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工具人,要有工具人的覺悟
老朱偷聽我心聲,滿朝文武心態崩! 作者:劍西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次日,仿佛隻是一場很平常的早朝。
因為年關將近,各地呈上來的奏折,也多以歌功頌德為主,盛讚在大明皇帝的英明領導下,老百姓安居樂業,人人稱頌大明朝的好處,雲雲。
這類奏折已經不能牽動朱元璋的情緒,隻是保持著平靜的神色,俯瞰文武百官。
糧食,依然是個大問題。
雖然今年全國再次迎來史無前例的大豐收,尤其是應天府的淳化、句容兩縣,收成稻穀竟達到了往年的兩倍甚至三倍,老百姓不但家中有了餘糧,甚至還能用來置換許多生活必需品。
這兩三年的光景,淳化縣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水準,都比其他府縣的農人,明顯高了一大截。
不過……朱元璋作為大明皇帝,不可能因為一府一縣的收成而沾沾自喜。
他心懷天下,那六七千萬大明子民,都是他必須要操心的。
現在當然還好。
但是未來呢?
倘若有朝一日,真的出現了秦楓心聲中提到的那個小冰河時期,那麽以大明目前的糧食產量,哪怕是考慮到兩三百年的糧食儲備,能夠用來抵禦可怕的天災危機麽?
朱元璋沒有把握。
所以,作為重中之重的糧食,還要繼續下功夫。
淳化縣去年的豐收,得益於秦楓從海上帶回來的幾百車鳥糞,借此一舉勝過了句容縣,並且讓句容縣縣令馬兆科輸了賭賽,這是朱元璋親眼見證的事情。
然而要讓全國糧食增產,那還是戶部尚書楊思義搞出來的那套紅萍肥田,配合秦楓灌溉新法,若是全麵推廣下去,明年的全國糧食產量,想必會更加喜人。
為了對抗那個傳說中的小冰河,朱元璋鉚足了勁,要盡力囤積糧食,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豐衣足食的江山,試圖突破那個該死的王朝周期律。
對老百姓來說,能吃飽肚子,就是盛世。
更何況還有朝廷推行的攤役入畝,以後徭役竟然不再是義務免費的了,不論是修橋補路還是修建水渠之類,都由當地官府製定出詳細的標準,參與出力的民夫都能領到一份錢糧,哪怕並不太多,但比之前白白辛苦,那肯定是好了太多。
這個大明朝,真好啊!
這是各地百姓真實的呼聲,並非奏折上故意誇大。
但另外還有一句話,在民間雖然很流行,但那些精明的封疆大吏,可不敢把這話放入奏折裏,連暗示都不敢。
這句話是:要是不打仗,那就更好了啊!
每個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
初建幾年的大明朝,遠比之前黑暗肮髒的元朝末年,強得太多了。
隻可惜……這位姓朱的大明皇帝,似乎太愛打仗了,大明江山都沒坐穩呢,先開啟了一場北伐,後來又大老遠地跨海去滅了日本。
圖啥啊?
老百姓可不懂什麽銀兩平準庫的事情,他們隻知道一打仗就要出兵役,那可不止是苦差事,搞不好要丟性命的。
倘若是亂世,人命賤如草,那或許反而不把這當回事。
但現在是盛世,家家戶戶都有餘糧,別說一兩個兒子,就算七八個也養得起。
誰家的男丁,都不舍得送去戰場上拚命啊!
但是沒辦法,上麵要打仗,老百姓哪有抗拒的資格。
隻是希望,這個姓朱的皇帝,什麽時候不打仗了,那就真的是聖主明君啦!
正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大明朝的官員,從下到上,也都看到了這個情況,時不時就有膽大的上書直諫,希望皇帝能夠裁撤軍隊,與民生息。
但皇帝的態度很奇怪,硬頂著不肯裁軍,然而放眼天下,大明好像真的已經沒有什麽對手了啊。
還保留那麽龐大的軍隊,是為了什麽?
昨日早朝,皇帝陛下釋放了一個很重要的信號,提到一個詞匯:建州女真。
朝堂上袞袞諸公都是人精,散朝之後連夜調查這個建州女真是什麽東西,但調查出來的結果,實在令人笑掉大牙。
滿打滿算,怕是那建州女真連一支兩萬人的軍隊都湊不齊。
打仗?
大明放個屁,都能把他們崩死了吧!
