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王仁給張家遞帖子拜訪,就是為了給妹妹找個外援。免得等將來王熙鳳嫁到賈家以後,被賈家用孝道禮法之類的規矩束縛住。有了張家,賈赦和賈璉也算是在朝中有了人脈了,將來隻會是腰杆越挺越直,也可以名正言順的逐步掌控整個榮國府。賈赦和賈璉得了如此好的結果,必然對在中間穿針引線的王仁會有好感,將來也會對王熙鳳更好一些。
而張家之所以接了王仁的帖子,也是因為知道王仁的親妹子要和自家的外孫做親,所以想要側麵打聽一下自家外孫、外甥的狀況。當年張家的兩個兄弟還年輕氣盛的時候,因為賈璉生母的去世原因,曾經大鬧過賈家,算是和賈家徹底撕破臉了。可為了家族計,最後到底不了了之。
這麽些年,兄弟倆都遠離京城外任為官,老太傅也因為當年的義忠親王反叛之事離京。如今張家重新入朝,太傅也在當今的旨意之下回京調養身體,算是重回盛寵了。所以對當初不得已留在京城的外孫、外甥,張家人還是十分掛心的。
王仁帶著賈璉前來拜訪,雖然讓張家有些措手不及,但是就像王仁說的,都是一家子血脈相連的骨肉,早些見麵圓了天倫之情才好,在意那些細枝末節做什麽。
全程圍觀了賈璉痛哭流涕的和外祖一家相見相認之後,王仁回到家裏,立刻把管事的叫來詢問光學顯微鏡的進程。
都說微生物學是現代醫學的基礎之一,它使人們的眼光從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中醫中常說的“病邪”,是人的肉眼看不到的。但是王仁站在舉人的肩膀上,卻十分清楚,若是把顯微鏡這樣東西做出來,明明白白的讓杏林眾人看到了“病邪”的樣子,那麽那些如今仍舊和自己打嘴仗的人,一定會啞口無言的。
現在的琉璃,製造出來之後總是有許多雜質。要麽是顏色不對,要不就是有許多細小的氣泡。王仁也沒工夫等著老師傅們改良技術了,直接讓人找了幾塊透明無色的水晶和翡翠,取其中完全無雜質的地方,打磨成了透鏡。今天就是早出成品的日子了。
不得不說,王仁這幾年基本上淨是花錢了,唯一能來錢的東西,就是自己鼓搗出來的青黴素。但是大多數人一聽說這東西是直接注射到血液裏的,就都害怕了。在離京城略遠一些的地方,還有人說這東西是邪物之類的話。
還有當初王仁展示給三位太醫看的剖腹產手術,雖然這幾年裏,太醫院裏的大部分太醫都掌握了。可是因為太過駭人聽聞,所以也隻是小範圍的流傳。
王仁現在隻能另辟蹊徑,從已經被眾人接受的中醫體係中的理論入手,來讓自己的名氣大一些。在醫道之中,名聲等同於影響力。王仁現在迫切的需要名聲!所以顯微鏡的研究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王仁知道,自己所堅持的道路是正確的,自己的道路是華夏醫學的捷徑。正是這份自信,讓王仁在所有人都覺得這是在白費力氣的時候,仍然堅持著。
這份堅持,在今天,也真的給了王仁回報!
