算去走一遭。”
關勝聽後,大鬆了一口氣,笑道:
“既是如此,兄弟且去,到時一起到太原府會合就是了。”
郝思文卻認真的道:“若他那裏真的如唐斌兄弟信中所說那樣,小弟便打算留下不走了。”
關勝滿不在意的說:
“唐斌那信定是誇大吹噓了的,我料那裏不過是比一般的強盜治下好上一定,兄弟你不過是多走一段路而已。”
三人於是商議已定,翌日便拔寨離開了濟州。
但是關勝這麾下的士兵,成分很複雜,是來自河東、河南還有禁軍三地的精銳,
故而聽說關勝要去太原投奔河東節度使李援後,來自河南與禁軍的士兵都不願意跟他走,瞬間便又散了一二千人。
而其中部分人聽聞郝思文要去投奔李慶後,也覺得這不失為一個出路,
故而離開濟州後,隊伍瞬間分為三顧,關勝、宣讚領著兩千士兵,繼續北上,部分一千多士兵則分散著往西而行,返回家鄉,
此外便是郝思文領著二百餘人,朝著東北方的新平寨走去。
按照關勝與宣讚的想法,估計他們走到大名府的時候,郝思文應該就失望的離開新平寨,前來與他們會合了。
誰知當他們刻意放緩行軍,都穿過了大名府地界,也不見唐斌追趕過來,心裏滿是疑惑。
“難道郝兄弟是被那李慶扣押了?”
雖滿是不解,但他們也是沒法再等了,一路北上去了太原府。
其實路過大名府時,還發生了一個插曲,梁中書看重關勝、宣讚的武力,又擔心梁山再次來犯,並有意將他們一行人挽留下來。
但聞達、李成兩個卻在暗中商量:
“若讓關勝、宣讚留下,必得留守看重,你我兄弟的富貴可就到頭了!”
因此兩人便使了詭計,讓梁中書與關勝互相生出間隙,這才讓此事攪和了。
關勝、宣讚一行抵達太原後,頓時獲得了河東節度使的熱情接待,拜為上將,極為看重……
郝思文那邊,也同樣是受到了李慶的禮遇,
當初李慶見關勝不如此待見他,於是就退而求其次,打起了這郝思文的主意。
郝思文在蒲東三傑中,武力稍遜唐斌,謀略又遠不如關勝,似乎是最遜色的那個。
但其實他也有過人其之處,
他的性格跟現在的郭盛有些類似,都極為好學,
原著中,郝思文剛出場時卻是平平無奇,完全被關勝的鋒芒所掩蓋,甚至連宣讚也比不上,
但後來的數次征戰中,他卻都有較出色的戰績,進步特別的大。
不莽撞,勤而好學,又善於動腦子,這樣的將領其實更得李慶的看重。
就如郭盛,他在對影山剛加入李慶時,也根本不堪大任,但如今已是可以被李慶放心的派他去獨擋一麵了。
可惜在原著中,郝思文卻沒一直成長起來就死了,
而且,他的死法還是梁山一百單八將中最慘的,
別的人不管萬箭穿心還是被馬踏成肉泥,都是頃刻間便死去,
而郝思文卻不得痛快,征討方臘時被“碎剮處死”,也就是淩遲,最後還被梟首示眾了許多天。
不過他如今既然來投靠了李慶,這悲催的命運應該不會發生了。
筵席過後,郝思文被唐斌帶著騎馬四處轉悠了幾天,見他信中所說的毫無虛言,心便定了下來。
郝思文自有他的想法,
李慶官職雖小,但麾下兵強馬壯,更難得的是還懂得治理地方,讓上下一心,
但在如今這亂糟糟的世道,隻需時機成熟,他定能乘勢扶搖直上,建立一番功業!
