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有正式上任就接著被調任了。何貴算是開創了大清國封疆大吏的一個先河。不過所謂因果輪回他這一次的調任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倒是他自己種的因。流連了一個多月的英國使團“蒙乾隆皇帝恩賜”帶著乾隆皇帝“恩賞”的許多禮物以及“恩釋”的四五百名原英國海軍士兵坐漕船經大運河南下至南京爾後又出長江口重新回到了停泊在東海海麵的船上。


    而清廷之所以讓馬爾戛尼等人經由內河出入北京一方麵是北京距離大海甚近坐馬車不需一天便可到達天津港這等京畿重地不能任由洋夷使船出入尤其是那使船上還帶有大量的火炮;二麽則是乾隆想讓那些英國人瞧上一瞧看看大清天朝是何等的繁榮強盛意圖借著運河兩岸的繁華之景“震懾一下那幫沒見過世麵的蠻夷”。


    可是乾隆以及清廷的大臣們實在是太高看了自己的國度也太輕視了馬爾戛尼這幫所謂的“蠻夷”!雖然隻是走馬觀花但馬爾戛尼沒有被清廷官府豪華的排場所迷惑對所謂乾隆盛世得出了否定的結論:科學極度落後人民普遍貧窮軍隊不像軍隊**無處不在。這位英國使者還:“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負有關它很想淩駕各國但目光如豆。隻知道防止人民智力進步。”一針見血直指清廷地要害——愚民政策與夜郎自大。他還預言“韃靼王朝將繼續壓製人民並將生變亂。……這種叛亂即使是生在我死之前也不足為奇”。


    而且不光是馬爾戛尼一個幾乎是整個英國使團的人都對中國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而相比起以前所聽到的那些傳聞使團成員們的新認識還是顛覆性的。


    在以前除了在澳門的那些從事遠東貿易的洋商可以。歐洲人絕大多數都是對中國抱有好感的。耶穌會士、萊布尼茨和伏爾泰都曾經過:中國是一個神奇地國度由歐洲人應該羨慕的“開明君主”很好地統治著。


    萊布尼茨:中國人服從長上。尊敬老人無論子女如何長大。其尊敬兩親猶如宗教從不作粗暴語。


    伏爾泰的評價則更高:當人口眾多而廣袤地中華帝國做為一個家族出現於世上之時我們還隻是三三兩從流浪於阿爾登森林之中的野人呢。


    可是在中國走了一圈兒之後這些原本對中國抱有極大好感希望能夠看到傳中“繁榮昌盛開明強大”的帝國的人們失望了。就像某位名叫巴羅的使團成員在自己的日記中所寫的那樣:我多次看到官員隨便鞭打民從與下屬的暴行。我為此感到震驚可中國人卻習以為常不以為異!……中國人的天性在法律和規矩的影響下所受到地扭曲幾乎是徹頭徹尾的。……雖然他們生性和平、順從和膽但社會狀況以及法律的濫用把他們變得冷漠、麻木。甚至殘酷。”府官員們的狂妄自大與無知使得英國使團在短短的時間之把中國地真實情況給大致弄了個清楚。


    不過這些還不至於讓何貴被急急的再次調任。因為那時候乾隆以及清廷的那些官員們並不知道馬爾戛尼那些人對他們的觀感。還沾沾自喜的為人家願意下跪而感到驕傲呢。


    何貴之所以被調是因為英國人如他所願地動用了武力。


    其實如果按馬爾戛尼地意思是不會主動對大清國動武的。畢竟他隻是一個外交官多就是一個殖民地總督。在他地上麵。不僅有印度總督還有倫敦的國會以及那些大臣們。當然還有英國國王。他沒有動戰爭的權力。也就是就連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那些高級大班們的權力也比他大。


    可是這一切都隻是在馬爾戛尼以自身為基礎所能做出的考量。使團裏不隻是他一個人能夠當家作主。他從北京帶回了四百多名曾經被俘的皇家海軍士兵為了救回這些士兵他朝乾隆下跪了。可也正是因為把這些士兵救了回來他跟使團的人們也知道了一件事:這些被俘士兵的數目在剛剛被押到北京的時候是有將近七百的。這也就是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內有兩百多名英國皇家海軍士兵死在了北京。……那可都是些健壯的夥子怎麽可能在兩年之內就死去這麽多?


