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王?”眾人哄堂大笑,鄙視道:“比老金還能吹,我看那個大執壺有邪氣,搞得前後兩任主人都瘋了。”
“小子,還是老規矩,說出它哪裏為真,我願出錢買下。反之,你要向所有人道歉,虛心接受前輩們的指教!”那個堅持執壺為假的老專家,又站出來,說教道。
他名叫顧秋德,仗著玩古董的年頭長,自認為見多識廣,以專家自居,喜歡賣弄,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倚老賣老。
陳宇對此非常不屑,輕蔑的說道:“還好意思稱前輩,無外乎是早出生幾年,早死幾年,你們還沒資格指教我!”
他這話狂傲無比,又引起了眾人的憤怒聲討,連許夢龍也壓不住了。
“一個小輩如此出言不遜,太沒教養了!”
“這種人我見多了,都是自以為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
陳宇原本打算悶聲發大財,可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專家人士,一個個仗著有幾分本事,冷嘲熱諷說風涼話,讓他十分看不慣。
這種送上門的臉,不打白不打。
打定主意,陳宇指著大執壺上奔鹿的鹿角交接處,釉麵有些剝蝕剝落的地方,提高嗓音道:
“想必你們一口咬定它是贗品,這個地方的缺陷,給你們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
老專家顧秋德不屑道:“廢話,釉麵剝蝕剝落,對任何瓷器來說,都是致命的缺陷。即便是真的,亦會影響價值,何況它是假的!”
以李夢涵對陳宇的了解,知道他不是一個喜歡說廢話的人,突然明白了什麽,吃驚的問道:“莫非,你是想利用缺陷,反證執壺為真?”
“夢涵,我真是越來越欣賞你了。”陳宇嘴角揚起笑容,也不顧李夢涵發紅的臉色,繼續朗聲說道:
“長沙窯總體來講,雖以妙彩著稱,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長沙窯早期興起的時候,製造技藝並不成熟,曾有一段時間,以粗狂成名。
在他們早期的瓷器作品中,好些瓷器的彩畫存在釉麵剝蝕及剝落現象。許多剝落彩畫多為交筆處,此處釉麵更厚,釉層中吸附的水分和氣泡也就更多。
在埋藏的過程中,由於釉層位於瓷器的最表麵,首先受沁,空氣、泥漿水乃至細沙也都更容易進入氣泡,導致氣泡破裂,許多釉麵的裂紋亦由此而來。
有些長沙窯瓷器的胎體不甚密實,製作時胎土中參入氣泡。
如此,在入窯燒製的過程中,窯溫升高,氣泡膨脹,胎體亦隨之鼓脹乃至脹裂。胎體的鼓脹會導致釉麵稀薄,在埋藏的過程中更容易受沁。
地下水、泥漿、空氣都更容易滲透進釉層,接觸胎體,而導致釉麵剝落。
此外,從顏料的角度而言,剝落的顏料基本是綠彩,紅彩絕少有剝落的。此當與綠釉含有銅成分有直接關係。導致胎釉結合不緊密,易剝落。”
聽陳宇一口氣說了一長串,人們不禁沉默了。
長沙窯瓷器確有這樣一段典故,但是由於後來的瓷器愈發精美,再加上戰亂等原因,那些不夠‘精美’的瓷器便不被所重視,大肆破壞。
時至今日,長沙窯早期的瓷器已經所剩無幾。
後人提起長沙窯,默認的都是中後期出產的精美瓷器。早期粗狂製作,少且不夠精美,逐漸被人們給忽略了。
可物以稀為貴,也正是因為早期長沙窯瓷器的罕有,每問世一件,炒出幾百萬,乃至千萬,完全不是問題!
沒想到陳宇會另辟蹊徑,打破思維桎梏,從被人們忽視的長沙窯早期製品思考問題,超過一半的人閉上了嘴。
因為陳宇所說,每一句都符合實情,在那尊大執壺上,也能一一對應。
老專家顧秋德非常不服氣,質疑道:“你說什麽就是什麽,唐代不夠精美的瓷器多了,難道每一件都是長沙窯早期製品?”
一部分人應和道:“顧專家說的對,這尊執壺就算是唐朝的,頂多是不起眼的民窯製造,三十萬足夠買下了。”
“還有,你怎麽解釋,這尊執壺的壺柄纖細無力,根本不足以支撐裝滿水的執壺重量?”
