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九回到第十二回,老吳用了大量的篇幅,好像是介紹了為嘛派唐僧西天求經。但很明顯,這是菩薩在後麵鼓搗的,觀音才是真正的主角。
但是裏麵涉及的內容相當不少,曆史上在李淵的武德年間,傅奕首次提出唐朝滅佛的建議,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誘愚蠢,追既往之罪,窺將來之福,口誦梵言,以圖偷免。且生死壽夭,本諸自然;刑德威福,係之人主。今聞俗徒矯托,皆雲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至漢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門,自傳其教,實乃夷犯中國,不足為信。
高祖(可不是西遊記中說的李世民,而是他爹李淵)聞言,遂將此表付群臣議之。時有宰相蕭瑀,出班俯囟奏曰,“佛法興自屢朝,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無廢棄。佛,聖人也。非聖者無法,請置嚴刑。”傅奕與蕭瑀論辨,言禮本於事親事君,而佛背親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繼體悖所親,蕭瑀不生於空桑,乃遵無父之教,正所謂非孝者無親。蕭瑀但合掌曰,“地獄之設,正為是人。”這蕭瑀被整的沒詞了,便拿地獄來嚇唬傅奕,那個“是人”指的就是傅奕。
蕭瑀精通佛法,背景很深的,南北朝梁武帝蕭衍是他高祖父,他哥哥爸爸爺爺都算當過皇帝的,遺傳的基因,蕭衍就是個佛謎皇帝,幾乎就是所有帝王之中最信佛的皇帝典型啊,多次出家,甚至披上法衣參加無遮大會,現身講經。
可當時國家得有皇帝啊,還得大臣們湊錢給寺院,將蕭衍給贖回來,數額每次都巨大,那時候和尚要還俗得補繳培養費。那麽蕭瑀我們知道了,家族勢力龐大,後來投奔李淵,建功立業,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裏麵排第九。蕭瑀脾氣還大,李淵都不敢輕易惹的,後來李世民也是沒什麽好辦法對付人家。
但是大唐剛剛建立,信佛的勢力也相當不小,真正呼應傅奕的沒有一個人,蕭瑀是堅決反對的,隻有張道源出來和了稀泥的,就把這一篇冷場給揭過去了。李淵本來是挺重視傅奕建議的,也有點兒想讚同的,但反對的人太多,也出於各種考慮便沒有答應滅佛。
張道源本來是信道的,和傅奕關係不錯,但是當時沒有堅決站在傅奕的支持麵上,後來死得早,在李世民還沒有登基就過世了,傅奕更加孤掌難鳴獨樹怎支。
繼位者李世民為了江山鞏固,是有限製的發展佛教的,尤其是在玄奘大師歸國之後,是在很大程度上無意又拉了佛教一大把的。雖然在李世民臨去世的時候,出於各種考慮,腰斬了玄奘的愛徒辯機和尚,但也沒有帶來什麽大的改變,後人高宗還有則天皇帝都信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唐朝後來還有韓愈也主張滅佛,但當時的皇帝信佛厲害,差點搞死韓愈。
韓愈本來道佛都不信的,然而特別喜好那個啥,後來這上了歲數身體跟不上啊,便就喜歡上道教外丹派的煉丹了,也跟李世民一樣,但改進了不少,也設法按照道教的說法,吃藥想長生壯陽來著,結果卻倆人都一樣。
不過呢,韓愈挺有意思的,他不直接吃那丹,而是養小雞,好像總共養了好幾百隻雞呢,讓其吃煉丹材料,等小雞長成大雞了,就吃雞肉,開始感覺良好,老當益壯的。可惜啊,硫汞一類的積少成多,最後也毆兒在這金丹一類的上麵了。
等唐朝快滅亡了,有唐武宗李炎,嚴厲打擊節度使勢力和佛教,唐朝還一度出現會昌中興。
古代曆史上大的佛難,古印度也有,最厲害的一次,卻是外來侵略者將那爛陀寺被殺兩萬左右保寺護院的僧侶。吐蕃兩次佛難,最出名的就是朗達瑪滅佛,這朗達瑪其實叫達瑪,這朗是牛魔王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牛魔王達瑪。這才是西遊記中牛魔王原型的由來,所以哪吒才看牛魔王死不對眼的。那麽古代中國呢,也有大的如三武一宗的佛難事件,這個武,就包括上麵說的唐武宗。
僧道儒在曆史上都有過各種難,都不容易啊。關於道難,儒難,上回書凱撒也有所提及了點兒,大家也都比我更清楚的,就不再贅述了。
不過呢,老吳肯定認為李世民是佛教的縱容者,這是毋庸置疑的了,的確李世民對著道佛皆利用之。但是李世民也有點冤啊,大唐建立才多少年,北方貴族的勢力相當龐大,尤其是長孫無忌他們家的。現在我們都說唐太宗納諫,魏征勸諫,君臣融融的,其實不完全是那麽回事。李世民很多時候都要看人家北方貴族們的臉色的。直到高宗李治時候,才在李績也就是徐世勣的幫助下,還有他老婆武則天的出謀劃策,才成功打擊了長孫無忌他們的。
那麽書裏刻意描寫的貞觀十三年,歲在(次)己巳,到底有什麽玄機麽?曆史上的貞觀十三這一年,唐朝的滅佛先驅傅奕過世了,死前要求子女絕對不要看佛經,上書給皇帝最後一次提出滅佛主張,但仍未被采納。
至於這個己巳年,在明朝總共有五個,分別是1389(洪武二十二)、1449(正統十四)、1509(正德四年)、1569(隆慶三年)、1629(崇禎二年)年。西遊記書中一共出現了兩次“己巳”,先是寫的“此時已登極十三年,歲在己巳。且不說他駕前有安邦定國的英豪,與那創業爭疆的傑士”;後寫的是“歲次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陳玄奘大闡法師,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都在長安城化生寺開演諸品妙經”。那麽有理由懷疑,分別隱指的就是1389和1449年了。
西元1389年,朱元璋基本完成了全國的統一,標誌是北元西遷、兀良哈設置朵顏三衛、傅友德平定雲南越州、再度確認道德功臣(謀逆、汙貪者排除在外)榜計五十七人。分別是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耿炳文、吳良、沐英、李善長、鄭遇春、王誌、費聚、周德興、趙庸、仇成、李新、俞通源、謝成、張龍、吳禎、汪興祖、陳桓、張赫、朱壽、廖永忠、陳德、顧時、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傅友德、藍玉、葉升、張溫、王弼、郭英、曹震、曹興、周武、吳複、金朝興、薛顯、胡海、張翼、朱亮祖、常升、康鐸、孫恪、濮璵、韓政、曹良臣、楊璟、陸聚、梅思祖、黃彬、胡美、郭興,當然啊了這也是暫時的,以後朱元璋還要繼續修訂。這些都在顯示,明朝開始真正的“全方位”強大起來。說來也巧,恰好對應了西遊記中“有安邦定國的英豪,與那創業爭疆的傑士”的描述。巧合麽?
