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恪見華婉小臉黯淡,不甚高興的樣子,隻以為她是在墨雲軒中敗了興,無心再逛了,便提議尋個飯莊用午膳,華婉想想也好,反正興致已敗,再逛也沒什麽意思,等用了膳就回府。
見她同意了,薑恪轉頭吩咐平安幾句,讓他到前麵的醉臨江先行打點。等一行人到了醉臨江,平安已打點好了一切,迎了王爺王妃往二樓麵朝什刹海的海隅軒,什刹海風光綺麗,為豫荊勝景之一,素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美名,此時已是冬季,外頭白皚皚的,湖光山色皆上了銀裝,印在灑金般的陽光之下,別有一番風味,不遠處佑聖寺、萬寧寺、石湖寺傳來鍾鳴聲,平添禪意,甚是別樣。
上的菜式皆是江南菜式,可見是對王妃用了心的,又燙了壺酒,委實對得起醉臨江這名頭。
兩人進了膳,華婉便提議回府了。
薑恪甚是不解,怎麽華婉從那墨雲軒出來就不高興了,華婉不是那種小氣的人,不當為那掌櫃的一句冒犯慪氣才對。走到靜漪堂,薑恪解下外袍,到內室換了一件藏青色滾邊錦襖出來,看了眼窗下的青銅滴漏道:“時辰尚早,不若一道午歇?”早晨醒得早,又走了一早上,此時也當乏了。
華婉一回來,換了身衣裳便倚在了貴妃榻上,她手中拿了本賬本,聽見薑恪的話連眼都沒抬,聲色倦倦道:“晝寢不雅。”
喲嗬,這膽子肥了哈,敢給本王甩臉子瞧了。既道晝寢不雅,薑恪也不勉強,見芷黛站在門簾外,便走了出去,順便喊上她來伺候著,晃悠悠的到德祚居沐浴更衣午歇去了——她不怕不雅。
華婉抬頭望去,王爺已經走了,徒留空空一室。華婉大怒,好啊,果然是特權階層,居然一言不合就不聲不響的走了。
回了德祚居的王爺側臥在絨暖虎皮鋪就的臥榻上,一手撐在臉側,一手撇著杯裏的茶末,抬頭望了眼端著點心進來的芷黛,便又低下頭,問:“有眉目了?”
芷黛將點心放在矮幾上,她手勢輕而穩,櫻桃木所製的矮幾沒有發出丁點聲響,而後恭敬的回道:“奴婢仔細查實了,北靜王自年初起,與京城數位世子王爺有往來,直到近日方歇,除了陳留王,幾乎每家王府皆收到了北靜王的書信。”
陳留王自小與她交好,立場千年不變,既然自己收到了書信,陳留王沒收到也能理解。自那次一封書信後,北靜王便沒再寫信來了,初時薑恪還奇怪,現下倒有些明白了,看來北靜王是在是廣撒網,在她這沒有得到想要的,便立即轉向其他人,也不知哪位叔伯兄弟得了他的青睞。薑恪往裏靠了靠,拍了拍空出來的地方道:“坐下說罷。”芷黛也不推脫,輕福了一禮,走過來,在王爺身邊坐下。臥榻本就不大,薑恪往裏靠到了牆也沒騰出多少地方,芷黛沿著榻邊坐著,後背似乎蹭到了王爺的小腹上的衣裳,薑恪倒不在意,順手就把裝了各色點心的那綠地粉彩開光菊石青玉盒子拿到芷黛的手邊,再將那盞撇了半天茶末的汝窯茶盅塞到她手裏,道:“喝吧,外頭涼,整好去去寒。”
芷黛巧笑嫣然,雙手接過,垂首輕聞茶香,抬起茶盅抿了半口,茶的溫度正好,有些燙嘴,在這臘梅冬雪的寒日喝著最是舒服,半口暖茶下去,仿佛全身的經絡都暢通了起來,芷黛笑道:“怪道王爺今兒怎麽要了峨眉山的甘露茶呢,原來是為奴婢備下的。”
薑恪笑而不語,抬了抬下巴,示意她再用點點心。除了皇帝,芷黛是如今世上唯一知曉王爺女子身份的,又是打小伺候的情分,體麵自然不同與王府的其他奴才。從北靜王上次的書信來看薑恪便是心有疑慮,直到一月前,密派了芷黛與十八位悉心培養的密探前往北疆,一則看看北疆是何情形,二則將密探安上,總有一天用得到。芷黛一回了府便來稟報,一路風塵寒苦,必定是茶米未進的。
王爺細心,備下的茶點都是她喜歡的,芷黛心中感激,細嚼慢咽的吃了半飽,接過王爺遞過的絹帕擦了擦嘴角,繼續說道:“其中,北靜王寫到趙王府上的有三封,趙王皆回了無良相公好腹黑全文閱讀。”看來趙王與北靜王達成了某項協議,薑恪問:“此事隴西參議騰遠侯知道麽?”
