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澤這次會見的,是上一次幽州之亂中的有功之臣,斛律歸漢和賈執。
其實以他們兩人的功勞,上一次就該提拔了,但是如今關中也不是草台班子了,提拔他們這種官員的時候,蘇澤已經不直接幹預了,所以兩人的升遷還是走了一段程序。
首先由幽州刺史慕容紹宗向吏部曹遞交了表功文書,因為兩人是特進提拔,所以他們的資料很快被送達了政務堂。
蘇澤已經對官員晉升製定了嚴格的製度,首先兩人的檔案資料,也就是官籍文書被找出來,送到了政務堂中。
官籍文書,就是後世的人事檔案資料,這上麵記錄了兩人的出身、籍貫、任職經曆,以及考評晉升的評語。
立下的重大功勞和所犯的過錯,也都會留在官籍檔案之中。
不過這兩人的檔案都沒有任何問題,他們的出身和任職經曆都很漂亮,又是崇文閣出身,再加上這次的功勞,理所當然的得到了政務堂的全員通過,兩人都獲得了超拔晉升。
所謂的超拔晉升,就是在立下功勞的情況,越過一級的特別晉升。
按照蘇澤定下的規矩,官員在正常情況下都是要逐級晉升的。
這種製度實際上是在保護老實人,避免地方官員為了政績而亂折騰,讓地方官員中的優秀人才,能夠沉下心在基層沉澱一陣子,然後再選拔到中樞來。
不過畢竟現在還是戰亂時候,文官也是可能立下軍功的,所以蘇澤也特例可以超拔晉升,這也是對於有功官員的獎勵。
斛律歸漢和賈執自然符合這個條件,但是在安排他們職位的時候,政務堂的諸位相公們又犯了難。
按照最新的行政改革方案,蘇澤撤銷了正常州郡縣三級的架構,在州下直接設置縣,撤銷了郡一級的架構。
但是也因為這項改革,讓中層官員的升遷安置變得複雜起來。
賈執是正七品的縣令,超拔晉升以後就是正六品,原本正六品正好是下郡郡守的職位,但是沒有郡守之後,在幽州就沒有正六品的位置空缺。
不得已,最後還是蘇綽拍板,將他安排到了定州,擔任定州錄事參軍一職。
錄事參軍這個職位本來是軍中的職位,但是被蘇澤設置在州一級中,這個職位定為上州正五品,下州正六品,定州正好是下州,這個職位正好合適。
定州錄事參軍的職責,是負責糾察六曹,相當於如今檢校郎的職責,所以賈執也加了一個檢校郎裏行(見習)的別官,以後他與檢校郎一樣,可以直接向蘇澤上密紮,或者也可以通過檢校郎的途徑直接向政務堂寫彈劾的奏章,獨立行使監督權。
錄事參軍還有一個職責,就是要配合州刺史,協助進行諸縣的上計和每年的考核。
這同樣是個非常重要的工作,這等於掌握了一州糾察的權力,地位超然。
賈執在得到了這個職位後,卻有點開心不起來。
監察官員,都是要靠著得罪同僚才能出成績的,雖然晉升比較快,但是賈執畢竟是世族子弟,他內心中不願意做這個得罪人的差事,可偏偏為了家族又推脫不得,隻能接受了任命上任。
斛律歸漢原本是從七品的縣長,所以他被晉升為從六品的定州判司。
判司,是負責一州刑事冤獄的官員。
政務堂一直在改進北魏的司法體係,簡化合並各種罪行,將律法條文更規範化,但是基層的司法水平依然堪憂。
這也是正常的,無論是原本的官員選拔體係,還是通過崇文閣取士,本質上這些官員都沒有進行過係統性的律法學習,能夠囫圇斷案就不錯了。
農業社會的司法邏輯,和商業社會的司法邏輯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商業社會的法律體係,其實說白了是為了商業服務,所以會更重視辯論和律法條文的解讀,這種司法攻防本質上就是討價還價。
但是農業文明的法律體係,最主要的工作還是維穩,甚至還要承擔一定的懲惡揚善的功能。
說白了,律法也隻不過是人類製定的產物而已,本質上也沒什麽神聖性可言,所以蘇澤對於基層官員的司法水平要求是很低的。
但是基層也有可能出現縣令無法解決的複雜案件,為了應付這種情況,蘇澤在州一級設立判司,專門負責在各地解決棘手的案子。
這有點兒類似於後世的巡回法庭,這也是一項極其辛苦的差事,需要在各縣來回奔波。
