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耀武揚威
打敗了北匈奴,竇憲立即派軍司馬吳汜、梁諷帶上金帛財物尋找北匈奴單於,打算靠著這些錢招降北匈奴單於。這就是所謂的蘿卜加大棒政策,竇憲以為北匈奴已是強弩之末,再也掀不起一點波浪了,他高傲地想著,自己如何得勝回朝,美滋滋地編織著自己在朝堂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情景,甚至覺得自己也有可能會穿上龍袍,坐在皇帝的寶座上,呼喝著群臣。
不過當時北匈奴內部大亂,又遭受了重大的打擊,北匈奴單於逃往何方,卻成了一個迷。吳汜、梁諷接到命令後,一籌莫展,一頭霧水,實在不知道從哪裏著手。而自己的頂頭上司竇憲又下了死命令,也隻好硬著頭皮,在俘虜的匈奴兵中調查。
也算他們兩人走運,在調查了幾天無果之後,事情終於有突破性的進展,一個單於的親隨匈奴兵,提供了一個好消息,北匈奴單於已經向西逃竄。
二人聽後喜出望外,帶著一路人馬,星夜動身,一路狂奔,終於在西海之畔發現了單於的營帳。
但是如此還是費了一番波折。驚魂未定的匈奴單於才邀請二位漢朝使者進入單於大帳。
兩人立刻拿出竇憲的招降書,大聲念道:“永平年間,北匈奴屢犯邊境,生靈塗炭,大漢震動。現在大漢車騎將軍竇憲率部十萬,犁庭掃穴,燕然勒石,王師所至,匈奴人無不叩頭稱服。車騎欲直搗王庭,以絕萬世之患。然而匈奴用舜帝之後,天子不忍,現遣使予匈奴金帛,以修漢匈兩國萬年之好。
單於心情十分複雜,接受了,就永遠是大漢的屬國,成為藩屬的滋味,並不好受,這對於在草原上馳騁的匈奴民族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可是如果不接受,就意味著還要受到大漢王朝更加殘酷的打擊,同樣是滅頂之災。
他徹夜難眠,輾轉反側,最終還是咬牙接受了賞賜,畢竟還可以換得一方的平淨,還可以換得休養生息的機會,臥薪嚐膽,終有反擊的時候。
梁諷這時又說道:“單於,現在車騎將軍竇憲正在塞外,想必單於無法戰勝,不如效法呼韓邪單於的先例,和南匈奴單於一樣,做漢朝的藩屬,遷移到水草豐美的地方去。到時單於及各位王,交受到大漢恩賜,遇到外族欺辱便可以得到王師增援,何樂而不為呢?還請單於三思。”
單於當然知道漢朝是來招降他的,既然心中已有打算,便順水推舟,欣然同意:“我等立即率領部眾同尊使一道南歸,永做大漢臣子。”
單於於是率領部眾準備南歸,但是到了私渠海的時候,他得到漢減肥軍隊已進入塞內的消息。北匈奴單於的心思立刻活泛了起來。
漢軍已經入塞,這就意味著漢軍糧草已盡,不得己才回到塞內補充補給。那麽短時間內,漢軍不可能回到草原。
既然如此,為什麽還要做漢朝的藩屬,不在草原上馳騁呢?
他找到梁諷,對他說道:“尊使,我想要做漢朝的藩屬,但是我等新降,難免有人不服。我需要勸說他們,歸順大漢。這次的我準備派我的弟弟右溫禺韃王帶著貢品入朝供奉,表達歸降之意,不知尊使意下如何?”