第二天一早,王仁就到了順王府,請順王爺幫忙求見皇帝。這是王仁第三次正式覲見皇帝。第一次,是作為十一皇子的伴讀首次入宮時的覲見;第二次,是自鄂省歸來受賞。其他時候,王仁多是在偏殿或是殿外直接聽旨罷了。
後世記載,正是在這次覲見裏,王仁向皇帝提出了集合天下名醫糾古來之錯處的想法,形成了醫學研究院的雛形。
皇帝也的確被王仁的說辭打動了,但並沒有同意王仁的所有要求。隻是下旨,要每鎮選拔兩名醫術精湛的年輕醫生,入京至太醫院下惠民醫館向吏部侍郎之子學習本朝先進醫術。
大多數被選拔出來的人,對於自己要向一個尚未及冠的孩子學習醫術,竟然奇妙的沒有什麽不滿。一部分是因為盲目的對皇權有種崇拜感,還有一部分是因為知道王仁就是當年解決了鄂省疫病的那個大夫。
王仁借助了皇帝的力量,很輕易的就把下一代的最傑出的醫學有生力量握在了手裏,領著他們走上了自己趟過的道路。從此時開始,華夏醫學真的開始進入了一種高速發展、廣而告之的狀態,並且在以後的近一千多年裏,始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但是這些都是以後的事情,眼下的情況是,王仁從宮裏回來之後,就麵臨了自家母親的逼婚。
要知道,王仁可是王家嫡係的獨苗苗,今年也到了可以娶妻的年紀了。若是一直不娶,又怎麽給王家傳遞香火呢?為子嗣計,趙氏把京城裏和王仁門戶相當又性格相合的女子挨個扒拉了一遍,卻沒一個可心的。
在母親眼裏,自己的孩子總是世上最好的!哪怕就是個傻子,在傻子他娘的眼裏,也是可愛憨厚的!更何況現在的王仁真的是個好孩子。
有誰家的孩子能在十幾歲的時候,被人尊稱為“先生”?別小看了這句“先生”,這是對一個人的名望和社會地位的最大肯定。
所以雖然王仁花錢狠了一點,經常做些別人眼裏瘋瘋癲癲的事情(事後都證明這些瘋癲的舉動是有原因的),但是王仁也真的做到光宗耀祖了!在京城裏的大夫,沒有一個不佩服王仁的。就連太醫們也是如此。
所以,因為王仁的爭氣,趙氏挑選兒媳婦的眼光也是格外的高。苦惱不堪的趙氏最後決定,讓兒子自己去找個媳婦回來。
王仁聽了自己母親的無理要求,摸了摸鼻子,沒吭聲。倒是一旁的王熙鳳插了嘴:“母親真是的,哥哥的婚事且不急呢!”
“你倒是說說,為什麽不急?”王子勝聽了王熙鳳的話,倒是來了興趣,讓王熙鳳說出原因來。
王熙鳳自從被趙氏接回家之後,還是狠狠的下了一番工夫,才把她從“無才便是德”的情況裏給掰回來的,所以如今也說起話來,也是引經據典,很有說服力的。
王熙鳳曆數在青史留名的聖手國手們,大多都於女色上十分淡薄,終生獨自一人。也有的直到中年才成婚,然後卻是白頭偕老的一生一世一雙人。王仁雖然年紀尚輕,但是已經有了這個苗頭,所以王熙鳳才說且不急呢。
趙氏一聽,來了氣。這還不急?這是讓人更著急吧!
可是王子勝卻從王熙鳳的話裏聽出了真正的意思。如果真的成了類似於孔聖這樣的人,那麽,後嗣的傳承真的還重要麽?
君不見,朝代更迭,山東孔家仍舊屹立不倒?自己女兒的意思,是希望兒子也做個聖人?隻要成了聖人,隻要世間還有人得了病需要醫治,隻要還有人用兒子整理出來的方法治病救人,那麽王家就會始終是醫道裏的孔家!他們這一支的牌位,就會永遠受後代香火供奉!不光如此,說不定還會有人建祠立碑、作詩寫賦!
要不怎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呢,從這些話裏透出來的想法就能看出,王熙鳳從骨子裏來說,還是那個膽兒肥到讓人難以置信的胭脂虎!
但是不得不說,這個提議太令人著迷了。若是真的實現了,那麽自己就和孔子的爹一樣了!王子勝激動的這樣想著。
也因為這樣,王子勝壓下了給王仁議親的事情,全力支持王仁的事業。在王仁對著選拔出來的將近一千人輪流在自己和太醫們的指導下學習的同時,王子勝派了大批的人手,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替王仁打響知名度。
當這近一千人,被王仁和太醫們培訓了十八個月返鄉後,王子勝派出的人更是賣力氣的推薦病人去找那些從京城受訓回來的大夫。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民眾對王仁所整合的醫學知識的接受程度。
所以,很快的,各地的百姓們,都知道了京城裏有一個神醫,專門抓出那些庸醫害人的藥方子改成救人的方子!還和華佗一樣,能給人開膛破肚治病!
