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這個時候一眾文臣該群起而反對的。


    但是皇帝先表明了他對大明財計問題的深刻認識,又施恩於天下文臣,最後才提出對武將也要施恩……怎麽反駁?


    況且正如皇帝所說,就算多出幾個侯伯,一年無非多幾千石糧俸而已。


    最核心的問題其實是:皇帝在刻意收軍心。


    “淩迫皇權”一事在前!


    統兵、調兵權如今雖然實際都在文臣手裏,後勤保障更需要依賴文臣。


    但看了看田樂,眾人心裏開始打鼓。


    兵部尚書的立場,十分敏感啊。


    田樂已經開口說道:“臣以為,陛下所言極是!”


    “陛下……所言甚是。”


    沈一貫看了看田樂,隨後開口。


    看來還是得走。


    收軍心難道是收著好玩嗎?收了就得用,用兵就是殺!


    再聯想到重整京營……


    重臣議事忽然又飄到了這麽多年來用兵的敘功上,而且談論的是有哪些人值得授爵,授什麽……


    你也不能說不對。


    畢竟萬曆朝確實有這麽幾回重大的戰役,而且從最終結果來看都贏了。


    議論時,就有蕭大亨說田樂在大小鬆山之役中也有大功,可授伯爵。


    朱常洛隻是淡淡說了一句“大司馬知兵,朕尚賴之重訓京營。若勳臣可為尚書,自可授爵。”


    至此,朱常洛算是正式而明白地又敲了“浙黨”一回,蕭大亨氣鬱不已。


    他更多的倒是氣自己衝出來一次,其他文臣都沒太大反應,沈一貫也不多言語。


    就這樣,一幹重臣眼睜睜地聽皇帝說道:“便如此議,明日朝會上,大司馬奏來。卿等須知,父皇禪位,朕欲封賞萬曆年間有功武臣。既表孝心,彰父皇武功;又用父皇擢拔之臣,以彰傳承,以安天下!此議幹係重大,卿等勿要漏泄中語。”


    這些說辭都是在這裏堵他們的嘴,但大家都想著這次授爵將會引起何等軒然大波。


    皇帝沒有把這件事直接擬成旨意,似乎也“體諒”文臣們的為難,做好了明天朝會上因此事起爭議的心理準備。


    隻不過,焉知不是試探?


    不可漏泄中語,那麽明天朝會上,文臣們如果有組織有安排地反對這個決定,那麽就說明:閣臣九卿中出了不忠不慎之人!


    來不及細細思量這個,皇帝又開始了下一個議題:山海關民變如何結案。


    三法司首官都在這裏,蕭大亨卻已經有些累了。


    這事之前朱常洛和三個內閣大臣已經有所商議,如今無非確定了兩點:遼東新任要員的人選,還有山海關民變要從那六個商家的指證裏辦幾個管理典型,以儆效尤——下一步就是從鈔關、市舶司和地方商稅開源了呢。


    蕭大亨懶得多嘴了:就這樣吧。


    新君把他父皇的武功都用來施恩於人,他剛剛繼承大統,又明說了暫時不會啟戰事、要與民休息,大家怎麽勸?


    沈一貫被折騰得已有退意,申時行隻是一心調和,王錫爵甚至很讚同皇帝想法子開源。


    三個閣老都這樣,其他人明哲保身。


    朱常洛對金花銀的一頓剖析就達成了這樣的效果,但問題依然存在。


    普天下的中低層官員,可不會像這些重臣們這麽瞻前顧後。


    那點年終勤職銀,真能讓所有天下文官都欣喜異常、幫著皇帝“勸說”地方士紳?


    陛下“反意”已顯,大家是忍一忍“坐以待斃”,還是做出什麽事來?


    恐怕總會有些刺頭。


    王錫爵回到了家裏,他三十九歲的兒子王衡急切地問:“父親,怎麽樣?”


    “……今日無瑕請恩。”王錫爵愣了一下,才無奈苦笑。


    王衡呆若木雞:“那今科會試,我應是不應?”


