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的到來倒也讓何貴鬆了一口氣。
這人性子爽利也好話。而且此人身為和珅的親弟弟在乾隆麵前也有幾分話的資格可以當作自己的傳話筒。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天內他詳細地向和琳講述了自己的打算以及相應的計劃甚至連自己在槐樹屯的“失敗”也沒有遮遮掩掩當作笑話一樣也給和琳講了一遍。聽這世上竟然還有牛四根兒這種人物和琳也是大感興趣險些就想親自跑到蘭考縣去看上一看。不過因為吉時已到他隻好放棄了這種打算留在開封給何貴當了一回主婚人。
不得不何貴此時在開封的麵子還是蠻大婚禮的場麵也是不。不僅有和琳這個軍機大臣的親弟弟還有巡撫劉墉、提督豐升額以及按察使王太嶽這全省地位最高的三巨頭親自到場祝賀再加上各級大大官員以及一些富戶大豪足足擺了五六十桌光是賀禮就收了數萬兩銀子讓何貴大為感歎直對和琳念叨過兩天要再納一個妾。
……
而在何貴的婚禮後不久他那篇被印在邸報上行的條陳也終於開始顯示出“威力”來。從北方到南方凡是家裏有些土地的人莫不在討論著這篇條陳。一開始的時候不少人都對這篇條陳的內容感到憤怒不已甚至還有官員上書言道“此條陳居心叵測應即誅除作者以儆天下”。但是。乾隆對此卻並沒有什麽反應。隻是將此類奏章一概留中不。而又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人們從一開始的腦熱之中清醒過來才想起這篇條陳乃是印在邸報之上生天下的。事關土地兼並此類重大事務如果沒有乾隆這名皇帝地同意又有哪一個人敢如此作為?
乾隆雖然表麵上是以“仁義”治國可是官場是不信這一套地。於是一幫比較有影響力的高官以及某些大地主出身的人物開始閉嘴。而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出乾隆地手段之老辣了。隻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將何貴的名字輕輕的塗蓋就使得一幹“義憤填贗”的官員士紳找不到可以攻擊的對象隻能站在原地大牢騷。而且你無論是不是能出個大天來土地兼並對國家地危害卻是勿庸置疑的朝廷要有所限製也是無可厚非。所以找不到可以攻擊的人反對者們在政策這一方麵又無計可施。隻能眼見著某些頭腦熱的“忠君愛國”之輩聚在一起討論土地兼並的危害並且將這種討論漸漸的延伸開去使他們逐步的失去“為了國家穩定而反對”這一道義的製高。因為土地兼並地本身就會造成巨大的不穩定。這麽一來。那些普通的反對者們也開始漸漸地收住了嘴巴。而在此之後看到沒有接招的對手。那些支持者們也覺得無趣很快也就收斂了動作。
於是漸漸地這場風波竟然有要平息下去的態勢。何貴從一開始就關注著事態地展看到這種情況還以為可以鬆一口氣躲過這場麻煩了。可沒曾想就在這個不需要人話的時候愣是有人出來話了而且還是幫著他這個作者的話。
“針砭時弊不可多得”。
其實那人得也不多就隻是這麽八個字據還是有人問到那人的時候那人才隨口回答了一句。可是此人在讀書人中的地位不凡尤其是在江南那個大地主雲集的地區更是享有極高的名望所以此言一出立時被人傳揚開去使得這正似乎要偃旗息鼓的事態再次鼓了起來。
……
“袁枚?沒事兒亂插的哪門子嘴呀?我招他老人家了?”
何貴苦!苦不堪言!連新婚蜜月都沒撈著享受就不得不劉羅鍋的一時衝動而煩心不已。袁枚袁子才江左三大家之一在整個清代曆史上少有的享有盛名的文學大家出了名不喜歡做官的家夥清代那些空負盛名卻並沒有真正做出多大貢獻的大家之中何貴少有的能記住的一個人物居然也沒事兒亂攪和?
“你當然沒招他袁倉山可如今天下誰沒有在看你那篇條陳?就算是他這般不喜政務的耳根裏也少不了這些事。隨意上幾個字又有什麽?”