與此同時,王仁依靠“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所整理出的成藥藥方集,已經開始在各個書肆出售,並且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成藥製造。
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之後,王仁再次拜服在古代人民的高超生產技術之下——成藥製造成功了!雖然隻有一部分藥方被成功製成了可以長途運輸、保質期十個月的效果。但是王仁相信,隻要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剩下的那部分藥方,也會成功的!
成藥的製造成功,讓王仁從來沒見回頭錢的事業終於開始有了金錢的回流。連帶的青黴素也越來越被老百姓所接受。“外科手術是安全的”這樣的意識,也開始一點一滴的滲透到普通老百姓的觀念中。
<li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009900;"><hr size="1" />作者有話要說:都說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對伴侶的要求也同樣越高。不光追求肉、體上的契合,還要有靈魂的共鳴。而王仁之所以直到現在仍然沒有成親的打算,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而且照目前這種情況來看,王仁根本就沒打算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伴侶,停下此時正快速前進的步伐:那些大夫是在皇命之下學成一個階段之後返鄉了,但是反倒引來了許多大隱於市的杏林名手和一些慕名而來的民間大夫們。剛剛才冷清下來沒多久的王家,又因為這些人的到來,再次熱鬧起來。
顯微鏡的出現,第一次讓杏林眾人親眼看到了醫書之中常常提到的“病邪之氣”的真正麵目。而且在進一步的研究和演示之下,也證實了引起不同病症的“病邪”長相也各有不同,入侵人體的方式也不一樣。這無疑於推翻了先賢們在醫書中的一部分論述,也間接證明一些藥方和療法本就是無效的。
這無疑於推翻了自小就學習這些醫書的大夫們的人生觀。雖然不願意承認自己一直奉為經典的醫書出了錯,但是事實擺在眼前,這是無從辯駁的事實。
這件事還是讓一部分垂頭喪氣的打不起精神的。王仁也猜到會有人有這種心理問題,所以借口宴飲,在漫天星光之下邀請大家放鬆一下。
酒過三巡,王仁就把這件事拿了出來,舉了一個反例:“小子王仁,有幸和在座的各位杏林大家們同桌宴飲,想問眾位一個問題!眾位都是浸淫醫術多年的,一定回研究各種藥方,破解各種疑難雜症,但如果!”
說道這裏,王仁的聲音忽然一高,壓過了所有人,“如果諸位所著的醫術傳承之書,被後人發現其中的錯誤,加以改正之後,不光讓我醫術醫道進步,更是用新方活萬民之性命,在座各位可會憤怒傷心或者感覺失了麵子?”
在場的眾人哪個不是有過人之處的,一聽王仁的話,立刻就明白了王仁話中的含義。都說恃才傲物者多桀驁不馴,那些原本有些想不開的杏林中人也隻是一時想差了,如今也醍醐灌頂般恍然大悟。
所以立刻就有人接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先賢隻會為了我們今日的發現而高興!”
“但願人間無疾苦,何妨架上藥生塵!”
王仁眼看著大家都附和著一掃陰霾,也借著酒勁兒開口說了心裏話:“我們誰也不知,今日你我引以為傲的醫術是否會在來日,被才華高於我等的後輩推翻為偽術,或是找到更好的醫治之法!可醫術醫道,本來就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本來就必須去偽存真!為了天下百姓的性命,今日我等願為基石,冒天下之大不韙,改先賢之謬誤,活萬民!”
“我等願為基石,改先賢之謬誤,活萬民!”一隻手舉起了酒杯,重複王仁的話!
“願為基石活萬民!”
“願為基石活萬民!”