陳宇冷冷的回應道:“蠢貨,長沙窯那個時候剛剛興起,工藝水平很難稱得上精美,最早一批的成品,有誰會買?
第一批成品,當然是用來當做樣品,總結歸納不足之處,以期改進。若沒有早期一批又一批的樣品,後麵何來長沙窯聲震千年的輝煌?
既然是樣品,那麽壺柄這種不需要技術含量的部位,便顯得可有可無。長沙窯更在乎的,是執壺主體製造工藝的改進!”
順嘴懟回眾人質問的同時,陳宇在不經意間,透露了這尊執壺,是長沙窯第一批樣品的驚人真相。
開窯第一批,那可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文物。若是確認為真,什麽工藝、釉色、紋飾,統統不再重要,沒什麽比得上它的曆史價值。
陳宇所堅持的千萬之數,或許真有可能達到,甚至遠遠超出!
他侃侃而談,那副自信傲然的模樣,無論如何不是能裝出來的。又有一部分人閉上嘴巴,處在將信將疑的觀望狀態。
顧秋德咽了咽口水,頭上開始冒汗,抹了一把汗水,圍著執壺轉了兩圈,說道:“口說無憑,我要證據。”
陳宇點點頭,回應道:“想要證據,我告訴你,元代蔣祈所著的《陶記略》上,有長沙窯首次開窯出產瓷器的記載,這尊大執壺,位列其中!”
“什麽?”聞言,全場一片嘩然,包括許夢龍和李夢涵在內,每個人都迅速掏出手機,查看《陶記略》上的內容。
幾秒鍾後,許夢龍率先怪叫一聲。“哇靠,竟然真的有,和大哥你的這件大執壺一模一樣,就連奔鹿上的缺點,都有記錄,你說是怎麽知道的?”
李夢涵捂著小嘴,滿臉的難以置信。《陶記略》是一本大部頭,上述瓷器成千上萬件,絕對沒人能夠背誦下來。
何況該書對長沙窯早期的概述,所占篇幅不多,寥寥幾頁而已。
李夢涵學習鑒定瓷器時,也看過《陶記略》,卻早已忘記了大執壺的記載。
她用震驚的眼神看著陳宇,心跳加速,難以平靜。
這是多麽博學的一個男人,那種自信輕鬆的態度,就好像《陶記略》上的每一段文字,都深深印刻在他的腦海裏一樣!
“小子,還是老規矩,說出它哪裏為真,我願出錢買下。反之,你要向所有人道歉,虛心接受前輩們的指教!”那個堅持執壺為假的老專家,又站出來,說教道。
他名叫顧秋德,仗著玩古董的年頭長,自認為見多識廣,以專家自居,喜歡賣弄,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倚老賣老。
陳宇對此非常不屑,輕蔑的說道:“還好意思稱前輩,無外乎是早出生幾年,早死幾年,你們還沒資格指教我!”
他這話狂傲無比,又引起了眾人的憤怒聲討,連許夢龍也壓不住了。
“一個小輩如此出言不遜,太沒教養了!”
“這種人我見多了,都是自以為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夥……”
陳宇原本打算悶聲發大財,可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專家人士,一個個仗著有幾分本事,冷嘲熱諷說風涼話,讓他十分看不慣。
這種送上門的臉,不打白不打。
打定主意,陳宇指著大執壺上奔鹿的鹿角交接處,釉麵有些剝蝕剝落的地方,提高嗓音道:
“想必你們一口咬定它是贗品,這個地方的缺陷,給你們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
老專家顧秋德不屑道:“廢話,釉麵剝蝕剝落,對任何瓷器來說,都是致命的缺陷。即便是真的,亦會影響價值,何況它是假的!”
以李夢涵對陳宇的了解,知道他不是一個喜歡說廢話的人,突然明白了什麽,吃驚的問道:“莫非,你是想利用缺陷,反證執壺為真?”
