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陸軍部。
車軫朝下麵催問道:"林西情況到底如何?問一下交通部,往林西的電報線路還通嗎?"
部員們則忙得焦頭爛閣,要看看這陣勢啊!
內閣都臨時移到陸軍部辦公,總理程雲鵬親自壓陣,交通部長也親自催促郵政總局加緊聯係林西。
終於有了消息:"郵政總局報告,往林西的電報信路還能通,不過要通過沈陽轉發。"
一聽到這,大家的心都安靜下來,隻要能通就好,畢竟全國的電報線路都掌握在郵政總局手裏。
要知道此時的郵政電信業務都由交通部郵政總局負責,共和八九十年間雖然南北分裂,但郵政總局卻能掌握全國的郵政電信業務,南北各省的郵局局長都直接由郵政總局任命。
這一方麵是整個郵政係統的西方化色彩非常重,多信奉"吾為吾國"的信條,持技術報國的理念,仿照西方改革了傳統的驛站係統,使這個係統由原來每年需耗費數百萬元變成一個盈利上百萬元的單位,各省也對這個單位帶來的便利十分欣賞。
另一個方麵,則是北方搶先建立了一個遍及全國的郵政網絡,而南方僅有一個實驗性的郵政小網絡,即使號稱南方郵政網絡最發達的廣東,其網絡也隻能覆蓋全省三分之一的縣市,因此不得不求助於北方,郵政總局接收了南方的郵政網絡後,又進一步擴展其郵政網絡,因此其時有人讚歎道"隻需大洋三分就把一封平信寄到共和國本土的任何一個地方"。
說起來相當諷刺的是,無論是近代郵政、電報還是鐵路網,最初的實驗網都在南方網,
而電報之物自西洋流入中國之後,郵政總局從南方取經後看到此物的潛力,遂將原有的郵政網絡改造為電報網絡,這一網絡無論是在商業上還是軍事上都有著驚人的價值。
不過對電報網絡最喜愛的還是各種各樣的政治人物,隻需花上很少的金錢就能一日間傳檄天下,對此最樂此不疲就是直軍第三師的一名旅長陳雲傑,他時不時就發一份通電發表政見,痛罵中央政府的種種不當之處。
而柔然人並不知道電報線路的重要性,整個林西攻防戰,電報線路始終暢通無阻,隻不過另一種原因造成聯絡上的阻滯。
林西郵政局。電報處。
伴隨的"嘀噠嘀噠"的發報聲,還有嘈雜的聲音。
"我是東北實業銀行的代表,給我發總行!"
"給我接國是報!"
"給我發上海申報新聞社!我多付一倍錢的!"
"我一個字給二角錢,給我發承德..."
人群中幹脆有人跪了下去,哭著求道:"這位姐姐,我求你了...你給我發赤峰林何老板!"
可林西的電報線路是二個月前才鋪設完成,如果這裏不是瑞軍司令部,屬於國防要地,估計十幾年後也沒有機會鋪設這種耗費頗巨的線路。
不過平時一天也沒有幾份電報,因此一個剛畢業兩個月的女學生負責發電、收電、譯電的全套程序,技術相當生疏,這時間根本忙不過來,而且大部分時間忙於應付顧客的發文,再加上外麵湧來大量象徐震致柳鏡曉那樣慰問守軍的電文,就這樣,柳鏡曉根本不清楚,進攻的柔然軍實際有高達九個師的兵力。
而此時柳鏡曉正忙著應付柔然騎兵的進攻,這群騎兵來得飛快,夾雜著槍聲和炮聲都無法掩蓋的高聲嘶叫,直突向第三連陣地,不多時已進入步槍射程之中,但前線的士兵隻能進行盲目的射擊,卻幾無效果。
不過突到離前沿陣地約莫二十米的地方,定邊軍做的簡單障礙終於發揮作用,在接連絆倒兩匹軍馬後,軍馬隻能止步不前,柔然騎兵和定邊軍隻能隔著障礙對射,騎兵人在馬大,是最好的目標,定邊軍在各個方位朝柔然軍開火,
這時候,騎兵紛紛翻身下馬,隻留下幾個人站在原地,雙手各自握住兩條韁繩製止軍馬亂跑,也就俗稱的"馬樁子",其餘下馬騎兵則繼續端著騎槍向前突擊。
柳鏡曉連忙高叫著:"炮兵!打馬樁子!"