但是斛律歸漢並不懼怕辛苦,他反而對這種生活很感興趣。
除了流動辦案之外,判司還要負責糾偏地方上不公正的判案,對於肉刑案件進行抽查和複核。
兩人在上任之前,先趕到了蘇澤麵前,等候蘇澤的接見。????斛律歸漢內心有些激動,蘇郡公是他兄長斛律金崇拜的人物,他就是在兄長的保薦才去崇文閣讀書的,如今能夠見到多年的偶像,斛律歸漢一改之前的沉穩,煩躁不安的來回踱步。
相比之下,賈執就顯得淡定多了,他隨父親遠遠的見過蘇澤,正坐在椅子上吃茶。
但是從他手裏搖晃的茶杯,也可以看出他的淡定不過是裝出來的。
這就是威望的作用了,這兩人一個是帶著鄉兵就敢平叛的縣長,一個是被劉靈助囚禁都不懼怕的縣令,卻因為蘇澤的接見而緊張。
至少在關中年青一代心中,蘇澤的威望已經無人能及了,是所有人心中的天命之主了。
陳崇踏步進來,對著兩人說道:“郡公要召見你們。”
兩人立刻扶正了衣冠,跟在陳崇身後來到了蘇澤下榻的地方。
到了現在的地位,蘇澤也不需要再擺禮賢下士那一套了。
在接見基層官員的時候,保持統治者的威儀,反而是震懾這些官員最好的辦法。
蘇澤身邊有蘇備和陳崇護衛,一排身穿紅盔的士兵在門前門外守衛,另外還有幾名文官跟隨在蘇澤身邊。
房間中唯一坐著的,是一名身穿低級文官服飾的中年人,他完全不顧旁人的奮筆疾書著。
賈執畢竟是士族子弟,他知道這名中年人是蘇澤身邊貼身的史官,如今記錄的估計是類似於蘇澤“起居注”之類的東西。
當然,蘇澤如今還不是皇帝,還沒有作起居注的資格,不過類似的意思也是差不多了,就是將蘇澤日常的事情記錄下來。
這讓賈執更緊張了,史官在場,就意味著這場對談可能會被記錄到起居注中,後人編纂史書的時候可能也會記錄進去,也就是說他現在距離青史留名也隻差一步了。
無論是寒門子弟,還是士族子弟,都無法拒絕青史留名的誘惑。
蘇澤此時正在批答永樂城中送來的公文。
雖然蘇澤留給了政務堂和幕府專斷之權,但是謹慎的蘇綽還是會將政務堂的工作整理送到蘇澤手上,並且總結匯報政務堂這段時間的工作。
君臣之間無論以往如何,到了這個時候都要明白尊卑。
就連曾經最沒心沒肺的侯景,隔三差五也要從蜀中寫一份肉麻之極的請安奏章,很多時候說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也是為了保持和蘇澤的關係。
蘇綽和蘇亮兄弟都是聰明人,兄弟二人身居高位,自然要懂得避嫌,雖然不至於做出自汙的舉動,但是將自己做過的事情講清楚,也是避免小人中傷的辦法。
蘇澤處理完最後一份公文,抬起頭看向二人。
賈執畢恭畢敬的行了一個士人禮,斛律歸漢畢竟隻是在崇文館進修過,對於那些複雜的士人禮儀並不是很難熟練,但是也向蘇澤行了一個全禮。
等禮畢之後,蘇澤看著二人,他首先向賈執問道:
“還記得你們上任之初,本公給你們留的那個題目嗎?”
蘇澤說的是土地兼並的數學題,也是人口和土地的簡單計算題,當時兩人剛剛上任,對於基層的土地問題理解不深,如今兩人都已經在基層曆練過了,蘇澤也想要聽聽他們的想法。
土地是一切的根本。
無論是農耕民族,還是遊牧民族,說到底爭奪的都是土地資源,因為這個時代,土地就是一切生產力的總和。
占有土地,就有生產資源,所以如何分配土地資源,是任何一個王朝興衰的核心要務。
曆朝曆代,都在給這個問題交上自己的答卷,最後一個王朝能夠興衰多久,就看這份答卷的質量了。
蘇澤雖然是穿越者,但是一個政策同樣是無數基層官吏一直執行成的,他也需要聽一聽基層的意見。
賈執思考了一下,也明白土地的重要性,他說道:
“郡公,臣以為,均田令是好政策,但是土地數量是恒定的,總有開墾完畢的那一天,如果一直執行下去,那隻能每個人分到的土地越來越少,或者一些人分到土地,一些人分不到土地。”
“所以臣以為,最好的辦法還是不斷開拓,向西域,向遼東,向高句麗,向南方,隻要有更多的土地,就能將授田一直實行下去!”
