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英國老牌重金屬樂隊“摩托頭”的主唱兼貝斯手萊米·凱爾米斯特在當了數十年搖滾老混蛋之後,這位嗑藥**以行事大膽不羈出名的老炮走了,享年70歲。在自傳《whitelinefever》裏有句名言:“人們不會因為死了就變得更好;這隻是你們一廂情願的想法。混蛋死了還是混蛋,隻不過成了死掉的老混蛋!”
英國詩人布朗寧說:“四十歲是青春的暮年,五十歲是暮年的青春。”不知不覺中,自己在站在青春的暮年了。回望那逝去的青春,心情異常複雜。仿佛就在不經意之間,就走過了那麽多的年頭。按照我家鄉古老的說法:三十不高是矮仔,四十不富是貧人。那麽到了我們這樣的年紀,基本上已經算是定型了。
我這裏說自己站在青春的暮年,是按照自己還有暮年來計算的。想起過去的日子,真的就像一股雲煙。在這40多歲的年頭,自己有必要回首,總結一下自己所走過的道路,盤點自己的收獲。正像我在前麵說過的一樣,一個人,在這個多災多難的世界上,其實上,他活到三歲,三十歲、一百歲,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至於文字音韻學家錢玄同說的:人40歲就該死,不死也要槍斃。我不知道他是出於什麽考慮。
40多歲過去了,我的事業沒有成功——甚至什麽是我的事業,我為之奮鬥的事業是什麽,還不明確。我就像一隻長在荒野的動物,一直為生存而四處奔波著,至今仍沒有一個穩定的單位,一份穩定的工作。對比起那些在年少時就發誓當科學家、當名人,至今已經功成名就的人來說,我的目標是非常不明確的。我曾經想過當一名作家,也曾經想過當一名官僚,但這些雄心壯誌,都在生活的困苦中消磨得一幹二淨。
40多歲過去了,我的財富沒有增長——甚至是減少,我居然沒能存下來一分錢,反而是有一筆讓自己每日耿耿於懷的債務。而且知道現在,我還是入不敷出。麵對那些動不動就拿幾十萬、幾百萬年薪的人,不由得仰天長歎。遠的不說,那些與自己年齡、學曆、水平相當的人,由於有了好的機遇,也找到了舒適的工作,贏得了合理的收入。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老化,那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又已經在收入上遙遙領先,使自己感到從所未有的鬱悶。
40多歲過去了,我沒能擁有健康。按理說,40多歲正是當年,是個上山可縛虎,下海可擒龍的年代,但自己卻未老先衰,現在居然成了殘疾人,沒有什麽事情比這個更悲哀的事情了。看那些生龍活虎的年輕人,看那些身強力壯的中年人,看那些神采奕奕的老年人,自己直覺得就是廢物一個,不說趁年輕時多賺錢,恐怕一不小心就成為家庭的拖累。一個窮人,如果連健康這一點資本都沒有了,那確實是令人膽戰心驚的。
40多歲過去了,我仍沒有一個真正的家。家是什麽?是一個房子下麵養著一頭豬。可是我的房子在哪裏?我奮鬥了幾十年了,卻沒能趕上房價的變化,現在還是一個“房奴”。看著身邊的那些人,住上樓房、別墅,並且把多餘的錢,買了幾套房放租,自己就覺得實在活得太窩囊。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國家正在宏觀調控房價的瘋長,但麵對這天文數字一樣的樓價,一聲歎息。
夠了!我不想再回首了!如此失敗的人生,讓自己越看越絕望。我不知道,隨著兒女的長大,隨著自己和長輩的變老,將是多麽艱難的一個人生在等著自己。盡管如此,那些哲人駕馭我們,要想前看,要對前途充滿信心,所以我也無數次幻想著自己的未來——但是,對於這樣背景、這樣生活處境的人,我還能希望會有什麽奇跡出現呢?我會幻想突然康複嗎?我會幻想明天有一紙任命書下來,叫我去當一任交通局長乎?我能幻想明天我買彩票,天降大獎,中了500萬乎?我能幻想明天有一個富姐,撲進一臉麻子的我的懷抱,塞給我一千萬乎?不!