定邊軍的三門二磅炮不時受到柔然軍火炮的壓製,火炮雖然尚存,但炮手已傷亡近半,挽馬也傷了幾匹,還時不時得轉移發射陣地,所以開戰至此,發射的炮彈不足二十發。
要知其時火炮不同現時之管退火炮,是為架退火炮,發射時的巨大後座力帶動炮架劇烈向後跳動,短則二三米,長則五六米,再用人力將推回用羊毛推彈杆清潔炮膛,再次進行發射,因此射速奇慢,即使不受幹擾,射速也不過一發一分。
不過柳鏡曉的運氣相當不錯,當傳令兵到達炮兵陣地的時候,剛好有一門火炮作好了發射準備,伴隨隨著柳鏡曉的命令,一發炮彈在馬群當中,打倒了一匹戰馬,打傷了兩匹戰馬,戰馬紛紛大驚,嘶叫著狂奔亂跳,第三連的士兵見此,紛紛將槍口準對了高大的軍馬,有的幹脆直接用手榴彈招呼,軍馬死傷了八九匹,有的幹脆發作起來,一腳踢開馬樁子。
臨時轉職成步兵的騎兵,見此情景,頓時停止,終是愛馬心切,紛紛往回跑去騎上軍馬向後退去。
柳鏡曉這才舒了口氣,這時候有人拍拍他的肩膀,轉身一看,原來來送電報的郵遞員,隻見他遞上一份簽收表道:"先生!請簽一下名。"
柳鏡曉一邊簽字,一邊說:"謝謝!"
完顏玉琢則在一邊詢問道:"這電報上的錢什麽時候能到?"
郵遞員笑了笑:"還得等等,估計明天吧!"
柳鏡曉也知道匯款不同於電報,不可能這麽快到達,電報再怎麽樣,也不過一角錢兩個字的買賣,而通過郵政總局結轉的匯款,有時會達數萬大洋之巨,萬一錯個數字就是幾千幾百塊錢的損失。
至於這個數字有多大,我們可以從共和八十二年間的一些統計來看出,一個熟練的工人每天的收入一般是大洋三角,也就是他一個月的收入隻有大元九元,而他必須用這筆錢來養活一個三口之家。
所以,郵政總局對電報轉賬是核上再核,反複驗證,唯恐一個出錯丟了一大筆錢。
而徐震寄來的二十元大洋,差不多就是柳鏡曉兩個月的合法收入,"置辦新衣",沒錯,在林西這種小城,這可以給完顏玉琢購置上幾十件新衣了。(未完待續)
車軫朝下麵催問道:"林西情況到底如何?問一下交通部,往林西的電報線路還通嗎?"
部員們則忙得焦頭爛閣,要看看這陣勢啊!
內閣都臨時移到陸軍部辦公,總理程雲鵬親自壓陣,交通部長也親自催促郵政總局加緊聯係林西。
終於有了消息:"郵政總局報告,往林西的電報信路還能通,不過要通過沈陽轉發。"
一聽到這,大家的心都安靜下來,隻要能通就好,畢竟全國的電報線路都掌握在郵政總局手裏。
要知道此時的郵政電信業務都由交通部郵政總局負責,共和八九十年間雖然南北分裂,但郵政總局卻能掌握全國的郵政電信業務,南北各省的郵局局長都直接由郵政總局任命。
這一方麵是整個郵政係統的西方化色彩非常重,多信奉"吾為吾國"的信條,持技術報國的理念,仿照西方改革了傳統的驛站係統,使這個係統由原來每年需耗費數百萬元變成一個盈利上百萬元的單位,各省也對這個單位帶來的便利十分欣賞。
另一個方麵,則是北方搶先建立了一個遍及全國的郵政網絡,而南方僅有一個實驗性的郵政小網絡,即使號稱南方郵政網絡最發達的廣東,其網絡也隻能覆蓋全省三分之一的縣市,因此不得不求助於北方,郵政總局接收了南方的郵政網絡後,又進一步擴展其郵政網絡,因此其時有人讚歎道"隻需大洋三分就把一封平信寄到共和國本土的任何一個地方"。
說起來相當諷刺的是,無論是近代郵政、電報還是鐵路網,最初的實驗網都在南方網,
而電報之物自西洋流入中國之後,郵政總局從南方取經後看到此物的潛力,遂將原有的郵政網絡改造為電報網絡,這一網絡無論是在商業上還是軍事上都有著驚人的價值。
不過對電報網絡最喜愛的還是各種各樣的政治人物,隻需花上很少的金錢就能一日間傳檄天下,對此最樂此不疲就是直軍第三師的一名旅長陳雲傑,他時不時就發一份通電發表政見,痛罵中央政府的種種不當之處。
而柔然人並不知道電報線路的重要性,整個林西攻防戰,電報線路始終暢通無阻,隻不過另一種原因造成聯絡上的阻滯。
林西郵政局。電報處。
伴隨的"嘀噠嘀噠"的發報聲,還有嘈雜的聲音。
"我是東北實業銀行的代表,給我發總行!"