然而,西元1449年6月瓦剌也先南下騎兵十萬(可不是兩萬)侵犯明朝疆土,明英宗固執倉促統兵二十餘萬“半雜牌”部隊(大約有三分之一所謂的精銳,一個月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做好充分的全麵準備,明軍號稱有五十萬。朱元璋第二次北伐,出動了15萬精銳,尚且準備了一個來月,此次的失利主要原因在於,三路大軍的配合部署措施計劃比較草率,從上至下都驕傲自滿且內部矛盾有所顯現,根本就沒拿出多少時間來詳細討論,更談不上各方心領神會配合默契了。朱祁鎮倒是想多派些精銳來著,隻是當時的軍紀已然有所敗壞,即使就算是精銳的部隊中,花名冊上恐怕三分之一都是空頭兒罷。這樣的部隊其實就是半烏合之眾,多數人光知道吃飯喝水和四散奔逃,一塊臭肉尚且壞了滿鍋湯,何況十數萬哩?不吃敗仗那是癡人說夢,所謂50萬精銳更是天方夜譚,隻是可惜了那不到10萬的真正半精銳將士)於七月十六親征,卻於八月十三在土木堡被圍困,並於八月十四突圍未果被俘,史稱己巳之變(或是土木之變),九月三日確認和平解決徹底無望隻有兵戎再相見,值此危難之際,九月六日明代宗登基,於謙主戰,十月京師保衛戰。戰爭雖然勝了,但從正統初年起,明朝也就已經走下坡路了,於謙等人的努力僅僅維持了不到八年,就讓朱祁鎮複辟後又給削弱了至少一半。那麽顯而易見了,這兩個“己巳”的描寫,是吳承恩老爺子所發的感慨,僅僅時隔60年,恍若天上人間。還有一個看似巧合就是,這倆“己巳”對應的明朝皇帝分別是朱元璋和朱祁鎮(和朱祁鈺)。在西遊記裏麵,老吳將其都映射為“金”屬性的孫悟空。
(明朝軍隊經曆了種種風風雨雨,但近三百年中,和宋朝一樣,從來不乏優秀的將領和士兵,隻是由於皇帝的猜忌,更多的真正“奸佞”層出不窮,就那麽倒在了“自己人和敵兵的聯手”下。)
這個明英宗後來還複辟了,但他是佛道都愛的,愛佛更多些。明朝要正式出家有度牒才行,但是名額有限,然而想當正式和尚的人相對太多了。在明英宗時期,以至於一張度牒需要花5-25兩銀子暗地裏買才行。大家想去吧,錢誰出,當然是寺院了,用布施什麽的銀子向官府購買度牒。但是真正的幕後交易,肯定見不得光啊,這白花花的銀子不定歸誰了呢?後來到了嘉靖皇帝,哎,還別說,他不信佛,喜歡道教,便壓製佛教。但是,就造成了購買度牒的幕後交易變得更加隱秘。
那麽這裏再次說一下子,老吳是道佛都不信的,都排斥的,相比之下,對佛教的意見更大,甚至將縱容的源頭給劃給李世民了,當然這有很大可能是寫小說的需要啊。但是書裏又寫到,太宗既放宮女、出死囚已畢,又出禦製榜文,遍傳天下。榜曰,乾坤浩大,日月照鑒分明;宇宙寬洪,天地不容奸黨。使心用術,果報隻在今生;善布淺求,獲福休言後世。千般巧計,不如本分為人;萬種強徒,怎似隨緣節儉。心行慈善,何須努力看經?意欲損人,空讀如來一藏!自此時,蓋天下無一人不行善者。一壁廂又出招賢榜,招人進瓜果到陰司裏去;一壁廂將寶藏庫金銀一庫,差鄂國公胡敬德上河南開封府,訪相良還債。是叫個暈兒,前麵皇榜寫的那是人家傅奕的“修改版”滅佛奏章啊,下麵緊接著卻又成敬佛賢榜了。
老吳雲裏霧裏的真真假假的寫的看似很亂,前後矛盾的,卻是有很深的用意的,傅奕就是他老人家的偶像!但是讓現在我們來看,卻是蒙頭轉向找不著北了。
關於六道輪回,吳先生是這麽描述的,明心見性,是必記了,傳與陽間人知。這喚做六道輪回,行善的升化仙道,盡忠的超生貴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還生人道,積德的轉生富道,惡毒的沉淪鬼道。
但是佛家自己說的六道輪回呢,其實是天道、人道、畜生道、阿修羅道、餓鬼道、地獄道。
在第十一回中,首次提到了唐僧的一些情況,靈通本諱號金蟬,隻為無心聽佛講,轉托塵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羅網。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臨惡黨。父是海州陳狀元,外公總管當朝長。出身命犯落江星,順水隨波逐浪泱。海島金山有大緣,遷安和尚將他養。年方十八認親娘,特赴京都求外長。總管開山調大軍,洪州剿寇誅凶黨。狀元光蕊脫天羅,子父相逢堪賀獎。複謁當今受主恩,淩煙閣上賢名響。恩官不受願為僧,洪福沙門將道訪。小字江流古佛兒,法名喚做陳玄奘。
第十二回也說了些,長老遂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階前。君臣個個欣然。誠為如來佛子,你看他—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輝光豔豔滿乾坤,結彩紛紛凝宇宙。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後。兜羅四麵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繡。八寶妝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玄奘法師大有緣,現前此物堪承受。渾如極樂活羅漢,賽過西方真覺秀。錫杖叮噹鬥九環,毗盧帽映多豐厚。誠為佛子不虛傳,勝似菩提無詐謬。
唐僧的描述其實隱含了不少訊息,表麵上是在介紹本書主人公之一的身世,但其中隱晦的東西太多,以後還要專門分析。最後半句話“勝似菩提無詐謬”,這是什麽意思?明顯在說須菩提祖師是虛假的,那麽也算是如來佛祖變化成其模樣來教授孫悟空本領的一個佐證。
繼續看書,李世民封了唐僧禦弟分別,還說了大概三年回來,折算下來,大概一天走一百公裏路,不快也不慢的,和觀音預計的速度50-75公裏/天差不了多少。都很樂觀的,誰知道這一去就是十四年啊。這為嘛是14年哩,佛家為5040天,這樣才能和一藏之數5048靠上邊兒,符合如來的心願,當然也和玉帝老君他們的種種努力分不開的。但是14年的真正含義,至今無解。恍恍惚惚的認為,或許是這樣的,根本就不是所謂的14年,而是5048天,因為唐僧師徒從靈山取經回來大唐交旨再返回西天,路上應該是八天整。從西元1402年朱棣派遣智光赴西域開始算起,5048÷29.53≈171個農曆月,然而按如來所說西洲不知年月,將171個月逆推換算成年的話,取經成功之後,那麽恰好就是西元1402+171-1=1572年。該年也就是第四個“金”字輩的萬曆皇帝朱翎鈞登基,這也是個巧合嗎?決計不是。
這書裏的唐僧今年31歲,曾經在洪福寺和化生寺待過,現在法門寺修持的,跟同門告別的時候說了,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但是佛經卻是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要不說老吳有才呢,關鍵地方,總能給你佛經改動一兩個字的。
上路了,到了邊境的河州,遇到妖怪了,這是南洲的唯有三個小妖怪,本事都一般般的,倒是還挺講原則,不能竭澤而漁啊。看倆從者哭的歡,就給吃了。唐僧雖然害怕,但還沒哭,而且還有太白金星的暗中保護,所以逃過一劫。又遇上劉伯欽的保護,沒讓老虎吃了。這太白金星油滑得很,和佛家的關係也處得挺好,幫忙起來相當上勁兒。其實老吳肯定是拿太白影射了當時負責和僧侶打交道的官員或僧官了,估計吃回扣不少的。
關於這仨妖精和劉伯欽,在以後討論罷,現在先揭過不提。
唐僧不愛錢,但喜歡吃食,這才是生存根本啊。到了兩界山,其實就是五指山,遇到孫悟空了。揭了六字真言,猴兒跳出來拜了師傅,這是猴子給下跪第二個的人即唐僧,又多了個孫行者的名號。
這才算是踏入“西洲”地域,還是遇到老虎,讓猴兒給敲死了。孫悟空說了,我老孫,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則量於宇宙,小之則攝於毫毛!變化無端,隱顯莫測。
注意看,這是書中第一次談到見貌辨色,聆音察理,書中第九十三回猴子又這麽評價自己的,這是如來說的六耳獼猴的特征,所以六耳獼猴就是孫悟空。
後來是孫悟空自己將虎皮和唐僧打算扔掉的舊衣服一塊給圍在腰間,不能老是做個光屁股猴兒啊,藤條做了腰帶。大聖現在對待唐僧的態度還挺好,伺候的也周到。
但是,從孫悟空打死西洲的老虎開始,心就動了,屬於猴子的苦難就拉開了序幕。西遊記這本書一個很關鍵的地方,就是唐僧和孫悟空的心性變化的過程。心生,種種魔生。接二連三的,承上啟下的,有因有果的,就沒完了。直到最後,心滅,種種魔滅。
西天這一路上就是套用了佛家修持心性的基本全過程,中間順便摻雜了道家的各種說法,還有儒家的一些表現,更是將玉帝如來他們還有人間的帝王妖魔穿插進來。
但是縱觀全書,的確對下層的貧困老百姓的描寫極少,基本上隻有在鳳仙郡那裏,提到了還是因為三年不下雨,餓死三分之二的人。描寫社會最底層,這也不是儒家擅長的,老吳的本意也並不是讓普通老百姓看這本書的。不能不說這是吳承恩的極大缺陷,跟老孔釋耶比起來,差距很大。
從這個角度來看,那麽西遊記就隻能排在四大奇書之末,水滸,三國,金瓶,西遊。但是,所處的時代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這也不能完全認為是老吳的錯兒,畢竟老吳所處的時代,明朝還很強大,百姓還是大多能夠糊口的。
可話又說回來了,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路麽,你老吳也清貧,但怎麽就不能從這個角度來想想問題呢?人家老孔釋耶能看到認識到,是想給解決這個問題的,雖然提出的方法太不現實了。老吳雖然務實些,但是沒有把這個實落在真正要命的地方。
