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洛麵前,馬堂開始他的表演。
“譬如臨清鈔關,奴婢試舉一例。若有大商從江南運了價值萬兩的緞絹到了臨清,按例該課稅三百兩。但是報關時,可謊報類目、謊報數目。鈔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便隻收三十兩。那大商則可另備百兩,上下打點。”
“殿下明鑒!臨清鈔關每年往來貨船絡繹不絕,然每年關銀隻八萬兩左右。陛下派奴婢們出去,就是見不得這些門道。憑什麽該收的稅銀,十中隻能得一?”
“再如開礦。礦禁雖嚴,可其利豐厚。地方大族,往往私采,打點地方,更無課稅。礦禁也不可輕開,隻因礦盜哨聚,易於招亂。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地方上不少人私采之餘,卻從不繳礦稅,陛下如何能容忍?這才派了奴婢們出去,隻允奴婢們開礦……”
朱常洛靜靜地聽著,這些被派出的礦監稅使當麵說出來,這背後的脈絡才更加清晰。
結果也確實佐證了朱常洛的判斷。
大明財政的問題很多,但其中有一點是十分要命的,那就是賦稅的定額製度。
明初時,經過幾年的恢複,田賦收入達到了三千多萬石,朱元璋對此十分滿意,隨後宣布北方各省新墾田地永不加科。
到了後麵,更是把每年的田賦定額到了兩千七百萬石。
從此,大明有了非常穩定的田賦收入。不論田地規模怎麽變化,不論有沒有天災,不論勞力如何增長、耕作水平有沒有提高,大明的田賦收入一直在兩千七百萬石左右。
與之一同貫徹到現在、成為祖訓的,就是其他課稅也大抵如此。
但大明是停步不前的嗎?
表麵上的數據是這樣的,大明的人口和田土規模始終穩定,大明的收入當然也就很穩定。
朱常洛現在已經很清楚礦監稅使被群起而攻之的原因:日益增長的財政支出規模與極為穩定的財政收入之間的矛盾。
張居正的新政還沒觸及深水區,人就沒了。
三大征開打,兩宮三殿沒了,朱翊鈞需要搞錢。
是為國家花還是為他自己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搞錢,是看不得錢都被官紳富戶搞去了。
這一點他和他爺爺一樣:都是朕的錢!
就是方法太粗暴了。
朱常洛看向田義:“聽了他的話,你還是覺得礦監稅使應該撤了嗎?”
田義彎了彎腰:“殿下,臣以為當撤!這些奴婢派下去了,除了橫征暴斂中飽私囊,卻都是沒真本事的。該征繳的稅該出自富商、大族,然而到了地方上,除了鬧得民怨鼎沸,卻是治標不治本!”
他深深地看著朱常洛:“張閣老當年都沒這本事。派這些礦監稅使出去,難道就能夠把該收的課稅全收上來?”
朱常洛沒說話。
田義倒是越來越掏心掏肺敢說話了。
田義建議撤除這些,他是站在維護皇權的角度,不願皇權因為這些銀子失了民心。
一年收到三十萬兩,放大到地方,恐怕普遍是這個水平:每一地都造成數倍的負擔。
群臣不分黨派出身,都群起反對這個,那是因為守著每年定額的賦稅對他們有利。
大明的人口和財富規模增長了多少?多出來的那些,皇帝和朝廷官方,可都沒見著。
礦監稅使到了地方,橫插一手搞到手的銀子主要就是破壞現有體係。
雖然有許多辦法可以把負擔再轉嫁給百姓,但規則被破壞,過去大家從中穩定得到的利益卻在縮小。
過去“不必”交的稅得多交,過去能收的錢被太監收走了。
而既然稅監也是換湯不換藥,同樣隻讓皇帝拿到一兩成,“劣跡斑斑”,那還不飛起來彈劾他們?
“那我就清楚了。”朱常洛看向了馬堂,“父皇把你們派出去,你們不也與那些人一樣嗎?你點破這些,無非自救罷了。聽說那利瑪竇再經過臨清時,你還真想扣下他那些東西自己獻上來,知道是奉旨入京的你才放行。好歹還知道有天威,聽侯發落吧。”
天津稅監在這些年的各地稅監“進銀”排名中隻是中遊。
朱常洛估計著這一回大概又將多一筆總計小幾百萬的收入。
區區一家外戚加一批外派太監,朱常洛的內帑餘額就將迅速膨脹到三倍有餘。
他賺錢了,但他並不開心。
這可真是一個“貧窮”的大明。
錢都去哪了,還用問嗎?
……
山海關那邊,高淮在數銀子。
今年已經收的還沒解送進京,過去存下的銀子大部分也都在這,還有一部分拿回老家買了田宅。
看著地庫裏這不到二十萬兩銀子,高淮的臉色在燭光之下陰晴不定。
“告訴他們,君父病重,人人都要表表孝心忠心!家產五百兩以上,家家都得拿出至少一成!”
“這兩個月收的馬、冬衣,再去各衛。孤山堡平亂在即,哪個衛兵備不齊,咱家都要回京呈奏!”
