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莫陳崇很是好奇,他們一路南下逃亡,四處可見的都是城鎮凋敝。
龍門渡的繁華,和這一路上的凋敝完全是兩個世界。
獨孤如願找了一個船家,請求帶著眾人渡河。
船家看著獨孤如願談吐不俗,又長相俊美,勉強同意拉著他們登船渡河。
獨孤如願連忙喊來侯莫陳兄弟,帶著他們一起登上了渡船。
上船之後,獨孤如願和這名老船工攀談起來:
“丈家,這龍門渡很熱鬧啊,這些日子賺不少吧?”
渡口的船工咧開嘴道:
“也是近些月才熱鬧起來的,亂世將至,再賺上一筆就去夏州養老了。”
這些老船工走南闖北,和各式各樣的人交談過,比普通百姓多了幾分見識,顯然他們也意識到亂世就要來臨了。
船艙內的氣氛有些沉悶,侯莫陳崇打破了沉悶的氛圍問道:
“老丈是夏州人嗎?”
老船工搖頭說道:
“俺家世居並州,但是現在家人都去夏州謀生了。”
這下子侯莫陳崇疑惑了,並州曆來都是比較富庶的地方,相比之下夏州就比較荒涼了。
從窮地方逃荒到富庶的地方常見,從沒見過從富庶的逃荒到窮地方的。
老船工說道:
“那還不是夏州來了個蘇將軍嗎?俺在這渡口遇到南來北往的客商,現在也就隻有蘇將軍治下的五州一郡是安穩地方了。”
聽到老船工的話,侯莫陳崇對於夏州多了一絲期待。
就在這個時候,渡船邊上出現了一個陰影,老船工連忙搖櫓避讓,才沒有被那艘大船撞上。
侯莫陳崇這才看清楚了,這是一艘裝滿了糧食的千斛綱船,這樣的大船一旦撞上了小小的渡船,那就是船毀人亡的下場了。
老船工小聲咒罵兩句,連忙將渡船搖著遠離了千斛綱船,這種吃水深的大船會在附近水域形成漩渦,一旦被卷入也是船毀人亡的下場。
侯莫陳崇這些馬背上長大的六鎮人,到了水上也喪失了勇氣,剛剛差點被大船撞上也讓他臉色發白。
再一看獨孤如願,這位獨孤郎依然是水波不興的樣子,侯莫陳崇低下頭,果然自己的心性還修煉不夠。
獨孤如願看著綱船,向老船工問道:
“這是官船?”
老船工低聲說道:
“官船,但是運的私貨。”
獨孤如願立刻明白了,這種千斛綱船肯定是朝堂專門運送糧食的官船,但是被並州某些大人物征調,用來運送自己的私貨。
這種事情在地方上也是心照不宣的事情,當年武川鎮的時候,鎮將也會用官驛來運送自己的私貨。
但是並州的官吏竟然明目張膽的用大型官船來運貨,足以可見如今大魏的吏治水平了。
獨孤如願好奇的問道:“這是運的什麽貨物?”
老船工說道:
“糧食唄。”
侯莫陳崇皺起了小臉問道:
“哪裏來的這麽多糧食?不是說並州無糧,連解送平城大軍的糧草都湊不齊嗎?”
老船工搖頭說道:
“官府怎麽說俺這老頭子不清楚,但是這些日子從這渡口往夏州運糧的綱船,那是一艘接著一艘呢,你們看,後麵還有一艘呢。”
獨孤如願和侯莫陳崇回頭看去,果然又看到一艘比前麵那艘還大的綱船,向著黃河西岸的渡口而去。
獨孤如願立刻問道:“蘇將軍在夏州收糧?”
老船工點點頭說道:
“聽夏州來的客商說,蘇將軍在夏州設置營地,安置六鎮南下的流民,不僅僅給他們分配土地,還給他們糧食過冬,真是菩薩心腸啊。”
聽到這裏,獨孤如願沉默了,而侯莫陳崇則激動的問道:
“蘇將軍在收納六鎮遺民?”