這隻是一個願望,我不知能不能實現。2007年9月,我從武漢飛深圳,在空中,飛機遇到了氣流,顛簸得很厲害,飛機忽上忽下,甚是怕人。因朱枸先生是第二次坐飛機,手心出汗,兩腳發軟,這時候思想就複雜起來:要是飛機就這樣摔下去了,我該怎麽辦?然後我想得很多很多。誠然,自己從飛機上摔下,留給家人的將是無盡的悲痛。更為嚴重的是,作為家裏的頂梁柱,一旦塌下來了,將給一個家庭帶來深重的災難。
事後,跟一位與我一樣苦難深重的朋友說起這事,他拍手大叫:從飛機摔下來?太好了!其實這樣最好,像我們這種小人物,老是在生活中苦苦掙紮,就算掙紮到100歲,也不能給家裏帶來富足的生活,如果摔下去了,還能得到一筆賠償款給家人,讓他們過上稍微平靜一點的生活。要是你生病了,不小心被人誤殺了,那才麻煩,因為你得不到一分錢的補助,這才給家庭帶來無窮的災難。
確實,對比起那些大款、名人來說,無論怎麽樣的死法都是不值得的,因為有大壩的財富等著他們去享受。我一個朋友的母親,今年62,生病住院,眼看就油盡燈滅了,但沒有死,一直在昏迷之中,長達一年之久。所以,在這裏,我授權買我的書的每一個讀者,一旦我也出現這樣的狀況,昏迷不死超過48小時,你就有權利,或者說有責任用力掐住我的脖子,到我氣絕為止,而你沒有任何的責任。那時候盡管我可能沒有知覺,我還是要從被你掐緊的喉嚨裏擠出一句:謝謝!
如果非要這樣,請讓我離去。
曾經,我們幾個記者朋友聚在一起,說著說著,也說到“死”的這個話題來——我們從來沒有這樣毫無顧忌地說起它,也許我們都在無望的生活中折磨得太深了,都深感絕望了。1994年5月,凱文·卡特,南非攝影記者,獲得美國普利策優秀攝影獎,兩個月後,他33歲自殺身亡:生活中痛苦太多,快樂太少。同學李某說,我希望我在70歲那年,被兩個爭風吃醋的女人在背後一槍打死。而一個花花公子說,我希望到我70歲那年的某一個晴朗的秋天,大喝一頓,然後找個性感女人一起風流,在**到來的時候,氣絕身亡!問我如何?我說,順其自然,一切由命,朱枸先生要是死了,那正是“九泉之下,才子又添一人”。眾人撫掌大笑,將麵前的啤酒一幹而盡。
也許在這裏我不應該談太多生死的問題,這樣的話題太沉重了,不符合本書的原則。何況,按照古老的說法,這也有點觸晦頭的忌諱,有些話弄不好真的會一語成孅。著名作家鄭振鐸一日跟朋友劉****閑談,問劉****:“你曉得人怎樣死法最痛快?”劉****無從置答。振鐸說:“人最好從飛機上摔下來,死得最痛快。”不料,1958年10月17日,鄭振鐸領導中國文化代表團赴阿富汗訪問,因飛機失事死,終年61歲。是不是有點恐怖?