從朱棣開始,皇室有自己的皇莊產業了,本來是為了減輕老百姓負擔的,自給自足嘛。但是後來就變味了,越來越厲害,都搶老百姓的土地,在嘉靖年間,失去土地的流民大約600萬眾。到了萬曆後期,矛盾才爆發了的,流民保守點來說上千萬啊,也剛好後來連年大旱,崇禎時期急劇增加,怎麽也得有三千萬,超過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了,這量變就引發質變了,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還說西遊記,唐僧師徒繼續上路,就到了初冬時節。在南洲的社會治安還行,到了西洲,很快就遇上土匪劫道了。嚇得和尚不由魂飛魄散,跌下馬來,不能言語。六個毛賊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嚐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這對應了佛家說的六識,結果都讓猴子打死了。
佛家一般講究六識,六根,六塵,後來真正的玄奘西天求經回來,在六識裏麵有加上了末那識-分別識與阿賴耶識-藏識,發展成為國內的唯識派,再後來又加上了庵摩那識-清淨識,和禪宗的理解還不大一樣的,卻是漸漸幾乎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那麽這“六欲”到底是啥玩意哩?在明朝剛建立時,朱元璋是參照元朝的官員製度,後來也進行了一些改動。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是皇帝宗室的參謀部,但都隻是虛銜;政府最高權力部門是中書省左、右丞相,後來在1380年裁撤中書省和丞相,權力分散下放六部;六部(按照吏、戶、禮、刑、兵、工的相對職位高低順序)各設有尚書(正二品)一人,左、右侍郎(正三品)各一人,下設若幹個清吏司,每司各有郎中(正五品)一人,員外郎(從五品)一人,主事(正六品)一人……和六部並行設置的主要監察部門有都察院、大理寺,就不再詳細介紹了。
咱們就明白了,其實老吳是在記載了1380年,朱元璋處置胡惟庸的時候,順便以後就不再設置丞相,以防掌權人的野心過於膨脹,於是將前中書省的權力下放給六個部門而已。
然而還不全,唐僧為何要有這麽大的反應呢?幾個小毛賊而已,又不是猛虎妖怪。原來啊,朱允炆登基之後,是也滅了“六欲”的。也就是說,他取消了三公和三孤這六個虛銜;有意思的是,在朱高熾即位後,卻給恢複了。
果然唐僧的心動了,猴子的心動了,可倆人此前的遭遇不同,這心不是往一塊兒想的啊。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氣,他見三藏隻管緒緒叨叨的,就使性子跑了。到了龍王(1424年,即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初五,前戶部尚書夏原吉出獄,官複原職。因為他曾經鑒阻朱棣最後一次北伐,被明太宗給抓起來了。此時,朱棣已經駕崩,太子朱高熾主政。老夏便訴說原委,現在國家窮困,請暫停鄭和下西洋,還有個更重要的就是,建議還是以南京為京師,不再南征北伐耗費民力。因為江南相對富庶,這打仗需要錢,那個時候大運河負責將南方的糧食運往北京作為軍餉等物,的確是個巨大的開銷。大約就是在這段時期左右,朱高熾將北京改名為行在,開始討論準備南遷國都事宜。此時有意思了,大明的國都名義上成了南京,但其實還是在北京。直到正統初年,才正式恢複北京的京師地位,取消了“行在”這個稱呼。現在的東海老龍者,夏原吉也。)那裏,被圯橋三進履的典故感動了,還又回去找唐僧了(那當然猴兒就高興了,因為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大明的國都就是南京。所以,孫悟空就又去找唐僧了)。
不想唐僧已經被觀音(此時書中的觀音者,仍然是鄭和也。在西元1424年,朱棣命令鄭和著手準備七下西洋。然而該年七月朱棣駕崩,九月朱高熾繼位,在夏元吉的建議下,就給暫停了。理由就是耗費國力,不能再大肆在南洋、西洋采辦金珠,明朝政府缺錢啊。第二年二月,朱高熾下令鄭和率領原班人馬守備南京,是在做重新遷都南京的準備。四月底五月初派遣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謁朱元璋的皇陵,並負責相關遷都事宜。朱瞻基雖然去了,但心裏對這個計劃十分反對,辦事也拖拖拉拉的。可巧,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然駕崩。朱瞻基即位後,沒好意思將行在改為京師,就這麽湊合著繼續以北京為實際都城)交給了緊箍兒咒(緊箍兒咒者,“錢”咒也,是在隱指明朝的帝王要節省戰爭、遠洋開支罷了),做好了準備,給猴兒下套了,戴上了就摘不下來了。來回折騰了幾下子,便暫時老實了,那行者才死心塌地,抖擻精神,師徒繼續西行。
那我們看啊,這孫悟空是頑性不假,不過呢,這個發生過程是必然的。就像獵人,上山甭管怎麽著吧,逮住個猴兒,不收拾幾頓子,那猴兒肯老實聽話嗎?除非是傻的不能再傻的快餓死的而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猴兒才肯,但是獵人會看得上嗎?不一刀子就給捅死了,也是視若不見啊。
但孫悟空一個條件也不符合啊,何況本事還挺大,所以完全可以理解,同時,猴兒的善良感恩天性也是不少的。這也告訴大家了,孫悟空是個能善能惡的猴兒,有二心很正常。
此時老吳描述的曆史時期,應該是1424-1443年之間。多說幾句,明仁宗朱高熾,在永樂二十二年九月登基,十月冊封張氏為皇後。這個張皇後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是洪熙皇帝的賢內助,是兒子朱瞻基的好參謀,更是孫子朱祁鎮少年登基時候的實際掌權者。就差垂簾聽政了,不過張氏堅決反對群臣的此舉建議,甘當幕後女英雄。
朱棣對朱高熾這個兒子始終就不滿意,怎麽看怎麽像是“劉禪”啊。又胖還稍微腿瘸,動不動就傷感抹眼淚,喜愛詩書丹青,迷戀女色,性格懦弱。要不是明太宗百分百肯定這的確是自己親兒子,恐怕決計不會立其為太子的。明成祖的考慮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正確的。明朝剛剛建立不過半百載,是需要一個堅毅果敢的帝王來繼承自己的帝位。好在朱高熾有個好老婆,朱棣對兒媳婦張氏很滿意,對孫子朱瞻基更是刮目相看。沒有張氏,何來的朱瞻基。因此,朱高熾能夠坐穩太子後來繼位,很大程度上是人家張氏的功勞。
張氏在嫁給朱高熾後,二人共同承擔了巨大的壓力,謹慎對待父皇、兄弟和群臣,可以說是經曆了諸多風雨,終於見彩虹。由意味的卻是,朱高熾始終精神壓抑,張氏則鍛煉出來了,不斷的給丈夫提供建議和做了大量的開導工作。
朱瞻基即位之後,張氏給兒子主要是做參謀工作;在1435年孫子朱祁鎮登基,但由於還是個孩子,便由奶奶張氏負責管理朝政,處置的還相當不錯。
可惜啊,張氏1443年薨逝。在世的時候,對朱祁鎮和王振看管的很嚴。在1446年,三楊全部去世後,徹底沒了旁人的束縛。明英宗開始真正親政,剛好20歲。
西遊記第十四回題目就是,“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心猿從這裏開始,就成了孫悟空的專利外號了,皈依佛門了,滅了六識之魔。該繼續上路生各種的心,滅各種的魔了。但是要注意,這一回其實是全書第一個小結,或是承上啟下的轉折點。而且,這回書中,有大量的“釋疑解惑”在內,需要我們細細尋找。
西遊記這幾回書,無非是在講述朱元璋的統一大明之後,朱棣(明太宗,後來被嘉靖改為明成祖)和李世民(唐太宗)一樣,都發動宗室內亂,一個是靖難之役,一個是玄武門兵變。這倆太宗都很心虛,於是紛紛對佛教表示出好感來。吳承恩對朱棣有太大的偏見,書中隨處可見一斑呀。那也沒辦法,誰讓朱棣誅殺了方孝孺,搶了侄子的江山呢?偏偏朱允炆得到了儒家的讚揚和支持,建文帝可不是唐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啊。否則的話,這個八戒估計就是“淨壇無量佛”了。
很明顯西遊記第九回書,是逐漸的將筆鋒又折返回去,引向了明太祖時期的一些名臣的狀況,比如李善長、胡惟庸、劉基等人。
那麽我們的猜測是否符合吳承恩先生的意思呢?前麵已經稍微提及了,就是關於唐太宗、傅奕、蕭瑀在大殿上論佛那一段的故事,其實它真實的發生在西元624年,此時卻是唐高祖李淵的武德七年,而不是西遊記所說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十三年。主角之一是李淵,更不是李世民。吳老爺子肯定是知道的,那為何還是要寫到唐太宗身上,是為了故事情節集中好看麽?目的主要是隱晦罷了,而且明朝的開國“高祖”是誰,“太宗”又是誰?恰恰是指的明太祖朱元璋(可不是明高祖啊)和明成祖朱棣!
再度聯想,書裏第九至十三回,三次提到了貞觀十三年。那麽第一次提到的貞觀十三年(西遊記第九回),其實是明太祖的洪武十三年!在這一年,爆發了“胡惟庸”大案!很明顯了,那個涇河龍王就是小人胡惟庸,袁守誠就是李善長。因為胡惟庸那時候是丞相,而老李已經退休並給老朱守祖陵事宜。那麽書裏所謂的下雨三尺若幹點,指的是胡惟庸貪墨。或許還隱約的說及,從洪武十三到二十三年,當時有三萬多人被誅殺,一尺就是一萬!