所以,不能讓皇帝再胡鬧下去了!
包括徐達在內的一眾開國重臣,雖然沒有串聯,但不約而同地想要在今日早朝重提舊事,希望陛下能以天下百姓為重,裁撤一部分軍隊,也就甩掉了很大一塊包袱。
不曾想,徐達等人還沒來得及發話,誠意伯劉伯溫忽然越眾而出,似乎有本要奏。
誠意伯?
眾人心中一凜,倒也不敢怠慢。
畢竟,這劉伯溫原本就號稱神機妙算,堪比三國時的諸葛孔明,近年來人老了,不但沒有糊塗,反而更加妖了!
就說上次吧,劉伯溫掐指一算,說日本島上有銀礦……
當時的文武百官,誰不是悄悄翻起白眼,篤定認為這劉伯溫就是皇帝陛下安排的喉舌,目的是搜刮大家的錢袋子,推行那個什麽勞什子大明國債。
那筆錢,大家送得那叫一個心疼,雖然心不甘情不願,但也不敢違逆皇帝的意思。
但後來怎麽樣?
日本島上,竟然還真的出了銀礦啊!
這下子,所有購買了大明國債的官員,全都賺得盆滿缽滿,不知多少次在家裏捶胸頓足摔杯子砸碗,鬱悶當時怎麽不多出點錢,現在也能多分一點。
這件事,讓劉伯溫在群臣中的印象,更加神秘縹緲起來。
所以這次,難道誠意伯要“掐指一算”,然後上奏皇帝說什麽兵者不祥,希望能裁撤軍隊?
若真是這樣,善莫大焉啊!
隻見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垂落眼簾,落在劉伯溫身上,點頭淡淡道:“劉先生,有事啟奏?”
“是。”
劉伯溫知道自己這番話一說,名聲又要臭了。
但沒辦法,工具人就要有工具人的覺悟。
昨夜皇帝特意召見,一番明示暗示,倘若他還聽不懂,那才是真的老糊塗了。
“先生請說。”朱元璋不動聲色,仿佛全不知情。
“啟稟陛下!”劉伯溫深吸一口氣,開門見山直接說道:“臣夜觀天象,心中不安。那北方之地,有建州女真崛起,氣勢洶洶,似有犯我河山之嫌……”
因為年關將近,各地呈上來的奏折,也多以歌功頌德為主,盛讚在大明皇帝的英明領導下,老百姓安居樂業,人人稱頌大明朝的好處,雲雲。
這類奏折已經不能牽動朱元璋的情緒,隻是保持著平靜的神色,俯瞰文武百官。
糧食,依然是個大問題。
雖然今年全國再次迎來史無前例的大豐收,尤其是應天府的淳化、句容兩縣,收成稻穀竟達到了往年的兩倍甚至三倍,老百姓不但家中有了餘糧,甚至還能用來置換許多生活必需品。
這兩三年的光景,淳化縣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水準,都比其他府縣的農人,明顯高了一大截。
不過……朱元璋作為大明皇帝,不可能因為一府一縣的收成而沾沾自喜。
他心懷天下,那六七千萬大明子民,都是他必須要操心的。
現在當然還好。
但是未來呢?
倘若有朝一日,真的出現了秦楓心聲中提到的那個小冰河時期,那麽以大明目前的糧食產量,哪怕是考慮到兩三百年的糧食儲備,能夠用來抵禦可怕的天災危機麽?
朱元璋沒有把握。
所以,作為重中之重的糧食,還要繼續下功夫。
淳化縣去年的豐收,得益於秦楓從海上帶回來的幾百車鳥糞,借此一舉勝過了句容縣,並且讓句容縣縣令馬兆科輸了賭賽,這是朱元璋親眼見證的事情。
然而要讓全國糧食增產,那還是戶部尚書楊思義搞出來的那套紅萍肥田,配合秦楓灌溉新法,若是全麵推廣下去,明年的全國糧食產量,想必會更加喜人。
為了對抗那個傳說中的小冰河,朱元璋鉚足了勁,要盡力囤積糧食,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豐衣足食的江山,試圖突破那個該死的王朝周期律。
對老百姓來說,能吃飽肚子,就是盛世。
更何況還有朝廷推行的攤役入畝,以後徭役竟然不再是義務免費的了,不論是修橋補路還是修建水渠之類,都由當地官府製定出詳細的標準,參與出力的民夫都能領到一份錢糧,哪怕並不太多,但比之前白白辛苦,那肯定是好了太多。
這個大明朝,真好啊!
