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此刻有些後悔站出來了,他剛才隻是想給李慎找點不痛快,如果能夠順利,
李慎不是破財,就是在李世民麵前失點寵。
可他沒想到李慎這般牙尖嘴利,其實也是他最近幾年才開始上朝的,李慎當年的戰績他隻聽說沒有見過。
看看旁邊一直沒有說話的李泰就知道了。
看到李治被動,李治這邊的人不能坐視不理,門下給事中柳如元站起說道,
“紀王殿下,既然能夠拿出兩百萬貫,為何不直接呈交給朝廷,用於賑濟災民,何必還要轉手讓晉王殿下來做呢。”
“這還不明顯麽?本王摳門,本王沒有德行,本王不願拿出錢財賑災。本王就是個不仁不義之人,怎麽了,有問題麽?
既然九哥有德行,九哥想要拿出錢財賑災,九哥是個仁義之人,那本王願意成全九哥。”
李慎心想;小樣還跟我玩,不知道本王主打的就是不要臉麽?我又不爭儲,要臉有什麽用。
李慎這頓不要臉的言論懟的柳如元啞口無言,講道理他還能辯駁幾句,你這不要臉怎麽懟啊。
他哪裏知道後世有句名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賤則無敵。
“好了,都不要吵了,大殿之上成何體統。”李世民終於發話了。
李慎看李世民發話了又重新開始閉目養神起來,他可不管禮不禮數,能眯著就眯著。
“你們幾個皇子也說說自己的想法吧。”突然李世民說出了這樣一句話。也不知道是要考校皇子,還是真的想聽聽他們的意見。
“阿耶,兒覺得還是長孫仆射說的對,先要解決百姓的取暖問題,不被凍死是最緊要的,糧食方麵朝廷現在的儲備應該可以讓百姓度過難關。”
李泰先發表了意見。李治也不甘示弱緊隨其後道:
“兒覺得受災不嚴重的地區,官府組織建房,朝廷可以出錢購買一批木炭分發給百姓。這樣百姓也能夠度過難關,距離春暖花開最多三個月時間。應該可以熬過去。”
“殿下,木炭四十文一斤,朝廷沒有這麽多的錢財。”提到錢,民部尚書唐儉可就不答應了。
這麽貴的木炭那得多少錢啊,你一個皇子討好世家士族也不能拿朝廷的錢。
“紀王,你有何看法?”李世民沒有發表評論,而是問一直假寐的李慎。
李慎太困了,他估計現在也就五點來鍾,還讓不讓人活了。聽到李世民的話敷衍的來了一句。
“大哥說對,兒讚成大哥說的。”
“.....”全場寂靜。李承乾也是一臉苦相。
“混賬東西,太子還沒有說呢,你到底聽了沒有。”這句話把李世民氣的夠嗆。
李慎睜開眼睛看向李承乾,那意思是詢問,‘你還沒說呢?’
李承乾回了一個肯定的眼神後,李慎略顯尷尬道
“那個,兒聽了,大家討論的無非就隻有一個,就是解決百姓取暖問題對不對。”
看到李慎終於說到點子上了,李世民麵色緩和了許多道:
“你繼續說。”
“阿耶,現在這個問題就卡在了木炭太貴這一項上麵,兒有一個解決辦法。”
“什麽辦法。”
“阿耶不會把我府上的取暖方法忘了吧,我府上有炕,有地龍,還有爐子。而且我手裏還有一樣可以取代木炭的材料。”
李慎的話一出,讓很多人都為之一驚,尤其是世家士族這些人。
“你說得是石炭山?”李世民問道。
聽到石炭山眾人又鬆了一口氣,石炭不能燃燒有毒。
“阿耶果然英明,確實是石炭。”
“紀王殿下,石炭燃燒有毒,你這是殺人還是救人?”崔仁智問道
“崔禦史,很多事情沒見過,並不是你的錯,但是你卻站出來表現你的無知,這就不對了。
我府上的食邑已經用了幾年了,也沒有中毒死的,還有我紀王府也是一直在用,
你看本王是人是鬼?”
