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背叛
李夏下了馬,快跑幾步奔到了鄧綏的麵前,臉上抽搐了幾下,卻突然單膝跪倒。趙玉忙從地上拾起兩塊石頭,戒備地看著李夏,不知這人會做出什麽壞事來。
鄧綏卻拉了一下趙玉的手,氣定神閑的看著李夏,“壯士跪我,必有所求吧!”
何順看得發呆,不知李夏此舉為何,嘴裏不幹不淨地叨念著,“撞鬼了嗎?怎麽把個小姑娘當了親娘了!”
李夏叉手施禮道,“請問小姐是誰家之女?”
鄧綏聲音不高,語氣卻很重。“壯士半路相詢,卻不知女子未出閣最是鄭重。我雖為幼女,卻也知禮,你如此莽撞相詢,甚為無禮。”
李夏再次施禮,“小人李夏不才,剛才卻以為見到了真主,小人為李廣之後,隻恨一生未得明主,若小姐抬愛,小人願投小姐名下,效犬馬之勞。”
鄧綏望了望遠方的白雲,半晌無語,對於一個不滿十歲的女孩,這確實是一件難以決策之事。趙玉上下打量著李夏,心中不禁疑竇重生,一個過路的人,如何就突然為了一個不相識的女孩而想投效,如此奇事,真天下奇聞也。
何順早聽到了李夏的話,先是一頭霧水,隨即明白過來,心中一陣冷笑,自馬上下來後,目光變得咄咄逼人。從背後抽出單刀,臉上一下子變得異常的猙獰。
趙玉看到了何順的異常舉動,心中恐懼萬分,既擔心李夏的生死,又不明白兩人為何突然反目。李夏依然沒有動,靜靜地看著鄧綏,等著她的答複。
鄧綏麵對著何順,看到了他的行動,眉頭微挑,露出了擔憂之色,卻仍不出聲相告。李夏卻在這時,笑了。他笑得開心,就如同解決完一件大事一般。而在此時,他也出手了。
三個人同時聽到了匕首插入肋間骨胳微響了一聲,像一株剛剛砍倒的大樹般,何順的胸前流著殷紅的汁液,顫抖地掙紮了幾下,巨大的身軀倒了下去,世界仿佛一瞬間消失了,變得極靜極靜。
“啊!”趙玉忍不住尖叫了起來,她本見過生死,卻沒有見過一個人突然被殺死在麵前的情景,心中的驚恐可想而知。
鄧綏卻蒼白了臉色,長長的睫毛急速的抖動了幾下,她伸出手,扶起了李夏,雖然嘴唇抖動,手卻平穩異常。“壯士,小女何德何能,能讓壯士為了我而背主,殺死同伴?”
李夏笑著的臉孔如凝固了一般,死死盯著鄧綏的玉手,幹笑了幾聲,聲音如同鷹梟般難聽之極。“此人叫何順,我們在一起共事已有五年之久,雙手沾染的又何止這點鮮血。我一直以為竇憲為一代梟雄,足可以讓我得以一展所長,成就不朽功勳,卻誰知此人肚量狹窄,隻把我當成殺手,這些年我殺死的忠臣良將已不勝數。剛開始我還有良知,每次做案之後,都會暗中前去拜祭,後來身心已感麻木,隻把這些事當成任務,再不掛懷。”
他頓了頓,看著麵前的巨槐,“適才小人打此經過,見此樹如巨傘遮於小姐頭頂,此乃主掌天下之相,又見小姐氣度不凡,處事不驚不亂,是以認定,小姐必為我主,從此忠心侍主,絕不叛離。”
微風吹過,一股濃濃的血腥氣傳來,鄧綏歎道,“如此你便認我為新主,背主殺人嗎?我又如何可以信你?”