無論如何,這麽多的人慘死,難道就沒有被冤枉的麽?朱元璋真不清楚嗎?很明顯,老朱心裏是知道的,所以心裏肯定有陰影。而且天下百姓對此也頗有議論,於是在洪武十七和二十年,朱元璋命智光大師出使西域,彰顯王化,或許就是為了堵住悠悠眾人之口,也想求個自己心安。
此時的“女真人”到底是誰?這個時候的觀音菩薩應該映射了北元蒙古部落或是日本的某位首領,因為胡惟庸最大的罪名就是通元、通倭試圖謀反。但估計也算不上是什麽太重要的人物,就不再詳細考證了。
1368年大明建立,朱元璋手下的文武大臣此時配合還比較默契,沒有什麽大的衝突。西遊記第九回出現的倆賢士,漁翁張稍和樵夫李定。樵夫李定者,宋濂也;漁翁張稍者,朱升也。
朱升(官拜翰林學士兼東閣學士、嘉議大夫、知製誥,官兒不大,卻是朱元璋的心腹重臣)老先生功勞甚大,心裏一片明鏡,於是便以年老為由,請求退休。在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便歸隱山林,得以善終;宋濂呢,他雖然也先是翰林院學士、中大夫、知製誥,但還是看不透形式,和朱升不一樣,老宋繼續在朝中任職。1370年七月被降職為翰林編修;1371年二月,升任奉議大夫、國子司業;八月被貶為安遠知縣;1372年,被召還任禮部主事,同年升任太子讚善大夫;1373年複升任翰林侍講學士,知製誥,同修國史,仍兼讚善大夫。此時的老宋才明白了朱升的做法,自己也不肯也不敢再謀求升官了,隻是將精力放在了幫助朱元璋培養太子朱標身上。同年,堅決婉言謝絕中順大夫的封官,不複從政。1377年宋濂退休,此後為自保,每年都要去南京給朱元璋見上一麵的。1380年其孫子宋慎卷入胡惟庸案,結果宋濂一家遭禍,其孫子和兒子都給處死。好在弟子朱標和馬皇後求情,老宋才得以被趕往四川茂州。1381年五月,病逝於夔州(恰恰對應了下麵引用書中的一句話,“我若遇虎遭害”,虎者,胡也,胡惟庸)。
看西遊記原著,關於張稍和李定的部分內容。“他二人既各道詞章,又相聯詩句,行到那分路去處,躬身作別。張稍道,‘李兄嗬,途中保重!上山仔細看虎。假若有些凶險,正是明日街頭少故人!’李定聞言,大怒道,‘你這廝憊懶!好朋友也替得生死,你怎麽咒我?我若遇虎遭害,你必遇浪翻江!’張稍道,‘我永世也不得翻江’。李定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暫時禍福。你怎麽就保得無事?’張稍道,‘李兄,你雖這等說,你還沒捉摸;不若我的生意有捉摸,定不遭此等事。’李定道,‘你那水麵上營生,極凶極險,隱隱暗暗,有甚麽捉摸?’張稍道,‘你是不曉得。這長安城裏,西門街上,有一個賣卦的先生。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鯉,他就與我袖傳一課,依方位,百下百著。今日我又去買卦,他教我在涇河灣頭東邊下網,西岸拋釣,定獲滿載魚蝦而歸。明日上城來,賣錢沽酒,再與老兄相敘’。二人從此敘別”。
此時,肯定是老吳在回放曆史,1369年朱升退休歸養,臨別時勸誡宋濂,這一別恐怕就是永訣而已。果然這個“漁翁”張稍沒有說錯,朱升“永世也不得翻江”保全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但也造成了其在曆史地位和後人心目中算不上很高(這個看怎麽說了,不好妄加評測。不過呢,李春芳老先生的偶像恐怕就是這個朱升啊,處處效仿人家,退休後便用很大的精力來配合幫助吳承恩撰寫並校對修補了《西遊釋厄傳》。如果老李要是學習宋濂的話,說不定哪天就得遇“虎”遭害,那麽這本《西遊記》是否還能流傳下來,真的不好說了。什麽是成敗,什麽是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大家各自理解罷);而“樵夫”李定卻下場悲涼,宋濂最後心寒而終。“水麵上營生”者,明朝初期官場也,風平浪靜國泰民安卻波濤洶湧暗流湧動。看來朱升是看透了李善長的為人,知道自己如果留下來的話,恐遭厄運。
在1370年,明太祖大封功臣,此舉固然顯示了老朱不忘眾人的功勞,但不可否認的是,下麵的人開始逐漸貌合神離。正式形成了四大幫派,即淮西、浙東、隴西、荊襄。尤其是前兩者,分別以李善長和劉基為首。李善長作為第一功臣,成了中書省左丞相,爵位韓國公。徐達等人都是淮西派的主要人物;劉基僅為誠意伯,宋濂和楊憲也是浙東派的重要代表。
最初朱元璋的意思是淮西主政,浙東監督。然而這兩派卻開始內鬥不休,雖然不是出於李善長和劉基的本意。但是旁人可不管這一套,既沒有那個度量,更沒有洞察入微的本領,光憑著一己之好,就互相攻訐。楊憲本來前途大好,因其作為監督(或許說是特務也行)職能幹得有聲有色,被朱元璋委以重任。老朱為了限製李善長,便啟用楊憲從政以掣肘老李。結果楊憲和李善長咬起來了,時間長了,朱元璋還是維護了李善長,便在1370年就誅殺了楊憲。宋濂一看這個情況,就明白了朱升去年給自己說的話內容含義,也就對政途之好看淡了。可惜的是,老宋心裏清楚了,卻教育不好自己的兒孫,終於被連累。
李善長和劉基都是聰明人,便紛紛退休,脫離這個是非“水麵上的營生”。汪廣洋和胡惟庸則逆流而上,最終皆慘死。
西遊記書中的涇河龍王,也就是胡惟庸啊。老龍在貞觀十三年被魏征給宰了,胡惟庸則是在洪武十三年讓朱元璋給哢嚓掉。這倆“十三年”不是巧合,是吳承恩先生精心安排的。書裏麵第一次出現貞觀十三年太宗在殿上讓傅奕和蕭瑀論“佛戰”,其實是唐高祖李淵時候的事情,決計不是李世民。
西遊記第十一回書裏麵緊接著說,“太宗召太仆卿張道源、中書令張士衡,問佛事營福,其應何如。二臣對曰,‘佛在清淨仁恕,果正佛空。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禪師有讚幽遠,曆眾供養而無不顯;五祖投胎,達摩現象。自古以來,皆雲三教至尊而不可毀,不可廢。伏乞陛下聖鑒明裁。’太宗甚喜道,‘卿之言合理。再有所陳者,罪之。’遂著魏征與蕭瑀、張道源,邀請諸佛,選舉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壇主,設建道場,眾皆頓首謝恩而退。”自此時出了法律,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
這個有關法律的典故,真正的發生在元朝中後期,而不是在唐朝,也更不是明朝。但是在大明呢,朱元璋倒是為此專門揍死了李仕魯老先生,就是因為老李對佛看不順眼,屢次力爭請求對釋教下狠手,就忘了明太祖曾經也當了幾年和尚了。那麽此時的貞觀十三年,也就是隱指了洪武十三年,既說的是當時佛、道、儒之爭,又真正的在表達處理胡惟庸巨案!還有就是,鑒於西遊記第十二回書開頭便提到貞觀十三、歲在己巳、九月望三的內容,那麽上麵提到的“自此時出了法律,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的典故,到底有什麽說法麽?洪武十三年八月底,明實錄記載了,是月更定《大明律》,並全國頒發實行。甭管如何,《大明律》的確是殘酷的。儒家對此批評甚多,法家則認為治亂世必用重典。這些也都能說明,朱元璋那時候算是個法家,他從心裏真正看不上那些個儒家。等國泰民安了,老朱便才“三教合一”利用僧道儒來輔助治理天下罷了。
注意看還是西遊記第十一回,首次唐僧登場亮相,“太宗聞其名,沉思良久道,‘可是學士陳光蕊之兒玄奘否?’江流兒叩頭曰,‘臣正是。’太宗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玄奘頓首謝恩,受了大闡官爵。又賜五彩織金袈裟一件,毗盧帽一頂。教他用心再拜明僧,排次闍黎班首,書辦旨意,前赴化生寺,擇定吉日良時,開演經法”。
其實老吳真正說的是1392年四月太子朱標薨逝,朱元璋痛定思痛,考慮再三隔了近五個月,才在九月初七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感情用事的敗筆,此時老朱的兒子還有二十幾個呢,老二、老三、老四、老五都還健在,旁的不說了。然而老二和老三在封地的名聲不好,多有不法之事,朱元璋是絕對不會容忍的,要不是朱標生前給二人求情,說不定真給哢嚓或是禁錮嘍,就更別提會有被立為太子的可能了。老五在老朱眼裏已經徹底沒戲了,隻是老四朱棣的名聲不錯,但他畢竟是老四,前麵還有倆哥哥呢。朱元璋曾經說過要傳位嫡長方為正統,那麽要是立了朱棣為太子,豈不是打臉?還有更關鍵的,老二和老三肯定要借機鬧事。家和國興,無奈之下隻好冊立朱允炆為皇太孫,說實在的,也真難為洪武皇帝了。然而老朱就忘了,舉賢尚不避親,何況關乎國家未來。正統理念,有時候會害人誤國)那麽西遊記第十一回最後說的,“選到本年九月初三日,黃道良辰,開啟做七七四十九日水陸大會”。此時的“水陸大會”,就是分指了朱標規模宏大的葬禮和朱允炆的皇太孫成立儀式。