這一番話合情合理,人家都出了人質,又供奉了貢品,還答應了歸降,麵麵俱到,他梁諷一直語塞,實在也沒有辦法拒絕,隻好同意了單於的意見。
但是竇憲卻覺得這事情有些蹊蹺,右溫禺韃王來到朝廷,單於沒有親自來,這歸降的意圖總有些模棱兩可。於是他又奏請皇帝和太後,要送回單於的弟弟。竇太後本就聽從竇憲的意見,立即點頭同意,這樣右溫禺韃王自己也莫名其妙的被送回了匈奴。
漢軍返回塞內的時候,南單於在漠北送給了竇憲一隻古鼎,容量五鬥,鼎側銘文是“仲山甫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幾個字。
這個鼎據說是周天子給仲山甫的,以表彰他為周朝做出的功績。
竇憲十分高興,感覺南匈奴小弟十分的識時務,之後,竇憲就把鼎南給了記肇,以此表功。
劉肇便下詔派中郎將拿著符節到五原拜授竇憲大將軍,封武陽候,食邑二萬戶。竇憲上書堅決推辭封爵,劉肇隻好賜策書答應了他。
竇大將軍回到朝廷,和帝劉肇再次下詔表彰有功人員。
九月庚申,將竇憲任命為大將軍,中郎將劉尚任命為車騎將軍,接任竇憲職務,並將竇憲封為武陽候,享有二萬戶食邑。竇憲仍然堅決推辭,不肯接受封爵。
此時劉肇已十分惱火,他知道竇憲這是在裝樣子,故意吊群臣的胃口,但是他已不是剛登基時那個什麽都不懂的小孩子了。
他跪在太後麵前,哭著說:“母後,舅父得勝回朝,兒臣為舅父封爵,他卻堅辭不受,兒臣已兩下詔旨,他仍是推拖。兒臣年幼,實不知該如何封賞舅父,請母後明示。”
這件事竇太後早就知情,她也深怪兄長,裝得有些過頭了。於是安慰劉肇道:“皇兒,不必憂心,母後即下旨,讓他接受封賞就是了。”
竇太後的詔書,竇憲不能不答應。隻是舊例大將軍職位在三公之下,設下屬官依照太尉標準。他竇憲立此大功,震動朝廷,就給他隻封了一個大將軍之職,心裏實在有些不甘心。但是自己是戴罪立功,也隻好勉勉強強的接受了。
但是竇憲並沒有就此罷休,他攛掇那些拍他馬屁的朝臣,紛紛奏請皇帝,希望能夠將他的爵位僅次於太傅之下,在三公之上;長史、司馬品級中二幹石,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以下各有增加。
劉肇知道竇憲此時已是如日中天,自己已無力挽回,隻好奏請太後之後,同意了對他的封賞。
耿秉也得到封賞,封為美陽候,食邑三千戶。對於那些將士,朝廷也大開他庫,慰勞賞賜他們,而竇憲所率領的各郡二千石官員的子弟隨從征戰的,全部任太子舍人。
如此沸沸揚揚的竇憲封賞才告終結,竇憲立下大功,一時竇家人權勢熏天,愈發的驕縱,而執金吾竇景尤為突出。
他由於為太後獻上了新寵,被升為了執金吾,掌管京城治安。不僅放任奴仆和部下狗仗人勢,隨處搶奪財物,非法釋放罪犯,隻要看見姿色不錯的女人,他們就肆意奸*淫,還把她們搶走,為奴為婢。
對於這些仗勢欺人的惡奴,官員們也沒有辦法,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於是洛陽的商人們不敢出門經商,如同躲避瘟疫一樣。
後來,竇景又擅自派人乘驛馬散發檄文到邊境各郡,調集騎兵突擊隊和射手有本領的,由漁陽、雁門、上穀三郡各派官吏將他們送到竇景住地。這相當於私自調兵來給自己做打手。官員們害怕竇家的權勢力,敢怒不敢言。