而正因為李慶如今實力還比較小,將來才會有他郝思文大用的時候,
相比之下,河東節度使李援卻是個世家大族出身,身邊根本不缺投靠的人,
關勝名聲很大,去投靠後還有可能被重用,
但他跟著去了後,恐怕最多隻能當個副將罷了,永遠別想有曆練成長的機會。
這想法雖有一點點的私心,卻是無傷大雅,李慶若是知道了,除了讚賞不會多說什麽。
至此,郝思文便安心的在李慶勢力安定下來,
他每天除了領兵訓練,閑時與唐斌、郭盛、秦明等人切磋武藝,偶爾與大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再不用去勞心朝廷的爛事,日子倒是過得頗為暢快。
但有人這時的心裏卻是極不暢快,
這人便是梁山的寨主宋江,
雖然擊敗了關勝的上萬大軍,不過梁山也付出了不少的代價,所獲得的則少之又少。
上次呼延灼之戰,還說獲得了一個彭玘投靠,這次也是三員虎將,卻全都沒一個是入他甕中的。
最可氣的是那李慶什麽都沒做,就在一旁看戲,最後卻獲得了“井上犴”郝思文和兩三百個精銳!
這個結果實在是令宋江鬱悶之極。
明明是他擊敗關勝的,如何功績,為何郝思文卻寧願去投靠李慶,也不願歸順他?
難道就因為他宋江的反賊,而李慶是官兵?
思來想去,宋江還是覺得該盡快完成招安的計劃,
若他能如杜恭一樣占據一州之地,李慶算個什麽東西?
故而即便穆春、穆弘等人大聲叫嚷著要打新平寨,宋江也完全置之不理。
他與吳用合計了一番後,派了人去大名府見梁中書,要他將盧俊義放了,此外則是表達的願意歸順朝廷的意願。
按照宋江與吳用的想法,上次他們攻打大名府,即便是沒有最後攻下城池,但連勝四場,殺得大名府官兵盡皆喪膽,梁中書絕對沒有拒絕的道理。
關勝與宣讚聽見郝思文說他想去投靠李慶後,都是滿臉的吃驚,
“那李慶且不說他是不是亂臣賊子,就官職來說,他不過是個小小的六品統製使,如何值得兄弟你去投靠?”
相比起李慶來,河東節度使李援無論從哪方麵來說,都足以甩出他十八條街,
故而關勝與宣讚實在是無法理解郝思文是怎麽想的。
郝思文遲疑著道:
“唐斌兄弟給我寫了封信,說那李慶如何了得,治下百姓如何安居樂業,將士又是如何精銳,小弟心中甚是向往,故而打算去走一遭。”
關勝聽後,大鬆了一口氣,笑道:
“既是如此,兄弟且去,到時一起到太原府會合就是了。”
郝思文卻認真的道:“若他那裏真的如唐斌兄弟信中所說那樣,小弟便打算留下不走了。”
關勝滿不在意的說:
“唐斌那信定是誇大吹噓了的,我料那裏不過是比一般的強盜治下好上一定,兄弟你不過是多走一段路而已。”
三人於是商議已定,翌日便拔寨離開了濟州。
但是關勝這麾下的士兵,成分很複雜,是來自河東、河南還有禁軍三地的精銳,
故而聽說關勝要去太原投奔河東節度使李援後,來自河南與禁軍的士兵都不願意跟他走,瞬間便又散了一二千人。
而其中部分人聽聞郝思文要去投奔李慶後,也覺得這不失為一個出路,
故而離開濟州後,隊伍瞬間分為三顧,關勝、宣讚領著兩千士兵,繼續北上,部分一千多士兵則分散著往西而行,返回家鄉,
此外便是郝思文領著二百餘人,朝著東北方的新平寨走去。
按照關勝與宣讚的想法,估計他們走到大名府的時候,郝思文應該就失望的離開新平寨,前來與他們會合了。
誰知當他們刻意放緩行軍,都穿過了大名府地界,也不見唐斌追趕過來,心裏滿是疑惑。
“難道郝兄弟是被那李慶扣押了?”
雖滿是不解,但他們也是沒法再等了,一路北上去了太原府。
其實路過大名府時,還發生了一個插曲,梁中書看重關勝、宣讚的武力,又擔心梁山再次來犯,並有意將他們一行人挽留下來。
但聞達、李成兩個卻在暗中商量:
“若讓關勝、宣讚留下,必得留守看重,你我兄弟的富貴可就到頭了!”