劉墉也很難過。何貴如今是一有麻煩就來找他。這倒也無所謂自己沒經人家同意就把這條陳呈了上去惹來這麽大的麻煩也不怪何貴生氣。可這家夥每次來都要蹭一幅字畫兒去是什麽“心理賠償”“以後沒官做好賣了當生活費”什麽的偏又不好什麽。
“袁枚不袁枚的我不管反正咱既管不著也管不了。不過現在我遇到這麽大的麻煩事兒您老人家得幫我個忙才成。”何貴又道。
“有什麽話你就吧……”我什麽時候沒幫你的忙了?早知道如此打死我也不會收你那份條陳。劉墉苦笑著搖頭道。雖然他是一省巡撫何貴的頭上司可偏偏還就被何貴吃得死死的。誰叫他講理呢?做錯了事給人找了麻煩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可是這年頭講理的人不吃香啊!
“您得跟我去一趟蘭考!”何貴又道。
“去蘭考?幹嘛?”劉墉問道。
“您老名氣大呀!”何貴一提到這事兒就覺得一陣憋屈“我都去那三回了也勸了三回了可愣是沒有三戶以上的老百姓願意聽我的話。都當我是騙子!不借用您老這大清官的名頭我根本就做不了什麽事兒啊!”
“你是要試驗你那……”劉墉問道。
“這還用問?不趕緊動手等以後人家找到我那還不晚了?再者。還有倆月就秋收了。就算能成功服那些百姓整合整理。整備……我這哪一項不要功夫?得趕上冬
才成啊!”何貴叫道。
“好好好我去我去!”要是不去的話估計我這羅鍋子就要被你給直了!劉墉雖然暗暗苦笑但也真的想看一看何貴能不能做出成績來能不能做到像條陳上所地那種效果。……
何貴地那份條陳上過。老百姓之所以窮困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無有土地二是不善經營三是靠天吃飯四是力不集中。尤其是第四條更是許多窮人家明明十分窮困還要多生子嗣的主要原因。那可不是為了什麽傳承香火之類要知道有的地方生了孩子們養不起。還要將之溺死!所以越窮越生地其中一條較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家中勞力不夠。這並不是總的人數不夠而是因為各家隻幹各家的活。老百姓家有的勞力少。有的勞力多如果勞力少。家裏地又多地就是有土地也無法耕種這麽一來就隻有使勁兒生孩子之後為了養孩子就越過越窮。所以將一村一地的百姓組織起來按各自擁有土地的多少以及土地的肥沃狀況還有投入勞力的多少設定分配方案然後將這些勞力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的耕種其成果必定會出原先的“各自為戰”。
雖然這一條所的隻是將原先鬆散地農戶整合起來統一進行勞作。人也還是那些人地也還是那些地!是先前受到那些反對者詬病最多的一條。可是劉身為一名優秀的官員在地方上也呆過很長時間自然曉得何貴所言不差。這就像是一隻軍隊散兵遊勇自然無法跟紀律嚴明的正規軍相提並論。而且種莊稼有許多時候需要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去做如果能將人力妥善分配自然也就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再加上某些人還有好地耕種之法如果能大規模應用收成有所提高也不是沒有可能。而且人力集中起來以前做不成或者單門戶不願去做的事情比如修渠之類就都可以去做了這些自然也有利於農作。
不過劉墉也清楚“關鍵是分配”!何貴在條陳之中多次嚴正指出的一條。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就要有一個“公信力”極高的人或者是官府來出麵來保證“公正分配”的進行。這樣也可以保證這集中起來的“力”不會朝歪的方向展保障地方的穩定。而很顯然雖然何貴已經取得了開封城內許多老百姓的讚同但在開封城外由其主掌的開封府還並沒有什麽太高的“公信力”所以才不得不邀請他這個巡撫出麵。
“什麽時候出?”劉墉還是蠻為自己的清名感到自豪的這年頭像他這樣光用一個名字就能勝過不少官府的威信的官員還真是沒有幾個這也是他為官的資本。
—
“當然是今天就走!咱時間緊急早完事兒早心安呐!”何貴嘟嘟囔囔地站起身來順手又從劉墉書桌旁邊的大筆筒裏抽出了一幅字畫抱在懷裏摩挲不已。
“你幹什麽?那可是我新眷寫的《多寶塔碑》!”劉墉叫道。
“心情受損最近無心做事收入少了所以拿些回去補償家用!”何貴理直氣壯地答道。
“你還收入少了?那我算什麽?”誰不知道你何貴是有名的掙錢高手?怎麽老是來占老子這清得都能見到底兒的清官的便宜?劉墉臉色一陣泛紅可是最終他還是揮了揮手示意何貴自便。
“那我先回去了您也快兒準備!”看到劉墉揮手何貴的臉上頓時笑成了一朵花似的又揚了揚那幅字畫兒:“改天賣了錢我請您過去吃飯?我媳婦兒做菜的手藝不錯!”
