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猜測的沒有錯。就在王行與王嚴兩人離開之後不報上就出現了事件事情的始末:湖北孝感縣民劉大麽等因上年荒歉攜器皿向本處村民借糧。鄉紳梅調元害怕自己也會受到“勒索”就讓其子等將劉大麽等捆至僧寺拷打於二月初十日將劉大麽等共二十三人活埋此事被查出之後乾隆大怒質問地方官員朝廷下撥的二百萬兩賑災款項為何沒有達到效果?並下令將湖廣總督彰海湖北巡撫特成額布政使永慶按察使王廷、孝感縣知縣素樸俱革職拿問同時下旨將梅調元等淩遲處死。


    這事兒當然跟何貴沒有關係。不過那個湖廣總督彰海被革職拿問的消息還是讓他感到蠻高興的。這家夥上一次彈劾何貴造步行街“實在奢侈”雖然並沒能把何貴怎麽樣可也讓何貴記起了兩人之間的“仇怨”:開封大火的時候彰海的那個不知道叫什麽名姓的兒子可是險些被他給活劈了。如今彰海丟官自然也就沒法對他造成什麽威脅了又怎麽能不讓他這個的知府感到高興?再怎麽那也是一個總督這麽一個大人物時不時的惦記著自己總會讓人感到不爽的。


    ……


    湖北的事情隻是一個讓人聽著不太舒服的插曲雖然這使得何貴能夠得見未來的嘉慶皇帝一麵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何貴自己還是那位十五阿哥。目前各自都沒有將對方放在心上。見麵。也就僅僅是見麵而已多也就是那兩位阿哥會把三人談話的內容上報給乾隆聽一聽罷了這又有什麽?乾隆一朝。從未派出皇子去幹預過地方政事化名王嚴地嘉慶恐怕正為自己能有這麽難得地一個機會而感到興奮不已。而何貴也寧願去注意槐樹屯、老李莊以及寶上村這三大片“實驗田”……這三個村子在乾隆四十五年的收成已經讓他沒興趣去注意其他的事情了他很興奮也很忙!


    ******************


    乾隆四十五年十月。


    北京。紫禁城。


    阿桂、和珅等人正在陪著乾隆逛著禦花園。時至金秋雖然許多花兒已經凋謝不過禦花園有宮裏最優秀地花匠打理依舊是一片姹紫嫣紅。


    “嗬嗬這金秋時節還是這傲霜之菊開得最好!”乾隆用手指著花園中的一圃菊花笑著對眾臣道。


    “皇上聖明。菊花有傲氣。非得百花凋謝之後不願出。要不是在這禦花園中還真難得見到這菊花與其餘花卉同時競放的那情景呢!”和珅笑著道。


    “哈哈和愛卿的好……”乾隆笑了兩聲繼續往前走去。


    “皇上。值此秋菊盛開之時您總須賦詩一才是。奴才可是還記得你當初南巡途經開封之時所留下的妙句呢。”和珅又讒媚道。


    “哦?朕在開封留有妙句?朕怎麽都記不得了?你來聽聽!”乾隆饒有興趣地道。他這一輩子做詩無數。平均每天都要來上那麽幾光論做詩的數目倒真算得上是古往今來“第一騷人”平時也經常以此自傲。不過他做過地詩實在是太多了多得連他自己都記不得做過些什麽所以聽到和珅這話自然也就來了興趣。


    “皇上在開封留下的詩句是:風葉梧青落.霜花菊百堆!”


