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回到軍營大帳,讓王玄策寫了一封書信,然後蓋上自己的私章。
“仁貴,你現在立刻安排一名侍衛,拿著這封信件快馬趕往福州,讓他們把船隊都開過來,
一百萬貫一艘船裝不下。”
李慎對著薛仁貴吩咐道,
一百萬貫銅錢太重了,一貫六斤多,一百萬貫就是六百多萬斤。三千多噸,
所以李慎的船隊不僅都要來,而且連商船也要來一些。
“王爺,臣有一事不明,”王玄策忍不住問道。
“你是想問本王為何要騙一百萬貫是吧。”李慎接過春香遞過來的茶杯,喝了一口說道。
“正是,王爺你現在是十道黜陟使,所到之處全都受王爺節製,有陛下的聖旨在手,
王爺完全可以像滄州一樣,先抓黨仁弘,在收集他的罪證,這樣不是省去了不少時間?”
王玄策不明白李慎葫蘆裏到底是賣的什麽藥。
也難怪王玄策不懂,封建社會等級製度森嚴,就像李慎這種黜陟使可以說是權利滔天。
就如禦史台一般,禦史台分好幾個部門,侍禦史是殿前奏報的,可聞風奏報。
不管有沒有證據,隻要有耳聞侍禦史就可以奏報彈劾。
監察禦史是檢查百官德行,巡查各州府縣官員,有沒有受賄,有沒有冤案,府兵的監管,祭祀事宜有沒有做,百姓農耕紡織有沒有安排。
而李慎的黜陟使權利還在其之上,王玄策不明白李慎為什麽不拿下黨仁弘。
“玄策,來喝口茶。”李慎不緊不慢的讓王玄策坐下。
“玄策,黨仁弘是什麽人你應該清楚,我們知道他有罪,知道他貪汙受賄,都是因為五哥的信件裏麵檢舉說的。
不是本王不相信五哥,但是黨仁弘的地位太特殊了,他是開國功臣,
如果貿然拿下,長安那些跟隨我阿耶打天下的老臣會怎麽想,
是不是陛下要對他們這些功臣下手了?為太子鋪路了?
本王就是擔憂,拿下黨仁弘之後,長安那些開國功臣人人自危啊。
到時候恐有動蕩。”
李慎為王玄策解釋道,黨仁弘跟席辯可不是一回事,席辯在李慎看來,哪怕他搭上了世家,
但在李慎的眼中照樣狗屁不是。
但是黨仁弘人家不一樣,開國功臣,而且還是一位國公,跟長安城裏不少老臣都有交情,
而且,人家為了你李唐江山把兩個兒子的命都扔了進去,
怎麽可以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就拿人呢,這不就是對長安老臣說,李世民連開國功臣都不信任麽?
王玄策細想了一下,確實如此,他把黨仁弘國公的身份忘記了,一個國公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說拿下審理就拿下審理,
那大唐這麽多王公貴胄可都要睡不踏實了。
都會覺得陛下是不是在為太子鋪路,學那漢高祖呢。
“可是王爺,就算我們拿了這一百萬貫,也證明不了黨仁弘貪贓枉法了,就像黨仁弘說的,他有陛下賞賜,有自己的產業,有不少良田,
幾十年攢出來百萬貫家財也勉強說的通。”王玄策繼續問道。
“哦,本王沒說騙他一百萬貫是為了搜集證據啊。”李慎瞪著他明亮的眼睛,天真無邪的看著王玄策。
“那王爺此舉是......”王玄策更加糊塗了。
結果李慎給出了王玄策吐血的答案。
“本王就是單純的想要騙他一百萬貫,本王不能白來一趟,你忘了,本王被扣了十三年俸祿麽?
一年幾萬貫,那就是幾十萬貫了。怎麽也得找個人出這個錢吧。
要不然我紀王府豈不是要去要飯了。”
王玄策看著自家王爺說的理直氣壯,突然覺得氣血上湧,
自己大費周章配合王爺演戲,本以為王爺是想收集黨仁弘貪贓枉法的證據,
豈料王爺竟然真的就是為了騙錢。
這讓他突然覺得前途一片黑暗,難道自己要跟著王爺行騙一生麽?