李慎對於懟崔仁智那是相當在行了。
“你細細說來。”李世民不想在朝堂上讓李慎爭吵了。
“阿耶,我府上會用特殊的辦法,把石炭做成蜂窩煤,配上專用的爐子,大部分的毒煙都會順著爐管排到室外,少許在屋內的,隻要適當的開開窗,不要密不透風就不會中毒。”
現在這個時候的房子,哪有密不透風的,到處都有縫隙。
“你說屬實?”李世民很激動。
“不敢欺瞞阿耶。隻不過爐子需要朝廷負責打造,兒可以出圖紙。”
“好,打造爐子工部可以負責,你去通知你的莊子,朕下朝後要去一趟皇莊,朕要親自看看。”
眼見為實,李世民還是需要親自去看看的。
“是。”
“那不知紀王殿下的石炭準備賣多少錢?”崔仁智問道。這是他們世家士族最關心的問題。
“這個嘛,本王先說好,本王的石炭為了災民可以便宜一點,不過不能不收錢,因為本王的莊子很多人也是靠這個吃飯的。
眾所周知石炭開采又髒又累,而且危險極大,所以本王給他們的工錢也是最多的。
再考慮到製作的成本也很高昂,本王決定一斤的價格是......十五文。”
本來聽到李慎一大堆鋪墊都以為比較貴的時候,誰成想才賣十五文,木炭沒有漲價之前的價格也要二十左右。
“十五文?”李泰驚訝的說道,
“啊,四哥覺得貴了?那就十三文也行。”李慎表現的有些勉強。
“真的十三文?”李治也是驚訝,士族的四十文一斤裏可也有他的分紅的。
“九哥覺得還不行?那...那十文總行了吧,”李慎的表情也顯得很委屈。
“十文?”
這回大臣們也都開始驚訝了,隻有世家士族的官員看著自己支持的兩位皇子恨不得堵住他們的嘴。
他倆一人一句就又掉了五文,你倆可別說話了。
李世民很高興,如果李慎說的是真的,那災情也可以得到控製。
“陛下,十文錢,朝廷恐怕也很難支持。”管家婆唐儉又站出來說道。
李慎不是破財,就是在李世民麵前失點寵。
可他沒想到李慎這般牙尖嘴利,其實也是他最近幾年才開始上朝的,李慎當年的戰績他隻聽說沒有見過。
看看旁邊一直沒有說話的李泰就知道了。
看到李治被動,李治這邊的人不能坐視不理,門下給事中柳如元站起說道,
“紀王殿下,既然能夠拿出兩百萬貫,為何不直接呈交給朝廷,用於賑濟災民,何必還要轉手讓晉王殿下來做呢。”
“這還不明顯麽?本王摳門,本王沒有德行,本王不願拿出錢財賑災。本王就是個不仁不義之人,怎麽了,有問題麽?
既然九哥有德行,九哥想要拿出錢財賑災,九哥是個仁義之人,那本王願意成全九哥。”
李慎心想;小樣還跟我玩,不知道本王主打的就是不要臉麽?我又不爭儲,要臉有什麽用。
李慎這頓不要臉的言論懟的柳如元啞口無言,講道理他還能辯駁幾句,你這不要臉怎麽懟啊。
他哪裏知道後世有句名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賤則無敵。
“好了,都不要吵了,大殿之上成何體統。”李世民終於發話了。
李慎看李世民發話了又重新開始閉目養神起來,他可不管禮不禮數,能眯著就眯著。
“你們幾個皇子也說說自己的想法吧。”突然李世民說出了這樣一句話。也不知道是要考校皇子,還是真的想聽聽他們的意見。
“阿耶,兒覺得還是長孫仆射說的對,先要解決百姓的取暖問題,不被凍死是最緊要的,糧食方麵朝廷現在的儲備應該可以讓百姓度過難關。”
李泰先發表了意見。李治也不甘示弱緊隨其後道:
“兒覺得受災不嚴重的地區,官府組織建房,朝廷可以出錢購買一批木炭分發給百姓。這樣百姓也能夠度過難關,距離春暖花開最多三個月時間。應該可以熬過去。”
“殿下,木炭四十文一斤,朝廷沒有這麽多的錢財。”提到錢,民部尚書唐儉可就不答應了。
這麽貴的木炭那得多少錢啊,你一個皇子討好世家士族也不能拿朝廷的錢。
“紀王,你有何看法?”李世民沒有發表評論,而是問一直假寐的李慎。
李慎太困了,他估計現在也就五點來鍾,還讓不讓人活了。聽到李世民的話敷衍的來了一句。
“大哥說對,兒讚成大哥說的。”
“.....”全場寂靜。李承乾也是一臉苦相。
“混賬東西,太子還沒有說呢,你到底聽了沒有。”這句話把李世民氣的夠嗆。
李慎睜開眼睛看向李承乾,那意思是詢問,‘你還沒說呢?’