    “好詩!”阿桂身後一名大臣豎起大拇指叫了一聲倒是把正在不屑地看著和珅的阿桂給嚇了一跳。


    “哈哈哈……朕也記起來了。那是朕南巡之時途經開封賞菊時所留!”乾隆大笑道。


    “皇上真是記力群。奴才還是聽人您這詩被刻於開封禹王台上才知曉的呢!”和珅又笑道。


    “哦?朕這詩如今正被刻於開封禹王台上?”乾隆問道。


    “正是!”和珅答道。


    “哈哈哈……好!”乾隆大笑。自從當皇帝開始他就認為自己不僅應當是權力與地位上的至高無上者在學問方麵也應當是滿天下所有人的領袖所以才會這麽不厭其煩的作詩、作詩、再作詩其他事關文學的方麵也是盡可能地表現出自己的能力。不過麽樣他的文學功底卻是十分深厚自然也就知道自己的詩到底是個什麽程度也明白自己做地許多詩其實隻能算是一般。所以聽到和珅起自己有一詩被刻於開封禹王台上似有留於後世的意思自然是十分高興。


    “和中堂知道地還真是不少!”阿桂看到和珅逗的乾隆高興自然也不好什麽隻是語氣裏不無諷刺。


    “嗬嗬阿桂中堂見笑了。其實和某也隻是最近比較關注開封那邊的事情這才稍稍知道了一些事情而已。”和珅謙遜地笑道。


    “開封?嗬嗬起開封朕倒是又想起那邊的事兒了。和珅呀那個何貴現在弄得怎麽樣了?怎麽一直沒什麽消息送上來?”乾隆又開口問道。


    “啟稟皇上何貴以蘭考縣轄下槐樹屯、老李莊、寶上村三個村子為試剛剛將今年的冬麥播種下!”和珅答道。


    “冬麥播種下又如何?皇上問的是何貴的成果如何!”阿桂也有些疑問隻是各地的普通民情、糧食收成之類都歸戶部管屬於和珅的勢力範圍。和珅不給他他也不清楚。


    “巨大!”和珅簡短的答道。


    “巨大?”乾隆等人都是一詫。


    “正是!”和珅朝著乾隆一拱手“皇上槐樹屯等三個村莊由去年九月下旬至今年十月初。共產糧食五百餘萬斤!比之以前。翻了三倍還多!”


    “五百餘萬斤?三倍?這怎麽可能?”阿桂搖頭道:“據我所知槐樹屯等三村皆是貧瘠之地畝產本就不高。麥甚至一畝才產五六十斤玉米也不過**十斤高梁倒還可以有一百斤左右三村總


    萬畝土地每年總共產糧才一萬擔多一些。也就是已。就算他何貴有通天的本事我也不信他能一下子就將糧食產量提高這麽多!”


    “看來阿桂中堂也是下了不少功夫。不過你那可都是老黃曆了!”和珅微笑著看著阿桂“何貴帶領百姓以淤泥等物肥田又請經驗豐富之老農為師教授三村百姓種糧。如今槐樹屯麥畝產已經有一百三十餘斤玉米兩百一十斤。而且今年六月他們還種了穀子這東西隻需三個多月便可收成。畝產可是足有三百多斤。阿桂中堂這麽算一算。能不能湊夠五百萬斤呢?”


    “畝產三百斤?哼據我所知山東川栗家莊的穀子好像是天下畝產最高地每畝也差多就是三百多斤地收成。可是槐樹屯那些地方就算是有淤泥肥地又怎麽可能一下子就達到三百斤的畝產?和大人開封府去年的穀子最高好像才畝產兩百七十多斤吧新鄭一帶卻隻有一百一十斤。難道這兩個地方地田地如今反倒比不上槐樹屯的那些地了嗎?……他何貴還能偷天換日不成?”阿桂道。


    “嗬嗬想不到阿桂中堂對山東的糧食情況還蠻熟悉的。不錯那還真是一塊寶地!”和珅似乎有些感歎:“那川栗家莊麥的畝產足有一百五十斤穀子跟高梁是三百斤左右豆子有一百五十斤而同在山東的章丘縣東礬硫村麥畝產最低卻才七十斤高梁也才一百一十斤穀子一百三十斤低了足足一倍有餘啊!”