然而西遊記第十二和十三回中提到的貞觀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之映射對象已經悄悄的由朱元璋給變成了朱棣!朱棣在登基後派遣智光大師再度出使西域,1405年令鄭和下西洋。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而不是在1402年。朱棣對朱高熾不是很滿意,經常想讓朱高煦取而代之,但是群臣反對的太多。在永樂十三年,解縉死於獄中,最重要的卻是改封漢王朱高煦於青州做藩王。最早朱高煦的封地是雲南,後來墨跡朱棣一番,留在了京師。直到朱棣漸漸察覺朱高煦對形勢不滿有謀逆的念頭,便在永樂十三年(1415年),將其給硬推到山東去離開京師。這標誌著朱棣對朱高煦的真正放棄,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得以真正鞏固。西遊記第十二回書中的“水陸大會”,也就變成了朱高熾的太子典禮和“鄭和下西洋”。
書裏唐僧的“禦弟”稱號,不過是在說明仁宗朱高熾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堂弟而已。此時的唐玄奘,已經亂了,一會兒是朱高熾一會兒又是朱允炆,十分不好分個清楚的,這哥倆的一生都是相當的坎坷,異曲同工。
畢竟這一去,後麵又有甚話說,請聽下回接著胡說。
但是裏麵涉及的內容相當不少,曆史上在李淵的武德年間,傅奕首次提出唐朝滅佛的建議,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誘愚蠢,追既往之罪,窺將來之福,口誦梵言,以圖偷免。且生死壽夭,本諸自然;刑德威福,係之人主。今聞俗徒矯托,皆雲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至漢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門,自傳其教,實乃夷犯中國,不足為信。
高祖(可不是西遊記中說的李世民,而是他爹李淵)聞言,遂將此表付群臣議之。時有宰相蕭瑀,出班俯囟奏曰,“佛法興自屢朝,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無廢棄。佛,聖人也。非聖者無法,請置嚴刑。”傅奕與蕭瑀論辨,言禮本於事親事君,而佛背親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繼體悖所親,蕭瑀不生於空桑,乃遵無父之教,正所謂非孝者無親。蕭瑀但合掌曰,“地獄之設,正為是人。”這蕭瑀被整的沒詞了,便拿地獄來嚇唬傅奕,那個“是人”指的就是傅奕。
蕭瑀精通佛法,背景很深的,南北朝梁武帝蕭衍是他高祖父,他哥哥爸爸爺爺都算當過皇帝的,遺傳的基因,蕭衍就是個佛謎皇帝,幾乎就是所有帝王之中最信佛的皇帝典型啊,多次出家,甚至披上法衣參加無遮大會,現身講經。
可當時國家得有皇帝啊,還得大臣們湊錢給寺院,將蕭衍給贖回來,數額每次都巨大,那時候和尚要還俗得補繳培養費。那麽蕭瑀我們知道了,家族勢力龐大,後來投奔李淵,建功立業,在淩煙閣二十四功臣裏麵排第九。蕭瑀脾氣還大,李淵都不敢輕易惹的,後來李世民也是沒什麽好辦法對付人家。
但是大唐剛剛建立,信佛的勢力也相當不小,真正呼應傅奕的沒有一個人,蕭瑀是堅決反對的,隻有張道源出來和了稀泥的,就把這一篇冷場給揭過去了。李淵本來是挺重視傅奕建議的,也有點兒想讚同的,但反對的人太多,也出於各種考慮便沒有答應滅佛。
張道源本來是信道的,和傅奕關係不錯,但是當時沒有堅決站在傅奕的支持麵上,後來死得早,在李世民還沒有登基就過世了,傅奕更加孤掌難鳴獨樹怎支。
繼位者李世民為了江山鞏固,是有限製的發展佛教的,尤其是在玄奘大師歸國之後,是在很大程度上無意又拉了佛教一大把的。雖然在李世民臨去世的時候,出於各種考慮,腰斬了玄奘的愛徒辯機和尚,但也沒有帶來什麽大的改變,後人高宗還有則天皇帝都信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唐朝後來還有韓愈也主張滅佛,但當時的皇帝信佛厲害,差點搞死韓愈。
韓愈本來道佛都不信的,然而特別喜好那個啥,後來這上了歲數身體跟不上啊,便就喜歡上道教外丹派的煉丹了,也跟李世民一樣,但改進了不少,也設法按照道教的說法,吃藥想長生壯陽來著,結果卻倆人都一樣。
不過呢,韓愈挺有意思的,他不直接吃那丹,而是養小雞,好像總共養了好幾百隻雞呢,讓其吃煉丹材料,等小雞長成大雞了,就吃雞肉,開始感覺良好,老當益壯的。可惜啊,硫汞一類的積少成多,最後也毆兒在這金丹一類的上麵了。
等唐朝快滅亡了,有唐武宗李炎,嚴厲打擊節度使勢力和佛教,唐朝還一度出現會昌中興。
古代曆史上大的佛難,古印度也有,最厲害的一次,卻是外來侵略者將那爛陀寺被殺兩萬左右保寺護院的僧侶。吐蕃兩次佛難,最出名的就是朗達瑪滅佛,這朗達瑪其實叫達瑪,這朗是牛魔王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牛魔王達瑪。這才是西遊記中牛魔王原型的由來,所以哪吒才看牛魔王死不對眼的。那麽古代中國呢,也有大的如三武一宗的佛難事件,這個武,就包括上麵說的唐武宗。
僧道儒在曆史上都有過各種難,都不容易啊。關於道難,儒難,上回書凱撒也有所提及了點兒,大家也都比我更清楚的,就不再贅述了。
不過呢,老吳肯定認為李世民是佛教的縱容者,這是毋庸置疑的了,的確李世民對著道佛皆利用之。但是李世民也有點冤啊,大唐建立才多少年,北方貴族的勢力相當龐大,尤其是長孫無忌他們家的。現在我們都說唐太宗納諫,魏征勸諫,君臣融融的,其實不完全是那麽回事。李世民很多時候都要看人家北方貴族們的臉色的。直到高宗李治時候,才在李績也就是徐世勣的幫助下,還有他老婆武則天的出謀劃策,才成功打擊了長孫無忌他們的。
那麽書裏刻意描寫的貞觀十三年,歲在(次)己巳,到底有什麽玄機麽?曆史上的貞觀十三這一年,唐朝的滅佛先驅傅奕過世了,死前要求子女絕對不要看佛經,上書給皇帝最後一次提出滅佛主張,但仍未被采納。
至於這個己巳年,在明朝總共有五個,分別是1389(洪武二十二)、1449(正統十四)、1509(正德四年)、1569(隆慶三年)、1629(崇禎二年)年。西遊記書中一共出現了兩次“己巳”,先是寫的“此時已登極十三年,歲在己巳。且不說他駕前有安邦定國的英豪,與那創業爭疆的傑士”;後寫的是“歲次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陳玄奘大闡法師,聚集一千二百名高僧,都在長安城化生寺開演諸品妙經”。那麽有理由懷疑,分別隱指的就是1389和1449年了。
西元1389年,朱元璋基本完成了全國的統一,標誌是北元西遷、兀良哈設置朵顏三衛、傅友德平定雲南越州、再度確認道德功臣(謀逆、汙貪者排除在外)榜計五十七人。分別是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耿炳文、吳良、沐英、李善長、鄭遇春、王誌、費聚、周德興、趙庸、仇成、李新、俞通源、謝成、張龍、吳禎、汪興祖、陳桓、張赫、朱壽、廖永忠、陳德、顧時、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傅友德、藍玉、葉升、張溫、王弼、郭英、曹震、曹興、周武、吳複、金朝興、薛顯、胡海、張翼、朱亮祖、常升、康鐸、孫恪、濮璵、韓政、曹良臣、楊璟、陸聚、梅思祖、黃彬、胡美、郭興,當然啊了這也是暫時的,以後朱元璋還要繼續修訂。這些都在顯示,明朝開始真正的“全方位”強大起來。說來也巧,恰好對應了西遊記中“有安邦定國的英豪,與那創業爭疆的傑士”的描述。巧合麽?