(本章完)
其實以他們兩人的功勞,上一次就該提拔了,但是如今關中也不是草台班子了,提拔他們這種官員的時候,蘇澤已經不直接幹預了,所以兩人的升遷還是走了一段程序。
首先由幽州刺史慕容紹宗向吏部曹遞交了表功文書,因為兩人是特進提拔,所以他們的資料很快被送達了政務堂。
蘇澤已經對官員晉升製定了嚴格的製度,首先兩人的檔案資料,也就是官籍文書被找出來,送到了政務堂中。
官籍文書,就是後世的人事檔案資料,這上麵記錄了兩人的出身、籍貫、任職經曆,以及考評晉升的評語。
立下的重大功勞和所犯的過錯,也都會留在官籍檔案之中。
不過這兩人的檔案都沒有任何問題,他們的出身和任職經曆都很漂亮,又是崇文閣出身,再加上這次的功勞,理所當然的得到了政務堂的全員通過,兩人都獲得了超拔晉升。
所謂的超拔晉升,就是在立下功勞的情況,越過一級的特別晉升。
按照蘇澤定下的規矩,官員在正常情況下都是要逐級晉升的。
這種製度實際上是在保護老實人,避免地方官員為了政績而亂折騰,讓地方官員中的優秀人才,能夠沉下心在基層沉澱一陣子,然後再選拔到中樞來。
不過畢竟現在還是戰亂時候,文官也是可能立下軍功的,所以蘇澤也特例可以超拔晉升,這也是對於有功官員的獎勵。
斛律歸漢和賈執自然符合這個條件,但是在安排他們職位的時候,政務堂的諸位相公們又犯了難。
按照最新的行政改革方案,蘇澤撤銷了正常州郡縣三級的架構,在州下直接設置縣,撤銷了郡一級的架構。
但是也因為這項改革,讓中層官員的升遷安置變得複雜起來。
賈執是正七品的縣令,超拔晉升以後就是正六品,原本正六品正好是下郡郡守的職位,但是沒有郡守之後,在幽州就沒有正六品的位置空缺。
不得已,最後還是蘇綽拍板,將他安排到了定州,擔任定州錄事參軍一職。
錄事參軍這個職位本來是軍中的職位,但是被蘇澤設置在州一級中,這個職位定為上州正五品,下州正六品,定州正好是下州,這個職位正好合適。
定州錄事參軍的職責,是負責糾察六曹,相當於如今檢校郎的職責,所以賈執也加了一個檢校郎裏行(見習)的別官,以後他與檢校郎一樣,可以直接向蘇澤上密紮,或者也可以通過檢校郎的途徑直接向政務堂寫彈劾的奏章,獨立行使監督權。
錄事參軍還有一個職責,就是要配合州刺史,協助進行諸縣的上計和每年的考核。
這同樣是個非常重要的工作,這等於掌握了一州糾察的權力,地位超然。
賈執在得到了這個職位後,卻有點開心不起來。
監察官員,都是要靠著得罪同僚才能出成績的,雖然晉升比較快,但是賈執畢竟是世族子弟,他內心中不願意做這個得罪人的差事,可偏偏為了家族又推脫不得,隻能接受了任命上任。
斛律歸漢原本是從七品的縣長,所以他被晉升為從六品的定州判司。
判司,是負責一州刑事冤獄的官員。
政務堂一直在改進北魏的司法體係,簡化合並各種罪行,將律法條文更規範化,但是基層的司法水平依然堪憂。
這也是正常的,無論是原本的官員選拔體係,還是通過崇文閣取士,本質上這些官員都沒有進行過係統性的律法學習,能夠囫圇斷案就不錯了。
農業社會的司法邏輯,和商業社會的司法邏輯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商業社會的法律體係,其實說白了是為了商業服務,所以會更重視辯論和律法條文的解讀,這種司法攻防本質上就是討價還價。
但是農業文明的法律體係,最主要的工作還是維穩,甚至還要承擔一定的懲惡揚善的功能。
說白了,律法也隻不過是人類製定的產物而已,本質上也沒什麽神聖性可言,所以蘇澤對於基層官員的司法水平要求是很低的。
但是基層也有可能出現縣令無法解決的複雜案件,為了應付這種情況,蘇澤在州一級設立判司,專門負責在各地解決棘手的案子。
這有點兒類似於後世的巡回法庭,這也是一項極其辛苦的差事,需要在各縣來回奔波。
但是斛律歸漢並不懼怕辛苦,他反而對這種生活很感興趣。