"給我接國是報!"
"給我發上海申報新聞社!我多付一倍錢的!"
"我一個字給二角錢,給我發承德..."
人群中幹脆有人跪了下去,哭著求道:"這位姐姐,我求你了...你給我發赤峰林何老板!"
可林西的電報線路是二個月前才鋪設完成,如果這裏不是瑞軍司令部,屬於國防要地,估計十幾年後也沒有機會鋪設這種耗費頗巨的線路。
不過平時一天也沒有幾份電報,因此一個剛畢業兩個月的女學生負責發電、收電、譯電的全套程序,技術相當生疏,這時間根本忙不過來,而且大部分時間忙於應付顧客的發文,再加上外麵湧來大量象徐震致柳鏡曉那樣慰問守軍的電文,就這樣,柳鏡曉根本不清楚,進攻的柔然軍實際有高達九個師的兵力。
而此時柳鏡曉正忙著應付柔然騎兵的進攻,這群騎兵來得飛快,夾雜著槍聲和炮聲都無法掩蓋的高聲嘶叫,直突向第三連陣地,不多時已進入步槍射程之中,但前線的士兵隻能進行盲目的射擊,卻幾無效果。
不過突到離前沿陣地約莫二十米的地方,定邊軍做的簡單障礙終於發揮作用,在接連絆倒兩匹軍馬後,軍馬隻能止步不前,柔然騎兵和定邊軍隻能隔著障礙對射,騎兵人在馬大,是最好的目標,定邊軍在各個方位朝柔然軍開火,
這時候,騎兵紛紛翻身下馬,隻留下幾個人站在原地,雙手各自握住兩條韁繩製止軍馬亂跑,也就俗稱的"馬樁子",其餘下馬騎兵則繼續端著騎槍向前突擊。
柳鏡曉連忙高叫著:"炮兵!打馬樁子!"
定邊軍的三門二磅炮不時受到柔然軍火炮的壓製,火炮雖然尚存,但炮手已傷亡近半,挽馬也傷了幾匹,還時不時得轉移發射陣地,所以開戰至此,發射的炮彈不足二十發。
要知其時火炮不同現時之管退火炮,是為架退火炮,發射時的巨大後座力帶動炮架劇烈向後跳動,短則二三米,長則五六米,再用人力將推回用羊毛推彈杆清潔炮膛,再次進行發射,因此射速奇慢,即使不受幹擾,射速也不過一發一分。
不過柳鏡曉的運氣相當不錯,當傳令兵到達炮兵陣地的時候,剛好有一門火炮作好了發射準備,伴隨隨著柳鏡曉的命令,一發炮彈在馬群當中,打倒了一匹戰馬,打傷了兩匹戰馬,戰馬紛紛大驚,嘶叫著狂奔亂跳,第三連的士兵見此,紛紛將槍口準對了高大的軍馬,有的幹脆直接用手榴彈招呼,軍馬死傷了八九匹,有的幹脆發作起來,一腳踢開馬樁子。
臨時轉職成步兵的騎兵,見此情景,頓時停止,終是愛馬心切,紛紛往回跑去騎上軍馬向後退去。
柳鏡曉這才舒了口氣,這時候有人拍拍他的肩膀,轉身一看,原來來送電報的郵遞員,隻見他遞上一份簽收表道:"先生!請簽一下名。"
柳鏡曉一邊簽字,一邊說:"謝謝!"
完顏玉琢則在一邊詢問道:"這電報上的錢什麽時候能到?"
郵遞員笑了笑:"還得等等,估計明天吧!"
柳鏡曉也知道匯款不同於電報,不可能這麽快到達,電報再怎麽樣,也不過一角錢兩個字的買賣,而通過郵政總局結轉的匯款,有時會達數萬大洋之巨,萬一錯個數字就是幾千幾百塊錢的損失。
至於這個數字有多大,我們可以從共和八十二年間的一些統計來看出,一個熟練的工人每天的收入一般是大洋三角,也就是他一個月的收入隻有大元九元,而他必須用這筆錢來養活一個三口之家。
所以,郵政總局對電報轉賬是核上再核,反複驗證,唯恐一個出錯丟了一大筆錢。
而徐震寄來的二十元大洋,差不多就是柳鏡曉兩個月的合法收入,"置辦新衣",沒錯,在林西這種小城,這可以給完顏玉琢購置上幾十件新衣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