“應當不知。”
“想法子捅到他麵前,別露馬腳,他的忠心本王是不敢想了,單看他可還識時務,知輕重。”騰遠侯必然不甘心坐冷板凳,他與北靜王的摩擦是少不了的,但,之後他會否被收買,猶未可知,恰好拿這件事試一試他。
芷黛應諾,繼續道:“還有一事,著實蹊蹺,過不了幾日應當能傳到京城了,北靜王欲為世子聘顧家嫡次女為婦。”
薑恪猛一蹙眉,顧家,即為金陵顧家,號稱“一門三進士,父子兩狀元”。顧家世代簪纓,乃清流書香之家,顧老爺子是建國初年,首屆春闈中太祖爺欽點的狀元郎,他自翰林院庶吉士做起,穩步上升,之後在國子監祭酒一位上窩了整整二十五年,真真是桃李遍天下,如今朝中文臣,大部分皆是他的學生,之後擢升禮部尚書,入閣,對抗當時的首輔李閣老,三年後夥同安國公,將李閣老在朝中的勢力連根拔起,不過,李閣老是趙王嶽父,倒是沒能趕盡殺絕,逼著他乞骸骨告老了。七年前,顧老爺子乞骸骨還鄉,全京城的清流讀書人相送十裏亭,景象蔚為壯觀。如今顧家在朝的兩位是顧三爺,顧六爺,兩人亦是當世名儒,顧三爺繼其父之後,狀元及第,專心與編纂《雍唐大典》,欲借此名垂青史,如今已主持五屆春闈,門生遍天下,顧六爺坐著吏部左侍郎的位子,穩穩當當,想必是想走吏部尚書的路子入閣,若無意外,不出十年,那句話就要改成“一門三進士,父子兩閣老”了。
顧家實乃當朝第一清流之族,掌握著天下文人的動向,受人愛戴,在讀書人心中的名望隻比衍聖公孔家稍遜。芷黛口中的顧家嫡次女便是顧六爺之女。
這是何為?且不說北靜王世子薑懷是死過老婆的,單是顧家向來隻忠心皇帝,是純臣中的純臣,甚少與勳貴結親,北靜王府邊陲府邸,顧家如何會將女兒嫁給他?何況,他一介武夫,娶如此清貴的女子來做什麽?