老船工點頭說道:
“聽說那真王敗於五原後,以最後的法力分開黃河之水,讓追隨他的十萬六鎮遺民渡過了黃河來到了夏州。”
獨孤如願皺起眉頭,他們一路南下,得到的消息真真假假,隻是到了晉陽才知道破六韓拔陵戰敗。
但是卻沒想到破六韓拔陵的部眾竟然渡過了黃河,前往夏州投靠蘇澤去了。
想想也對,這麽多人口,留在六鎮肯定是活不下去,隻能往南逃跑了。
隻是獨孤如願也沒想到,蘇澤竟然會救濟這些六鎮遺民!
十萬人口的流民,這可是一個龐大的數量,獨孤如願在恒州的時候,就感受到了恒州上下對於六鎮人的厭惡。
獨孤如願也有些感動,身為六鎮人,總能感受到大魏上下的歧視,獨孤如願交往過這麽多人,唯一尊重六鎮人的,也隻有蘇澤一人了。
這也是他下決心離開恒州,前往西北的原因。
現在聽說了蘇澤收攏六鎮遺民,獨孤如願更是覺得自己來對了。
蘇澤收攏這些六鎮人,肯定不是為了做菩薩的,他肯定是要從中選募士兵的。
他獨孤家在六鎮頗有威信,靠著之前和蘇澤的關係,應該能得授軍職。
一想到這裏,獨孤如願更是覺得自己來對了。
龍門渡是這一段黃河河麵最窄的地方,隻用了半日時間就抵達了對岸。
到了西岸的渡口,一切又和並州那邊的渡口不一樣了。
渡口中有市吏穿著皂服檢查貨物,還有兵丁巡邏維持治安。
渡口是修葺過的,還專門拓寬了碼頭裝卸的區域,剛剛那艘綱船停靠在碼頭上,力夫們正在依次登船,扛下船艙內的糧食。
獨孤如願也看到了夏州運往並州的貨物,那是麻布、絹帛和他在北地也見過的棉布,除此之外還有馬匹、駱駝等牲畜。
絹麻在這個時代就是貨幣,按照均田令的要求,官府按照人頭向百姓收納絹帛作為調賦。
當然這也是理論上的情況,實際上在戰亂時期百姓能種田就不錯了,想要采麻織布就是奢望。
夏州能有這麽多絹帛麻布,這就說明了這兩年的關中戰亂,並沒有影響五州一郡百姓的日常生活,還能生產出這麽多的絹帛麻布,甚至還有餘力向並州出口換取糧食。
辭別了船家後,看著生機勃勃的碼頭,獨孤如願打聽了永樂城的方向,帶著侯莫陳兄弟和部曲而去。
——
“蘇長史。”
王思政聽到急匆匆的腳步聲,就知道是蘇綽回來了,他站起來向蘇綽行禮,果然看到了蘇綽紅彤彤的臉。
王思政想笑,這些日子每次蘇綽去將軍府,回來後都是這幅氣鼓鼓的樣子。
不用說,和主母吵架又輸了。
用了半個月的爭吵,如何劃分將軍幕府公庫和私庫的章程終於快要定下來了。
想到陳留公主將嫁妝都拿出來補貼將軍幕府向並州購糧,蘇綽也平複了一下心情。
他向王思政問道:
“崇文閣的事情籌辦的怎麽樣了?”