“滾!”
*******************
劉墉的名聲確實不是蓋的有了這羅鍋老頭的幫忙與保證何貴終於可以順利的在槐樹屯以及附近的另兩個村子老李莊跟寶上村一起試驗他的“農村合作社”計劃。
不過世上沒有不漏風的牆。雖然乾隆一開始的時候就把他的名字塗了可經過了這麽長的時間終究還是有人探得了消息。事實上何貴跟劉墉在開封府轄區的蘭考縣的一係列動作早就使得有心人開始注意了。什麽事居然能讓一個知府跟一個巡撫一起動作而且還如此的關注?那知府甚至不顧自己新婚之喜的大好日子不時的往下麵跑甚至都要住在那兒了!而且他們的動作跟那條陳的幾條所的也有些像……於是沒多久上奏條陳者為劉墉的消息迅的就衝出了河南傳遍了天下。
“原來是劉羅鍋啊這倒難怪……”
人們沉默了。劉的名聲成全了他也保護了他。這麽一個大清官出聲討伐土地兼並自然沒有人能什麽。人家是清官麽!在人們的印象中清官要為老百姓考慮大部分時候也都是跟那些地主富豪做對的這麽做實在是非常正常。就連那位偶爾插了一句嘴的袁枚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也忍不住歎了一句:“劉石庵真不負其名也!”
所以即便是有人出言反對攻擊也隻是等於輕輕的給劉墉擦了擦皮而做不出什麽真正有攻擊力的事情來。倒是是有個愣頭青官員上書“劉危言聳聽嘩眾取寵”結果被乾隆給罷官撤職。
不過假消息隻能盛行一時。劉墉畢竟為官多年知道並且了解他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很快就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那條陳上的東西不是劉羅鍋能想出來的。
於是這個時候跟劉墉走得最近又一直往蘭考縣跑的何貴再也隱藏不住終於被迫現出了身形。
這人性子爽利也好話。而且此人身為和珅的親弟弟在乾隆麵前也有幾分話的資格可以當作自己的傳話筒。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天內他詳細地向和琳講述了自己的打算以及相應的計劃甚至連自己在槐樹屯的“失敗”也沒有遮遮掩掩當作笑話一樣也給和琳講了一遍。聽這世上竟然還有牛四根兒這種人物和琳也是大感興趣險些就想親自跑到蘭考縣去看上一看。不過因為吉時已到他隻好放棄了這種打算留在開封給何貴當了一回主婚人。
不得不何貴此時在開封的麵子還是蠻大婚禮的場麵也是不。不僅有和琳這個軍機大臣的親弟弟還有巡撫劉墉、提督豐升額以及按察使王太嶽這全省地位最高的三巨頭親自到場祝賀再加上各級大大官員以及一些富戶大豪足足擺了五六十桌光是賀禮就收了數萬兩銀子讓何貴大為感歎直對和琳念叨過兩天要再納一個妾。
……
而在何貴的婚禮後不久他那篇被印在邸報上行的條陳也終於開始顯示出“威力”來。從北方到南方凡是家裏有些土地的人莫不在討論著這篇條陳。一開始的時候不少人都對這篇條陳的內容感到憤怒不已甚至還有官員上書言道“此條陳居心叵測應即誅除作者以儆天下”。但是。乾隆對此卻並沒有什麽反應。隻是將此類奏章一概留中不。而又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人們從一開始的腦熱之中清醒過來才想起這篇條陳乃是印在邸報之上生天下的。事關土地兼並此類重大事務如果沒有乾隆這名皇帝地同意又有哪一個人敢如此作為?
