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黃震在讀司馬遷的《史記》時,曾經感慨:“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裏,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數百年之後,匈奴徹底退出曆史舞台,鮮卑在東北崛起。


    千百年政權更迭。建立北魏帝國的拓跋珪(鮮卑族)自稱是李陵後代,十六國時期建立西涼割據一方的李暠(音號)自稱是李廣十六世孫。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中國曆史上另一個強盛王朝——大唐,李淵崛起於隴西,自稱為李暠之後,亦即李廣之後。


    公元648年,一支叫黠戛斯(音轄夾斯)的朝貢團,來到唐朝朝貢。


    和其他朝貢團不一樣的是,黠戛斯酋長自稱是李陵的後代,和李唐是同宗。


    李世民居然沒有將它作為無稽之談,反而認可了這一點。


    因為黠戛斯人大多為赤發綠瞳白膚,而自稱是李陵後裔的黠戛斯人,卻是黑發黑瞳。在隋朝,黠戛斯人又稱為堅昆人,李陵當初的封國是堅昆。


    黠戛斯人,就是如今的吉爾吉斯人,主要分布在吉爾吉斯斯坦(中國境內稱柯爾克孜族)。


    近年來,國際考古界在俄羅斯與蒙古邊境,發掘出一座兩千多年前的大型古墓,經過分析,墓主人極可能是李陵。


    墓主人身著絲質直領長袍,是典型的漢朝服飾,更有力證據是,出土了一批瓦當(屋簷最前麵的瓦片)。


    瓦當上在燒製時,留下了“天子千秋萬歲,常樂未央”十個大字(是常樂,不是長樂)。


    倘若宮殿的主人確定是李陵,那李陵心中始終是懷念大漢的,時刻想著回報朝廷的,李家忠烈,文物可見。


    龍城飛將,真正的飛將一生也沒能飛到龍城,到了龍城的,卻不是飛將,或者想飛卻不能飛。龍城常有而飛將不常有。


    現實的世界中,人們習慣趨利避害,習慣以成敗論英雄。


    所謂成功的人,衡量的標準不是唯一的,你願意了解那些大國工匠,默默地為社會作出的貢獻嗎?


    身邊不乏裙帶關係,我能做的,隻有砥礪自我,奮勇前行!人最害怕的是被孤立,可越是被孤立,就越能激發出一個人的潛力。


    當你刷第一隻鞋子的時候,你會刷得很仔細,當刷第二隻的時候,你的標準可能會降低,當刷到第七十隻的時候,你還會不忘初心嗎?


    身邊的好友都在玩時下最流行的遊戲,我能做的,就是去做自己喜歡的!並不是為了博人眼球去表現另類,因為流行的不一定適合我。


    李廣身上有不少性格缺陷,與其說是敗給了宿敵匈奴,不如說敗給了未央宮裏的潛規則,更確切地說是敗給了自己剛烈的性格。


    我從李廣身上看到的是:才藝無雙,臨危不懼,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身先士卒,體恤下屬,廉潔奉公,矢誌不移。


    李廣自刎,李陵並不是李廣生命的延續,盡管祖孫二人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但李陵終究是“適者生存”了。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會住著一個“飛將”:渴望自己擁有超人般的實力,希望自己的目標百發百中,從不甘心失敗,卻有著一顆脆弱的玻璃心。


    哪怕明知像他那樣不會獲得世人眼中的成功,還是願意像他那樣“恣意妄為”,活出瀟灑的自己。


    李廣祖孫三代、恭業、灌強、司馬遷,每個人都敢做常人不敢做的事,敢說常人不敢說的話。


    最後,借用魯迅先生的話來總結:


    曆史上,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


    曆史英雄,惟此四人(四種精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龍城飛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蕭並收藏龍城飛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