在場的眾人都被話裏的雄心和激情所感染,紛紛舉起了酒杯。
酒杯聚在了一起,碰撞間發出的清脆聲音,和眾人如同誓言一樣反複念出的話,一同回響在夜色裏。夜風之中,仿佛能傳說到永遠。
當人專注於某些事情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偏偏寒來暑往從來不等人。王仁和這些一起進行試驗和研究的前輩們,似乎眨眼之間就過了十七年。十七年裏,有的人因為耐不住日複一日的枯燥研究生活而離開了。也有新的夥伴帶著雄心和熱情加入到這個研究團隊裏。唯一一個從沒變的,就是一直在這裏的王仁。
在這十七年之中,通過王仁和他的同誌們的努力,借助自己父親王子勝,以及以順王爺和十一皇子為代表的國家機器力量的支持下,不斷的普及給百姓一些力所能及的自診和自救方法,小到出汗之後被風吹了該怎麽辦,大到遇到重大外傷該怎樣給患者吊命好等到大夫的救治。
而且王仁是真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朝廷合作,一村一戶也不放過的給百姓們種植牛痘。這一舉動,也讓所有的百姓都把王仁當作了救苦救命的“神仙”。
趙氏本來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會晚景淒涼,孤獨一生。但是現在看來,有醫術相伴的王仁,從來就不會覺得寂寞,所以也就漸漸放下了讓王仁成親的念頭。王仁也就樂得自己逍遙了。
王熙鳳有如此給力的娘家在,沒費多少力氣就接管了整個家務。自此之後,榮國府徹底低調得如同隱形一樣。直到四王八公之流被當今抄的抄、貶的貶之後,才作為今上並非趕盡殺絕的仁慈象征,重新回到了京城的圈子裏。
王子騰因為王子勝的暗示,倒是沒有攙和新一輪的皇子奪位之爭,所以也就沒有被明升暗降的弄去巡查外省。王家在朝中的地位穩定的很,但是也一樣開始低調起來,直到清算結束也依舊沒有回複過去的張揚。因為家族裏出了一個王仁,王家躲過了沒落的結局。王子騰有時午夜夢回,常常想,若是自己當年沒有給大哥背後捅刀子,兩人沒有形同陌路,那麽王家的景況是否又會和如今不同?
王子勝直到臨終,也沒能親眼看見自己的兒子成為醫道的聖人。但是聽說有不少人家都供著王仁的長生牌位,王子勝還是很自豪的。更何況,孔子也是在後來才被尊為聖人的,他不急,他知道自己的兒子,一定會有同樣的成就的。
趙氏直到臨終,也沒能抱到王仁的孩子。但是他知道王仁的脾氣是很執拗的,而且她也被王子勝和王熙鳳給說服了。所以,趙氏的晚年其實也放下了心裏對孫子的執念,反倒是把王熙鳳生的外孫當成親孫來疼愛教養了。
王仁終生未娶,一直活到了九十四歲,算是當世的老壽星了。他臨終前總結自己的一生,反倒是很滿意。最初那兩個“撥快醫學的時鍾”和“讓中醫成為現代醫學的領軍”的野心,終於在他的努力下實現了。以後的醫學到底會發展到哪一步,他也不知道了,全看後來人吧!