    “和大人既然將各地糧產記得如此確切就應當知道這糧食可不是種就能種出來了。三個窮村土地貧瘠憑什麽就能產出五百萬斤糧食?別忘了那可是四萬多擔!”阿桂質問道。


    “其實我也並不太清楚隻是這些是從河南巡撫衙門送給戶部地公文上的。我也不得不信呐!”和珅雙手一攤看著阿桂笑道。


    “劉墉?”阿桂一皺眉。


    “可不?難道阿桂中堂以為他劉羅鍋是在欺騙朝廷?那這問題可就大了咱們一定得好好跟他算算!”和珅“嘿嘿”直笑一副得意的樣子。


    “劉墉的話朕還是信的。”乾隆一直微笑著看著兩個親信大臣在那裏爭執聽到這會兒才插嘴分開兩人“而且劉墉也頗通農事所報上來的那些數目朕想他也一定是查過的。……這個何貴還真是本事不。”


    —


    “那也是托了皇上您的洪福!”和珅在一邊笑道。


    “嗬嗬朕可沒那麽大地福氣……”乾隆淡淡地笑了一下又道:“他何貴不是能解決土地兼並之事嘛?可是光讓地裏多產幾斤莊稼就行了?五百萬斤糧食聽著不少可除卻要上繳朝廷的老百姓能留在手裏的恐怕也就是三萬兩千多擔不到四百萬斤。再加上留作來年的種子所用以及賣給那些糧商地部分最後分到每個人頭上恐怕也就是三百多斤勉強夠吃上一年湊個溫飽而已……這還是遇上了好年頭若是遇到歉收的年份隻會更少。那個時候人都吃不飽那些地主、富戶難道就能停下手不買地了?”


    “皇上……”和珅本來正為讓阿桂吃了個癟高興呢卻沒想到乾隆會突然來上這麽一問頓時就是一驚。身為戶部地一把手他當然知道乾隆這還算的是比較寬泛的四萬擔糧食才扣去八千石稅收。可實際上老百姓要交的稅隻會更多各地官員稍有兒良心的能讓四萬擔糧食能剩下三萬擔就不錯了。再有那些糧商以及那些地主什麽的從中抽些租子真正能留在老百姓手裏的能有兩萬擔就謝天謝地了。何況許多地主都是隨著年成來的年成好了租子就漲有黑心的甚至能把租子漲到五成乃至七成……可以要不是何貴選擇了槐樹屯那些貧瘠的地方當作什麽試根本就不可能有這麽好的效果。要知道槐樹屯那些地方的土地太貧瘠所以大多數還是老百姓自己的。要不然種出多的也是歸東家所有那些百姓哪會有那麽大的心氣兒去聽他的安排幹這幹那?就算何貴所的是抑製土地兼並所求的是那些還在百姓手中的田地不再為地主富豪所兼並可是各地的情況終究不同。你能讓那些百姓合力就合力?這一次不也還是巡撫、知府一齊出馬才搞定的?而且百姓聚合起來萬一與那些地主起了衝突……一瞬間和珅就為乾隆的話找出了數條理由。


    “皇上或許何貴他……是有些大話!”看來自己有些站錯了位置!和珅這話的時候額頭微微有些冒汗。


    “皇上英明。一眼便洞穿其中關鍵!”這回輪到阿桂牛了。


    “皇上何貴大言不慚嘩眾取寵是否要……”聽到乾隆剛剛的話跟在後麵的幾個大臣似乎是明白了什麽其中一個走上前來向乾隆問道。


    “嗬嗬。算啦……年青人嘛!初赴地方心氣兒難免就高想做出兒事兒來讓朕看看在朕的麵前邀邀功雖考慮不周卻也無可厚非至少這總比那些屍位素餐老想著沾朝廷便宜的人強得多!”乾隆擺了擺手又道:“朕可是聽為了把事兒做好那何貴可是連知府衙門都不住了直接到那什麽槐樹屯蓋了間院兒帶著新婚妻子前往居住……這份兒心思就很好。而且他也確實做成了不少事兒。劉前段時間不就上書蘭考的風沙經一年就減少了八成還多鹽堿地也少了一半多……雖然有過可何貴還是有功的嘛!”


    “這……”先是指出何貴的謬誤可接下來卻又維護起來一幹臣子都被乾隆的態度搞蒙了。這到底是要賞還是要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發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古龍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古龍崗並收藏發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