然而,西元1449年6月瓦剌也先南下騎兵十萬(可不是兩萬)侵犯明朝疆土,明英宗固執倉促統兵二十餘萬“半雜牌”部隊(大約有三分之一所謂的精銳,一個月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做好充分的全麵準備,明軍號稱有五十萬。朱元璋第二次北伐,出動了15萬精銳,尚且準備了一個來月,此次的失利主要原因在於,三路大軍的配合部署措施計劃比較草率,從上至下都驕傲自滿且內部矛盾有所顯現,根本就沒拿出多少時間來詳細討論,更談不上各方心領神會配合默契了。朱祁鎮倒是想多派些精銳來著,隻是當時的軍紀已然有所敗壞,即使就算是精銳的部隊中,花名冊上恐怕三分之一都是空頭兒罷。這樣的部隊其實就是半烏合之眾,多數人光知道吃飯喝水和四散奔逃,一塊臭肉尚且壞了滿鍋湯,何況十數萬哩?不吃敗仗那是癡人說夢,所謂50萬精銳更是天方夜譚,隻是可惜了那不到10萬的真正半精銳將士)於七月十六親征,卻於八月十三在土木堡被圍困,並於八月十四突圍未果被俘,史稱己巳之變(或是土木之變),九月三日確認和平解決徹底無望隻有兵戎再相見,值此危難之際,九月六日明代宗登基,於謙主戰,十月京師保衛戰。戰爭雖然勝了,但從正統初年起,明朝也就已經走下坡路了,於謙等人的努力僅僅維持了不到八年,就讓朱祁鎮複辟後又給削弱了至少一半。那麽顯而易見了,這兩個“己巳”的描寫,是吳承恩老爺子所發的感慨,僅僅時隔60年,恍若天上人間。還有一個看似巧合就是,這倆“己巳”對應的明朝皇帝分別是朱元璋和朱祁鎮(和朱祁鈺)。在西遊記裏麵,老吳將其都映射為“金”屬性的孫悟空。
(明朝軍隊經曆了種種風風雨雨,但近三百年中,和宋朝一樣,從來不乏優秀的將領和士兵,隻是由於皇帝的猜忌,更多的真正“奸佞”層出不窮,就那麽倒在了“自己人和敵兵的聯手”下。)
這個明英宗後來還複辟了,但他是佛道都愛的,愛佛更多些。明朝要正式出家有度牒才行,但是名額有限,然而想當正式和尚的人相對太多了。在明英宗時期,以至於一張度牒需要花5-25兩銀子暗地裏買才行。大家想去吧,錢誰出,當然是寺院了,用布施什麽的銀子向官府購買度牒。但是真正的幕後交易,肯定見不得光啊,這白花花的銀子不定歸誰了呢?後來到了嘉靖皇帝,哎,還別說,他不信佛,喜歡道教,便壓製佛教。但是,就造成了購買度牒的幕後交易變得更加隱秘。
那麽這裏再次說一下子,老吳是道佛都不信的,都排斥的,相比之下,對佛教的意見更大,甚至將縱容的源頭給劃給李世民了,當然這有很大可能是寫小說的需要啊。但是書裏又寫到,太宗既放宮女、出死囚已畢,又出禦製榜文,遍傳天下。榜曰,乾坤浩大,日月照鑒分明;宇宙寬洪,天地不容奸黨。使心用術,果報隻在今生;善布淺求,獲福休言後世。千般巧計,不如本分為人;萬種強徒,怎似隨緣節儉。心行慈善,何須努力看經?意欲損人,空讀如來一藏!自此時,蓋天下無一人不行善者。一壁廂又出招賢榜,招人進瓜果到陰司裏去;一壁廂將寶藏庫金銀一庫,差鄂國公胡敬德上河南開封府,訪相良還債。是叫個暈兒,前麵皇榜寫的那是人家傅奕的“修改版”滅佛奏章啊,下麵緊接著卻又成敬佛賢榜了。
老吳雲裏霧裏的真真假假的寫的看似很亂,前後矛盾的,卻是有很深的用意的,傅奕就是他老人家的偶像!但是讓現在我們來看,卻是蒙頭轉向找不著北了。
關於六道輪回,吳先生是這麽描述的,明心見性,是必記了,傳與陽間人知。這喚做六道輪回,行善的升化仙道,盡忠的超生貴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還生人道,積德的轉生富道,惡毒的沉淪鬼道。
但是佛家自己說的六道輪回呢,其實是天道、人道、畜生道、阿修羅道、餓鬼道、地獄道。
在第十一回中,首次提到了唐僧的一些情況,靈通本諱號金蟬,隻為無心聽佛講,轉托塵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羅網。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臨惡黨。父是海州陳狀元,外公總管當朝長。出身命犯落江星,順水隨波逐浪泱。海島金山有大緣,遷安和尚將他養。年方十八認親娘,特赴京都求外長。總管開山調大軍,洪州剿寇誅凶黨。狀元光蕊脫天羅,子父相逢堪賀獎。複謁當今受主恩,淩煙閣上賢名響。恩官不受願為僧,洪福沙門將道訪。小字江流古佛兒,法名喚做陳玄奘。
第十二回也說了些,長老遂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階前。君臣個個欣然。誠為如來佛子,你看他—凜凜威顏多雅秀,佛衣可體如裁就。輝光豔豔滿乾坤,結彩紛紛凝宇宙。朗朗明珠上下排,層層金線穿前後。兜羅四麵錦沿邊,萬樣稀奇鋪綺繡。八寶妝花縛鈕絲,金環束領攀絨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玄奘法師大有緣,現前此物堪承受。渾如極樂活羅漢,賽過西方真覺秀。錫杖叮噹鬥九環,毗盧帽映多豐厚。誠為佛子不虛傳,勝似菩提無詐謬。
唐僧的描述其實隱含了不少訊息,表麵上是在介紹本書主人公之一的身世,但其中隱晦的東西太多,以後還要專門分析。最後半句話“勝似菩提無詐謬”,這是什麽意思?明顯在說須菩提祖師是虛假的,那麽也算是如來佛祖變化成其模樣來教授孫悟空本領的一個佐證。
繼續看書,李世民封了唐僧禦弟分別,還說了大概三年回來,折算下來,大概一天走一百公裏路,不快也不慢的,和觀音預計的速度50-75公裏/天差不了多少。都很樂觀的,誰知道這一去就是十四年啊。這為嘛是14年哩,佛家為5040天,這樣才能和一藏之數5048靠上邊兒,符合如來的心願,當然也和玉帝老君他們的種種努力分不開的。但是14年的真正含義,至今無解。恍恍惚惚的認為,或許是這樣的,根本就不是所謂的14年,而是5048天,因為唐僧師徒從靈山取經回來大唐交旨再返回西天,路上應該是八天整。從西元1402年朱棣派遣智光赴西域開始算起,5048÷29.53≈171個農曆月,然而按如來所說西洲不知年月,將171個月逆推換算成年的話,取經成功之後,那麽恰好就是西元1402+171-1=1572年。該年也就是第四個“金”字輩的萬曆皇帝朱翎鈞登基,這也是個巧合嗎?決計不是。
這書裏的唐僧今年31歲,曾經在洪福寺和化生寺待過,現在法門寺修持的,跟同門告別的時候說了,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但是佛經卻是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要不說老吳有才呢,關鍵地方,總能給你佛經改動一兩個字的。
上路了,到了邊境的河州,遇到妖怪了,這是南洲的唯有三個小妖怪,本事都一般般的,倒是還挺講原則,不能竭澤而漁啊。看倆從者哭的歡,就給吃了。唐僧雖然害怕,但還沒哭,而且還有太白金星的暗中保護,所以逃過一劫。又遇上劉伯欽的保護,沒讓老虎吃了。這太白金星油滑得很,和佛家的關係也處得挺好,幫忙起來相當上勁兒。其實老吳肯定是拿太白影射了當時負責和僧侶打交道的官員或僧官了,估計吃回扣不少的。
關於這仨妖精和劉伯欽,在以後討論罷,現在先揭過不提。
唐僧不愛錢,但喜歡吃食,這才是生存根本啊。到了兩界山,其實就是五指山,遇到孫悟空了。揭了六字真言,猴兒跳出來拜了師傅,這是猴子給下跪第二個的人即唐僧,又多了個孫行者的名號。
這才算是踏入“西洲”地域,還是遇到老虎,讓猴兒給敲死了。孫悟空說了,我老孫,頗有降龍伏虎的手段,翻江攪海的神通,見貌辨色,聆音察理,大之則量於宇宙,小之則攝於毫毛!變化無端,隱顯莫測。
注意看,這是書中第一次談到見貌辨色,聆音察理,書中第九十三回猴子又這麽評價自己的,這是如來說的六耳獼猴的特征,所以六耳獼猴就是孫悟空。
後來是孫悟空自己將虎皮和唐僧打算扔掉的舊衣服一塊給圍在腰間,不能老是做個光屁股猴兒啊,藤條做了腰帶。大聖現在對待唐僧的態度還挺好,伺候的也周到。
但是,從孫悟空打死西洲的老虎開始,心就動了,屬於猴子的苦難就拉開了序幕。西遊記這本書一個很關鍵的地方,就是唐僧和孫悟空的心性變化的過程。心生,種種魔生。接二連三的,承上啟下的,有因有果的,就沒完了。直到最後,心滅,種種魔滅。
西天這一路上就是套用了佛家修持心性的基本全過程,中間順便摻雜了道家的各種說法,還有儒家的一些表現,更是將玉帝如來他們還有人間的帝王妖魔穿插進來。
但是縱觀全書,的確對下層的貧困老百姓的描寫極少,基本上隻有在鳳仙郡那裏,提到了還是因為三年不下雨,餓死三分之二的人。描寫社會最底層,這也不是儒家擅長的,老吳的本意也並不是讓普通老百姓看這本書的。不能不說這是吳承恩的極大缺陷,跟老孔釋耶比起來,差距很大。
從這個角度來看,那麽西遊記就隻能排在四大奇書之末,水滸,三國,金瓶,西遊。但是,所處的時代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這也不能完全認為是老吳的錯兒,畢竟老吳所處的時代,明朝還很強大,百姓還是大多能夠糊口的。
可話又說回來了,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路麽,你老吳也清貧,但怎麽就不能從這個角度來想想問題呢?人家老孔釋耶能看到認識到,是想給解決這個問題的,雖然提出的方法太不現實了。老吳雖然務實些,但是沒有把這個實落在真正要命的地方。