李夏咬牙說道,“他知我背主,必想殺我,我若不反擊,此時已命喪當場,小姐若不信,小人也無話可說。隻得自刎當場,以證我之心。”
鄧綏似已料到他如此說,將他手中匕首拿了過來,那上麵血跡赫然。她把匕首交到了趙玉的手中道,“玉姐姐,請將血跡擦幹淨吧!要幹幹淨淨,一絲不剩。”
趙玉又扯下一片衣襟,將血跡擦掉,做這件事時,似已恢複了過來,臉色雖猶蒼白,手卻穩如泰山。李夏一直盯著她手中的匕首,見她一個粗衣的農家女孩,膽量如此,心內對鄧綏又多了幾分敬重。
鄧綏沒有看他們,她轉身對著大樹,似在思索,又似在等待。等趙玉將匕首擦得幹淨了,才轉過身將匕首接了過來。
她走到李夏麵前,將匕首交於他手中,“李夏,你記得我叫鄧綏,我祖父是開國功臣鄧禹。你既認我為新主,我願這匕首再不沾血腥。綏兒雖幼小,卻從小受父親教導,仁愛鄉裏,善待下人。今天我見你在我麵前殺人,卻未阻攔,是我知道他也決非善類,而且他已存殺你我之心。再則,若放他離開,難免以後你性命不保。既是你二人的私事,因此我並未阻攔。但是,從今以後,綏兒決不容你手上再沾血腥。你若能做到這一點,綏兒便將李壯士視為兄長,從此以兄禮待之。”
李夏雙膝跪拜,眼中含淚,“謝謝小姐,從此李夏是小姐的人了。小姐對小人說的話,我銘記在心,絕不敢有半刻忘記,請小姐放心。”
“兄長請起!”鄧綏將李夏扶起,一抹笑意蕩於眉間,嬌嫩的小臉如花朵般盛開,看得趙玉都有些傻了,忍不住在心中歎道,“好美!”
鄧綏見星兒還未回來,便對李夏說,“兄長,這人的屍首總得掩藏下,你看如何處理?”
李夏極恭敬的答道,“小姐,交給我吧!”說罷,扛起何順的屍首,幾個起落消失無蹤。
鄧綏見他的身影消失,才陡然坐在地上,似乎虛脫了一般。趙玉忙問道,“小姐,你怎麽了?”
鄧綏抹了一把額頭的冷汗,“玉姐,適才嚇死我了!”說完又咯咯地笑了起來,趙玉見她笑,心中她也似放鬆了一般,便隨著她傻笑起來。這時聽到遠處傳來鄧錄的聲音,“小姐,我們回來了!”
安葬了趙玉的祖母後,李夏也回來了。他把鄧綏抱到馬上,繼續向蒙城出發。星兒和鄧錄雖對李夏好奇,卻見他對鄧綏極為恭敬,小姐又對他沒有戒備之心,也便不問。
回到鄧府後,鄧綏將李夏帶去見了父親。
鄧訓字平叔,是開國功臣鄧禹的第六個兒子。小的時候就有大誌向,不喜文學。但是鄧禹卻是飽學之士,熟讀詩書,因此他也沾了很多書卷氣。長大後,鄧訓禮賢下士,真誠待人,沒有貴賤之分,隻要他看得上的人,他都待人如同老朋友一樣,連朋友的孩子也是視為自己的兒子,如果朋友的兒子有錯,他也會拿鞭子打他們。
鄧訓見女兒帶著一個高大的男子回來,而且如此凶悍,不由大吃一驚,但他畢竟擔任護羌校尉,常與凶悍的羌人打交道,是以並不驚慌。
待聽到綏兒的講述,才放下心來,對李夏道,“綏兒是我的幼女,卻從小就有過人之能,若有你這樣的能人相助左右,將來我也可放心了。既然綏兒以兄禮待你,我便認你為義子,望你能盡心守護她,把她當成自己的親妹妹一樣。”
李夏跪倒磕頭,“義父放心,我決不負你所托。”
鄧訓把他扶起,細問他的來曆,李夏便把自己如何奉命殺了都鄉候劉暢,又奉命藏匿三月的事情說了。鄧訓聽後大喜道,“我正在想是何人害死了都鄉候劉暢,此人雖罪有應得,卻可借此打壓竇氏一族的勢力。你來的正好,可去京中尋找清河王劉慶,將此事告知他。讓他暗中取事。”
李夏領命去尋找清河王,而此時的清河王劉慶正在司徒袁安府上。他身著布衣,卻氣度雍和,少年意氣尚在,顯得有幾分驕矜。
司徒袁安少時在洛陽客居,因其賢德而被孝廉,做過任陰平縣長,城縣令。他對屬下要求極嚴,官民對他又敬又怕又敬愛。漢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號嚴明,斷獄公平。在職十餘年,京師肅然,名重朝廷。章帝時任太仆,後升任司空,司徒。
袁安此時已是花甲之年,頜下一縷長髯,梳得一絲不亂,嘴角和眼瞼都有了細密的魚鱗紋,隻眉下的一雙眸子炯炯有神。他身材微胖,正是這個年齡的老人應有的體態,顯得隨和而穩重。
他認得清河王劉慶,當家人一稟告,他就命人將他帶入了後堂。劉慶坐下後,袁安便關切地問道,“清河王不是被太後遣往封地了嗎?怎麽會喬裝來此?”
