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瑟氏菌科l neissriaceae)
奈瑟氏菌屬(neisseria)和莫拉氏菌屬()隸屬該科,除腦膜炎奈瑟氏菌、淋病奈瑟氏菌和卡他布蘭漢菌外,多為腐生菌,常寄居於正常人鼻咽部、胃腸道及泌尿生殖道。
腦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腦膜炎奈瑟菌通常寄居於宿主的鼻咽腔內和口腔黏膜上,通過呼吸道分泌物或空氣微滴核傳播。它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病原體,多為隱性感染,當宿主抵抗力降低時,先引起呼吸道感染,細菌進入血液時導致菌血症,大量繁殖入侵淋巴結到達腦脊膜,即發生急性化膿性腦膜炎,發病高峰為冬末春初,感染者多為學齡兒童、青少年。治療藥物首選為青黴素。偶見通過性接觸傳播引起女性外生殖道感染。還可發生關節炎、化膿性眼結膜炎、心內膜炎和原發性肺炎。
1.塗片檢查:取離心沉澱的腦脊液或瘀點穿刺滲出液、鼻咽部分泌物、拭子、漿膜腔穿刺液等塗片革蘭染色,塗片在白細胞內外見到革蘭陰性雙球菌可作出初步報告。
2.凝集試驗:用含有腦膜炎奈瑟菌多糖抗原a\\c\\y\\w125血清型的多價抗體做直接凝集試驗。檢測結果應結合塗片和培養結果。抗原檢測陽性結果可作出快速推斷性診斷。
3.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pcr檢測敏感性高,對已服藥治療的患者尤其適合。但需一定的條件,技術要求較高,否則易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導致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隻有取得相應資質認可的實驗室才能開展此項檢查。
4.培養鑒定:營養要求高,必須在含有血液、血清、腹水或多種氨基酸、無機鹽等物質的培養基上生長。本菌初次分離時必須在含有5~10%二氧化碳環境中培養。最適生長溫度為35c,低於30c不生長。常用培養基有:巧克力瓊脂平板、血瓊脂平板和卵黃雙抗瓊脂平板。本菌分解麥芽糖,可與淋球菌相鑒別。
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淋病奈瑟菌(簡稱淋球菌)是常見的性傳播疾病——淋病的病原菌,主要通過性接觸直接侵襲感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和肛門直腸的黏膜。淋病的臨床類型可分為:
1.單純淋病:大部分患者表現為本型。男性感染後7d內發生急性尿道炎,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尿道口有膿性分泌物,不及時治療可繼發附睾炎、前列腺炎和尿道狹窄。婦女的原發部位是子宮頸內膜,表現為子宮頸紅腫、**分泌物增多和排尿困難。在女性單純淋病患者中,無症狀和輕微症狀患者較多,故易忽略,不能及時就醫而繼發合並症,以及成為傳染源而繼續感染他人。
2.盆腔炎性疾病:單純淋病女性患者不及時治療可發生盆腔 炎性疾病。本病是造成女性生殖係統損害的嚴重合並症,表現為子宮頸內膜炎、輸卵管炎、盆腔炎和輸卵管膿腫等。
3.口咽部和肛門直腸淋病:前者表現為輕度咽炎,後者表現為裏急後重、局部灼痛和膿血便。
4.結膜炎:多見於新生兒,因分娩時接觸患淋病產婦的產道分泌物所致,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失明。
5.播散性淋病:1%~3%的淋病患者可發展為播散性淋病,尤其見於補體功能缺陷的患者,表現為畏寒、發熱、皮膚病變和多關節腫痛,少數患者可發生化膿性關節炎和腦膜炎。
淋病的實驗室檢測主要有分泌物的塗片檢查、淋病奈瑟菌的分離培養及藥敏試驗、淋球菌β-內酰胺酶測定等。
1.分泌物的塗片檢測
(1)男性患者:急性患者的分泌物塗片檢查到多形核白細胞內革蘭陰性雙球菌即可診斷。病期較長的患者塗片見到的菌體常在細胞外,此時需結合病史,必要時做淋球菌培養。另外,如塗片時塗擦過勁,也會使細胞破裂或變形,細菌從細胞內逸出,從而造成診斷上的混淆,故需引起注意。
(2)女性患者:官頸分泌物中如找到典型的細胞內革蘭陰性雙球菌,結合病史(不潔**史),可報告塗片查到革蘭陰性雙球菌並確定診斷。由於女性官頸和**中雜菌較多,有的雜菌單純從形態上很難與淋球菌區分,所以,如果女性患者症狀輕或無症狀時,單靠塗片結果難以做出明確診斷,需做淋球菌培養等檢查。
(3)不推薦用塗片檢查來診斷淋球菌性直腸和咽部感染,也不推薦用來判斷預後。
2.淋球菌分離培養