從朱棣開始,皇室有自己的皇莊產業了,本來是為了減輕老百姓負擔的,自給自足嘛。但是後來就變味了,越來越厲害,都搶老百姓的土地,在嘉靖年間,失去土地的流民大約600萬眾。到了萬曆後期,矛盾才爆發了的,流民保守點來說上千萬啊,也剛好後來連年大旱,崇禎時期急劇增加,怎麽也得有三千萬,超過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了,這量變就引發質變了,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還說西遊記,唐僧師徒繼續上路,就到了初冬時節。在南洲的社會治安還行,到了西洲,很快就遇上土匪劫道了。嚇得和尚不由魂飛魄散,跌下馬來,不能言語。六個毛賊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嚐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這對應了佛家說的六識,結果都讓猴子打死了。
佛家一般講究六識,六根,六塵,後來真正的玄奘西天求經回來,在六識裏麵有加上了末那識-分別識與阿賴耶識-藏識,發展成為國內的唯識派,再後來又加上了庵摩那識-清淨識,和禪宗的理解還不大一樣的,卻是漸漸幾乎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那麽這“六欲”到底是啥玩意哩?在明朝剛建立時,朱元璋是參照元朝的官員製度,後來也進行了一些改動。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是皇帝宗室的參謀部,但都隻是虛銜;政府最高權力部門是中書省左、右丞相,後來在1380年裁撤中書省和丞相,權力分散下放六部;六部(按照吏、戶、禮、刑、兵、工的相對職位高低順序)各設有尚書(正二品)一人,左、右侍郎(正三品)各一人,下設若幹個清吏司,每司各有郎中(正五品)一人,員外郎(從五品)一人,主事(正六品)一人……和六部並行設置的主要監察部門有都察院、大理寺,就不再詳細介紹了。
咱們就明白了,其實老吳是在記載了1380年,朱元璋處置胡惟庸的時候,順便以後就不再設置丞相,以防掌權人的野心過於膨脹,於是將前中書省的權力下放給六個部門而已。
然而還不全,唐僧為何要有這麽大的反應呢?幾個小毛賊而已,又不是猛虎妖怪。原來啊,朱允炆登基之後,是也滅了“六欲”的。也就是說,他取消了三公和三孤這六個虛銜;有意思的是,在朱高熾即位後,卻給恢複了。
果然唐僧的心動了,猴子的心動了,可倆人此前的遭遇不同,這心不是往一塊兒想的啊。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氣,他見三藏隻管緒緒叨叨的,就使性子跑了。到了龍王(1424年,即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初五,前戶部尚書夏原吉出獄,官複原職。因為他曾經鑒阻朱棣最後一次北伐,被明太宗給抓起來了。此時,朱棣已經駕崩,太子朱高熾主政。老夏便訴說原委,現在國家窮困,請暫停鄭和下西洋,還有個更重要的就是,建議還是以南京為京師,不再南征北伐耗費民力。因為江南相對富庶,這打仗需要錢,那個時候大運河負責將南方的糧食運往北京作為軍餉等物,的確是個巨大的開銷。大約就是在這段時期左右,朱高熾將北京改名為行在,開始討論準備南遷國都事宜。此時有意思了,大明的國都名義上成了南京,但其實還是在北京。直到正統初年,才正式恢複北京的京師地位,取消了“行在”這個稱呼。現在的東海老龍者,夏原吉也。)那裏,被圯橋三進履的典故感動了,還又回去找唐僧了(那當然猴兒就高興了,因為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大明的國都就是南京。所以,孫悟空就又去找唐僧了)。
不想唐僧已經被觀音(此時書中的觀音者,仍然是鄭和也。在西元1424年,朱棣命令鄭和著手準備七下西洋。然而該年七月朱棣駕崩,九月朱高熾繼位,在夏元吉的建議下,就給暫停了。理由就是耗費國力,不能再大肆在南洋、西洋采辦金珠,明朝政府缺錢啊。第二年二月,朱高熾下令鄭和率領原班人馬守備南京,是在做重新遷都南京的準備。四月底五月初派遣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謁朱元璋的皇陵,並負責相關遷都事宜。朱瞻基雖然去了,但心裏對這個計劃十分反對,辦事也拖拖拉拉的。可巧,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然駕崩。朱瞻基即位後,沒好意思將行在改為京師,就這麽湊合著繼續以北京為實際都城)交給了緊箍兒咒(緊箍兒咒者,“錢”咒也,是在隱指明朝的帝王要節省戰爭、遠洋開支罷了),做好了準備,給猴兒下套了,戴上了就摘不下來了。來回折騰了幾下子,便暫時老實了,那行者才死心塌地,抖擻精神,師徒繼續西行。
那我們看啊,這孫悟空是頑性不假,不過呢,這個發生過程是必然的。就像獵人,上山甭管怎麽著吧,逮住個猴兒,不收拾幾頓子,那猴兒肯老實聽話嗎?除非是傻的不能再傻的快餓死的而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猴兒才肯,但是獵人會看得上嗎?不一刀子就給捅死了,也是視若不見啊。
但孫悟空一個條件也不符合啊,何況本事還挺大,所以完全可以理解,同時,猴兒的善良感恩天性也是不少的。這也告訴大家了,孫悟空是個能善能惡的猴兒,有二心很正常。
此時老吳描述的曆史時期,應該是1424-1443年之間。多說幾句,明仁宗朱高熾,在永樂二十二年九月登基,十月冊封張氏為皇後。這個張皇後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是洪熙皇帝的賢內助,是兒子朱瞻基的好參謀,更是孫子朱祁鎮少年登基時候的實際掌權者。就差垂簾聽政了,不過張氏堅決反對群臣的此舉建議,甘當幕後女英雄。
朱棣對朱高熾這個兒子始終就不滿意,怎麽看怎麽像是“劉禪”啊。又胖還稍微腿瘸,動不動就傷感抹眼淚,喜愛詩書丹青,迷戀女色,性格懦弱。要不是明太宗百分百肯定這的確是自己親兒子,恐怕決計不會立其為太子的。明成祖的考慮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正確的。明朝剛剛建立不過半百載,是需要一個堅毅果敢的帝王來繼承自己的帝位。好在朱高熾有個好老婆,朱棣對兒媳婦張氏很滿意,對孫子朱瞻基更是刮目相看。沒有張氏,何來的朱瞻基。因此,朱高熾能夠坐穩太子後來繼位,很大程度上是人家張氏的功勞。
張氏在嫁給朱高熾後,二人共同承擔了巨大的壓力,謹慎對待父皇、兄弟和群臣,可以說是經曆了諸多風雨,終於見彩虹。由意味的卻是,朱高熾始終精神壓抑,張氏則鍛煉出來了,不斷的給丈夫提供建議和做了大量的開導工作。
朱瞻基即位之後,張氏給兒子主要是做參謀工作;在1435年孫子朱祁鎮登基,但由於還是個孩子,便由奶奶張氏負責管理朝政,處置的還相當不錯。
可惜啊,張氏1443年薨逝。在世的時候,對朱祁鎮和王振看管的很嚴。在1446年,三楊全部去世後,徹底沒了旁人的束縛。明英宗開始真正親政,剛好20歲。
西遊記第十四回題目就是,“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心猿從這裏開始,就成了孫悟空的專利外號了,皈依佛門了,滅了六識之魔。該繼續上路生各種的心,滅各種的魔了。但是要注意,這一回其實是全書第一個小結,或是承上啟下的轉折點。而且,這回書中,有大量的“釋疑解惑”在內,需要我們細細尋找。
西遊記這幾回書,無非是在講述朱元璋的統一大明之後,朱棣(明太宗,後來被嘉靖改為明成祖)和李世民(唐太宗)一樣,都發動宗室內亂,一個是靖難之役,一個是玄武門兵變。這倆太宗都很心虛,於是紛紛對佛教表示出好感來。吳承恩對朱棣有太大的偏見,書中隨處可見一斑呀。那也沒辦法,誰讓朱棣誅殺了方孝孺,搶了侄子的江山呢?偏偏朱允炆得到了儒家的讚揚和支持,建文帝可不是唐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啊。否則的話,這個八戒估計就是“淨壇無量佛”了。
很明顯西遊記第九回書,是逐漸的將筆鋒又折返回去,引向了明太祖時期的一些名臣的狀況,比如李善長、胡惟庸、劉基等人。
那麽我們的猜測是否符合吳承恩先生的意思呢?前麵已經稍微提及了,就是關於唐太宗、傅奕、蕭瑀在大殿上論佛那一段的故事,其實它真實的發生在西元624年,此時卻是唐高祖李淵的武德七年,而不是西遊記所說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十三年。主角之一是李淵,更不是李世民。吳老爺子肯定是知道的,那為何還是要寫到唐太宗身上,是為了故事情節集中好看麽?目的主要是隱晦罷了,而且明朝的開國“高祖”是誰,“太宗”又是誰?恰恰是指的明太祖朱元璋(可不是明高祖啊)和明成祖朱棣!
再度聯想,書裏第九至十三回,三次提到了貞觀十三年。那麽第一次提到的貞觀十三年(西遊記第九回),其實是明太祖的洪武十三年!在這一年,爆發了“胡惟庸”大案!很明顯了,那個涇河龍王就是小人胡惟庸,袁守誠就是李善長。因為胡惟庸那時候是丞相,而老李已經退休並給老朱守祖陵事宜。那麽書裏所謂的下雨三尺若幹點,指的是胡惟庸貪墨。或許還隱約的說及,從洪武十三到二十三年,當時有三萬多人被誅殺,一尺就是一萬!