不得不說,王子勝最後一語成真了。後來,所有的醫學史裏,都會提及王仁的名字,所有的醫學院中,都有王仁的畫像或者雕塑。王家的宗祠,在朝代更迭之中仍然保存著。隻是在後來王道消逝之後,變成了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但是所有到這裏的遊客,都會去祭拜一下這位醫道聖人的牌位。
“若說王仁的醫術真的很出色、活死人肉白骨,那絕對是騙人的。王仁本人的回憶錄裏也曾經坦誠這一點。但是誰也不能否認,王仁走了一條誰也沒走過,或者說,誰也沒能力走的路,讓華夏的醫學成為了世界醫學的基礎和標杆。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說,若是王仁不是出身勳貴,有著大量的金錢和人脈支持,是很難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進行‘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的。無論什麽時候,科學研究都離不開金錢的資助。
這是很現實的。也因為這樣,王仁才會在去世之前,將自己的財產成立了醫學基金來支持更多的醫學研究。我們不知道王仁是如何在當時的情況下,讓基金曆經幾百年的天災戰火仍然沒有消失的。但是我們知道的是,今天我們的醫學之所以領先於世界,就是因為這份基金自始至終的支持。”
————摘自《醫學史:華夏篇》
而張家之所以接了王仁的帖子,也是因為知道王仁的親妹子要和自家的外孫做親,所以想要側麵打聽一下自家外孫、外甥的狀況。當年張家的兩個兄弟還年輕氣盛的時候,因為賈璉生母的去世原因,曾經大鬧過賈家,算是和賈家徹底撕破臉了。可為了家族計,最後到底不了了之。
這麽些年,兄弟倆都遠離京城外任為官,老太傅也因為當年的義忠親王反叛之事離京。如今張家重新入朝,太傅也在當今的旨意之下回京調養身體,算是重回盛寵了。所以對當初不得已留在京城的外孫、外甥,張家人還是十分掛心的。
王仁帶著賈璉前來拜訪,雖然讓張家有些措手不及,但是就像王仁說的,都是一家子血脈相連的骨肉,早些見麵圓了天倫之情才好,在意那些細枝末節做什麽。
全程圍觀了賈璉痛哭流涕的和外祖一家相見相認之後,王仁回到家裏,立刻把管事的叫來詢問光學顯微鏡的進程。
都說微生物學是現代醫學的基礎之一,它使人們的眼光從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中醫中常說的“病邪”,是人的肉眼看不到的。但是王仁站在舉人的肩膀上,卻十分清楚,若是把顯微鏡這樣東西做出來,明明白白的讓杏林眾人看到了“病邪”的樣子,那麽那些如今仍舊和自己打嘴仗的人,一定會啞口無言的。
現在的琉璃,製造出來之後總是有許多雜質。要麽是顏色不對,要不就是有許多細小的氣泡。王仁也沒工夫等著老師傅們改良技術了,直接讓人找了幾塊透明無色的水晶和翡翠,取其中完全無雜質的地方,打磨成了透鏡。今天就是早出成品的日子了。
不得不說,王仁這幾年基本上淨是花錢了,唯一能來錢的東西,就是自己鼓搗出來的青黴素。但是大多數人一聽說這東西是直接注射到血液裏的,就都害怕了。在離京城略遠一些的地方,還有人說這東西是邪物之類的話。
還有當初王仁展示給三位太醫看的剖腹產手術,雖然這幾年裏,太醫院裏的大部分太醫都掌握了。可是因為太過駭人聽聞,所以也隻是小範圍的流傳。
王仁現在隻能另辟蹊徑,從已經被眾人接受的中醫體係中的理論入手,來讓自己的名氣大一些。在醫道之中,名聲等同於影響力。王仁現在迫切的需要名聲!所以顯微鏡的研究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王仁知道,自己所堅持的道路是正確的,自己的道路是華夏醫學的捷徑。正是這份自信,讓王仁在所有人都覺得這是在白費力氣的時候,仍然堅持著。
這份堅持,在今天,也真的給了王仁回報!