司徒袁安便站了出來,彈劾竇擅自調集邊防軍隊,驚擾官吏百姓,府尹不待符信而聽從竇景安排,應該殺頭示眾。又上書彈劾司隸校尉、河南尹討好依附貴戚,沒有堅守自己的職守,請求罷免其官職,依法治罪。但是奏折還沒有到達劉肇的手中,便被扣住沒有上報了。
不僅司徒袁安,尚書何敞也呈上了密封奏書,書中將竇憲等人說成了虎狼之輩,竇憲大怒,但是他也不敢對何敞怎樣,畢竟太後對他還是十分信任的,於是便攛掇太後,將何敞趕出洛陽。
當時濟南王劉康依靠權勢十分驕橫,於是竇憲就告訴竇太後,既然何敞如此有才華,就讓他離開京城,出任濟南國太傅,讓他去濟南管管劉康得了。
自此,朝中人人自危,百姓談之色變,大漢王朝一時之間成了竇家的天下,盛榮之極。
劉慶自搬入京中之後,和帝便請求太後,自己從小與兄長一同長大,情同手足,十分想念,請求太後將他留在京中,不入宮即可。
竇太後其實也並不是非要將劉慶如何,畢竟都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隻就點頭答應了。於是劉肇賞賜給清河王劉慶奴婢三百人,車馬,錢帛帷帳,珍寶古玩數不勝數,將個清河王府塞得滿滿當當。
李郃見了,隻是頷首而笑,並不說什麽。劉慶卻有些擔心,問他道:“先生,陛下如此賞賜,若惹得太後不滿可怎麽辦啊?”
李郃大笑道:“王爺,你可知陛下此舉就是為了讓太後滿意啊。”
劉慶不解又問道:“卻是為何?”
“王爺,陛下賞賜是為了兄弟情誼,你這裏金山銀山,太後便覺得小皇帝貪圖享樂,來你這裏時,仍舊錦衣玉食,便不會疑心你們兄弟二人會有何異動。你們雖為兄弟,卻不如陛下想得周全啊。”李郃看了看劉慶,見他臉色微紅,便又嗬嗬笑道:“王爺,你又忘了李郃是如何囑咐你的了?”
劉慶點頭,臉色已恢複了正常,先生的話,終身記於心中。
打敗了北匈奴,竇憲立即派軍司馬吳汜、梁諷帶上金帛財物尋找北匈奴單於,打算靠著這些錢招降北匈奴單於。這就是所謂的蘿卜加大棒政策,竇憲以為北匈奴已是強弩之末,再也掀不起一點波浪了,他高傲地想著,自己如何得勝回朝,美滋滋地編織著自己在朝堂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情景,甚至覺得自己也有可能會穿上龍袍,坐在皇帝的寶座上,呼喝著群臣。
不過當時北匈奴內部大亂,又遭受了重大的打擊,北匈奴單於逃往何方,卻成了一個迷。吳汜、梁諷接到命令後,一籌莫展,一頭霧水,實在不知道從哪裏著手。而自己的頂頭上司竇憲又下了死命令,也隻好硬著頭皮,在俘虜的匈奴兵中調查。
也算他們兩人走運,在調查了幾天無果之後,事情終於有突破性的進展,一個單於的親隨匈奴兵,提供了一個好消息,北匈奴單於已經向西逃竄。
二人聽後喜出望外,帶著一路人馬,星夜動身,一路狂奔,終於在西海之畔發現了單於的營帳。
但是如此還是費了一番波折。驚魂未定的匈奴單於才邀請二位漢朝使者進入單於大帳。
兩人立刻拿出竇憲的招降書,大聲念道:“永平年間,北匈奴屢犯邊境,生靈塗炭,大漢震動。現在大漢車騎將軍竇憲率部十萬,犁庭掃穴,燕然勒石,王師所至,匈奴人無不叩頭稱服。車騎欲直搗王庭,以絕萬世之患。然而匈奴用舜帝之後,天子不忍,現遣使予匈奴金帛,以修漢匈兩國萬年之好。