(1)分離培養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篩查淋病患者的唯一方法。主要用於某些臨床症狀疑似淋病但塗片檢查陰性的患者,或症狀不典型而塗片中有些細菌像淋球菌的患者作進一步診斷。
有時為了某些特殊的目的,如做淋球菌藥物敏感性試驗等也需要做淋球菌培養。另外,淋球菌的培養對無症狀或症狀很輕的女性患者或男性患者都很敏感,是確診的可靠方法。
(2)分離培養陽性可以確診淋病。但一次培養陰性不能完全排除淋病,還要考慮取材的部位和方法是否準確。對淋球菌培養陰性,病史和體征懷疑為淋病的也可作pcr檢測淋球菌dna以協助診斷。淋病經治療後,症狀和體征全部消失,治療結束後4~7d取材培養和塗片檢查,均為陰性,可判為痊愈。
3.淋病的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pcr檢測敏感性高,對已服藥治療的患者尤其適合。但需一定的條件,技術要求較高,否則易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導致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隻有取得相應資質認可的實驗室才能開展此項檢查。
4.目前,質粒介導對青黴素和四環素的耐藥性在淋病奈瑟菌中已愈來愈多見。雖然大多數淋病奈瑟菌對大觀黴素、第三代頭孢菌素和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等很敏感,但對於本菌的臨床分離株應強調做藥敏試驗,有助於臨床合理用藥。
卡他布蘭漢菌(branhatarrhalis)
以前認為卡他布蘭漢菌不致病。近10年來報道卡他布蘭漢菌是導致中耳炎、鼻竇炎、結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炎的病原體,甚至可引起心內膜炎、腦膜炎、敗血症及女性前庭大腺膿腫等,因此被認為是一種具有相當臨床意義的病原菌。
1.培養鑒定:卡他布蘭漢菌感染診斷主要依據細菌培養結果。
本菌對營養無特殊要求,人工培養的菌體較大,不產色素,不易在鹽水中乳化;觸酶、氧化酶和dna酶均陽性,可與類似菌相鑒別。
2.限製性核酸內切酶分析(rea):dna酶切後通過凝膠電泳可獲不同ria圖譜。
3.其他方法:脂多糖抗原、酯酶電泳等。
奈瑟氏菌屬(neisseria)和莫拉氏菌屬()隸屬該科,除腦膜炎奈瑟氏菌、淋病奈瑟氏菌和卡他布蘭漢菌外,多為腐生菌,常寄居於正常人鼻咽部、胃腸道及泌尿生殖道。
腦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腦膜炎奈瑟菌通常寄居於宿主的鼻咽腔內和口腔黏膜上,通過呼吸道分泌物或空氣微滴核傳播。它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病原體,多為隱性感染,當宿主抵抗力降低時,先引起呼吸道感染,細菌進入血液時導致菌血症,大量繁殖入侵淋巴結到達腦脊膜,即發生急性化膿性腦膜炎,發病高峰為冬末春初,感染者多為學齡兒童、青少年。治療藥物首選為青黴素。偶見通過性接觸傳播引起女性外生殖道感染。還可發生關節炎、化膿性眼結膜炎、心內膜炎和原發性肺炎。
1.塗片檢查:取離心沉澱的腦脊液或瘀點穿刺滲出液、鼻咽部分泌物、拭子、漿膜腔穿刺液等塗片革蘭染色,塗片在白細胞內外見到革蘭陰性雙球菌可作出初步報告。
2.凝集試驗:用含有腦膜炎奈瑟菌多糖抗原a\\c\\y\\w125血清型的多價抗體做直接凝集試驗。檢測結果應結合塗片和培養結果。抗原檢測陽性結果可作出快速推斷性診斷。
3.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pcr檢測敏感性高,對已服藥治療的患者尤其適合。但需一定的條件,技術要求較高,否則易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導致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隻有取得相應資質認可的實驗室才能開展此項檢查。
4.培養鑒定:營養要求高,必須在含有血液、血清、腹水或多種氨基酸、無機鹽等物質的培養基上生長。本菌初次分離時必須在含有5~10%二氧化碳環境中培養。最適生長溫度為35c,低於30c不生長。常用培養基有:巧克力瓊脂平板、血瓊脂平板和卵黃雙抗瓊脂平板。本菌分解麥芽糖,可與淋球菌相鑒別。
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淋病奈瑟菌(簡稱淋球菌)是常見的性傳播疾病——淋病的病原菌,主要通過性接觸直接侵襲感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和肛門直腸的黏膜。淋病的臨床類型可分為:
1.單純淋病:大部分患者表現為本型。男性感染後7d內發生急性尿道炎,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尿道口有膿性分泌物,不及時治療可繼發附睾炎、前列腺炎和尿道狹窄。婦女的原發部位是子宮頸內膜,表現為子宮頸紅腫、**分泌物增多和排尿困難。在女性單純淋病患者中,無症狀和輕微症狀患者較多,故易忽略,不能及時就醫而繼發合並症,以及成為傳染源而繼續感染他人。
2.盆腔炎性疾病:單純淋病女性患者不及時治療可發生盆腔 炎性疾病。本病是造成女性生殖係統損害的嚴重合並症,表現為子宮頸內膜炎、輸卵管炎、盆腔炎和輸卵管膿腫等。
3.口咽部和肛門直腸淋病:前者表現為輕度咽炎,後者表現為裏急後重、局部灼痛和膿血便。
4.結膜炎:多見於新生兒,因分娩時接觸患淋病產婦的產道分泌物所致,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失明。
5.播散性淋病:1%~3%的淋病患者可發展為播散性淋病,尤其見於補體功能缺陷的患者,表現為畏寒、發熱、皮膚病變和多關節腫痛,少數患者可發生化膿性關節炎和腦膜炎。
淋病的實驗室檢測主要有分泌物的塗片檢查、淋病奈瑟菌的分離培養及藥敏試驗、淋球菌β-內酰胺酶測定等。
1.分泌物的塗片檢測
(1)男性患者:急性患者的分泌物塗片檢查到多形核白細胞內革蘭陰性雙球菌即可診斷。病期較長的患者塗片見到的菌體常在細胞外,此時需結合病史,必要時做淋球菌培養。另外,如塗片時塗擦過勁,也會使細胞破裂或變形,細菌從細胞內逸出,從而造成診斷上的混淆,故需引起注意。
(2)女性患者:官頸分泌物中如找到典型的細胞內革蘭陰性雙球菌,結合病史(不潔**史),可報告塗片查到革蘭陰性雙球菌並確定診斷。由於女性官頸和**中雜菌較多,有的雜菌單純從形態上很難與淋球菌區分,所以,如果女性患者症狀輕或無症狀時,單靠塗片結果難以做出明確診斷,需做淋球菌培養等檢查。
(3)不推薦用塗片檢查來診斷淋球菌性直腸和咽部感染,也不推薦用來判斷預後。
2.淋球菌分離培養
(1)分離培養是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篩查淋病患者的唯一方法。主要用於某些臨床症狀疑似淋病但塗片檢查陰性的患者,或症狀不典型而塗片中有些細菌像淋球菌的患者作進一步診斷。
有時為了某些特殊的目的,如做淋球菌藥物敏感性試驗等也需要做淋球菌培養。另外,淋球菌的培養對無症狀或症狀很輕的女性患者或男性患者都很敏感,是確診的可靠方法。
(2)分離培養陽性可以確診淋病。但一次培養陰性不能完全排除淋病,還要考慮取材的部位和方法是否準確。對淋球菌培養陰性,病史和體征懷疑為淋病的也可作pcr檢測淋球菌dna以協助診斷。淋病經治療後,症狀和體征全部消失,治療結束後4~7d取材培養和塗片檢查,均為陰性,可判為痊愈。
3.淋病的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pcr檢測敏感性高,對已服藥治療的患者尤其適合。但需一定的條件,技術要求較高,否則易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導致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隻有取得相應資質認可的實驗室才能開展此項檢查。
4.目前,質粒介導對青黴素和四環素的耐藥性在淋病奈瑟菌中已愈來愈多見。雖然大多數淋病奈瑟菌對大觀黴素、第三代頭孢菌素和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等很敏感,但對於本菌的臨床分離株應強調做藥敏試驗,有助於臨床合理用藥。
卡他布蘭漢菌(branhatarrhalis)
以前認為卡他布蘭漢菌不致病。近10年來報道卡他布蘭漢菌是導致中耳炎、鼻竇炎、結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炎的病原體,甚至可引起心內膜炎、腦膜炎、敗血症及女性前庭大腺膿腫等,因此被認為是一種具有相當臨床意義的病原菌。
1.培養鑒定:卡他布蘭漢菌感染診斷主要依據細菌培養結果。
本菌對營養無特殊要求,人工培養的菌體較大,不產色素,不易在鹽水中乳化;觸酶、氧化酶和dna酶均陽性,可與類似菌相鑒別。
2.限製性核酸內切酶分析(rea):dna酶切後通過凝膠電泳可獲不同ria圖譜。
3.其他方法:脂多糖抗原、酯酶電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