崇文閣,是蘇澤用陳留公主陪嫁的書籍,建立起來的一座圖書館。
北魏時期私人藏書昌盛,當年清河王就在府中建造高樓藏書,而以藏書來鬥富也是洛陽公卿的日常。
蘇澤要建崇文閣,對於外鎮大將也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這是他重視文教的表現。
但是蘇澤這個崇文閣,又和普通的藏書樓不一樣。
他不僅僅要建造崇文閣,還招募書手,將陳留公主帶來的書籍抄寫下來,同時開放崇文閣給五州一郡的讀書人借閱。
這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從兩漢到魏晉,有沒有家傳學問,就是區分世家和豪族的區別。
有家傳學術的家族,才能躋身於中樞朝堂中,成為與國同休的世家大族。
而地方豪族沒有家傳的學問,他們就算是去了國都或者州府也進不了名士圈子,被認為是土包子。
家傳學術,並不是說識字讀書,而是這些家族鑽研某些儒家經典,為某個典籍做注解,成為這門學科的最高權威。
比如東漢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就是靠著《孟氏易》和《易難記》這兩套家學,成為《易經》這門學科的學科帶頭人,擁有了這門經典的最高解釋權,從而興旺發達的。
再說胡太後的男寵鄭儼,他雖然以色事胡太後,但是出身於滎陽鄭氏的他,當年也是靠著家傳的《論語集解》,成為洛陽公認的論語大家,從而被宣武帝征辟的。
陳留公主的嫁妝,是當年孝文帝建立的國子監圖書館中挑選出來的,其中就包含了當年孝文帝從各世家大族手裏要來的各種家學。
但是就連孝文帝都沒能將這些書籍向普通讀書人開放,這些藏書隻能由有官身的官員借閱。
而且除了儒學經典之外,陳留公主還帶來了大量農技書籍,水利水文,醫書,天文禮法,曲譜樂譜,這裏麵也有不少都是孝文帝好不容易搜集而來的。
“長史,將軍說的雕版印刷,屬下也找了工匠來,主要還是墨的問題。”
蘇綽正色道:
“墨有什麽問題?”
王思政說道:
“墨跡太淺了,而且刷上墨太容易幹了,印出來的字不清晰,還需要書手再校對補足。”
“那也要比手抄快得多了吧?”
“確實要快得多,一名書手一天就能校對完一本書,工匠們還在按照將軍的辦法,在墨汁中加入鬆煙和牛皮膠,但是比例還需要調整。”
蘇綽心中五味雜陳。
龍門渡的繁華,和這一路上的凋敝完全是兩個世界。
獨孤如願找了一個船家,請求帶著眾人渡河。
船家看著獨孤如願談吐不俗,又長相俊美,勉強同意拉著他們登船渡河。
獨孤如願連忙喊來侯莫陳兄弟,帶著他們一起登上了渡船。
上船之後,獨孤如願和這名老船工攀談起來:
“丈家,這龍門渡很熱鬧啊,這些日子賺不少吧?”
渡口的船工咧開嘴道:
“也是近些月才熱鬧起來的,亂世將至,再賺上一筆就去夏州養老了。”
這些老船工走南闖北,和各式各樣的人交談過,比普通百姓多了幾分見識,顯然他們也意識到亂世就要來臨了。
船艙內的氣氛有些沉悶,侯莫陳崇打破了沉悶的氛圍問道:
“老丈是夏州人嗎?”
老船工搖頭說道:
“俺家世居並州,但是現在家人都去夏州謀生了。”
這下子侯莫陳崇疑惑了,並州曆來都是比較富庶的地方,相比之下夏州就比較荒涼了。
從窮地方逃荒到富庶的地方常見,從沒見過從富庶的逃荒到窮地方的。
老船工說道:
“那還不是夏州來了個蘇將軍嗎?俺在這渡口遇到南來北往的客商,現在也就隻有蘇將軍治下的五州一郡是安穩地方了。”
聽到老船工的話,侯莫陳崇對於夏州多了一絲期待。
就在這個時候,渡船邊上出現了一個陰影,老船工連忙搖櫓避讓,才沒有被那艘大船撞上。
侯莫陳崇這才看清楚了,這是一艘裝滿了糧食的千斛綱船,這樣的大船一旦撞上了小小的渡船,那就是船毀人亡的下場了。
老船工小聲咒罵兩句,連忙將渡船搖著遠離了千斛綱船,這種吃水深的大船會在附近水域形成漩渦,一旦被卷入也是船毀人亡的下場。
侯莫陳崇這些馬背上長大的六鎮人,到了水上也喪失了勇氣,剛剛差點被大船撞上也讓他臉色發白。
再一看獨孤如願,這位獨孤郎依然是水波不興的樣子,侯莫陳崇低下頭,果然自己的心性還修煉不夠。
獨孤如願看著綱船,向老船工問道:
“這是官船?”