這是各地百姓真實的呼聲,並非奏折上故意誇大。
但另外還有一句話,在民間雖然很流行,但那些精明的封疆大吏,可不敢把這話放入奏折裏,連暗示都不敢。
這句話是:要是不打仗,那就更好了啊!
每個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
初建幾年的大明朝,遠比之前黑暗肮髒的元朝末年,強得太多了。
隻可惜……這位姓朱的大明皇帝,似乎太愛打仗了,大明江山都沒坐穩呢,先開啟了一場北伐,後來又大老遠地跨海去滅了日本。
圖啥啊?
老百姓可不懂什麽銀兩平準庫的事情,他們隻知道一打仗就要出兵役,那可不止是苦差事,搞不好要丟性命的。
倘若是亂世,人命賤如草,那或許反而不把這當回事。
但現在是盛世,家家戶戶都有餘糧,別說一兩個兒子,就算七八個也養得起。
誰家的男丁,都不舍得送去戰場上拚命啊!
但是沒辦法,上麵要打仗,老百姓哪有抗拒的資格。
隻是希望,這個姓朱的皇帝,什麽時候不打仗了,那就真的是聖主明君啦!
正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大明朝的官員,從下到上,也都看到了這個情況,時不時就有膽大的上書直諫,希望皇帝能夠裁撤軍隊,與民生息。
但皇帝的態度很奇怪,硬頂著不肯裁軍,然而放眼天下,大明好像真的已經沒有什麽對手了啊。
還保留那麽龐大的軍隊,是為了什麽?
昨日早朝,皇帝陛下釋放了一個很重要的信號,提到一個詞匯:建州女真。
朝堂上袞袞諸公都是人精,散朝之後連夜調查這個建州女真是什麽東西,但調查出來的結果,實在令人笑掉大牙。
滿打滿算,怕是那建州女真連一支兩萬人的軍隊都湊不齊。
打仗?
大明放個屁,都能把他們崩死了吧!
所以,不能讓皇帝再胡鬧下去了!
包括徐達在內的一眾開國重臣,雖然沒有串聯,但不約而同地想要在今日早朝重提舊事,希望陛下能以天下百姓為重,裁撤一部分軍隊,也就甩掉了很大一塊包袱。
不曾想,徐達等人還沒來得及發話,誠意伯劉伯溫忽然越眾而出,似乎有本要奏。
誠意伯?
眾人心中一凜,倒也不敢怠慢。
畢竟,這劉伯溫原本就號稱神機妙算,堪比三國時的諸葛孔明,近年來人老了,不但沒有糊塗,反而更加妖了!
就說上次吧,劉伯溫掐指一算,說日本島上有銀礦……
當時的文武百官,誰不是悄悄翻起白眼,篤定認為這劉伯溫就是皇帝陛下安排的喉舌,目的是搜刮大家的錢袋子,推行那個什麽勞什子大明國債。
那筆錢,大家送得那叫一個心疼,雖然心不甘情不願,但也不敢違逆皇帝的意思。
但後來怎麽樣?
日本島上,竟然還真的出了銀礦啊!
這下子,所有購買了大明國債的官員,全都賺得盆滿缽滿,不知多少次在家裏捶胸頓足摔杯子砸碗,鬱悶當時怎麽不多出點錢,現在也能多分一點。
這件事,讓劉伯溫在群臣中的印象,更加神秘縹緲起來。
所以這次,難道誠意伯要“掐指一算”,然後上奏皇帝說什麽兵者不祥,希望能裁撤軍隊?
若真是這樣,善莫大焉啊!
隻見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垂落眼簾,落在劉伯溫身上,點頭淡淡道:“劉先生,有事啟奏?”
“是。”
劉伯溫知道自己這番話一說,名聲又要臭了。
但沒辦法,工具人就要有工具人的覺悟。
昨夜皇帝特意召見,一番明示暗示,倘若他還聽不懂,那才是真的老糊塗了。
“先生請說。”朱元璋不動聲色,仿佛全不知情。
“啟稟陛下!”劉伯溫深吸一口氣,開門見山直接說道:“臣夜觀天象,心中不安。那北方之地,有建州女真崛起,氣勢洶洶,似有犯我河山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