薑恪越加往深處想去,忽然雙眼一亮,俊秀的麵容上一閃而過了然之色,轉頭對芷黛溫聲道:“你先下去歇息吧,這幾日不必伺候了,好生歇著。”芷黛一直沉默的撥弄著杯盞怕擾了王爺,見她如此,便知道王爺是思慮明白了,笑著道:“哪能就這般脆弱了,王府裏其他下人見了定要說奴婢恃寵而驕了。”
薑恪笑笑,由了她去,她身邊的許多貼身瑣事的確離不了芷黛,又躺了半晌,坐了起來,長長的伸了個懶腰,想著時辰尚早,也不午寢了,讓人備了馬,出府去了。
三日後,便傳來新科狀元馬偉傑與顧府嫡次女議親的消息,在北靜王派人來前斷了他的念想。馬偉傑亦是書香世家的子孫,但馬家已漸沒落,要配顧家嫡次女還稍稍差一點,但其胞姐乃是陳留王正妃,又請了延平郡王妃親自說媒,給顧家做足了臉麵,也算是勳貴之家對清流文人的一次低頭。不論顧府中是否有人有什麽別的心思,素來看重名聲的顧家當家人顧三爺定不會拒絕。
卻說薑恪離了靜漪堂,華婉一陣惱怒後,心中是愈發沉悶起來,她既惱王爺將平民作螻蟻對待,違背了自己一直以來崇尚的人人平等的原則,又惱自己怎的就如此計較,不是同個時代的人,又如何能要求人家能有與你一樣的思想覺悟?先前都想得明白的,既然到了這裏,入鄉隨俗便是。她也一直這樣做,迎合著王爺不讓她對自己冷落,平平安安的過日子就是了,為何現下卻惱起王爺來了。
華婉扶額輕歎,她也不知自己的心態何時竟起了這麽大的變化。她曆來羨慕謝道韞那般和風霽月的人兒,人若不想自傷,必得先處世不驚,寵辱無掛,她原以為自己能做到,能將一顆心保護的好好兒的,可不知何時,竟起了這麽大的偏差,她竟開始責備王爺不能與她同心相知,她竟開始為王爺與她之間相差的數百年而失落。
這究竟,是福是禍?
華婉沉眸不動,心中沒有那少女初懷春的悸動與歡喜,反而是越來越慌恐曆史進程。她不敢肯定,豫王究竟可是良人?
直到了晚膳時分,王爺仍舊未歸,今兒是沐休,原本以為她會在靜漪堂用晚膳,卻不知中午出去了哪裏。華婉從貴妃榻上坐起,躺了一下午,混混沌沌的想了好些東西,如霧中探花,始終不得要義。
清意打簾子進來,先行了禮,再道:“王妃,王爺說晚膳不回來用了,卻賞了桌紫銅火鍋與一壺梅子酒來,還道,晚上會盡早回來,請王妃晚些再安置。”
華婉微怔,揮揮手道:“那就火鍋吧,你主張著就是。”
豫王得了北疆的消息,照例要給諸葛暉一份兒。諸葛暉捋直了半白的胡須,他穿了身朱子深衣,半隆寒的冬日,他將兩邊的衣袖挽得老高,露出大半截枯瘦□的胳膊,披頭散發的,冠簪在髻上搖搖欲墜,在房中又蹦又跳,揮著一支碩大的鬥筆,在雪白的牆上飛書狂草。先生愛模仿嵇康之流的魏晉名士,沒事就在自己的院子裏,做出些奇奇怪怪的舉動,號稱是“真名士,自風流”,房裏的小廝見慣了先生這瘋瘋癲癲的樣子,習以為常的在旁伺候著。
那麵好好的白牆沒多久功夫便滿是墨黑的筆跡,小廝看不出那筆力字跡是好是壞,隻惋惜好好的一麵牆又糟蹋了,明兒一早還得稟了王妃,派人來重新糊上。
諸葛暉猛然頓筆,將鬥筆往地上一擲,黑墨飛濺,大片大片的沾上了他的衣裳,他絲毫不在意,仰頭狂笑三聲,拎起邊上的酒壇就往嘴裏灌,大口大口的痛飲。
一壇子美酒,地上淌了一灘,也不知多少是喝進去了。小廝見他發完癡了,忙上前,將王爺寫的條子遞給他。王爺愛才,對先生很是禮遇,親自吩咐過,若是遇上先生發起癡病,不許打擾,候著就是。
諸葛暉一扔酒壇子,接過條子看了一眼,方才癲狂的神情盡數褪去,似是混沌滄桑的雙眼滿是犀利,看完了,將條子丟盡了炭火裏,燒成灰燼。
見那小廝仍舊候著,張口問:“王爺還有別的吩咐否?”