李承乾回了一個肯定的眼神後,李慎略顯尷尬道
“那個,兒聽了,大家討論的無非就隻有一個,就是解決百姓取暖問題對不對。”
看到李慎終於說到點子上了,李世民麵色緩和了許多道:
“你繼續說。”
“阿耶,現在這個問題就卡在了木炭太貴這一項上麵,兒有一個解決辦法。”
“什麽辦法。”
“阿耶不會把我府上的取暖方法忘了吧,我府上有炕,有地龍,還有爐子。而且我手裏還有一樣可以取代木炭的材料。”
李慎的話一出,讓很多人都為之一驚,尤其是世家士族這些人。
“你說得是石炭山?”李世民問道。
聽到石炭山眾人又鬆了一口氣,石炭不能燃燒有毒。
“阿耶果然英明,確實是石炭。”
“紀王殿下,石炭燃燒有毒,你這是殺人還是救人?”崔仁智問道
“崔禦史,很多事情沒見過,並不是你的錯,但是你卻站出來表現你的無知,這就不對了。
我府上的食邑已經用了幾年了,也沒有中毒死的,還有我紀王府也是一直在用,
你看本王是人是鬼?”
李慎對於懟崔仁智那是相當在行了。
“你細細說來。”李世民不想在朝堂上讓李慎爭吵了。
“阿耶,我府上會用特殊的辦法,把石炭做成蜂窩煤,配上專用的爐子,大部分的毒煙都會順著爐管排到室外,少許在屋內的,隻要適當的開開窗,不要密不透風就不會中毒。”
現在這個時候的房子,哪有密不透風的,到處都有縫隙。
“你說屬實?”李世民很激動。
“不敢欺瞞阿耶。隻不過爐子需要朝廷負責打造,兒可以出圖紙。”
“好,打造爐子工部可以負責,你去通知你的莊子,朕下朝後要去一趟皇莊,朕要親自看看。”
眼見為實,李世民還是需要親自去看看的。
“是。”
“那不知紀王殿下的石炭準備賣多少錢?”崔仁智問道。這是他們世家士族最關心的問題。
“這個嘛,本王先說好,本王的石炭為了災民可以便宜一點,不過不能不收錢,因為本王的莊子很多人也是靠這個吃飯的。
眾所周知石炭開采又髒又累,而且危險極大,所以本王給他們的工錢也是最多的。
再考慮到製作的成本也很高昂,本王決定一斤的價格是......十五文。”
本來聽到李慎一大堆鋪墊都以為比較貴的時候,誰成想才賣十五文,木炭沒有漲價之前的價格也要二十左右。
“十五文?”李泰驚訝的說道,
“啊,四哥覺得貴了?那就十三文也行。”李慎表現的有些勉強。
“真的十三文?”李治也是驚訝,士族的四十文一斤裏可也有他的分紅的。
“九哥覺得還不行?那...那十文總行了吧,”李慎的表情也顯得很委屈。
“十文?”
這回大臣們也都開始驚訝了,隻有世家士族的官員看著自己支持的兩位皇子恨不得堵住他們的嘴。
他倆一人一句就又掉了五文,你倆可別說話了。
李世民很高興,如果李慎說的是真的,那災情也可以得到控製。
“陛下,十文錢,朝廷恐怕也很難支持。”管家婆唐儉又站出來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