乾隆雖然表麵上是以“仁義”治國可是官場是不信這一套地。於是一幫比較有影響力的高官以及某些大地主出身的人物開始閉嘴。而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出乾隆地手段之老辣了。隻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將何貴的名字輕輕的塗蓋就使得一幹“義憤填贗”的官員士紳找不到可以攻擊的對象隻能站在原地大牢騷。而且你無論是不是能出個大天來土地兼並對國家地危害卻是勿庸置疑的朝廷要有所限製也是無可厚非。所以找不到可以攻擊的人反對者們在政策這一方麵又無計可施。隻能眼見著某些頭腦熱的“忠君愛國”之輩聚在一起討論土地兼並的危害並且將這種討論漸漸的延伸開去使他們逐步的失去“為了國家穩定而反對”這一道義的製高。因為土地兼並地本身就會造成巨大的不穩定。這麽一來。那些普通的反對者們也開始漸漸地收住了嘴巴。而在此之後看到沒有接招的對手。那些支持者們也覺得無趣很快也就收斂了動作。
於是漸漸地這場風波竟然有要平息下去的態勢。何貴從一開始就關注著事態地展看到這種情況還以為可以鬆一口氣躲過這場麻煩了。可沒曾想就在這個不需要人話的時候愣是有人出來話了而且還是幫著他這個作者的話。
“針砭時弊不可多得”。
其實那人得也不多就隻是這麽八個字據還是有人問到那人的時候那人才隨口回答了一句。可是此人在讀書人中的地位不凡尤其是在江南那個大地主雲集的地區更是享有極高的名望所以此言一出立時被人傳揚開去使得這正似乎要偃旗息鼓的事態再次鼓了起來。
……
“袁枚?沒事兒亂插的哪門子嘴呀?我招他老人家了?”
何貴苦!苦不堪言!連新婚蜜月都沒撈著享受就不得不劉羅鍋的一時衝動而煩心不已。袁枚袁子才江左三大家之一在整個清代曆史上少有的享有盛名的文學大家出了名不喜歡做官的家夥清代那些空負盛名卻並沒有真正做出多大貢獻的大家之中何貴少有的能記住的一個人物居然也沒事兒亂攪和?
“你當然沒招他袁倉山可如今天下誰沒有在看你那篇條陳?就算是他這般不喜政務的耳根裏也少不了這些事。隨意上幾個字又有什麽?”
劉墉也很難過。何貴如今是一有麻煩就來找他。這倒也無所謂自己沒經人家同意就把這條陳呈了上去惹來這麽大的麻煩也不怪何貴生氣。可這家夥每次來都要蹭一幅字畫兒去是什麽“心理賠償”“以後沒官做好賣了當生活費”什麽的偏又不好什麽。
“袁枚不袁枚的我不管反正咱既管不著也管不了。不過現在我遇到這麽大的麻煩事兒您老人家得幫我個忙才成。”何貴又道。
“有什麽話你就吧……”我什麽時候沒幫你的忙了?早知道如此打死我也不會收你那份條陳。劉墉苦笑著搖頭道。雖然他是一省巡撫何貴的頭上司可偏偏還就被何貴吃得死死的。誰叫他講理呢?做錯了事給人找了麻煩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可是這年頭講理的人不吃香啊!
“您得跟我去一趟蘭考!”何貴又道。
“去蘭考?幹嘛?”劉墉問道。
“您老名氣大呀!”何貴一提到這事兒就覺得一陣憋屈“我都去那三回了也勸了三回了可愣是沒有三戶以上的老百姓願意聽我的話。都當我是騙子!不借用您老這大清官的名頭我根本就做不了什麽事兒啊!”