劉慶將頭低下,半晌才道,“太後是將我遣回了封地,實際卻想置我於死地,他暗中派人中途劫殺小王,手下的衛士拚死將我救出,小王受了重傷,被他人所救。能來見大人,也是九死一生啊!”
袁安歎道,“太後始終是擔心王爺會奪了皇位啊!”
劉慶大笑道,“司徒可知小王與皇上手足情深,從未有過奪取皇位的想法。如今皇上雖已當政,卻由太後掌權,身不由已。大人可知現在正有一個好機會,可救皇上於水火之中啊!”
袁安道,“你指的是都鄉候劉暢被殺一事吧?”
“不錯,大人,劉暢之死必與那竇憲有關,太後寵幸劉暢,對他這個當兄長的漸漸疏遠,他不肯大權旁落,自是除之而後快。”
袁安沉吟道,“話雖如此,卻無證據說就是竇憲所為。他為太後的兄長,若是抵死不認,我們也無法可想。”
劉慶冷笑道,“大人在朝中為官,應該剛正不阿,想那劉暢與太後苟且之時,司徒大人怎麽不直言勸告,此時又意有退縮,想來也是怕丟了頭頂的官帽吧!”
袁安正色道,“王爺是怪當時老臣沒有上本勸告吧,當時我與司空大人商議過,覺得太後之事雖是皇室之恥,卻也無關朝政,乃是皇上的家事。再則,正因為此,太後也疏於朝政。”
他輕撚須髯又道,“竇憲之流雖在朝中跋扈,卻也與眾臣各占一半,也不能完全把持朝政。而當時竇憲因為此事的影響,也懶得管朝中之事。宋由無能,鄧彪又逢迎,朝中反而有幾日平靜。”
劉慶臉上毫無表情,冷冰冰說道,“那大人此刻還想坐視不理嗎?”
袁安幹咳了一聲,微笑道,“王爺,老臣與司空任隗已有計議,王爺可想聽聽?”
李夏下了馬,快跑幾步奔到了鄧綏的麵前,臉上抽搐了幾下,卻突然單膝跪倒。趙玉忙從地上拾起兩塊石頭,戒備地看著李夏,不知這人會做出什麽壞事來。
鄧綏卻拉了一下趙玉的手,氣定神閑的看著李夏,“壯士跪我,必有所求吧!”
何順看得發呆,不知李夏此舉為何,嘴裏不幹不淨地叨念著,“撞鬼了嗎?怎麽把個小姑娘當了親娘了!”
李夏叉手施禮道,“請問小姐是誰家之女?”
鄧綏聲音不高,語氣卻很重。“壯士半路相詢,卻不知女子未出閣最是鄭重。我雖為幼女,卻也知禮,你如此莽撞相詢,甚為無禮。”
李夏再次施禮,“小人李夏不才,剛才卻以為見到了真主,小人為李廣之後,隻恨一生未得明主,若小姐抬愛,小人願投小姐名下,效犬馬之勞。”
鄧綏望了望遠方的白雲,半晌無語,對於一個不滿十歲的女孩,這確實是一件難以決策之事。趙玉上下打量著李夏,心中不禁疑竇重生,一個過路的人,如何就突然為了一個不相識的女孩而想投效,如此奇事,真天下奇聞也。
何順早聽到了李夏的話,先是一頭霧水,隨即明白過來,心中一陣冷笑,自馬上下來後,目光變得咄咄逼人。從背後抽出單刀,臉上一下子變得異常的猙獰。
趙玉看到了何順的異常舉動,心中恐懼萬分,既擔心李夏的生死,又不明白兩人為何突然反目。李夏依然沒有動,靜靜地看著鄧綏,等著她的答複。
鄧綏麵對著何順,看到了他的行動,眉頭微挑,露出了擔憂之色,卻仍不出聲相告。李夏卻在這時,笑了。他笑得開心,就如同解決完一件大事一般。而在此時,他也出手了。
三個人同時聽到了匕首插入肋間骨胳微響了一聲,像一株剛剛砍倒的大樹般,何順的胸前流著殷紅的汁液,顫抖地掙紮了幾下,巨大的身軀倒了下去,世界仿佛一瞬間消失了,變得極靜極靜。
“啊!”趙玉忍不住尖叫了起來,她本見過生死,卻沒有見過一個人突然被殺死在麵前的情景,心中的驚恐可想而知。
鄧綏卻蒼白了臉色,長長的睫毛急速的抖動了幾下,她伸出手,扶起了李夏,雖然嘴唇抖動,手卻平穩異常。“壯士,小女何德何能,能讓壯士為了我而背主,殺死同伴?”