“夢涵,我真是越來越欣賞你了。”陳宇嘴角揚起笑容,也不顧李夢涵發紅的臉色,繼續朗聲說道:
“長沙窯總體來講,雖以妙彩著稱,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長沙窯早期興起的時候,製造技藝並不成熟,曾有一段時間,以粗狂成名。
在他們早期的瓷器作品中,好些瓷器的彩畫存在釉麵剝蝕及剝落現象。許多剝落彩畫多為交筆處,此處釉麵更厚,釉層中吸附的水分和氣泡也就更多。
在埋藏的過程中,由於釉層位於瓷器的最表麵,首先受沁,空氣、泥漿水乃至細沙也都更容易進入氣泡,導致氣泡破裂,許多釉麵的裂紋亦由此而來。
有些長沙窯瓷器的胎體不甚密實,製作時胎土中參入氣泡。
如此,在入窯燒製的過程中,窯溫升高,氣泡膨脹,胎體亦隨之鼓脹乃至脹裂。胎體的鼓脹會導致釉麵稀薄,在埋藏的過程中更容易受沁。
地下水、泥漿、空氣都更容易滲透進釉層,接觸胎體,而導致釉麵剝落。
此外,從顏料的角度而言,剝落的顏料基本是綠彩,紅彩絕少有剝落的。此當與綠釉含有銅成分有直接關係。導致胎釉結合不緊密,易剝落。”
聽陳宇一口氣說了一長串,人們不禁沉默了。
長沙窯瓷器確有這樣一段典故,但是由於後來的瓷器愈發精美,再加上戰亂等原因,那些不夠‘精美’的瓷器便不被所重視,大肆破壞。
時至今日,長沙窯早期的瓷器已經所剩無幾。
後人提起長沙窯,默認的都是中後期出產的精美瓷器。早期粗狂製作,少且不夠精美,逐漸被人們給忽略了。
可物以稀為貴,也正是因為早期長沙窯瓷器的罕有,每問世一件,炒出幾百萬,乃至千萬,完全不是問題!
沒想到陳宇會另辟蹊徑,打破思維桎梏,從被人們忽視的長沙窯早期製品思考問題,超過一半的人閉上了嘴。
因為陳宇所說,每一句都符合實情,在那尊大執壺上,也能一一對應。
老專家顧秋德非常不服氣,質疑道:“你說什麽就是什麽,唐代不夠精美的瓷器多了,難道每一件都是長沙窯早期製品?”
一部分人應和道:“顧專家說的對,這尊執壺就算是唐朝的,頂多是不起眼的民窯製造,三十萬足夠買下了。”
“還有,你怎麽解釋,這尊執壺的壺柄纖細無力,根本不足以支撐裝滿水的執壺重量?”
陳宇冷冷的回應道:“蠢貨,長沙窯那個時候剛剛興起,工藝水平很難稱得上精美,最早一批的成品,有誰會買?
第一批成品,當然是用來當做樣品,總結歸納不足之處,以期改進。若沒有早期一批又一批的樣品,後麵何來長沙窯聲震千年的輝煌?
既然是樣品,那麽壺柄這種不需要技術含量的部位,便顯得可有可無。長沙窯更在乎的,是執壺主體製造工藝的改進!”
順嘴懟回眾人質問的同時,陳宇在不經意間,透露了這尊執壺,是長沙窯第一批樣品的驚人真相。
開窯第一批,那可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文物。若是確認為真,什麽工藝、釉色、紋飾,統統不再重要,沒什麽比得上它的曆史價值。
陳宇所堅持的千萬之數,或許真有可能達到,甚至遠遠超出!
他侃侃而談,那副自信傲然的模樣,無論如何不是能裝出來的。又有一部分人閉上嘴巴,處在將信將疑的觀望狀態。
顧秋德咽了咽口水,頭上開始冒汗,抹了一把汗水,圍著執壺轉了兩圈,說道:“口說無憑,我要證據。”
陳宇點點頭,回應道:“想要證據,我告訴你,元代蔣祈所著的《陶記略》上,有長沙窯首次開窯出產瓷器的記載,這尊大執壺,位列其中!”
“什麽?”聞言,全場一片嘩然,包括許夢龍和李夢涵在內,每個人都迅速掏出手機,查看《陶記略》上的內容。
幾秒鍾後,許夢龍率先怪叫一聲。“哇靠,竟然真的有,和大哥你的這件大執壺一模一樣,就連奔鹿上的缺點,都有記錄,你說是怎麽知道的?”
李夢涵捂著小嘴,滿臉的難以置信。《陶記略》是一本大部頭,上述瓷器成千上萬件,絕對沒人能夠背誦下來。
何況該書對長沙窯早期的概述,所占篇幅不多,寥寥幾頁而已。
李夢涵學習鑒定瓷器時,也看過《陶記略》,卻早已忘記了大執壺的記載。
她用震驚的眼神看著陳宇,心跳加速,難以平靜。
這是多麽博學的一個男人,那種自信輕鬆的態度,就好像《陶記略》上的每一段文字,都深深印刻在他的腦海裏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