那小廝恭恭敬敬的答道:“王爺說,此時,先生若有計較,便盡快說來,還道,素知先生仰慕魏晉之風,不若也與當世清流往來,知己難求可遇指不定就有了。”
老頭子嗤笑一聲,狂道:“那等名流之士豈是說有就有的!王爺體恤我老頭子孤身寂寞,即便找不到知己,也要承王爺的情,去看看那些個鑽進名利裏的名士!”若是旁人說了如斯狂妄之語,小廝早就喝斥過去了,但先生非常人,小廝隻是連聲稱是,好歹先生應下了王爺的囑托。
等那小廝一走,諸葛暉一屁股坐到地上,拿著羽扇,細細思索起來。王爺是想在北靜王前控製了那股清流的勢力。從古至今,最刁鑽的便是這些科舉出生的士子,滿口仁義道德,不論誰爭皇位,他們的立場都不偏不倚,隻忠於天子,偽善的很,一點沒有嵇康之流的豁達不羈,他老頭子最是瞧不起這類人。趙王與北靜王勾結起來,想要謀算天下士子的輿論風向,王爺如此行事,未雨綢繆也好,馬偉傑是個懂分寸也有自知之明的,想來不會壞事。
諸葛暉畢竟不是青壯,在冰冷的地麵上坐了一會,地潮冷不丁的浸上來,身子骨酸痛的很,他便爬了起來,爬到臥榻上躺著,那羽扇便隨手丟在了地上。
皇上急著想生個皇子卻不是為了承嗣,國賴長君,即便有了皇子,皇上的身子也撐不到皇子成人,這皇位,遲早是豫王爺的,雖不知王爺與皇上有什麽齟齬,但兩位都是明事理的,太宗這一脈,如今能依仗的隻有豫王。趙王定是想明白了這一樣,且皇上龍體總不好,他也急了,竟想與北靜王聯合了,謀得大位,再掌控輿論,得個名正言順。趙王要的太多了,既想那九五之位,又想博個賢名,過分貪婪,到最後血本無歸的大有人在。諸葛暉搖搖頭,一雙犀利的眸子漸緩下來,若不是先帝去得早,皇上又身子孱弱,哪能讓趙王蹦躂到現在。
諸葛暉深歎了口氣,兵災,難免。
見她同意了,薑恪轉頭吩咐平安幾句,讓他到前麵的醉臨江先行打點。等一行人到了醉臨江,平安已打點好了一切,迎了王爺王妃往二樓麵朝什刹海的海隅軒,什刹海風光綺麗,為豫荊勝景之一,素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美名,此時已是冬季,外頭白皚皚的,湖光山色皆上了銀裝,印在灑金般的陽光之下,別有一番風味,不遠處佑聖寺、萬寧寺、石湖寺傳來鍾鳴聲,平添禪意,甚是別樣。
上的菜式皆是江南菜式,可見是對王妃用了心的,又燙了壺酒,委實對得起醉臨江這名頭。
兩人進了膳,華婉便提議回府了。
薑恪甚是不解,怎麽華婉從那墨雲軒出來就不高興了,華婉不是那種小氣的人,不當為那掌櫃的一句冒犯慪氣才對。走到靜漪堂,薑恪解下外袍,到內室換了一件藏青色滾邊錦襖出來,看了眼窗下的青銅滴漏道:“時辰尚早,不若一道午歇?”早晨醒得早,又走了一早上,此時也當乏了。
華婉一回來,換了身衣裳便倚在了貴妃榻上,她手中拿了本賬本,聽見薑恪的話連眼都沒抬,聲色倦倦道:“晝寢不雅。”
喲嗬,這膽子肥了哈,敢給本王甩臉子瞧了。既道晝寢不雅,薑恪也不勉強,見芷黛站在門簾外,便走了出去,順便喊上她來伺候著,晃悠悠的到德祚居沐浴更衣午歇去了——她不怕不雅。
華婉抬頭望去,王爺已經走了,徒留空空一室。華婉大怒,好啊,果然是特權階層,居然一言不合就不聲不響的走了。
回了德祚居的王爺側臥在絨暖虎皮鋪就的臥榻上,一手撐在臉側,一手撇著杯裏的茶末,抬頭望了眼端著點心進來的芷黛,便又低下頭,問:“有眉目了?”