除了流動辦案之外,判司還要負責糾偏地方上不公正的判案,對於肉刑案件進行抽查和複核。
兩人在上任之前,先趕到了蘇澤麵前,等候蘇澤的接見。????斛律歸漢內心有些激動,蘇郡公是他兄長斛律金崇拜的人物,他就是在兄長的保薦才去崇文閣讀書的,如今能夠見到多年的偶像,斛律歸漢一改之前的沉穩,煩躁不安的來回踱步。
相比之下,賈執就顯得淡定多了,他隨父親遠遠的見過蘇澤,正坐在椅子上吃茶。
但是從他手裏搖晃的茶杯,也可以看出他的淡定不過是裝出來的。
這就是威望的作用了,這兩人一個是帶著鄉兵就敢平叛的縣長,一個是被劉靈助囚禁都不懼怕的縣令,卻因為蘇澤的接見而緊張。
至少在關中年青一代心中,蘇澤的威望已經無人能及了,是所有人心中的天命之主了。
陳崇踏步進來,對著兩人說道:“郡公要召見你們。”
兩人立刻扶正了衣冠,跟在陳崇身後來到了蘇澤下榻的地方。
到了現在的地位,蘇澤也不需要再擺禮賢下士那一套了。
在接見基層官員的時候,保持統治者的威儀,反而是震懾這些官員最好的辦法。
蘇澤身邊有蘇備和陳崇護衛,一排身穿紅盔的士兵在門前門外守衛,另外還有幾名文官跟隨在蘇澤身邊。
房間中唯一坐著的,是一名身穿低級文官服飾的中年人,他完全不顧旁人的奮筆疾書著。
賈執畢竟是士族子弟,他知道這名中年人是蘇澤身邊貼身的史官,如今記錄的估計是類似於蘇澤“起居注”之類的東西。
當然,蘇澤如今還不是皇帝,還沒有作起居注的資格,不過類似的意思也是差不多了,就是將蘇澤日常的事情記錄下來。
這讓賈執更緊張了,史官在場,就意味著這場對談可能會被記錄到起居注中,後人編纂史書的時候可能也會記錄進去,也就是說他現在距離青史留名也隻差一步了。
無論是寒門子弟,還是士族子弟,都無法拒絕青史留名的誘惑。
蘇澤此時正在批答永樂城中送來的公文。
雖然蘇澤留給了政務堂和幕府專斷之權,但是謹慎的蘇綽還是會將政務堂的工作整理送到蘇澤手上,並且總結匯報政務堂這段時間的工作。
君臣之間無論以往如何,到了這個時候都要明白尊卑。
就連曾經最沒心沒肺的侯景,隔三差五也要從蜀中寫一份肉麻之極的請安奏章,很多時候說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也是為了保持和蘇澤的關係。
蘇綽和蘇亮兄弟都是聰明人,兄弟二人身居高位,自然要懂得避嫌,雖然不至於做出自汙的舉動,但是將自己做過的事情講清楚,也是避免小人中傷的辦法。
蘇澤處理完最後一份公文,抬起頭看向二人。
賈執畢恭畢敬的行了一個士人禮,斛律歸漢畢竟隻是在崇文館進修過,對於那些複雜的士人禮儀並不是很難熟練,但是也向蘇澤行了一個全禮。
等禮畢之後,蘇澤看著二人,他首先向賈執問道:
“還記得你們上任之初,本公給你們留的那個題目嗎?”
蘇澤說的是土地兼並的數學題,也是人口和土地的簡單計算題,當時兩人剛剛上任,對於基層的土地問題理解不深,如今兩人都已經在基層曆練過了,蘇澤也想要聽聽他們的想法。
土地是一切的根本。
無論是農耕民族,還是遊牧民族,說到底爭奪的都是土地資源,因為這個時代,土地就是一切生產力的總和。
占有土地,就有生產資源,所以如何分配土地資源,是任何一個王朝興衰的核心要務。
曆朝曆代,都在給這個問題交上自己的答卷,最後一個王朝能夠興衰多久,就看這份答卷的質量了。
蘇澤雖然是穿越者,但是一個政策同樣是無數基層官吏一直執行成的,他也需要聽一聽基層的意見。
賈執思考了一下,也明白土地的重要性,他說道:
“郡公,臣以為,均田令是好政策,但是土地數量是恒定的,總有開墾完畢的那一天,如果一直執行下去,那隻能每個人分到的土地越來越少,或者一些人分到土地,一些人分不到土地。”
“所以臣以為,最好的辦法還是不斷開拓,向西域,向遼東,向高句麗,向南方,隻要有更多的土地,就能將授田一直實行下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