    王錫爵想了想,咬了咬牙說道:“應!”


    也好看看風向,看看皇帝怎麽說!


    王衡的老師是同鄉同姓的王世貞,年方十四就在張居正奪情之議時“作《和歸去來辭》,以諷江陵,館閣中爭相傳寫”,名動京師。


    萬曆十六年,王衡在鄉試中奪魁。但因為他有個大學士老爹,就被人以鄉試案為由上疏罷斥王錫爵和申時行。


    於是王衡表示不應試以免爭端再起。而王錫爵也發誓,隻要自己在朝為官,兒子王衡就不再應試,免得瓜田李下之嫌。


    這一拖就拖到了前年,王錫爵已經不在朝了。王衡母親雖然病危,但望子成龍的她強命王衡參加會試。不料會試頭場剛考完,王衡擔憂母親病重,還是跑回家了。


    如今,王衡過了年便是虛歲四十,他爹又成為了內閣大學士。


    考不考?


    聽父親這麽說,王衡長歎一聲:“豈能叫父親有違誓言?”


    原本是想看看父親在這次眾臣雲集之時,能不能對新君暗示一下前由。若有皇帝“舉賢不避親”,他至少可以公平公正地參加一次會試證明自己的才學。


    王錫爵說無瑕請恩,王衡隻當是父親拉不下這個臉。


    這著實冤枉了王錫爵。


    不過王錫爵聽他這麽說,倒是咬了咬牙:“不,去考!”


    做過首輔之後,他才知道群臣和天下士紳給的壓力有多麽大。


    致仕回鄉之後,他才知道昔年張江陵新政廢止那麽多、張江陵本人那般下場之後有多麽大的影響。


    就是他當時看不慣張江陵要奪情,才與他鬧得那麽僵。


    就是他那麽注重名聲,才將兒子的前程耽誤至今。


    就是他任首輔後艱難調和、以為太上皇帝多少也注重點名聲影響,才鬧出“三王並封”一事,毀了自己大半生名聲!


    眼下王錫爵的心態在悄然改變。


    皇帝的性情,很得他的激賞。


    何必那多拐彎抹角?


    缺錢,那就找錢!


    找錢可能惹出亂子,那就先把兵也練好。


    他王錫爵什麽不懂?


    難道當真以為他隻是“媚上”?


    是太上皇帝那家夥不要臉!真選了三王並封那個主意!


    田樂家中,已經想了兩個夜晚還沒想明白的劉綎又來了,趁最後一個恩免可以不宵禁的晚上。


    “……想不明白就別想了,回去準備上朝吧。”田樂歎了一口氣,“往後的日子還很長。”


    “……大司馬,您倒是直說啊!”


    “明日朝會上自見分曉。”田樂無奈地看著他,“你若誠心向我請教,以後在京城,多的是時間。”


    這個話,劉綎琢磨了一下倒是想到了什麽,他臉色一變:“末將去不了遼東?要像寧遠伯一樣閑居京城了?”


    田樂更無語:“……你功高至此,竟自比寧遠伯了?”


    “末將……”劉綎想了想低下了頭,“論功勞,末將是還差一些。”


    “回去吧,今日很乏了。明日可是多年來的第一回朝會,也是陛下登基後第一次朝會,早些回去歇著吧。”


    田樂對他著實有些心累。


    要走到那一步,真的難啊。


    為重將者,斷不能隻知拚殺。


    有些話是不能說得太明白的,隻能默契地準備著。


    田樂送走了劉綎,卻沒有真的歇下。


    其實田樂很清楚,皇帝目前最信任的文臣隻有自己,也許王錫爵已經有了新皇的三四分信任,但至少王錫爵還不曾見那十二字。


    遼東的下一步方略,與漕軍有關的事情,京營如何重新整訓,田樂很忙。


    而明日朝會上,他若出班奏請封爵,那就真要迎來狂風暴雨了。


    文臣之中絕對的叛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光宗耀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冬三十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冬三十娘並收藏光宗耀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