因此兩人便使了詭計,讓梁中書與關勝互相生出間隙,這才讓此事攪和了。
關勝、宣讚一行抵達太原後,頓時獲得了河東節度使的熱情接待,拜為上將,極為看重……
郝思文那邊,也同樣是受到了李慶的禮遇,
當初李慶見關勝不如此待見他,於是就退而求其次,打起了這郝思文的主意。
郝思文在蒲東三傑中,武力稍遜唐斌,謀略又遠不如關勝,似乎是最遜色的那個。
但其實他也有過人其之處,
他的性格跟現在的郭盛有些類似,都極為好學,
原著中,郝思文剛出場時卻是平平無奇,完全被關勝的鋒芒所掩蓋,甚至連宣讚也比不上,
但後來的數次征戰中,他卻都有較出色的戰績,進步特別的大。
不莽撞,勤而好學,又善於動腦子,這樣的將領其實更得李慶的看重。
就如郭盛,他在對影山剛加入李慶時,也根本不堪大任,但如今已是可以被李慶放心的派他去獨擋一麵了。
可惜在原著中,郝思文卻沒一直成長起來就死了,
而且,他的死法還是梁山一百單八將中最慘的,
別的人不管萬箭穿心還是被馬踏成肉泥,都是頃刻間便死去,
而郝思文卻不得痛快,征討方臘時被“碎剮處死”,也就是淩遲,最後還被梟首示眾了許多天。
不過他如今既然來投靠了李慶,這悲催的命運應該不會發生了。
筵席過後,郝思文被唐斌帶著騎馬四處轉悠了幾天,見他信中所說的毫無虛言,心便定了下來。
郝思文自有他的想法,
李慶官職雖小,但麾下兵強馬壯,更難得的是還懂得治理地方,讓上下一心,
但在如今這亂糟糟的世道,隻需時機成熟,他定能乘勢扶搖直上,建立一番功業!
而正因為李慶如今實力還比較小,將來才會有他郝思文大用的時候,
相比之下,河東節度使李援卻是個世家大族出身,身邊根本不缺投靠的人,
關勝名聲很大,去投靠後還有可能被重用,
但他跟著去了後,恐怕最多隻能當個副將罷了,永遠別想有曆練成長的機會。
這想法雖有一點點的私心,卻是無傷大雅,李慶若是知道了,除了讚賞不會多說什麽。
至此,郝思文便安心的在李慶勢力安定下來,
他每天除了領兵訓練,閑時與唐斌、郭盛、秦明等人切磋武藝,偶爾與大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再不用去勞心朝廷的爛事,日子倒是過得頗為暢快。
但有人這時的心裏卻是極不暢快,
這人便是梁山的寨主宋江,
雖然擊敗了關勝的上萬大軍,不過梁山也付出了不少的代價,所獲得的則少之又少。
上次呼延灼之戰,還說獲得了一個彭玘投靠,這次也是三員虎將,卻全都沒一個是入他甕中的。
最可氣的是那李慶什麽都沒做,就在一旁看戲,最後卻獲得了“井上犴”郝思文和兩三百個精銳!
這個結果實在是令宋江鬱悶之極。
明明是他擊敗關勝的,如何功績,為何郝思文卻寧願去投靠李慶,也不願歸順他?
難道就因為他宋江的反賊,而李慶是官兵?
思來想去,宋江還是覺得該盡快完成招安的計劃,
若他能如杜恭一樣占據一州之地,李慶算個什麽東西?
故而即便穆春、穆弘等人大聲叫嚷著要打新平寨,宋江也完全置之不理。
他與吳用合計了一番後,派了人去大名府見梁中書,要他將盧俊義放了,此外則是表達的願意歸順朝廷的意願。
按照宋江與吳用的想法,上次他們攻打大名府,即便是沒有最後攻下城池,但連勝四場,殺得大名府官兵盡皆喪膽,梁中書絕對沒有拒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