“還有朝鮮,讓他們別等了,把好料都帶回來,宮中自有巧匠造辦成禮!”
如果真要回京,沒有十萬兩以上,恐怕不顯自己能幹。
但要他分出一大半去,高淮肉疼至極。
轉身往回走,他又說道:“早些睡,明日再一家家上門!”
本來就肆無忌憚亂遼十年的高淮,此刻因為局勢提前被激發更大的凶性。
天家處處都要用錢,就靠每年百萬兩的金華銀和那些土貢什麽的,夠啥用?
嗣君也很快就會明白這些!
稅監征稅形勢已然大好,如今就能一年呈上去數十萬兩,將來百萬兩、數百萬兩不在話下,焉能現在就撤除了?
高淮竭力搜刮,想拖下去,用“能力”證明礦監稅使存在的必要性。
深夜裏,東羅城內的那處宅院內又是數人密議。
“伱們放心,我已得到明白回話。已有明旨,那閹貨拖延不走,更以剿匪之名再加派搜刮,本就是大罪。激起民憤,自然而然!雖是軍城,但邢督台和馬總兵會按兵不動的。”
“是啊,那閹貨來之前,這遼東馬市和來往商旅的好處,本就是他們的。如今陛下病重,將傳大位於太子爺,那閹貨聖眷不再,怕他作甚?人人都想回到以前的日子!”
“馬總兵當真已有明白話?督台大人呢?”
“反正那閹貨如今是親自出麵,我們隻是尋機群起而攻之,又不是像臨清那樣火燒稅署。不動鎮守府,就沒事!”
“他家丁惡仆不少……”
“故而要先暗中多找些人……”
而宮裏的旨意也到了錦衣衛。
自從張居正死後,一直認可並支持他的錦衣衛指揮使劉守有也被清算,錦衣衛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正兒八經實職掌印的指揮使。
如今,錦衣衛是以堂上僉書王之楨為錦衣衛提督,管錦衣衛事。
他叫來了一個百戶,表情嚴肅:“冊立大典在即,抽不出太多人手。遼東你熟,這件事,你去辦!”
駱思恭利落地行禮:“卑職領命!”
而後駱思恭迅速點了人出發。
“駱頭,都有明旨了,需要這麽多兄弟一起去拿他回京?這個節骨眼,過兩天就是殿下冊立大典了,我們……”
京城東麵通往山海關的路上,是駱思恭加上一旗十人錦衣校尉馬上奔行。
“別囉嗦,趕路!”
“譬如臨清鈔關,奴婢試舉一例。若有大商從江南運了價值萬兩的緞絹到了臨清,按例該課稅三百兩。但是報關時,可謊報類目、謊報數目。鈔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便隻收三十兩。那大商則可另備百兩,上下打點。”
“殿下明鑒!臨清鈔關每年往來貨船絡繹不絕,然每年關銀隻八萬兩左右。陛下派奴婢們出去,就是見不得這些門道。憑什麽該收的稅銀,十中隻能得一?”
“再如開礦。礦禁雖嚴,可其利豐厚。地方大族,往往私采,打點地方,更無課稅。礦禁也不可輕開,隻因礦盜哨聚,易於招亂。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地方上不少人私采之餘,卻從不繳礦稅,陛下如何能容忍?這才派了奴婢們出去,隻允奴婢們開礦……”
朱常洛靜靜地聽著,這些被派出的礦監稅使當麵說出來,這背後的脈絡才更加清晰。
結果也確實佐證了朱常洛的判斷。
大明財政的問題很多,但其中有一點是十分要命的,那就是賦稅的定額製度。
明初時,經過幾年的恢複,田賦收入達到了三千多萬石,朱元璋對此十分滿意,隨後宣布北方各省新墾田地永不加科。
到了後麵,更是把每年的田賦定額到了兩千七百萬石。
從此,大明有了非常穩定的田賦收入。不論田地規模怎麽變化,不論有沒有天災,不論勞力如何增長、耕作水平有沒有提高,大明的田賦收入一直在兩千七百萬石左右。
與之一同貫徹到現在、成為祖訓的,就是其他課稅也大抵如此。
但大明是停步不前的嗎?
表麵上的數據是這樣的,大明的人口和田土規模始終穩定,大明的收入當然也就很穩定。
朱常洛現在已經很清楚礦監稅使被群起而攻之的原因:日益增長的財政支出規模與極為穩定的財政收入之間的矛盾。
張居正的新政還沒觸及深水區,人就沒了。
三大征開打,兩宮三殿沒了,朱翊鈞需要搞錢。
是為國家花還是為他自己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搞錢,是看不得錢都被官紳富戶搞去了。
這一點他和他爺爺一樣:都是朕的錢!
就是方法太粗暴了。
朱常洛看向田義:“聽了他的話,你還是覺得礦監稅使應該撤了嗎?”