芷黛將點心放在矮幾上,她手勢輕而穩,櫻桃木所製的矮幾沒有發出丁點聲響,而後恭敬的回道:“奴婢仔細查實了,北靜王自年初起,與京城數位世子王爺有往來,直到近日方歇,除了陳留王,幾乎每家王府皆收到了北靜王的書信。”
陳留王自小與她交好,立場千年不變,既然自己收到了書信,陳留王沒收到也能理解。自那次一封書信後,北靜王便沒再寫信來了,初時薑恪還奇怪,現下倒有些明白了,看來北靜王是在是廣撒網,在她這沒有得到想要的,便立即轉向其他人,也不知哪位叔伯兄弟得了他的青睞。薑恪往裏靠了靠,拍了拍空出來的地方道:“坐下說罷。”芷黛也不推脫,輕福了一禮,走過來,在王爺身邊坐下。臥榻本就不大,薑恪往裏靠到了牆也沒騰出多少地方,芷黛沿著榻邊坐著,後背似乎蹭到了王爺的小腹上的衣裳,薑恪倒不在意,順手就把裝了各色點心的那綠地粉彩開光菊石青玉盒子拿到芷黛的手邊,再將那盞撇了半天茶末的汝窯茶盅塞到她手裏,道:“喝吧,外頭涼,整好去去寒。”
芷黛巧笑嫣然,雙手接過,垂首輕聞茶香,抬起茶盅抿了半口,茶的溫度正好,有些燙嘴,在這臘梅冬雪的寒日喝著最是舒服,半口暖茶下去,仿佛全身的經絡都暢通了起來,芷黛笑道:“怪道王爺今兒怎麽要了峨眉山的甘露茶呢,原來是為奴婢備下的。”
薑恪笑而不語,抬了抬下巴,示意她再用點點心。除了皇帝,芷黛是如今世上唯一知曉王爺女子身份的,又是打小伺候的情分,體麵自然不同與王府的其他奴才。從北靜王上次的書信來看薑恪便是心有疑慮,直到一月前,密派了芷黛與十八位悉心培養的密探前往北疆,一則看看北疆是何情形,二則將密探安上,總有一天用得到。芷黛一回了府便來稟報,一路風塵寒苦,必定是茶米未進的。
王爺細心,備下的茶點都是她喜歡的,芷黛心中感激,細嚼慢咽的吃了半飽,接過王爺遞過的絹帕擦了擦嘴角,繼續說道:“其中,北靜王寫到趙王府上的有三封,趙王皆回了無良相公好腹黑全文閱讀。”看來趙王與北靜王達成了某項協議,薑恪問:“此事隴西參議騰遠侯知道麽?”
“應當不知。”
“想法子捅到他麵前,別露馬腳,他的忠心本王是不敢想了,單看他可還識時務,知輕重。”騰遠侯必然不甘心坐冷板凳,他與北靜王的摩擦是少不了的,但,之後他會否被收買,猶未可知,恰好拿這件事試一試他。
芷黛應諾,繼續道:“還有一事,著實蹊蹺,過不了幾日應當能傳到京城了,北靜王欲為世子聘顧家嫡次女為婦。”
薑恪猛一蹙眉,顧家,即為金陵顧家,號稱“一門三進士,父子兩狀元”。顧家世代簪纓,乃清流書香之家,顧老爺子是建國初年,首屆春闈中太祖爺欽點的狀元郎,他自翰林院庶吉士做起,穩步上升,之後在國子監祭酒一位上窩了整整二十五年,真真是桃李遍天下,如今朝中文臣,大部分皆是他的學生,之後擢升禮部尚書,入閣,對抗當時的首輔李閣老,三年後夥同安國公,將李閣老在朝中的勢力連根拔起,不過,李閣老是趙王嶽父,倒是沒能趕盡殺絕,逼著他乞骸骨告老了。七年前,顧老爺子乞骸骨還鄉,全京城的清流讀書人相送十裏亭,景象蔚為壯觀。如今顧家在朝的兩位是顧三爺,顧六爺,兩人亦是當世名儒,顧三爺繼其父之後,狀元及第,專心與編纂《雍唐大典》,欲借此名垂青史,如今已主持五屆春闈,門生遍天下,顧六爺坐著吏部左侍郎的位子,穩穩當當,想必是想走吏部尚書的路子入閣,若無意外,不出十年,那句話就要改成“一門三進士,父子兩閣老”了。
顧家實乃當朝第一清流之族,掌握著天下文人的動向,受人愛戴,在讀書人心中的名望隻比衍聖公孔家稍遜。芷黛口中的顧家嫡次女便是顧六爺之女。
這是何為?且不說北靜王世子薑懷是死過老婆的,單是顧家向來隻忠心皇帝,是純臣中的純臣,甚少與勳貴結親,北靜王府邊陲府邸,顧家如何會將女兒嫁給他?何況,他一介武夫,娶如此清貴的女子來做什麽?
