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來談談麻煩的鄰居
狙擊冰風 雪妖精與白色死神 作者:柳內たく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
不管是公寓還是獨棟的住宅,沒有比和鄰居相處更麻煩的事。
如果鄰居是有常識的好人,那自己就能過過好日子。不過要是鄰人的性格扭曲、充滿被害妄想甚至會給附近的人惹麻煩的話,那就悲劇了。安穩的日子可說求之不可得。
如果隔壁住了這樣的人就隻能考慮搬家吧!而且還得祈禱新的住處不會有同樣的住戶。
可是,國家就沒這麽簡單了。
就算想要搬家,世界地圖上也沒有空著的土地。找不到一片土地是可以搬過去卻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麻煩的地方。
如果無論如何都要搬過去,那就隻能強硬的把原本住在那裏的人趕走,於是正義就不複存在。就算硬擠出一個理由,也隻有親近自己的人會接受。如此一來,四麵八方都是敵人、永無寧日。
也就是說,自己變成那個「麻煩的鄰居」了。
無法厚顏無恥的正常人,即使遇到「麻煩的鄰居」也會忍耐、繼續住下去。頂多是在心裏感歎著:「唉,好想搬家啊。」
現在,有個年輕小國才剛剛一償宿願、成功的獨立,卻因為旁若無人的鄰國前來惹事生非而煩惱不已。
那個在革命成功後所建立的獨裁政體下恢複安定的超級大國露出了獠牙,打著革命理論和價值觀當理由,試圖取回自己在內亂期間所失去的版圖。
簡單比喻的話就類似這樣的要求:
「你把門窗關緊緊,好像把我當小偷一樣,我很不舒服耶。不準鎖門,鎖頭也給我拆掉!」
或是「我很在意隔壁傳來的聲音,把麵向玄關和牆壁的房間都讓給我!相對的,陽台就給你吧。雖然會刮北風,不過視野很好喔。怎樣,我很大方吧?」
說穿了就是歪理,隻能算是流氓、強盜之流的邏輯。以現在的常識考量,這種要求根本就不能答應。可是當時的世界受弱肉強食的規則所支配,弱者隻能接受強者的要求,不然就會被殺……不,甚至是被消滅吧。
就像現代社會有警察和法院,當時世界上也有個叫「國際聯盟」的仲裁機關。
然而,在他們的管理之下「有力量講話才大聲」這一點卻沒變。不管多少個小國抗議,隻要大國無視就無計可施。
粗暴的鄰居想盡辦法不斷地威脅。雖然擺著和平交涉的麵孔,卻無恥地在大衣裏藏著機槍。看看四周,已經有許多鄰居受到同樣的威脅而失去了住處和自由。
就像威洛共和國還有普歐拉共和國。
要是把麵向玄關的房間讓出去,而換沒辦法住人的陽台,當下或許能避免發生衝突吧。當下,對!隻是當下。不過一旦讓步,對方接下來一定會繼續要求把客廳、廁所,甚至是廚房都交出來。到時候不僅是生活空閑而受壓縮,連晚餐的菜色、打掃的方法或是講話都要受製於鄰居。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小國的人民認為他們受不了,所以選擇拒絕,並且決定在毫無援助的情況下起身奮戰。而且他們認為自已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既使戰敗的命運等在前方,但他們依舊選擇教育鄰居、告訴對方,如果想從自己身上滿足無理的要求,就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小國的名字是斯歐密共和國。獨立時,人口不過才三百二十萬,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產業。就隻是一個有湖、有森林的蕞爾小國。
這樣的國家動員全體國民,在國內搜集各種戰鬥用的物資,撥出將近一成的人口——三十萬的士兵守在國境上。
大國的名字則是紐沃斯連邦,通常被稱作維納亞。是個人口超過兩億的大國。他們已在離國境不遠處集結了一百五十萬的紅軍士兵和為數龐大的戰車、大炮,物資也疊成一座座的高塔。隻要領導人朱加什維利揮一揮帽子,大軍就會如河水潰堤般西進,淹沒對手。每個人都是這麽想的。
「咱們可別衝過頭,跑到更西邊的魯歐茨王國去了。」
紅軍甚至還流行起這樣的玩笑話。
「像斯歐密這樣的小國怎麽可能打得贏維納亞。」
「真可憐啊。」
仗都還沒開始打就開始預測結果的聯盟各國,基於同情對紐沃斯聯邦發出抗議之聲。但是,這對斯歐密來說一點屁用都沒有。
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友軍和願意賭上性命陪他們一同奮戰的盟友。隻是沒人想站在必敗的一方,笨到波及自己。
找遍全世界也不會有願意替人流血的正義使者。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守護,這就是現實。
包括首都在內的斯歐密主要都市,都遭到了維納亞空軍的轟炸。
斯歐密代表在國際聯盟會場上大力批判維納亞的轟炸行為。
然而,維納亞外交部長斯克雅賓竟然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拯救受到反動政治家和資本家欺壓的斯歐密民眾,對他們空投麵包罷了。」竟然將破壞建築物的轟炸、奪取人命的慘劇硬說是空投麵包?
自此之後,人們就將維納亞的轟炸機戲稱為「斯克雅賓的麵包籃」。同時也了解到,維納亞人全都是些沒理性的禽獸。
時間是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三點四十五分。
維納亞政府在單方麵宣稱斯歐密軍炮擊位於曼尼拉村的維納亞軍陣地後便撕毀了中立條約,接著就以此為由在同月三十日宣戰。數以百萬計的維納亞軍兵如雪崩般從國境進攻斯歐密。
一場被後世稱為「冬季戰爭」、奇跡般的戰爭就此揭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