    水土不服?


    這當然是扯淡。


    而當英國使團的那些人從殘存士兵的嘴裏得知這些士兵的真正死因的時候就連理智如馬爾戛尼也當場暴跳如雷。


    原來當初被何貴、孫士毅等人從廣東運到北京的英軍俘虜之中黑人跟印度人因為膚色奇特善於忍氣吞聲又著個“昆侖奴”的廣告牌子都比較好賣所以很快就被京畿乃至兩江一帶的權貴富豪們給搶了個精光訓作了仆人有的甚至還是高級奴才。可那些英國水兵就不同了。這些人性子高傲、脾氣暴躁又不會伺候人很不招人喜歡結果最終成了積壓貨。而這一“積壓”那些主事的官員就不高興了他們可不喜歡給人吃白食又看這些英國水兵身材高大體格強壯便直接將他們配到一些采石場之類的地方當了苦力。


    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采石場都不是什麽好地方。在這種地方力遠比在那些碼頭之類地地方當苦力要悲慘的多。何況還是囚犯。所以那些水兵在那裏吃夠了苦頭。不過相比起以後的遭遇這些還不算什麽。


    北京附近有許多煤窯。這些煤窯開采條件落後也沒有什麽安全保障措施。一般隻是一個深深的洞隻能容挖煤的窯工爬著通過產量很低。所以一些黑心的煤窯掌櫃就想方設法的從窯工身上扣錢以此來降低成本。於是。這也就使得了許多人不願意去做窯工除非是日子真的太苦。


    而這種情況。也間接造成了這些英國水兵更加悲慘的命運。一些黑心地窯老板看到這些英國水兵聽是朝廷沒有賣出去的積壓貨之後。覺得有便宜可賺居然出錢向那些官員“買”了一些然後逼著他們下窯挖煤。這些水兵本就是許多人眼裏地“蠻夷”比周邊的緬甸、暹羅、安南等國地國民都不如又是侵犯天朝的“俘虜”還是掏錢買回來的所以那些煤掌櫃自然不會對他們客氣都是往死裏使。結果就這樣。兩年多的時間裏那些水兵竟有百十多號死在了北京的煤窯下。而很不幸的使團艦隊的指揮官亞當斯少將的一名侄子也正好是死於這種情況。而且聽某個殘存的士兵那名可憐的少尉是因為禁不住折磨想逃跑。被煤窯地打手抓到後吊起來活活打死的。


    於是一切的一切伴隨著亞當斯幾欲衝天的怒火生了。


    英國艦隊先是炮轟吳淞口江南水師擊沉七艘戰船;爾後南下襲擊福建炮轟泉州;之後再入台灣肆虐。險些攻克嘉義縣城……直至亞當斯率領艦隊前往廣東。意圖一報在廣東被勒索的仇恨地時候才遇上了早有防備的廣東水師。與之打了一場遭遇戰。這一場海戰之中廣東水師船多炮多又是早有準備亞當斯吃了兒虧護衛艦“豺狼”號與主力艦之一的“印度斯坦號”都受到了不的損傷“獅子號”也中了一炮彈。不過亞當斯終究是經驗豐富的海軍少將一見勢頭不對立即退出接觸仗著嫻熟地航海技術甩開了廣東水師地追擊帶領艦隊遠飆他處。不過在廣東的失利並沒有讓英國人覺得有什麽了不起。亞當斯帶領艦隊到呂宋稍作休整之後服馬爾戛尼將乾隆所賜地一部分寶物拿出來當作傭金雇傭了三艘武力很強的西班牙戰船。


    之後就在清廷上下以為英國人已經被廣東水師迫去剛剛鬆了一口氣的時候亞當斯再次率隊襲擊福建炮轟泉州之後又率船北上襲擾浙江並險些打到杭州……


    而這些事情生的時候何貴正躲在武昌府“猴補街”讀《論語》。


    “為什麽沒告訴我?”