第二天一早,王仁就到了順王府,請順王爺幫忙求見皇帝。這是王仁第三次正式覲見皇帝。第一次,是作為十一皇子的伴讀首次入宮時的覲見;第二次,是自鄂省歸來受賞。其他時候,王仁多是在偏殿或是殿外直接聽旨罷了。
後世記載,正是在這次覲見裏,王仁向皇帝提出了集合天下名醫糾古來之錯處的想法,形成了醫學研究院的雛形。
皇帝也的確被王仁的說辭打動了,但並沒有同意王仁的所有要求。隻是下旨,要每鎮選拔兩名醫術精湛的年輕醫生,入京至太醫院下惠民醫館向吏部侍郎之子學習本朝先進醫術。
大多數被選拔出來的人,對於自己要向一個尚未及冠的孩子學習醫術,竟然奇妙的沒有什麽不滿。一部分是因為盲目的對皇權有種崇拜感,還有一部分是因為知道王仁就是當年解決了鄂省疫病的那個大夫。
王仁借助了皇帝的力量,很輕易的就把下一代的最傑出的醫學有生力量握在了手裏,領著他們走上了自己趟過的道路。從此時開始,華夏醫學真的開始進入了一種高速發展、廣而告之的狀態,並且在以後的近一千多年裏,始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但是這些都是以後的事情,眼下的情況是,王仁從宮裏回來之後,就麵臨了自家母親的逼婚。
要知道,王仁可是王家嫡係的獨苗苗,今年也到了可以娶妻的年紀了。若是一直不娶,又怎麽給王家傳遞香火呢?為子嗣計,趙氏把京城裏和王仁門戶相當又性格相合的女子挨個扒拉了一遍,卻沒一個可心的。
在母親眼裏,自己的孩子總是世上最好的!哪怕就是個傻子,在傻子他娘的眼裏,也是可愛憨厚的!更何況現在的王仁真的是個好孩子。
有誰家的孩子能在十幾歲的時候,被人尊稱為“先生”?別小看了這句“先生”,這是對一個人的名望和社會地位的最大肯定。
所以雖然王仁花錢狠了一點,經常做些別人眼裏瘋瘋癲癲的事情(事後都證明這些瘋癲的舉動是有原因的),但是王仁也真的做到光宗耀祖了!在京城裏的大夫,沒有一個不佩服王仁的。就連太醫們也是如此。
所以,因為王仁的爭氣,趙氏挑選兒媳婦的眼光也是格外的高。苦惱不堪的趙氏最後決定,讓兒子自己去找個媳婦回來。
王仁聽了自己母親的無理要求,摸了摸鼻子,沒吭聲。倒是一旁的王熙鳳插了嘴:“母親真是的,哥哥的婚事且不急呢!”
“你倒是說說,為什麽不急?”王子勝聽了王熙鳳的話,倒是來了興趣,讓王熙鳳說出原因來。
王熙鳳自從被趙氏接回家之後,還是狠狠的下了一番工夫,才把她從“無才便是德”的情況裏給掰回來的,所以如今也說起話來,也是引經據典,很有說服力的。
王熙鳳曆數在青史留名的聖手國手們,大多都於女色上十分淡薄,終生獨自一人。也有的直到中年才成婚,然後卻是白頭偕老的一生一世一雙人。王仁雖然年紀尚輕,但是已經有了這個苗頭,所以王熙鳳才說且不急呢。
趙氏一聽,來了氣。這還不急?這是讓人更著急吧!
可是王子勝卻從王熙鳳的話裏聽出了真正的意思。如果真的成了類似於孔聖這樣的人,那麽,後嗣的傳承真的還重要麽?
君不見,朝代更迭,山東孔家仍舊屹立不倒?自己女兒的意思,是希望兒子也做個聖人?隻要成了聖人,隻要世間還有人得了病需要醫治,隻要還有人用兒子整理出來的方法治病救人,那麽王家就會始終是醫道裏的孔家!他們這一支的牌位,就會永遠受後代香火供奉!不光如此,說不定還會有人建祠立碑、作詩寫賦!
要不怎麽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呢,從這些話裏透出來的想法就能看出,王熙鳳從骨子裏來說,還是那個膽兒肥到讓人難以置信的胭脂虎!
但是不得不說,這個提議太令人著迷了。若是真的實現了,那麽自己就和孔子的爹一樣了!王子勝激動的這樣想著。
也因為這樣,王子勝壓下了給王仁議親的事情,全力支持王仁的事業。在王仁對著選拔出來的將近一千人輪流在自己和太醫們的指導下學習的同時,王子勝派了大批的人手,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替王仁打響知名度。
當這近一千人,被王仁和太醫們培訓了十八個月返鄉後,王子勝派出的人更是賣力氣的推薦病人去找那些從京城受訓回來的大夫。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民眾對王仁所整合的醫學知識的接受程度。
所以,很快的,各地的百姓們,都知道了京城裏有一個神醫,專門抓出那些庸醫害人的藥方子改成救人的方子!還和華佗一樣,能給人開膛破肚治病!
