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5年4月份,股市延續了今年以來的快牛行情,中登結算中心的數據顯示,自去年11月份以來,截至今年2月份,a股新增開戶數已經連續4個月單月超過百萬戶。麵對火爆的市場,很多人已經不滿足目前的“快牛”,他們埋怨這頭“牛”走得不快,所以賺錢太慢,他們要的是“瘋牛”。
在《讀者參考叢書》刊載了一篇文章,叫做“慢不下來的中國”,我們就知道,要慢下來,很難。中國人教育急,唯恐輸在起跑線;中國人辦事急,小事兒想插隊,大事兒走後門;中國人開車急,前麵一猶豫後麵就按嘀嘀;中國人坐公交車也急,從來不排隊,全靠鑽和擠;中國人發財急,坑蒙拐騙、貪贓枉法恨不得一把整他幾個億……所以媒體說我們都是“******”。
其實,生活確實可以慢一點,讓心境在嫻靜中稍作沉澱,這或許是當下都市人最需要的一份生活態度。我們不知道,慢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積極的奮鬥,是對人生的高度自信。“慢生活”的概念和“活在當下”、“環保”等生活概念一樣。慢生活概念提出得很早,是由“慢食運動”發展出來的一係列慢生活方式,以提醒生活在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們,慢下來關注心靈、環境以及傳統,在工作和生活中適當地放慢速度。慢生活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張弛有度、勞逸結合,提高生活質量,提升幸福感。
1986年,意大利作家卡羅·皮遜尼發出“即使在最繁忙的時候,也不要忘記享受家鄉美食”的呼籲。1989年,“國際慢餐運動”在法國巴黎正式開始。1999年,第一屆“慢城市國際大會”在意大利奧維托召開。在“慢城市”有更多的空間和綠地供人們休閑娛樂,電子看板和霓虹燈能少則少,每小時20公裏被看成汽車的最佳時速。
2015年央視春晚,歌曲《從前慢》經過劉歡的深情演繹,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是的,“從前的日子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劉胡軼這首原創譜曲“從前慢”,讓人聽完之後如溫暖的陽光。
但是,我們慢了嗎?2015年春節後,我的一個高中同學由於過度勞累,離開了人世。當野趣和閑情逸致離我們越來越遠,當職場的壓力讓我們逐漸呼吸緊促,當過勞死、抑鬱症開始降臨。這些都不得不讓我們去反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的生活方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在書中提問:“慢的樂趣怎麽失傳了呢?”他感慨道:“古時候閑蕩的人到哪裏去啦?民歌小調中遊手好閑的英雄,漫遊各地磨坊、在露天過夜的流浪漢,都到哪裏去啦?他們隨著鄉間小道、草原、林間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從他的疑問中,我們不難看出大自然對悠閑生活的重要性。
也許受張愛玲那句“成名要成早”的毒害,我們渴望早一些賺夠錢買房子、早一點升官,早一點實現自己的旅行夢想,渴望在自己相對較年輕的時候過上舒適的日子。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說:“假如人能活100年,其中睡眠占用30年,吃飯占用10年,穿衣梳洗打扮占7年,走路旅遊堵車占7年,打電話1年半,打電話沒人接1年零10個月,看電視4年,上網12年,找東西1年零8個月,購物1年半,年輕時打架鬥毆,成家後夫妻吵架,有小孩後罵罵孩子又去掉5年,閑談70天,擤鼻涕10天,剪指甲15天,意淫8天,最後剩餘時間為10年。十年你能幹什麽呢?”於是,我拚命地往前趕,我無比焦慮,我怕自己來不及。於是……我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人不人鬼不鬼。
這時候,我開始問自己,如果我慢一點,我就是失敗者嗎?但是,一切都遲了。我曾經說過“這個世界是如此的迅捷,以致我要發足狂奔才能追上它”。但並不是全是我的錯,這個社會太浮躁了,節奏太快,誘惑太多,我們容易迷失自己,我們需要時常問問自己,一切是不是真的來不及?慢慢來可以嗎?1986年,意大利作家卡羅·皮遜尼發出“即使在最繁忙的時候,也不要忘記享受家鄉美食”的呼籲。一股全球性的“慢生活”浪潮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慢不是遲鈍,也不是懶惰,而是從容、優雅,更是一種智慧。有時我們的速度太快了,快得讓我們無暇顧及身邊的風景。慢,是一種從容,一種感悟,一種意境。我們為什麽急?說到底,就是求勝心態。攀比,大多數中國人都愛攀比。人性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就被扭曲了,於是我們自身、我們的社會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動車事故發生後,很多人都在呼籲:中國啊,放慢你的步伐。我們太快了,快得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什麽,最後反而讓無意義的事情,搞得自己很壓抑,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手機在響,電話在催,最愛“快進”,狂點“刷新”,評論要搶“沙發”,寄信要特快專遞,拍照要立等可取,坐火車要高鐵,坐飛機需直航,企盼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車有房……很多人像不停歇的陀螺,似乎要把每一天都過得像打仗一樣。
林語堂先生曾在《人生的盛宴》中這樣寫道:“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人莫樂於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遊名勝,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然而,麵對慢生活,很多人都在嚷嚷:“我沒有時間!我太忙了!”
為了踐行與推廣慢生活,人們想在四川省雅安市建立一個“慢生活國際村”。國際慢城管委會將2013年定為“慢城項目建設年”。隻是,與“國際慢城”推崇的理念,似乎與現在的形勢格格不入,如何是好?
我一直有一個願望:我想成立一個“慢基金”。之前的我們,確實走得太快了。朱枸先生也是太拚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裏,不斷地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地發足狂奔,但是,我最終得到了什麽?