展望自己的未來,我真的很迷惘。不過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活著就有希望。那真是一句廢話一樣的哲語,深含禪機,但又未必每個人都能參透它。朱枸先生“死”過一回後,卻是感觸甚深。盡管現在我現在沒能看到一點希望,我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時來運轉,在厄運重重、連吃豆腐也崩掉大牙的時候,卻發現崩掉我大牙的竟然是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石!明天沒有發生,那我就等後天;40歲等不到,那我就等到50歲;50歲等不到,那我就等到60歲、70歲!《康熙王朝》裏麵的歌曲:“我真的還想再活100年”,那麽我說,我真想活到100年!直到等到為止。
英國詩人布朗寧說:“四十歲是青春的暮年,五十歲是暮年的青春。”不知不覺中,自己在站在青春的暮年了。回望那逝去的青春,心情異常複雜。仿佛就在不經意之間,就走過了那麽多的年頭。按照我家鄉古老的說法:三十不高是矮仔,四十不富是貧人。那麽到了我們這樣的年紀,基本上已經算是定型了。
我這裏說自己站在青春的暮年,是按照自己還有暮年來計算的。想起過去的日子,真的就像一股雲煙。在這40多歲的年頭,自己有必要回首,總結一下自己所走過的道路,盤點自己的收獲。正像我在前麵說過的一樣,一個人,在這個多災多難的世界上,其實上,他活到三歲,三十歲、一百歲,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至於文字音韻學家錢玄同說的:人40歲就該死,不死也要槍斃。我不知道他是出於什麽考慮。
40多歲過去了,我的事業沒有成功——甚至什麽是我的事業,我為之奮鬥的事業是什麽,還不明確。我就像一隻長在荒野的動物,一直為生存而四處奔波著,至今仍沒有一個穩定的單位,一份穩定的工作。對比起那些在年少時就發誓當科學家、當名人,至今已經功成名就的人來說,我的目標是非常不明確的。我曾經想過當一名作家,也曾經想過當一名官僚,但這些雄心壯誌,都在生活的困苦中消磨得一幹二淨。
40多歲過去了,我的財富沒有增長——甚至是減少,我居然沒能存下來一分錢,反而是有一筆讓自己每日耿耿於懷的債務。而且知道現在,我還是入不敷出。麵對那些動不動就拿幾十萬、幾百萬年薪的人,不由得仰天長歎。遠的不說,那些與自己年齡、學曆、水平相當的人,由於有了好的機遇,也找到了舒適的工作,贏得了合理的收入。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老化,那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又已經在收入上遙遙領先,使自己感到從所未有的鬱悶。
40多歲過去了,我沒能擁有健康。按理說,40多歲正是當年,是個上山可縛虎,下海可擒龍的年代,但自己卻未老先衰,現在居然成了殘疾人,沒有什麽事情比這個更悲哀的事情了。看那些生龍活虎的年輕人,看那些身強力壯的中年人,看那些神采奕奕的老年人,自己直覺得就是廢物一個,不說趁年輕時多賺錢,恐怕一不小心就成為家庭的拖累。一個窮人,如果連健康這一點資本都沒有了,那確實是令人膽戰心驚的。
40多歲過去了,我仍沒有一個真正的家。家是什麽?是一個房子下麵養著一頭豬。可是我的房子在哪裏?我奮鬥了幾十年了,卻沒能趕上房價的變化,現在還是一個“房奴”。看著身邊的那些人,住上樓房、別墅,並且把多餘的錢,買了幾套房放租,自己就覺得實在活得太窩囊。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國家正在宏觀調控房價的瘋長,但麵對這天文數字一樣的樓價,一聲歎息。
夠了!我不想再回首了!如此失敗的人生,讓自己越看越絕望。我不知道,隨著兒女的長大,隨著自己和長輩的變老,將是多麽艱難的一個人生在等著自己。盡管如此,那些哲人駕馭我們,要想前看,要對前途充滿信心,所以我也無數次幻想著自己的未來——但是,對於這樣背景、這樣生活處境的人,我還能希望會有什麽奇跡出現呢?我會幻想突然康複嗎?我會幻想明天有一紙任命書下來,叫我去當一任交通局長乎?我能幻想明天我買彩票,天降大獎,中了500萬乎?我能幻想明天有一個富姐,撲進一臉麻子的我的懷抱,塞給我一千萬乎?不!