“可是王爺,那些錢財都是黨仁弘貪贓枉法得來的,如果查到他的罪證,這些錢也是要被查抄後,歸於朝廷的。”
“玄策,你也說了是歸於朝廷,也不是歸於我紀王府,本王千裏迢迢來到嶺南這個煙瘴之地,
難道本王就不能賺一點血汗錢麽?
這一百萬貫就當是黨仁弘買命的錢了。”李慎說的是理所當然。
“可是王爺,這錢乃是黨仁弘貪贓枉法而來的錢,如今到了王爺手中,臣擔心朝中會有人彈劾王爺以權謀私,貪贓枉法啊。”
這才是王玄策最擔心的事情,紀王來查貪汙,最後紀王把贓款貪汙了。
(番茄小說免費看)
這讓人知道了,還不被治罪麽,更何況紀王在朝中的人緣那麽臭,敵人那麽多。
“你以為本王為什麽要跟他黨仁弘簽訂契約?我們是正當的合作關係,不是本王貪汙了贓款。
等船隊把錢一運走,到時候就說船翻了,錢財掉大海裏了,或者說投到工坊裏花完了。
你以為朝裏的大臣們還敢動本王的產業麽?本王可是親王。
你知道我大唐有多少王爺麽?
我阿耶就有十幾個兒子,還有高祖呢。他們如今大部分都是在封地,作為一方大員。
他們不會任由一位親王的產業隨隨便便的就被朝廷動的。
本王跟你說過,這叫既得利益團體,雖然我們在朝政,經濟,軍事,和目標上沒有任何的共同點,
但是我們既得了共同的利益,就是王的身份待遇。
他們是不會允許任何人損害踐踏這個身份的。
這些人如果聯合起來所形成的勢力是非常龐大的,即便是世家也得忍讓。
當然了,聯合後也就離死不遠了,我阿耶不會讓他們存在的。”
李慎的說完繼續喝茶,而王玄策也在思考著李慎說的這些話中奧義。
王玄策雖然足智多謀,也懂得為官之道,知道變通,可跟李慎這個後世之人的見識還是沒法比。
古人是很聰明,但是後世有一句話李慎很喜歡。
一個人的見識跟格局,決定了一個人能夠走多遠。
為什麽曆朝曆代都提出學習曆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其實就是眼界見識的積累。
“仁貴,你現在立刻安排一名侍衛,拿著這封信件快馬趕往福州,讓他們把船隊都開過來,
一百萬貫一艘船裝不下。”
李慎對著薛仁貴吩咐道,
一百萬貫銅錢太重了,一貫六斤多,一百萬貫就是六百多萬斤。三千多噸,
所以李慎的船隊不僅都要來,而且連商船也要來一些。
“王爺,臣有一事不明,”王玄策忍不住問道。
“你是想問本王為何要騙一百萬貫是吧。”李慎接過春香遞過來的茶杯,喝了一口說道。
“正是,王爺你現在是十道黜陟使,所到之處全都受王爺節製,有陛下的聖旨在手,
王爺完全可以像滄州一樣,先抓黨仁弘,在收集他的罪證,這樣不是省去了不少時間?”
王玄策不明白李慎葫蘆裏到底是賣的什麽藥。
也難怪王玄策不懂,封建社會等級製度森嚴,就像李慎這種黜陟使可以說是權利滔天。
就如禦史台一般,禦史台分好幾個部門,侍禦史是殿前奏報的,可聞風奏報。
不管有沒有證據,隻要有耳聞侍禦史就可以奏報彈劾。
監察禦史是檢查百官德行,巡查各州府縣官員,有沒有受賄,有沒有冤案,府兵的監管,祭祀事宜有沒有做,百姓農耕紡織有沒有安排。
而李慎的黜陟使權利還在其之上,王玄策不明白李慎為什麽不拿下黨仁弘。
“玄策,來喝口茶。”李慎不緊不慢的讓王玄策坐下。
“玄策,黨仁弘是什麽人你應該清楚,我們知道他有罪,知道他貪汙受賄,都是因為五哥的信件裏麵檢舉說的。
不是本王不相信五哥,但是黨仁弘的地位太特殊了,他是開國功臣,
如果貿然拿下,長安那些跟隨我阿耶打天下的老臣會怎麽想,
是不是陛下要對他們這些功臣下手了?為太子鋪路了?