單於心情十分複雜,接受了,就永遠是大漢的屬國,成為藩屬的滋味,並不好受,這對於在草原上馳騁的匈奴民族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可是如果不接受,就意味著還要受到大漢王朝更加殘酷的打擊,同樣是滅頂之災。
他徹夜難眠,輾轉反側,最終還是咬牙接受了賞賜,畢竟還可以換得一方的平淨,還可以換得休養生息的機會,臥薪嚐膽,終有反擊的時候。
梁諷這時又說道:“單於,現在車騎將軍竇憲正在塞外,想必單於無法戰勝,不如效法呼韓邪單於的先例,和南匈奴單於一樣,做漢朝的藩屬,遷移到水草豐美的地方去。到時單於及各位王,交受到大漢恩賜,遇到外族欺辱便可以得到王師增援,何樂而不為呢?還請單於三思。”
單於當然知道漢朝是來招降他的,既然心中已有打算,便順水推舟,欣然同意:“我等立即率領部眾同尊使一道南歸,永做大漢臣子。”
單於於是率領部眾準備南歸,但是到了私渠海的時候,他得到漢減肥軍隊已進入塞內的消息。北匈奴單於的心思立刻活泛了起來。
漢軍已經入塞,這就意味著漢軍糧草已盡,不得己才回到塞內補充補給。那麽短時間內,漢軍不可能回到草原。
既然如此,為什麽還要做漢朝的藩屬,不在草原上馳騁呢?
他找到梁諷,對他說道:“尊使,我想要做漢朝的藩屬,但是我等新降,難免有人不服。我需要勸說他們,歸順大漢。這次的我準備派我的弟弟右溫禺韃王帶著貢品入朝供奉,表達歸降之意,不知尊使意下如何?”
這一番話合情合理,人家都出了人質,又供奉了貢品,還答應了歸降,麵麵俱到,他梁諷一直語塞,實在也沒有辦法拒絕,隻好同意了單於的意見。
但是竇憲卻覺得這事情有些蹊蹺,右溫禺韃王來到朝廷,單於沒有親自來,這歸降的意圖總有些模棱兩可。於是他又奏請皇帝和太後,要送回單於的弟弟。竇太後本就聽從竇憲的意見,立即點頭同意,這樣右溫禺韃王自己也莫名其妙的被送回了匈奴。
漢軍返回塞內的時候,南單於在漠北送給了竇憲一隻古鼎,容量五鬥,鼎側銘文是“仲山甫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幾個字。
這個鼎據說是周天子給仲山甫的,以表彰他為周朝做出的功績。
竇憲十分高興,感覺南匈奴小弟十分的識時務,之後,竇憲就把鼎南給了記肇,以此表功。
劉肇便下詔派中郎將拿著符節到五原拜授竇憲大將軍,封武陽候,食邑二萬戶。竇憲上書堅決推辭封爵,劉肇隻好賜策書答應了他。
竇大將軍回到朝廷,和帝劉肇再次下詔表彰有功人員。
九月庚申,將竇憲任命為大將軍,中郎將劉尚任命為車騎將軍,接任竇憲職務,並將竇憲封為武陽候,享有二萬戶食邑。竇憲仍然堅決推辭,不肯接受封爵。
此時劉肇已十分惱火,他知道竇憲這是在裝樣子,故意吊群臣的胃口,但是他已不是剛登基時那個什麽都不懂的小孩子了。
他跪在太後麵前,哭著說:“母後,舅父得勝回朝,兒臣為舅父封爵,他卻堅辭不受,兒臣已兩下詔旨,他仍是推拖。兒臣年幼,實不知該如何封賞舅父,請母後明示。”
這件事竇太後早就知情,她也深怪兄長,裝得有些過頭了。於是安慰劉肇道:“皇兒,不必憂心,母後即下旨,讓他接受封賞就是了。”
竇太後的詔書,竇憲不能不答應。隻是舊例大將軍職位在三公之下,設下屬官依照太尉標準。他竇憲立此大功,震動朝廷,就給他隻封了一個大將軍之職,心裏實在有些不甘心。但是自己是戴罪立功,也隻好勉勉強強的接受了。