李夏笑著的臉孔如凝固了一般,死死盯著鄧綏的玉手,幹笑了幾聲,聲音如同鷹梟般難聽之極。“此人叫何順,我們在一起共事已有五年之久,雙手沾染的又何止這點鮮血。我一直以為竇憲為一代梟雄,足可以讓我得以一展所長,成就不朽功勳,卻誰知此人肚量狹窄,隻把我當成殺手,這些年我殺死的忠臣良將已不勝數。剛開始我還有良知,每次做案之後,都會暗中前去拜祭,後來身心已感麻木,隻把這些事當成任務,再不掛懷。”
他頓了頓,看著麵前的巨槐,“適才小人打此經過,見此樹如巨傘遮於小姐頭頂,此乃主掌天下之相,又見小姐氣度不凡,處事不驚不亂,是以認定,小姐必為我主,從此忠心侍主,絕不叛離。”
微風吹過,一股濃濃的血腥氣傳來,鄧綏歎道,“如此你便認我為新主,背主殺人嗎?我又如何可以信你?”
李夏咬牙說道,“他知我背主,必想殺我,我若不反擊,此時已命喪當場,小姐若不信,小人也無話可說。隻得自刎當場,以證我之心。”
鄧綏似已料到他如此說,將他手中匕首拿了過來,那上麵血跡赫然。她把匕首交到了趙玉的手中道,“玉姐姐,請將血跡擦幹淨吧!要幹幹淨淨,一絲不剩。”
趙玉又扯下一片衣襟,將血跡擦掉,做這件事時,似已恢複了過來,臉色雖猶蒼白,手卻穩如泰山。李夏一直盯著她手中的匕首,見她一個粗衣的農家女孩,膽量如此,心內對鄧綏又多了幾分敬重。
鄧綏沒有看他們,她轉身對著大樹,似在思索,又似在等待。等趙玉將匕首擦得幹淨了,才轉過身將匕首接了過來。
她走到李夏麵前,將匕首交於他手中,“李夏,你記得我叫鄧綏,我祖父是開國功臣鄧禹。你既認我為新主,我願這匕首再不沾血腥。綏兒雖幼小,卻從小受父親教導,仁愛鄉裏,善待下人。今天我見你在我麵前殺人,卻未阻攔,是我知道他也決非善類,而且他已存殺你我之心。再則,若放他離開,難免以後你性命不保。既是你二人的私事,因此我並未阻攔。但是,從今以後,綏兒決不容你手上再沾血腥。你若能做到這一點,綏兒便將李壯士視為兄長,從此以兄禮待之。”
李夏雙膝跪拜,眼中含淚,“謝謝小姐,從此李夏是小姐的人了。小姐對小人說的話,我銘記在心,絕不敢有半刻忘記,請小姐放心。”
“兄長請起!”鄧綏將李夏扶起,一抹笑意蕩於眉間,嬌嫩的小臉如花朵般盛開,看得趙玉都有些傻了,忍不住在心中歎道,“好美!”
鄧綏見星兒還未回來,便對李夏說,“兄長,這人的屍首總得掩藏下,你看如何處理?”
李夏極恭敬的答道,“小姐,交給我吧!”說罷,扛起何順的屍首,幾個起落消失無蹤。
鄧綏見他的身影消失,才陡然坐在地上,似乎虛脫了一般。趙玉忙問道,“小姐,你怎麽了?”
鄧綏抹了一把額頭的冷汗,“玉姐,適才嚇死我了!”說完又咯咯地笑了起來,趙玉見她笑,心中她也似放鬆了一般,便隨著她傻笑起來。這時聽到遠處傳來鄧錄的聲音,“小姐,我們回來了!”