本王就是擔憂,拿下黨仁弘之後,長安那些開國功臣人人自危啊。
到時候恐有動蕩。”
李慎為王玄策解釋道,黨仁弘跟席辯可不是一回事,席辯在李慎看來,哪怕他搭上了世家,
但在李慎的眼中照樣狗屁不是。
但是黨仁弘人家不一樣,開國功臣,而且還是一位國公,跟長安城裏不少老臣都有交情,
而且,人家為了你李唐江山把兩個兒子的命都扔了進去,
怎麽可以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就拿人呢,這不就是對長安老臣說,李世民連開國功臣都不信任麽?
王玄策細想了一下,確實如此,他把黨仁弘國公的身份忘記了,一個國公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說拿下審理就拿下審理,
那大唐這麽多王公貴胄可都要睡不踏實了。
都會覺得陛下是不是在為太子鋪路,學那漢高祖呢。
“可是王爺,就算我們拿了這一百萬貫,也證明不了黨仁弘貪贓枉法了,就像黨仁弘說的,他有陛下賞賜,有自己的產業,有不少良田,
幾十年攢出來百萬貫家財也勉強說的通。”王玄策繼續問道。
“哦,本王沒說騙他一百萬貫是為了搜集證據啊。”李慎瞪著他明亮的眼睛,天真無邪的看著王玄策。
“那王爺此舉是......”王玄策更加糊塗了。
結果李慎給出了王玄策吐血的答案。
“本王就是單純的想要騙他一百萬貫,本王不能白來一趟,你忘了,本王被扣了十三年俸祿麽?
一年幾萬貫,那就是幾十萬貫了。怎麽也得找個人出這個錢吧。
要不然我紀王府豈不是要去要飯了。”
王玄策看著自家王爺說的理直氣壯,突然覺得氣血上湧,
自己大費周章配合王爺演戲,本以為王爺是想收集黨仁弘貪贓枉法的證據,
豈料王爺竟然真的就是為了騙錢。
這讓他突然覺得前途一片黑暗,難道自己要跟著王爺行騙一生麽?
“可是王爺,那些錢財都是黨仁弘貪贓枉法得來的,如果查到他的罪證,這些錢也是要被查抄後,歸於朝廷的。”
“玄策,你也說了是歸於朝廷,也不是歸於我紀王府,本王千裏迢迢來到嶺南這個煙瘴之地,
難道本王就不能賺一點血汗錢麽?
這一百萬貫就當是黨仁弘買命的錢了。”李慎說的是理所當然。
“可是王爺,這錢乃是黨仁弘貪贓枉法而來的錢,如今到了王爺手中,臣擔心朝中會有人彈劾王爺以權謀私,貪贓枉法啊。”
這才是王玄策最擔心的事情,紀王來查貪汙,最後紀王把贓款貪汙了。
(番茄小說免費看)
這讓人知道了,還不被治罪麽,更何況紀王在朝中的人緣那麽臭,敵人那麽多。
“你以為本王為什麽要跟他黨仁弘簽訂契約?我們是正當的合作關係,不是本王貪汙了贓款。
等船隊把錢一運走,到時候就說船翻了,錢財掉大海裏了,或者說投到工坊裏花完了。
你以為朝裏的大臣們還敢動本王的產業麽?本王可是親王。
你知道我大唐有多少王爺麽?
我阿耶就有十幾個兒子,還有高祖呢。他們如今大部分都是在封地,作為一方大員。
他們不會任由一位親王的產業隨隨便便的就被朝廷動的。
本王跟你說過,這叫既得利益團體,雖然我們在朝政,經濟,軍事,和目標上沒有任何的共同點,
但是我們既得了共同的利益,就是王的身份待遇。
他們是不會允許任何人損害踐踏這個身份的。
這些人如果聯合起來所形成的勢力是非常龐大的,即便是世家也得忍讓。
當然了,聯合後也就離死不遠了,我阿耶不會讓他們存在的。”
李慎的說完繼續喝茶,而王玄策也在思考著李慎說的這些話中奧義。
王玄策雖然足智多謀,也懂得為官之道,知道變通,可跟李慎這個後世之人的見識還是沒法比。
古人是很聰明,但是後世有一句話李慎很喜歡。
一個人的見識跟格局,決定了一個人能夠走多遠。
為什麽曆朝曆代都提出學習曆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其實就是眼界見識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