與此同時,王仁依靠“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所整理出的成藥藥方集,已經開始在各個書肆出售,並且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成藥製造。
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之後,王仁再次拜服在古代人民的高超生產技術之下——成藥製造成功了!雖然隻有一部分藥方被成功製成了可以長途運輸、保質期十個月的效果。但是王仁相信,隻要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剩下的那部分藥方,也會成功的!
成藥的製造成功,讓王仁從來沒見回頭錢的事業終於開始有了金錢的回流。連帶的青黴素也越來越被老百姓所接受。“外科手術是安全的”這樣的意識,也開始一點一滴的滲透到普通老百姓的觀念中。
<li style="font-size: 12px; color: #009900;"><hr size="1" />作者有話要說:都說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對伴侶的要求也同樣越高。不光追求肉、體上的契合,還要有靈魂的共鳴。而王仁之所以直到現在仍然沒有成親的打算,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而且照目前這種情況來看,王仁根本就沒打算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伴侶,停下此時正快速前進的步伐:那些大夫是在皇命之下學成一個階段之後返鄉了,但是反倒引來了許多大隱於市的杏林名手和一些慕名而來的民間大夫們。剛剛才冷清下來沒多久的王家,又因為這些人的到來,再次熱鬧起來。
顯微鏡的出現,第一次讓杏林眾人親眼看到了醫書之中常常提到的“病邪之氣”的真正麵目。而且在進一步的研究和演示之下,也證實了引起不同病症的“病邪”長相也各有不同,入侵人體的方式也不一樣。這無疑於推翻了先賢們在醫書中的一部分論述,也間接證明一些藥方和療法本就是無效的。
這無疑於推翻了自小就學習這些醫書的大夫們的人生觀。雖然不願意承認自己一直奉為經典的醫書出了錯,但是事實擺在眼前,這是無從辯駁的事實。
這件事還是讓一部分垂頭喪氣的打不起精神的。王仁也猜到會有人有這種心理問題,所以借口宴飲,在漫天星光之下邀請大家放鬆一下。
酒過三巡,王仁就把這件事拿了出來,舉了一個反例:“小子王仁,有幸和在座的各位杏林大家們同桌宴飲,想問眾位一個問題!眾位都是浸淫醫術多年的,一定回研究各種藥方,破解各種疑難雜症,但如果!”
說道這裏,王仁的聲音忽然一高,壓過了所有人,“如果諸位所著的醫術傳承之書,被後人發現其中的錯誤,加以改正之後,不光讓我醫術醫道進步,更是用新方活萬民之性命,在座各位可會憤怒傷心或者感覺失了麵子?”
在場的眾人哪個不是有過人之處的,一聽王仁的話,立刻就明白了王仁話中的含義。都說恃才傲物者多桀驁不馴,那些原本有些想不開的杏林中人也隻是一時想差了,如今也醍醐灌頂般恍然大悟。
所以立刻就有人接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先賢隻會為了我們今日的發現而高興!”
“但願人間無疾苦,何妨架上藥生塵!”
王仁眼看著大家都附和著一掃陰霾,也借著酒勁兒開口說了心裏話:“我們誰也不知,今日你我引以為傲的醫術是否會在來日,被才華高於我等的後輩推翻為偽術,或是找到更好的醫治之法!可醫術醫道,本來就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本來就必須去偽存真!為了天下百姓的性命,今日我等願為基石,冒天下之大不韙,改先賢之謬誤,活萬民!”
“我等願為基石,改先賢之謬誤,活萬民!”一隻手舉起了酒杯,重複王仁的話!
“願為基石活萬民!”
“願為基石活萬民!”