薑恪越加往深處想去,忽然雙眼一亮,俊秀的麵容上一閃而過了然之色,轉頭對芷黛溫聲道:“你先下去歇息吧,這幾日不必伺候了,好生歇著。”芷黛一直沉默的撥弄著杯盞怕擾了王爺,見她如此,便知道王爺是思慮明白了,笑著道:“哪能就這般脆弱了,王府裏其他下人見了定要說奴婢恃寵而驕了。”
薑恪笑笑,由了她去,她身邊的許多貼身瑣事的確離不了芷黛,又躺了半晌,坐了起來,長長的伸了個懶腰,想著時辰尚早,也不午寢了,讓人備了馬,出府去了。
三日後,便傳來新科狀元馬偉傑與顧府嫡次女議親的消息,在北靜王派人來前斷了他的念想。馬偉傑亦是書香世家的子孫,但馬家已漸沒落,要配顧家嫡次女還稍稍差一點,但其胞姐乃是陳留王正妃,又請了延平郡王妃親自說媒,給顧家做足了臉麵,也算是勳貴之家對清流文人的一次低頭。不論顧府中是否有人有什麽別的心思,素來看重名聲的顧家當家人顧三爺定不會拒絕。
卻說薑恪離了靜漪堂,華婉一陣惱怒後,心中是愈發沉悶起來,她既惱王爺將平民作螻蟻對待,違背了自己一直以來崇尚的人人平等的原則,又惱自己怎的就如此計較,不是同個時代的人,又如何能要求人家能有與你一樣的思想覺悟?先前都想得明白的,既然到了這裏,入鄉隨俗便是。她也一直這樣做,迎合著王爺不讓她對自己冷落,平平安安的過日子就是了,為何現下卻惱起王爺來了。
華婉扶額輕歎,她也不知自己的心態何時竟起了這麽大的變化。她曆來羨慕謝道韞那般和風霽月的人兒,人若不想自傷,必得先處世不驚,寵辱無掛,她原以為自己能做到,能將一顆心保護的好好兒的,可不知何時,竟起了這麽大的偏差,她竟開始責備王爺不能與她同心相知,她竟開始為王爺與她之間相差的數百年而失落。
這究竟,是福是禍?
華婉沉眸不動,心中沒有那少女初懷春的悸動與歡喜,反而是越來越慌恐曆史進程。她不敢肯定,豫王究竟可是良人?