這隻是一個願望,我不知能不能實現。2007年9月,我從武漢飛深圳,在空中,飛機遇到了氣流,顛簸得很厲害,飛機忽上忽下,甚是怕人。因朱枸先生是第二次坐飛機,手心出汗,兩腳發軟,這時候思想就複雜起來:要是飛機就這樣摔下去了,我該怎麽辦?然後我想得很多很多。誠然,自己從飛機上摔下,留給家人的將是無盡的悲痛。更為嚴重的是,作為家裏的頂梁柱,一旦塌下來了,將給一個家庭帶來深重的災難。
事後,跟一位與我一樣苦難深重的朋友說起這事,他拍手大叫:從飛機摔下來?太好了!其實這樣最好,像我們這種小人物,老是在生活中苦苦掙紮,就算掙紮到100歲,也不能給家裏帶來富足的生活,如果摔下去了,還能得到一筆賠償款給家人,讓他們過上稍微平靜一點的生活。要是你生病了,不小心被人誤殺了,那才麻煩,因為你得不到一分錢的補助,這才給家庭帶來無窮的災難。
確實,對比起那些大款、名人來說,無論怎麽樣的死法都是不值得的,因為有大壩的財富等著他們去享受。我一個朋友的母親,今年62,生病住院,眼看就油盡燈滅了,但沒有死,一直在昏迷之中,長達一年之久。所以,在這裏,我授權買我的書的每一個讀者,一旦我也出現這樣的狀況,昏迷不死超過48小時,你就有權利,或者說有責任用力掐住我的脖子,到我氣絕為止,而你沒有任何的責任。那時候盡管我可能沒有知覺,我還是要從被你掐緊的喉嚨裏擠出一句:謝謝!
如果非要這樣,請讓我離去。
曾經,我們幾個記者朋友聚在一起,說著說著,也說到“死”的這個話題來——我們從來沒有這樣毫無顧忌地說起它,也許我們都在無望的生活中折磨得太深了,都深感絕望了。1994年5月,凱文·卡特,南非攝影記者,獲得美國普利策優秀攝影獎,兩個月後,他33歲自殺身亡:生活中痛苦太多,快樂太少。同學李某說,我希望我在70歲那年,被兩個爭風吃醋的女人在背後一槍打死。而一個花花公子說,我希望到我70歲那年的某一個晴朗的秋天,大喝一頓,然後找個性感女人一起風流,在**到來的時候,氣絕身亡!問我如何?我說,順其自然,一切由命,朱枸先生要是死了,那正是“九泉之下,才子又添一人”。眾人撫掌大笑,將麵前的啤酒一幹而盡。
也許在這裏我不應該談太多生死的問題,這樣的話題太沉重了,不符合本書的原則。何況,按照古老的說法,這也有點觸晦頭的忌諱,有些話弄不好真的會一語成孅。著名作家鄭振鐸一日跟朋友劉****閑談,問劉****:“你曉得人怎樣死法最痛快?”劉****無從置答。振鐸說:“人最好從飛機上摔下來,死得最痛快。”不料,1958年10月17日,鄭振鐸領導中國文化代表團赴阿富汗訪問,因飛機失事死,終年61歲。是不是有點恐怖?
展望自己的未來,我真的很迷惘。不過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活著就有希望。那真是一句廢話一樣的哲語,深含禪機,但又未必每個人都能參透它。朱枸先生“死”過一回後,卻是感觸甚深。盡管現在我現在沒能看到一點希望,我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時來運轉,在厄運重重、連吃豆腐也崩掉大牙的時候,卻發現崩掉我大牙的竟然是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石!明天沒有發生,那我就等後天;40歲等不到,那我就等到50歲;50歲等不到,那我就等到60歲、70歲!《康熙王朝》裏麵的歌曲:“我真的還想再活100年”,那麽我說,我真想活到100年!直到等到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