無論如何,這麽多的人慘死,難道就沒有被冤枉的麽?朱元璋真不清楚嗎?很明顯,老朱心裏是知道的,所以心裏肯定有陰影。而且天下百姓對此也頗有議論,於是在洪武十七和二十年,朱元璋命智光大師出使西域,彰顯王化,或許就是為了堵住悠悠眾人之口,也想求個自己心安。
此時的“女真人”到底是誰?這個時候的觀音菩薩應該映射了北元蒙古部落或是日本的某位首領,因為胡惟庸最大的罪名就是通元、通倭試圖謀反。但估計也算不上是什麽太重要的人物,就不再詳細考證了。
1368年大明建立,朱元璋手下的文武大臣此時配合還比較默契,沒有什麽大的衝突。西遊記第九回出現的倆賢士,漁翁張稍和樵夫李定。樵夫李定者,宋濂也;漁翁張稍者,朱升也。
朱升(官拜翰林學士兼東閣學士、嘉議大夫、知製誥,官兒不大,卻是朱元璋的心腹重臣)老先生功勞甚大,心裏一片明鏡,於是便以年老為由,請求退休。在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便歸隱山林,得以善終;宋濂呢,他雖然也先是翰林院學士、中大夫、知製誥,但還是看不透形式,和朱升不一樣,老宋繼續在朝中任職。1370年七月被降職為翰林編修;1371年二月,升任奉議大夫、國子司業;八月被貶為安遠知縣;1372年,被召還任禮部主事,同年升任太子讚善大夫;1373年複升任翰林侍講學士,知製誥,同修國史,仍兼讚善大夫。此時的老宋才明白了朱升的做法,自己也不肯也不敢再謀求升官了,隻是將精力放在了幫助朱元璋培養太子朱標身上。同年,堅決婉言謝絕中順大夫的封官,不複從政。1377年宋濂退休,此後為自保,每年都要去南京給朱元璋見上一麵的。1380年其孫子宋慎卷入胡惟庸案,結果宋濂一家遭禍,其孫子和兒子都給處死。好在弟子朱標和馬皇後求情,老宋才得以被趕往四川茂州。1381年五月,病逝於夔州(恰恰對應了下麵引用書中的一句話,“我若遇虎遭害”,虎者,胡也,胡惟庸)。
看西遊記原著,關於張稍和李定的部分內容。“他二人既各道詞章,又相聯詩句,行到那分路去處,躬身作別。張稍道,‘李兄嗬,途中保重!上山仔細看虎。假若有些凶險,正是明日街頭少故人!’李定聞言,大怒道,‘你這廝憊懶!好朋友也替得生死,你怎麽咒我?我若遇虎遭害,你必遇浪翻江!’張稍道,‘我永世也不得翻江’。李定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暫時禍福。你怎麽就保得無事?’張稍道,‘李兄,你雖這等說,你還沒捉摸;不若我的生意有捉摸,定不遭此等事。’李定道,‘你那水麵上營生,極凶極險,隱隱暗暗,有甚麽捉摸?’張稍道,‘你是不曉得。這長安城裏,西門街上,有一個賣卦的先生。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鯉,他就與我袖傳一課,依方位,百下百著。今日我又去買卦,他教我在涇河灣頭東邊下網,西岸拋釣,定獲滿載魚蝦而歸。明日上城來,賣錢沽酒,再與老兄相敘’。二人從此敘別”。
此時,肯定是老吳在回放曆史,1369年朱升退休歸養,臨別時勸誡宋濂,這一別恐怕就是永訣而已。果然這個“漁翁”張稍沒有說錯,朱升“永世也不得翻江”保全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但也造成了其在曆史地位和後人心目中算不上很高(這個看怎麽說了,不好妄加評測。不過呢,李春芳老先生的偶像恐怕就是這個朱升啊,處處效仿人家,退休後便用很大的精力來配合幫助吳承恩撰寫並校對修補了《西遊釋厄傳》。如果老李要是學習宋濂的話,說不定哪天就得遇“虎”遭害,那麽這本《西遊記》是否還能流傳下來,真的不好說了。什麽是成敗,什麽是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大家各自理解罷);而“樵夫”李定卻下場悲涼,宋濂最後心寒而終。“水麵上營生”者,明朝初期官場也,風平浪靜國泰民安卻波濤洶湧暗流湧動。看來朱升是看透了李善長的為人,知道自己如果留下來的話,恐遭厄運。
在1370年,明太祖大封功臣,此舉固然顯示了老朱不忘眾人的功勞,但不可否認的是,下麵的人開始逐漸貌合神離。正式形成了四大幫派,即淮西、浙東、隴西、荊襄。尤其是前兩者,分別以李善長和劉基為首。李善長作為第一功臣,成了中書省左丞相,爵位韓國公。徐達等人都是淮西派的主要人物;劉基僅為誠意伯,宋濂和楊憲也是浙東派的重要代表。
最初朱元璋的意思是淮西主政,浙東監督。然而這兩派卻開始內鬥不休,雖然不是出於李善長和劉基的本意。但是旁人可不管這一套,既沒有那個度量,更沒有洞察入微的本領,光憑著一己之好,就互相攻訐。楊憲本來前途大好,因其作為監督(或許說是特務也行)職能幹得有聲有色,被朱元璋委以重任。老朱為了限製李善長,便啟用楊憲從政以掣肘老李。結果楊憲和李善長咬起來了,時間長了,朱元璋還是維護了李善長,便在1370年就誅殺了楊憲。宋濂一看這個情況,就明白了朱升去年給自己說的話內容含義,也就對政途之好看淡了。可惜的是,老宋心裏清楚了,卻教育不好自己的兒孫,終於被連累。
李善長和劉基都是聰明人,便紛紛退休,脫離這個是非“水麵上的營生”。汪廣洋和胡惟庸則逆流而上,最終皆慘死。
西遊記書中的涇河龍王,也就是胡惟庸啊。老龍在貞觀十三年被魏征給宰了,胡惟庸則是在洪武十三年讓朱元璋給哢嚓掉。這倆“十三年”不是巧合,是吳承恩先生精心安排的。書裏麵第一次出現貞觀十三年太宗在殿上讓傅奕和蕭瑀論“佛戰”,其實是唐高祖李淵時候的事情,決計不是李世民。
西遊記第十一回書裏麵緊接著說,“太宗召太仆卿張道源、中書令張士衡,問佛事營福,其應何如。二臣對曰,‘佛在清淨仁恕,果正佛空。周武帝以三教分次:大慧禪師有讚幽遠,曆眾供養而無不顯;五祖投胎,達摩現象。自古以來,皆雲三教至尊而不可毀,不可廢。伏乞陛下聖鑒明裁。’太宗甚喜道,‘卿之言合理。再有所陳者,罪之。’遂著魏征與蕭瑀、張道源,邀請諸佛,選舉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壇主,設建道場,眾皆頓首謝恩而退。”自此時出了法律,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
這個有關法律的典故,真正的發生在元朝中後期,而不是在唐朝,也更不是明朝。但是在大明呢,朱元璋倒是為此專門揍死了李仕魯老先生,就是因為老李對佛看不順眼,屢次力爭請求對釋教下狠手,就忘了明太祖曾經也當了幾年和尚了。那麽此時的貞觀十三年,也就是隱指了洪武十三年,既說的是當時佛、道、儒之爭,又真正的在表達處理胡惟庸巨案!還有就是,鑒於西遊記第十二回書開頭便提到貞觀十三、歲在己巳、九月望三的內容,那麽上麵提到的“自此時出了法律,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的典故,到底有什麽說法麽?洪武十三年八月底,明實錄記載了,是月更定《大明律》,並全國頒發實行。甭管如何,《大明律》的確是殘酷的。儒家對此批評甚多,法家則認為治亂世必用重典。這些也都能說明,朱元璋那時候算是個法家,他從心裏真正看不上那些個儒家。等國泰民安了,老朱便才“三教合一”利用僧道儒來輔助治理天下罷了。
注意看還是西遊記第十一回,首次唐僧登場亮相,“太宗聞其名,沉思良久道,‘可是學士陳光蕊之兒玄奘否?’江流兒叩頭曰,‘臣正是。’太宗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玄奘頓首謝恩,受了大闡官爵。又賜五彩織金袈裟一件,毗盧帽一頂。教他用心再拜明僧,排次闍黎班首,書辦旨意,前赴化生寺,擇定吉日良時,開演經法”。
其實老吳真正說的是1392年四月太子朱標薨逝,朱元璋痛定思痛,考慮再三隔了近五個月,才在九月初七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感情用事的敗筆,此時老朱的兒子還有二十幾個呢,老二、老三、老四、老五都還健在,旁的不說了。然而老二和老三在封地的名聲不好,多有不法之事,朱元璋是絕對不會容忍的,要不是朱標生前給二人求情,說不定真給哢嚓或是禁錮嘍,就更別提會有被立為太子的可能了。老五在老朱眼裏已經徹底沒戲了,隻是老四朱棣的名聲不錯,但他畢竟是老四,前麵還有倆哥哥呢。朱元璋曾經說過要傳位嫡長方為正統,那麽要是立了朱棣為太子,豈不是打臉?還有更關鍵的,老二和老三肯定要借機鬧事。家和國興,無奈之下隻好冊立朱允炆為皇太孫,說實在的,也真難為洪武皇帝了。然而老朱就忘了,舉賢尚不避親,何況關乎國家未來。正統理念,有時候會害人誤國)那麽西遊記第十一回最後說的,“選到本年九月初三日,黃道良辰,開啟做七七四十九日水陸大會”。此時的“水陸大會”,就是分指了朱標規模宏大的葬禮和朱允炆的皇太孫成立儀式。
然而西遊記第十二和十三回中提到的貞觀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之映射對象已經悄悄的由朱元璋給變成了朱棣!朱棣在登基後派遣智光大師再度出使西域,1405年令鄭和下西洋。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而不是在1402年。朱棣對朱高熾不是很滿意,經常想讓朱高煦取而代之,但是群臣反對的太多。在永樂十三年,解縉死於獄中,最重要的卻是改封漢王朱高煦於青州做藩王。最早朱高煦的封地是雲南,後來墨跡朱棣一番,留在了京師。直到朱棣漸漸察覺朱高煦對形勢不滿有謀逆的念頭,便在永樂十三年(1415年),將其給硬推到山東去離開京師。這標誌著朱棣對朱高煦的真正放棄,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得以真正鞏固。西遊記第十二回書中的“水陸大會”,也就變成了朱高熾的太子典禮和“鄭和下西洋”。
書裏唐僧的“禦弟”稱號,不過是在說明仁宗朱高熾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堂弟而已。此時的唐玄奘,已經亂了,一會兒是朱高熾一會兒又是朱允炆,十分不好分個清楚的,這哥倆的一生都是相當的坎坷,異曲同工。
畢竟這一去,後麵又有甚話說,請聽下回接著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