直到了晚膳時分,王爺仍舊未歸,今兒是沐休,原本以為她會在靜漪堂用晚膳,卻不知中午出去了哪裏。華婉從貴妃榻上坐起,躺了一下午,混混沌沌的想了好些東西,如霧中探花,始終不得要義。
清意打簾子進來,先行了禮,再道:“王妃,王爺說晚膳不回來用了,卻賞了桌紫銅火鍋與一壺梅子酒來,還道,晚上會盡早回來,請王妃晚些再安置。”
華婉微怔,揮揮手道:“那就火鍋吧,你主張著就是。”
豫王得了北疆的消息,照例要給諸葛暉一份兒。諸葛暉捋直了半白的胡須,他穿了身朱子深衣,半隆寒的冬日,他將兩邊的衣袖挽得老高,露出大半截枯瘦□的胳膊,披頭散發的,冠簪在髻上搖搖欲墜,在房中又蹦又跳,揮著一支碩大的鬥筆,在雪白的牆上飛書狂草。先生愛模仿嵇康之流的魏晉名士,沒事就在自己的院子裏,做出些奇奇怪怪的舉動,號稱是“真名士,自風流”,房裏的小廝見慣了先生這瘋瘋癲癲的樣子,習以為常的在旁伺候著。
那麵好好的白牆沒多久功夫便滿是墨黑的筆跡,小廝看不出那筆力字跡是好是壞,隻惋惜好好的一麵牆又糟蹋了,明兒一早還得稟了王妃,派人來重新糊上。
諸葛暉猛然頓筆,將鬥筆往地上一擲,黑墨飛濺,大片大片的沾上了他的衣裳,他絲毫不在意,仰頭狂笑三聲,拎起邊上的酒壇就往嘴裏灌,大口大口的痛飲。
一壇子美酒,地上淌了一灘,也不知多少是喝進去了。小廝見他發完癡了,忙上前,將王爺寫的條子遞給他。王爺愛才,對先生很是禮遇,親自吩咐過,若是遇上先生發起癡病,不許打擾,候著就是。
諸葛暉一扔酒壇子,接過條子看了一眼,方才癲狂的神情盡數褪去,似是混沌滄桑的雙眼滿是犀利,看完了,將條子丟盡了炭火裏,燒成灰燼。
見那小廝仍舊候著,張口問:“王爺還有別的吩咐否?”
那小廝恭恭敬敬的答道:“王爺說,此時,先生若有計較,便盡快說來,還道,素知先生仰慕魏晉之風,不若也與當世清流往來,知己難求可遇指不定就有了。”
老頭子嗤笑一聲,狂道:“那等名流之士豈是說有就有的!王爺體恤我老頭子孤身寂寞,即便找不到知己,也要承王爺的情,去看看那些個鑽進名利裏的名士!”若是旁人說了如斯狂妄之語,小廝早就喝斥過去了,但先生非常人,小廝隻是連聲稱是,好歹先生應下了王爺的囑托。
等那小廝一走,諸葛暉一屁股坐到地上,拿著羽扇,細細思索起來。王爺是想在北靜王前控製了那股清流的勢力。從古至今,最刁鑽的便是這些科舉出生的士子,滿口仁義道德,不論誰爭皇位,他們的立場都不偏不倚,隻忠於天子,偽善的很,一點沒有嵇康之流的豁達不羈,他老頭子最是瞧不起這類人。趙王與北靜王勾結起來,想要謀算天下士子的輿論風向,王爺如此行事,未雨綢繆也好,馬偉傑是個懂分寸也有自知之明的,想來不會壞事。
諸葛暉畢竟不是青壯,在冰冷的地麵上坐了一會,地潮冷不丁的浸上來,身子骨酸痛的很,他便爬了起來,爬到臥榻上躺著,那羽扇便隨手丟在了地上。
皇上急著想生個皇子卻不是為了承嗣,國賴長君,即便有了皇子,皇上的身子也撐不到皇子成人,這皇位,遲早是豫王爺的,雖不知王爺與皇上有什麽齟齬,但兩位都是明事理的,太宗這一脈,如今能依仗的隻有豫王。趙王定是想明白了這一樣,且皇上龍體總不好,他也急了,竟想與北靜王聯合了,謀得大位,再掌控輿論,得個名正言順。趙王要的太多了,既想那九五之位,又想博個賢名,過分貪婪,到最後血本無歸的大有人在。諸葛暉搖搖頭,一雙犀利的眸子漸緩下來,若不是先帝去得早,皇上又身子孱弱,哪能讓趙王蹦躂到現在。
諸葛暉深歎了口氣,兵災,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