安葬了趙玉的祖母後,李夏也回來了。他把鄧綏抱到馬上,繼續向蒙城出發。星兒和鄧錄雖對李夏好奇,卻見他對鄧綏極為恭敬,小姐又對他沒有戒備之心,也便不問。
回到鄧府後,鄧綏將李夏帶去見了父親。
鄧訓字平叔,是開國功臣鄧禹的第六個兒子。小的時候就有大誌向,不喜文學。但是鄧禹卻是飽學之士,熟讀詩書,因此他也沾了很多書卷氣。長大後,鄧訓禮賢下士,真誠待人,沒有貴賤之分,隻要他看得上的人,他都待人如同老朋友一樣,連朋友的孩子也是視為自己的兒子,如果朋友的兒子有錯,他也會拿鞭子打他們。
鄧訓見女兒帶著一個高大的男子回來,而且如此凶悍,不由大吃一驚,但他畢竟擔任護羌校尉,常與凶悍的羌人打交道,是以並不驚慌。
待聽到綏兒的講述,才放下心來,對李夏道,“綏兒是我的幼女,卻從小就有過人之能,若有你這樣的能人相助左右,將來我也可放心了。既然綏兒以兄禮待你,我便認你為義子,望你能盡心守護她,把她當成自己的親妹妹一樣。”
李夏跪倒磕頭,“義父放心,我決不負你所托。”
鄧訓把他扶起,細問他的來曆,李夏便把自己如何奉命殺了都鄉候劉暢,又奉命藏匿三月的事情說了。鄧訓聽後大喜道,“我正在想是何人害死了都鄉候劉暢,此人雖罪有應得,卻可借此打壓竇氏一族的勢力。你來的正好,可去京中尋找清河王劉慶,將此事告知他。讓他暗中取事。”
李夏領命去尋找清河王,而此時的清河王劉慶正在司徒袁安府上。他身著布衣,卻氣度雍和,少年意氣尚在,顯得有幾分驕矜。
司徒袁安少時在洛陽客居,因其賢德而被孝廉,做過任陰平縣長,城縣令。他對屬下要求極嚴,官民對他又敬又怕又敬愛。漢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號嚴明,斷獄公平。在職十餘年,京師肅然,名重朝廷。章帝時任太仆,後升任司空,司徒。
袁安此時已是花甲之年,頜下一縷長髯,梳得一絲不亂,嘴角和眼瞼都有了細密的魚鱗紋,隻眉下的一雙眸子炯炯有神。他身材微胖,正是這個年齡的老人應有的體態,顯得隨和而穩重。
他認得清河王劉慶,當家人一稟告,他就命人將他帶入了後堂。劉慶坐下後,袁安便關切地問道,“清河王不是被太後遣往封地了嗎?怎麽會喬裝來此?”
劉慶將頭低下,半晌才道,“太後是將我遣回了封地,實際卻想置我於死地,他暗中派人中途劫殺小王,手下的衛士拚死將我救出,小王受了重傷,被他人所救。能來見大人,也是九死一生啊!”
袁安歎道,“太後始終是擔心王爺會奪了皇位啊!”
劉慶大笑道,“司徒可知小王與皇上手足情深,從未有過奪取皇位的想法。如今皇上雖已當政,卻由太後掌權,身不由已。大人可知現在正有一個好機會,可救皇上於水火之中啊!”
袁安道,“你指的是都鄉候劉暢被殺一事吧?”
“不錯,大人,劉暢之死必與那竇憲有關,太後寵幸劉暢,對他這個當兄長的漸漸疏遠,他不肯大權旁落,自是除之而後快。”
袁安沉吟道,“話雖如此,卻無證據說就是竇憲所為。他為太後的兄長,若是抵死不認,我們也無法可想。”
劉慶冷笑道,“大人在朝中為官,應該剛正不阿,想那劉暢與太後苟且之時,司徒大人怎麽不直言勸告,此時又意有退縮,想來也是怕丟了頭頂的官帽吧!”
袁安正色道,“王爺是怪當時老臣沒有上本勸告吧,當時我與司空大人商議過,覺得太後之事雖是皇室之恥,卻也無關朝政,乃是皇上的家事。再則,正因為此,太後也疏於朝政。”
他輕撚須髯又道,“竇憲之流雖在朝中跋扈,卻也與眾臣各占一半,也不能完全把持朝政。而當時竇憲因為此事的影響,也懶得管朝中之事。宋由無能,鄧彪又逢迎,朝中反而有幾日平靜。”
劉慶臉上毫無表情,冷冰冰說道,“那大人此刻還想坐視不理嗎?”
袁安幹咳了一聲,微笑道,“王爺,老臣與司空任隗已有計議,王爺可想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