老船工低聲說道:
“官船,但是運的私貨。”
獨孤如願立刻明白了,這種千斛綱船肯定是朝堂專門運送糧食的官船,但是被並州某些大人物征調,用來運送自己的私貨。
這種事情在地方上也是心照不宣的事情,當年武川鎮的時候,鎮將也會用官驛來運送自己的私貨。
但是並州的官吏竟然明目張膽的用大型官船來運貨,足以可見如今大魏的吏治水平了。
獨孤如願好奇的問道:“這是運的什麽貨物?”
老船工說道:
“糧食唄。”
侯莫陳崇皺起了小臉問道:
“哪裏來的這麽多糧食?不是說並州無糧,連解送平城大軍的糧草都湊不齊嗎?”
老船工搖頭說道:
“官府怎麽說俺這老頭子不清楚,但是這些日子從這渡口往夏州運糧的綱船,那是一艘接著一艘呢,你們看,後麵還有一艘呢。”
獨孤如願和侯莫陳崇回頭看去,果然又看到一艘比前麵那艘還大的綱船,向著黃河西岸的渡口而去。
獨孤如願立刻問道:“蘇將軍在夏州收糧?”
老船工點點頭說道:
“聽夏州來的客商說,蘇將軍在夏州設置營地,安置六鎮南下的流民,不僅僅給他們分配土地,還給他們糧食過冬,真是菩薩心腸啊。”
聽到這裏,獨孤如願沉默了,而侯莫陳崇則激動的問道:
“蘇將軍在收納六鎮遺民?”
老船工點頭說道:
“聽說那真王敗於五原後,以最後的法力分開黃河之水,讓追隨他的十萬六鎮遺民渡過了黃河來到了夏州。”
獨孤如願皺起眉頭,他們一路南下,得到的消息真真假假,隻是到了晉陽才知道破六韓拔陵戰敗。
但是卻沒想到破六韓拔陵的部眾竟然渡過了黃河,前往夏州投靠蘇澤去了。
想想也對,這麽多人口,留在六鎮肯定是活不下去,隻能往南逃跑了。
隻是獨孤如願也沒想到,蘇澤竟然會救濟這些六鎮遺民!
十萬人口的流民,這可是一個龐大的數量,獨孤如願在恒州的時候,就感受到了恒州上下對於六鎮人的厭惡。
獨孤如願也有些感動,身為六鎮人,總能感受到大魏上下的歧視,獨孤如願交往過這麽多人,唯一尊重六鎮人的,也隻有蘇澤一人了。
這也是他下決心離開恒州,前往西北的原因。
現在聽說了蘇澤收攏六鎮遺民,獨孤如願更是覺得自己來對了。
蘇澤收攏這些六鎮人,肯定不是為了做菩薩的,他肯定是要從中選募士兵的。
他獨孤家在六鎮頗有威信,靠著之前和蘇澤的關係,應該能得授軍職。
一想到這裏,獨孤如願更是覺得自己來對了。
龍門渡是這一段黃河河麵最窄的地方,隻用了半日時間就抵達了對岸。
到了西岸的渡口,一切又和並州那邊的渡口不一樣了。
渡口中有市吏穿著皂服檢查貨物,還有兵丁巡邏維持治安。
渡口是修葺過的,還專門拓寬了碼頭裝卸的區域,剛剛那艘綱船停靠在碼頭上,力夫們正在依次登船,扛下船艙內的糧食。
獨孤如願也看到了夏州運往並州的貨物,那是麻布、絹帛和他在北地也見過的棉布,除此之外還有馬匹、駱駝等牲畜。
絹麻在這個時代就是貨幣,按照均田令的要求,官府按照人頭向百姓收納絹帛作為調賦。
當然這也是理論上的情況,實際上在戰亂時期百姓能種田就不錯了,想要采麻織布就是奢望。
夏州能有這麽多絹帛麻布,這就說明了這兩年的關中戰亂,並沒有影響五州一郡百姓的日常生活,還能生產出這麽多的絹帛麻布,甚至還有餘力向並州出口換取糧食。