如果說前30年太慢,後30年太快,我深有同感,都讓一些習慣“慢”與“快”的人無所適從。
我太累了。慢些,再慢些。
在《讀者參考叢書》刊載了一篇文章,叫做“慢不下來的中國”,我們就知道,要慢下來,很難。中國人教育急,唯恐輸在起跑線;中國人辦事急,小事兒想插隊,大事兒走後門;中國人開車急,前麵一猶豫後麵就按嘀嘀;中國人坐公交車也急,從來不排隊,全靠鑽和擠;中國人發財急,坑蒙拐騙、貪贓枉法恨不得一把整他幾個億……所以媒體說我們都是“******”。
其實,生活確實可以慢一點,讓心境在嫻靜中稍作沉澱,這或許是當下都市人最需要的一份生活態度。我們不知道,慢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積極的奮鬥,是對人生的高度自信。“慢生活”的概念和“活在當下”、“環保”等生活概念一樣。慢生活概念提出得很早,是由“慢食運動”發展出來的一係列慢生活方式,以提醒生活在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們,慢下來關注心靈、環境以及傳統,在工作和生活中適當地放慢速度。慢生活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張弛有度、勞逸結合,提高生活質量,提升幸福感。
1986年,意大利作家卡羅·皮遜尼發出“即使在最繁忙的時候,也不要忘記享受家鄉美食”的呼籲。1989年,“國際慢餐運動”在法國巴黎正式開始。1999年,第一屆“慢城市國際大會”在意大利奧維托召開。在“慢城市”有更多的空間和綠地供人們休閑娛樂,電子看板和霓虹燈能少則少,每小時20公裏被看成汽車的最佳時速。
2015年央視春晚,歌曲《從前慢》經過劉歡的深情演繹,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是的,“從前的日子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劉胡軼這首原創譜曲“從前慢”,讓人聽完之後如溫暖的陽光。
但是,我們慢了嗎?2015年春節後,我的一個高中同學由於過度勞累,離開了人世。當野趣和閑情逸致離我們越來越遠,當職場的壓力讓我們逐漸呼吸緊促,當過勞死、抑鬱症開始降臨。這些都不得不讓我們去反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的生活方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曾在書中提問:“慢的樂趣怎麽失傳了呢?”他感慨道:“古時候閑蕩的人到哪裏去啦?民歌小調中遊手好閑的英雄,漫遊各地磨坊、在露天過夜的流浪漢,都到哪裏去啦?他們隨著鄉間小道、草原、林間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從他的疑問中,我們不難看出大自然對悠閑生活的重要性。
也許受張愛玲那句“成名要成早”的毒害,我們渴望早一些賺夠錢買房子、早一點升官,早一點實現自己的旅行夢想,渴望在自己相對較年輕的時候過上舒適的日子。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說:“假如人能活100年,其中睡眠占用30年,吃飯占用10年,穿衣梳洗打扮占7年,走路旅遊堵車占7年,打電話1年半,打電話沒人接1年零10個月,看電視4年,上網12年,找東西1年零8個月,購物1年半,年輕時打架鬥毆,成家後夫妻吵架,有小孩後罵罵孩子又去掉5年,閑談70天,擤鼻涕10天,剪指甲15天,意淫8天,最後剩餘時間為10年。十年你能幹什麽呢?”於是,我拚命地往前趕,我無比焦慮,我怕自己來不及。於是……我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人不人鬼不鬼。
這時候,我開始問自己,如果我慢一點,我就是失敗者嗎?但是,一切都遲了。我曾經說過“這個世界是如此的迅捷,以致我要發足狂奔才能追上它”。但並不是全是我的錯,這個社會太浮躁了,節奏太快,誘惑太多,我們容易迷失自己,我們需要時常問問自己,一切是不是真的來不及?慢慢來可以嗎?1986年,意大利作家卡羅·皮遜尼發出“即使在最繁忙的時候,也不要忘記享受家鄉美食”的呼籲。一股全球性的“慢生活”浪潮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慢不是遲鈍,也不是懶惰,而是從容、優雅,更是一種智慧。有時我們的速度太快了,快得讓我們無暇顧及身邊的風景。慢,是一種從容,一種感悟,一種意境。我們為什麽急?說到底,就是求勝心態。攀比,大多數中國人都愛攀比。人性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就被扭曲了,於是我們自身、我們的社會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動車事故發生後,很多人都在呼籲:中國啊,放慢你的步伐。我們太快了,快得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什麽,最後反而讓無意義的事情,搞得自己很壓抑,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手機在響,電話在催,最愛“快進”,狂點“刷新”,評論要搶“沙發”,寄信要特快專遞,拍照要立等可取,坐火車要高鐵,坐飛機需直航,企盼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車有房……很多人像不停歇的陀螺,似乎要把每一天都過得像打仗一樣。
林語堂先生曾在《人生的盛宴》中這樣寫道:“能閑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閑。人莫樂於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遊名勝,閑則能交益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然而,麵對慢生活,很多人都在嚷嚷:“我沒有時間!我太忙了!”
為了踐行與推廣慢生活,人們想在四川省雅安市建立一個“慢生活國際村”。國際慢城管委會將2013年定為“慢城項目建設年”。隻是,與“國際慢城”推崇的理念,似乎與現在的形勢格格不入,如何是好?
我一直有一個願望:我想成立一個“慢基金”。之前的我們,確實走得太快了。朱枸先生也是太拚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裏,不斷地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地發足狂奔,但是,我最終得到了什麽?
如果說前30年太慢,後30年太快,我深有同感,都讓一些習慣“慢”與“快”的人無所適從。
我太累了。慢些,再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