“你是要試驗你那……”劉墉問道。
“這還用問?不趕緊動手等以後人家找到我那還不晚了?再者。還有倆月就秋收了。就算能成功服那些百姓整合整理。整備……我這哪一項不要功夫?得趕上冬
才成啊!”何貴叫道。
“好好好我去我去!”要是不去的話估計我這羅鍋子就要被你給直了!劉墉雖然暗暗苦笑但也真的想看一看何貴能不能做出成績來能不能做到像條陳上所地那種效果。……
何貴地那份條陳上過。老百姓之所以窮困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無有土地二是不善經營三是靠天吃飯四是力不集中。尤其是第四條更是許多窮人家明明十分窮困還要多生子嗣的主要原因。那可不是為了什麽傳承香火之類要知道有的地方生了孩子們養不起。還要將之溺死!所以越窮越生地其中一條較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家中勞力不夠。這並不是總的人數不夠而是因為各家隻幹各家的活。老百姓家有的勞力少。有的勞力多如果勞力少。家裏地又多地就是有土地也無法耕種這麽一來就隻有使勁兒生孩子之後為了養孩子就越過越窮。所以將一村一地的百姓組織起來按各自擁有土地的多少以及土地的肥沃狀況還有投入勞力的多少設定分配方案然後將這些勞力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的耕種其成果必定會出原先的“各自為戰”。
雖然這一條所的隻是將原先鬆散地農戶整合起來統一進行勞作。人也還是那些人地也還是那些地!是先前受到那些反對者詬病最多的一條。可是劉身為一名優秀的官員在地方上也呆過很長時間自然曉得何貴所言不差。這就像是一隻軍隊散兵遊勇自然無法跟紀律嚴明的正規軍相提並論。而且種莊稼有許多時候需要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去做如果能將人力妥善分配自然也就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再加上某些人還有好地耕種之法如果能大規模應用收成有所提高也不是沒有可能。而且人力集中起來以前做不成或者單門戶不願去做的事情比如修渠之類就都可以去做了這些自然也有利於農作。
不過劉墉也清楚“關鍵是分配”!何貴在條陳之中多次嚴正指出的一條。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就要有一個“公信力”極高的人或者是官府來出麵來保證“公正分配”的進行。這樣也可以保證這集中起來的“力”不會朝歪的方向展保障地方的穩定。而很顯然雖然何貴已經取得了開封城內許多老百姓的讚同但在開封城外由其主掌的開封府還並沒有什麽太高的“公信力”所以才不得不邀請他這個巡撫出麵。
“什麽時候出?”劉墉還是蠻為自己的清名感到自豪的這年頭像他這樣光用一個名字就能勝過不少官府的威信的官員還真是沒有幾個這也是他為官的資本。
—
“當然是今天就走!咱時間緊急早完事兒早心安呐!”何貴嘟嘟囔囔地站起身來順手又從劉墉書桌旁邊的大筆筒裏抽出了一幅字畫抱在懷裏摩挲不已。
“你幹什麽?那可是我新眷寫的《多寶塔碑》!”劉墉叫道。
“心情受損最近無心做事收入少了所以拿些回去補償家用!”何貴理直氣壯地答道。
“你還收入少了?那我算什麽?”誰不知道你何貴是有名的掙錢高手?怎麽老是來占老子這清得都能見到底兒的清官的便宜?劉墉臉色一陣泛紅可是最終他還是揮了揮手示意何貴自便。
“那我先回去了您也快兒準備!”看到劉墉揮手何貴的臉上頓時笑成了一朵花似的又揚了揚那幅字畫兒:“改天賣了錢我請您過去吃飯?我媳婦兒做菜的手藝不錯!”
“滾!”
*******************
劉墉的名聲確實不是蓋的有了這羅鍋老頭的幫忙與保證何貴終於可以順利的在槐樹屯以及附近的另兩個村子老李莊跟寶上村一起試驗他的“農村合作社”計劃。
不過世上沒有不漏風的牆。雖然乾隆一開始的時候就把他的名字塗了可經過了這麽長的時間終究還是有人探得了消息。事實上何貴跟劉墉在開封府轄區的蘭考縣的一係列動作早就使得有心人開始注意了。什麽事居然能讓一個知府跟一個巡撫一起動作而且還如此的關注?那知府甚至不顧自己新婚之喜的大好日子不時的往下麵跑甚至都要住在那兒了!而且他們的動作跟那條陳的幾條所的也有些像……於是沒多久上奏條陳者為劉墉的消息迅的就衝出了河南傳遍了天下。
“原來是劉羅鍋啊這倒難怪……”
人們沉默了。劉的名聲成全了他也保護了他。這麽一個大清官出聲討伐土地兼並自然沒有人能什麽。人家是清官麽!在人們的印象中清官要為老百姓考慮大部分時候也都是跟那些地主富豪做對的這麽做實在是非常正常。就連那位偶爾插了一句嘴的袁枚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也忍不住歎了一句:“劉石庵真不負其名也!”
所以即便是有人出言反對攻擊也隻是等於輕輕的給劉墉擦了擦皮而做不出什麽真正有攻擊力的事情來。倒是是有個愣頭青官員上書“劉危言聳聽嘩眾取寵”結果被乾隆給罷官撤職。
不過假消息隻能盛行一時。劉墉畢竟為官多年知道並且了解他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很快就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那條陳上的東西不是劉羅鍋能想出來的。
於是這個時候跟劉墉走得最近又一直往蘭考縣跑的何貴再也隱藏不住終於被迫現出了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