辭別了船家後,看著生機勃勃的碼頭,獨孤如願打聽了永樂城的方向,帶著侯莫陳兄弟和部曲而去。
——
“蘇長史。”
王思政聽到急匆匆的腳步聲,就知道是蘇綽回來了,他站起來向蘇綽行禮,果然看到了蘇綽紅彤彤的臉。
王思政想笑,這些日子每次蘇綽去將軍府,回來後都是這幅氣鼓鼓的樣子。
不用說,和主母吵架又輸了。
用了半個月的爭吵,如何劃分將軍幕府公庫和私庫的章程終於快要定下來了。
想到陳留公主將嫁妝都拿出來補貼將軍幕府向並州購糧,蘇綽也平複了一下心情。
他向王思政問道:
“崇文閣的事情籌辦的怎麽樣了?”
崇文閣,是蘇澤用陳留公主陪嫁的書籍,建立起來的一座圖書館。
北魏時期私人藏書昌盛,當年清河王就在府中建造高樓藏書,而以藏書來鬥富也是洛陽公卿的日常。
蘇澤要建崇文閣,對於外鎮大將也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這是他重視文教的表現。
但是蘇澤這個崇文閣,又和普通的藏書樓不一樣。
他不僅僅要建造崇文閣,還招募書手,將陳留公主帶來的書籍抄寫下來,同時開放崇文閣給五州一郡的讀書人借閱。
這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從兩漢到魏晉,有沒有家傳學問,就是區分世家和豪族的區別。
有家傳學術的家族,才能躋身於中樞朝堂中,成為與國同休的世家大族。
而地方豪族沒有家傳的學問,他們就算是去了國都或者州府也進不了名士圈子,被認為是土包子。
家傳學術,並不是說識字讀書,而是這些家族鑽研某些儒家經典,為某個典籍做注解,成為這門學科的最高權威。
比如東漢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就是靠著《孟氏易》和《易難記》這兩套家學,成為《易經》這門學科的學科帶頭人,擁有了這門經典的最高解釋權,從而興旺發達的。
再說胡太後的男寵鄭儼,他雖然以色事胡太後,但是出身於滎陽鄭氏的他,當年也是靠著家傳的《論語集解》,成為洛陽公認的論語大家,從而被宣武帝征辟的。
陳留公主的嫁妝,是當年孝文帝建立的國子監圖書館中挑選出來的,其中就包含了當年孝文帝從各世家大族手裏要來的各種家學。
但是就連孝文帝都沒能將這些書籍向普通讀書人開放,這些藏書隻能由有官身的官員借閱。
而且除了儒學經典之外,陳留公主還帶來了大量農技書籍,水利水文,醫書,天文禮法,曲譜樂譜,這裏麵也有不少都是孝文帝好不容易搜集而來的。
“長史,將軍說的雕版印刷,屬下也找了工匠來,主要還是墨的問題。”
蘇綽正色道:
“墨有什麽問題?”
王思政說道:
“墨跡太淺了,而且刷上墨太容易幹了,印出來的字不清晰,還需要書手再校對補足。”
“那也要比手抄快得多了吧?”
“確實要快得多,一名書手一天就能校對完一本書,工匠們還在按照將軍的辦法,在墨汁中加入鬆煙和牛皮膠,但是比例還需要調整。”
蘇綽心中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