    何貴惱了。那麽大的事兒他躲起來沒出去不知道可家裏人都沒躲呀。所以他接到聖旨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師雨煙、師雪韻、依姣、玉拉這四個大老婆以及兒子何義還有王棧陵等親兵給集合起來挨個的數落。


    “刺客一直都沒有抓到。老爺您對洋人又一向十分注意萬一知道了消息想往外跑再讓那刺客逮到的機會怎麽辦?”有外人在旁師雨煙也不好直接就稱呼“老公”隻好用了一個比較通俗的稱謂。


    “上一次是因為沒注意疏於防備。這回一樣嗎?”何貴麵色鐵青:“要不是這回聖旨來了我要被蒙在鼓裏多久?那樣的話你們知不知道會耽誤多少事兒?”


    “那又怎麽樣?您現在又不是廣東巡撫了就連湖北巡撫都還沒接任呢。就算急也輪不到您插手呀!”師雪韻有些不服氣地道。


    “婦人之見!這種大事哪能非要在其位才謀其政?”何貴怒道。“老爺我們還不是為了您好?”依姣因為性格比較活潑的關係跟師雪韻的關係一向比較好現在聽到何貴斥責姐妹雖然當著外人的麵不敢太放肆但還是聲的支援了一下。


    “是為我好。可這方法不對!”何貴隻覺得一陣頭大“看看看看浙江巡撫!老子現在又要去李侍堯那老子手下做事了。要是我知道洋毛子撒野的事情早就寫折子上去了還用得著現在這麽難辦?那老家夥可是個記仇的主兒。平時不見麵也就罷了要是見了麵……哼哼!”


    “大人這個您倒是不用著急。聽自從平了台灣林爽文之後李侍堯的身子骨就不怎麽樣。有時候連屬下都接見不了偶爾還要犯糊塗……再者您這回是去浙江他的總督衙門還在福州哪能管得到您呢?”王棧陵道。


    “我就怕他犯糊塗!……真要那樣的話別隔著一個省就是隔著一座天他也能找我的麻煩。”何貴怒道。


    “那您也不能不去啊……”玉拉聲道。


    “是啊。是得去……”何貴一陣無奈:“去接那個燙手的熱山竽!他親娘個姥姥這幫洋毛子怎麽就敢去打杭州?這不是給老子上眼藥嘛!”


    “受襲的沿海諸省就廣東因為防備得當沒受什麽損失。那邊的官員又一致是因為您覺得洋人不可信臨走前就安排好了一切。現在滿朝上下都覺得您對洋人最為了解。不派您去派誰去?”王棧陵笑道。


    “自作孽不可活啊!”何貴又是一陣苦笑。浙江雖然富裕海防方麵做得卻遠遠不及廣東。他就算去了恐怕也要難為無米之炊。不定那亞當斯要是鬧得狠了他還得吃上幾個彈劾。


    哀聲歎氣的又把眾人訓了一遍何貴正要把其他人打走隻留下師雨煙好好開慰開慰自己書房外麵卻突然又是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接著一名八旗兵大呼叫的闖了進來。


    “又有什麽事啊?”何貴不爽地問道。


    “大人欽差來了您快出去接旨去吧!”八旗兵急急道。


    “接旨?我我不是剛接了旨了嗎?”何貴問道。


    “不是那一份兒。現在又來一位欽差這位欽差又帶來一份兒聖旨!”八旗兵道。


    “又?……”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有英吉利洋夷屢擾江浙閩粵四省沿海州縣肆虐海疆害我黎民。前日夷酋亞當斯率眾襲擾福州閩浙總督李侍堯忠君為國揮軍迎戰屢破賊寇。然其年邁體衰疾病纏身難堪爭戰之苦終不幸逝於軍中。……而今閩浙無敕命浙江巡撫何貴立即啟程前往福州接任總督閩浙軍政望卿勿負朕望盡克洋夷以揚我天朝浩浩之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發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古龍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古龍崗並收藏發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