田義彎了彎腰:“殿下,臣以為當撤!這些奴婢派下去了,除了橫征暴斂中飽私囊,卻都是沒真本事的。該征繳的稅該出自富商、大族,然而到了地方上,除了鬧得民怨鼎沸,卻是治標不治本!”
他深深地看著朱常洛:“張閣老當年都沒這本事。派這些礦監稅使出去,難道就能夠把該收的課稅全收上來?”
朱常洛沒說話。
田義倒是越來越掏心掏肺敢說話了。
田義建議撤除這些,他是站在維護皇權的角度,不願皇權因為這些銀子失了民心。
一年收到三十萬兩,放大到地方,恐怕普遍是這個水平:每一地都造成數倍的負擔。
群臣不分黨派出身,都群起反對這個,那是因為守著每年定額的賦稅對他們有利。
大明的人口和財富規模增長了多少?多出來的那些,皇帝和朝廷官方,可都沒見著。
礦監稅使到了地方,橫插一手搞到手的銀子主要就是破壞現有體係。
雖然有許多辦法可以把負擔再轉嫁給百姓,但規則被破壞,過去大家從中穩定得到的利益卻在縮小。
過去“不必”交的稅得多交,過去能收的錢被太監收走了。
而既然稅監也是換湯不換藥,同樣隻讓皇帝拿到一兩成,“劣跡斑斑”,那還不飛起來彈劾他們?
“那我就清楚了。”朱常洛看向了馬堂,“父皇把你們派出去,你們不也與那些人一樣嗎?你點破這些,無非自救罷了。聽說那利瑪竇再經過臨清時,你還真想扣下他那些東西自己獻上來,知道是奉旨入京的你才放行。好歹還知道有天威,聽侯發落吧。”
天津稅監在這些年的各地稅監“進銀”排名中隻是中遊。
朱常洛估計著這一回大概又將多一筆總計小幾百萬的收入。
區區一家外戚加一批外派太監,朱常洛的內帑餘額就將迅速膨脹到三倍有餘。
他賺錢了,但他並不開心。
這可真是一個“貧窮”的大明。
錢都去哪了,還用問嗎?
……
山海關那邊,高淮在數銀子。
今年已經收的還沒解送進京,過去存下的銀子大部分也都在這,還有一部分拿回老家買了田宅。
看著地庫裏這不到二十萬兩銀子,高淮的臉色在燭光之下陰晴不定。
“告訴他們,君父病重,人人都要表表孝心忠心!家產五百兩以上,家家都得拿出至少一成!”
“這兩個月收的馬、冬衣,再去各衛。孤山堡平亂在即,哪個衛兵備不齊,咱家都要回京呈奏!”
“還有朝鮮,讓他們別等了,把好料都帶回來,宮中自有巧匠造辦成禮!”
如果真要回京,沒有十萬兩以上,恐怕不顯自己能幹。
但要他分出一大半去,高淮肉疼至極。
轉身往回走,他又說道:“早些睡,明日再一家家上門!”
本來就肆無忌憚亂遼十年的高淮,此刻因為局勢提前被激發更大的凶性。
天家處處都要用錢,就靠每年百萬兩的金華銀和那些土貢什麽的,夠啥用?
嗣君也很快就會明白這些!
稅監征稅形勢已然大好,如今就能一年呈上去數十萬兩,將來百萬兩、數百萬兩不在話下,焉能現在就撤除了?
高淮竭力搜刮,想拖下去,用“能力”證明礦監稅使存在的必要性。
深夜裏,東羅城內的那處宅院內又是數人密議。
“伱們放心,我已得到明白回話。已有明旨,那閹貨拖延不走,更以剿匪之名再加派搜刮,本就是大罪。激起民憤,自然而然!雖是軍城,但邢督台和馬總兵會按兵不動的。”
“是啊,那閹貨來之前,這遼東馬市和來往商旅的好處,本就是他們的。如今陛下病重,將傳大位於太子爺,那閹貨聖眷不再,怕他作甚?人人都想回到以前的日子!”
“馬總兵當真已有明白話?督台大人呢?”
“反正那閹貨如今是親自出麵,我們隻是尋機群起而攻之,又不是像臨清那樣火燒稅署。不動鎮守府,就沒事!”
“他家丁惡仆不少……”
“故而要先暗中多找些人……”
而宮裏的旨意也到了錦衣衛。
自從張居正死後,一直認可並支持他的錦衣衛指揮使劉守有也被清算,錦衣衛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正兒八經實職掌印的指揮使。
如今,錦衣衛是以堂上僉書王之楨為錦衣衛提督,管錦衣衛事。
他叫來了一個百戶,表情嚴肅:“冊立大典在即,抽不出太多人手。遼東你熟,這件事,你去辦!”
駱思恭利落地行禮:“卑職領命!”
而後駱思恭迅速點了人出發。
“駱頭,都有明旨了,需要這麽多兄弟一起去拿他回京?這個節骨眼,過兩天就是殿下冊立大典了,我們……”
京城東麵通往山海關的路上,是駱思恭加上一旗十人錦衣校尉馬上奔行。
“別囉嗦,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