但是竇憲並沒有就此罷休,他攛掇那些拍他馬屁的朝臣,紛紛奏請皇帝,希望能夠將他的爵位僅次於太傅之下,在三公之上;長史、司馬品級中二幹石,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以下各有增加。
劉肇知道竇憲此時已是如日中天,自己已無力挽回,隻好奏請太後之後,同意了對他的封賞。
耿秉也得到封賞,封為美陽候,食邑三千戶。對於那些將士,朝廷也大開他庫,慰勞賞賜他們,而竇憲所率領的各郡二千石官員的子弟隨從征戰的,全部任太子舍人。
如此沸沸揚揚的竇憲封賞才告終結,竇憲立下大功,一時竇家人權勢熏天,愈發的驕縱,而執金吾竇景尤為突出。
他由於為太後獻上了新寵,被升為了執金吾,掌管京城治安。不僅放任奴仆和部下狗仗人勢,隨處搶奪財物,非法釋放罪犯,隻要看見姿色不錯的女人,他們就肆意奸*淫,還把她們搶走,為奴為婢。
對於這些仗勢欺人的惡奴,官員們也沒有辦法,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於是洛陽的商人們不敢出門經商,如同躲避瘟疫一樣。
後來,竇景又擅自派人乘驛馬散發檄文到邊境各郡,調集騎兵突擊隊和射手有本領的,由漁陽、雁門、上穀三郡各派官吏將他們送到竇景住地。這相當於私自調兵來給自己做打手。官員們害怕竇家的權勢力,敢怒不敢言。
司徒袁安便站了出來,彈劾竇擅自調集邊防軍隊,驚擾官吏百姓,府尹不待符信而聽從竇景安排,應該殺頭示眾。又上書彈劾司隸校尉、河南尹討好依附貴戚,沒有堅守自己的職守,請求罷免其官職,依法治罪。但是奏折還沒有到達劉肇的手中,便被扣住沒有上報了。
不僅司徒袁安,尚書何敞也呈上了密封奏書,書中將竇憲等人說成了虎狼之輩,竇憲大怒,但是他也不敢對何敞怎樣,畢竟太後對他還是十分信任的,於是便攛掇太後,將何敞趕出洛陽。
當時濟南王劉康依靠權勢十分驕橫,於是竇憲就告訴竇太後,既然何敞如此有才華,就讓他離開京城,出任濟南國太傅,讓他去濟南管管劉康得了。
自此,朝中人人自危,百姓談之色變,大漢王朝一時之間成了竇家的天下,盛榮之極。
劉慶自搬入京中之後,和帝便請求太後,自己從小與兄長一同長大,情同手足,十分想念,請求太後將他留在京中,不入宮即可。
竇太後其實也並不是非要將劉慶如何,畢竟都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隻就點頭答應了。於是劉肇賞賜給清河王劉慶奴婢三百人,車馬,錢帛帷帳,珍寶古玩數不勝數,將個清河王府塞得滿滿當當。
李郃見了,隻是頷首而笑,並不說什麽。劉慶卻有些擔心,問他道:“先生,陛下如此賞賜,若惹得太後不滿可怎麽辦啊?”
李郃大笑道:“王爺,你可知陛下此舉就是為了讓太後滿意啊。”
劉慶不解又問道:“卻是為何?”
“王爺,陛下賞賜是為了兄弟情誼,你這裏金山銀山,太後便覺得小皇帝貪圖享樂,來你這裏時,仍舊錦衣玉食,便不會疑心你們兄弟二人會有何異動。你們雖為兄弟,卻不如陛下想得周全啊。”李郃看了看劉慶,見他臉色微紅,便又嗬嗬笑道:“王爺,你又忘了李郃是如何囑咐你的了?”
劉慶點頭,臉色已恢複了正常,先生的話,終身記於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