在場的眾人都被話裏的雄心和激情所感染,紛紛舉起了酒杯。
酒杯聚在了一起,碰撞間發出的清脆聲音,和眾人如同誓言一樣反複念出的話,一同回響在夜色裏。夜風之中,仿佛能傳說到永遠。
當人專注於某些事情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偏偏寒來暑往從來不等人。王仁和這些一起進行試驗和研究的前輩們,似乎眨眼之間就過了十七年。十七年裏,有的人因為耐不住日複一日的枯燥研究生活而離開了。也有新的夥伴帶著雄心和熱情加入到這個研究團隊裏。唯一一個從沒變的,就是一直在這裏的王仁。
在這十七年之中,通過王仁和他的同誌們的努力,借助自己父親王子勝,以及以順王爺和十一皇子為代表的國家機器力量的支持下,不斷的普及給百姓一些力所能及的自診和自救方法,小到出汗之後被風吹了該怎麽辦,大到遇到重大外傷該怎樣給患者吊命好等到大夫的救治。
而且王仁是真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朝廷合作,一村一戶也不放過的給百姓們種植牛痘。這一舉動,也讓所有的百姓都把王仁當作了救苦救命的“神仙”。
趙氏本來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會晚景淒涼,孤獨一生。但是現在看來,有醫術相伴的王仁,從來就不會覺得寂寞,所以也就漸漸放下了讓王仁成親的念頭。王仁也就樂得自己逍遙了。
王熙鳳有如此給力的娘家在,沒費多少力氣就接管了整個家務。自此之後,榮國府徹底低調得如同隱形一樣。直到四王八公之流被當今抄的抄、貶的貶之後,才作為今上並非趕盡殺絕的仁慈象征,重新回到了京城的圈子裏。
王子騰因為王子勝的暗示,倒是沒有攙和新一輪的皇子奪位之爭,所以也就沒有被明升暗降的弄去巡查外省。王家在朝中的地位穩定的很,但是也一樣開始低調起來,直到清算結束也依舊沒有回複過去的張揚。因為家族裏出了一個王仁,王家躲過了沒落的結局。王子騰有時午夜夢回,常常想,若是自己當年沒有給大哥背後捅刀子,兩人沒有形同陌路,那麽王家的景況是否又會和如今不同?
王子勝直到臨終,也沒能親眼看見自己的兒子成為醫道的聖人。但是聽說有不少人家都供著王仁的長生牌位,王子勝還是很自豪的。更何況,孔子也是在後來才被尊為聖人的,他不急,他知道自己的兒子,一定會有同樣的成就的。
趙氏直到臨終,也沒能抱到王仁的孩子。但是他知道王仁的脾氣是很執拗的,而且她也被王子勝和王熙鳳給說服了。所以,趙氏的晚年其實也放下了心裏對孫子的執念,反倒是把王熙鳳生的外孫當成親孫來疼愛教養了。
王仁終生未娶,一直活到了九十四歲,算是當世的老壽星了。他臨終前總結自己的一生,反倒是很滿意。最初那兩個“撥快醫學的時鍾”和“讓中醫成為現代醫學的領軍”的野心,終於在他的努力下實現了。以後的醫學到底會發展到哪一步,他也不知道了,全看後來人吧!
不得不說,王子勝最後一語成真了。後來,所有的醫學史裏,都會提及王仁的名字,所有的醫學院中,都有王仁的畫像或者雕塑。王家的宗祠,在朝代更迭之中仍然保存著。隻是在後來王道消逝之後,變成了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但是所有到這裏的遊客,都會去祭拜一下這位醫道聖人的牌位。
“若說王仁的醫術真的很出色、活死人肉白骨,那絕對是騙人的。王仁本人的回憶錄裏也曾經坦誠這一點。但是誰也不能否認,王仁走了一條誰也沒走過,或者說,誰也沒能力走的路,讓華夏的醫學成為了世界醫學的基礎和標杆。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說,若是王仁不是出身勳貴,有著大量的金錢和人脈支持,是很難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進行‘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的。無論什麽時候,科學研究都離不開金錢的資助。
這是很現實的。也因為這樣,王仁才會在去世之前,將自己的財產成立了醫學基金來支持更多的醫學研究。我們不知道王仁是如何在當時的情況下,讓基金曆經幾百年的天災戰火仍然沒有消失的。但是我們知道的是,今天我們的醫學之所以領先於世界,就是因為這份基金自始至終的支持。”
————摘自《醫學史:華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