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一樣,可以引起各種類型的疾病。近20年來的統計資料顯示,臨床真菌性疾病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這與廣譜抗生素、激素、免疫抑製劑、抗腫瘤藥物的使用增多,以及器官移植、導管手術、aids等密切相關。除個別例外情況,人類的真菌感染多起源於外環境,通過吸人、攝入或外傷植入而獲得。少數真菌可對正常人致病,大部分隻在某些特殊條件下致病。目前認為,任何一種可以在宿主體溫(37c)和低氧化還原狀態(受損組織的一種狀態)下生存的真菌均屬於潛在性人類致病菌。
2.醫學上重要的真菌主要分為黴菌(molds)和酵母菌(yeasts)兩大類。在黴菌,其營養階段主要有分枝的絲狀體或菌絲組成菌絲體;酵母菌則是一種單細胞真菌,通過自表麵發芽產生同樣的子細胞進行繁殖。另外,有一類特殊的致病菌,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可產生不同的形態學特征。如在人體內部寄生或在37c條件下為酵母菌,在室溫條件下則為黴菌(菌絲相),稱為雙相真菌。這種轉化與培養溫度、培養基成分、co2和o2的濃度變化有關。主要包括幾種致病真菌,如莢膜組織胞漿菌、申克孢子絲菌、馬爾尼菲青黴菌等。由於雙相真菌通常生長緩慢,一般需要培養7~2ld才可出現菌落,因此大部分臨床實驗室分離率不高,隻有當標本中菌量較多時才能檢出。
3.真菌在臨床上最常見、危害最大的致病形式是病原真菌向組織內侵入、增殖引起的真菌感染,也可以通過釋放各種毒素引起真菌中毒症。致病性真菌則通過刺激機體免疫係統產生變態反應而引發真菌過敏。
4.根據真菌侵犯人體的部位將真菌感染性疾病分為四類:淺表真菌病、皮膚真菌病、皮下組織真菌病和係統性真菌病。前兩者合稱為淺部真菌病,後兩者合稱為深部真菌病。
5.臨床最常見的是肺部真菌感染,感染的途徑可有以下三種:
(1)吸人性感染:如衄黴菌、隱球菌、組織胞漿菌、球孢子菌等往往通過吸入真菌孢子而發生感染。
(2)內源性感染:念珠菌、放線菌可寄生於人的上呼吸道,當機體抵抗力下降而發生感染。
(3)血行感染:皮膚等肺外部位的真菌感染,可通過血液循環播散到肺。
1.直接鏡檢是臨床真菌病診斷的首選方法。許多真菌標本不需染色即可直接鏡檢,如癬病標本多用koh濕片檢查法;有些真菌標本需染色後觀察。
2.直接鏡檢的意義:有診斷意義,如淺部真菌病、隱球菌病、皮膚粘膜假絲酵母菌病等;代表組織相,直接鏡檢看到的真菌形態就是該真菌的組織形態,如假絲酵母的菌絲厚膜孢子等;確定某些致病性真菌屬或種,如皮膚癬菌、曲黴菌等;判斷某些真菌種的致病性等。
3.藥敏:由於真菌感染的不斷增多且真菌容易出現耐藥性,抗真菌藥物敏感試驗的重要性也日趨明顯。但由於真菌的形態、生長速度、最佳培養條件等多不相同,因此抗真菌藥敏試驗很難取得一致性結果。
4.抗真菌藥物主要分成三類:多烯類抗生素,如兩性黴素b、製黴菌素等,兩性黴素對大多數深部致病性真菌具有活性,如組織胞漿菌、新型隱球菌、念珠菌、申克孢子絲菌等,但對皮膚和毛發癬菌大多耐藥;吡咯類,包括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克黴唑、益康唑等,酮康唑對念珠菌、球孢子菌等有抗菌活性,對毛發癬菌亦具有抗菌活性,氟康唑對念珠菌、隱球菌具有較高抗菌活性,對此類藥物的耐藥是一種漸進的現象;其他如氟胞嘧啶,為窄譜抗生素,對念珠菌、新型隱球菌等有較高抗菌活性,對其他真菌抗菌作用差,易產生耐藥性,故常和兩性黴素b聯合使用。
酵母菌和酵母樣菌
假絲酵母菌屬(candida)
1.假絲酵母菌又稱念珠菌,種類頗多,其中臨床上常見的有:
白色假絲酵母菌(c.albicans),熱帶假絲酵母菌(c.tropicalis),季也蒙假絲酵母菌(c.guilliermondii),克柔假絲酵母菌(c.krusei),剮熱帶假絲酵母菌(c.paratropicalls),類星形假絲酵母菌(c.8teloidea),近平滑假絲酵母菌(c.parapsilosis),無名假酵母菌(c.famata),葡萄牙假絲酵母菌(c.lusitaniae),皺褶假酵母菌(c.rugosa)和涎假絲酵母菌(c.zenoides)等。可引起人類感染和致病的主要是前兩種,其餘均較少見。
2.白色假絲酵母菌又稱白色念珠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也包括人體的皮膚、口腔、胃腸道和**等處,是人體的正常菌群之一,也是人類重要的條件致病性真菌。熱帶假絲酵母菌又稱熱帶念珠菌,其致病性僅次於白色念珠菌,兩者均可引起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皮膚、粘膜和深部假絲酵母菌病。
3.需要注意的是,單純培養陽性不能說明分離的念珠菌一定就是病原菌,除非標本取自無菌部位。
白色念珠菌在玉米吐溫瓊脂中可形成厚膜孢子,在動物血清中可形成芽管。
隱球菌屬(cryptocus)
1.新生(型)隱球菌(c.neoformans)是隱球菌屬中的主要病原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土壤中廣泛存在,鴿子和鳥類的糞便中含量較多,是主要的傳染源。本菌屬外源性感染,原發感染常常在肺部,經呼吸道侵入人體,由肺經血行播散時可侵犯所有髒器組織,主要侵犯肺、腦及腦膜。
2.新型隱球菌病好發於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aids、惡性腫瘤、糖尿病、器官移植及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者,在國外已成為aids最常見的並發症之一,是aids死亡的首要原因。細菌學檢驗人員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國內已將隱球菌病與病毒性肝炎等同列入乙類傳染病。
3.新生隱球菌的致病物質是莢膜。莢膜較菌體大1~3倍,折光性強,一般染色法不易著色。因此,該菌的特異性檢查為塗片墨汁負染色,在黑色背景下可鏡檢到透亮菌體和寬厚莢膜。非致病性隱球菌無莢膜。
白吉利絲孢酵母菌(trichosporon heigelii)
主要見於南美、英國、日本,我國也曾見此菌所致病例。主要侵 犯人體毛發,引起人類白色毛結節菌病。
絲狀真菌
皮膚癬菌
包括毛癬菌屬(trichophyton),表皮癬菌屬(epidermophy-ton)、 小孢子菌屬(microsporum),每屬有若幹菌種。該組真菌的一個突出 特點是親角質性,所引起的毛發、甲、皮膚角質層的真菌感染稱為 皮膚癬菌病,在臨床上一般根據感染的部位來命名,如頭癬、甲癬、 足癬等。我國幅員遼闊,皮膚癬菌種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區差異,並隨時間出現一定的變化。通常小孢子菌不侵犯甲,表皮癬菌不侵犯毛發。其鑒定主要根據菌落的形態及鏡下結構。
青黴菌屬(pen.cillium)和曲黴菌屬(aspergillus)
1.此類菌是實驗室最常見的汙染菌,少數是致病菌(如馬爾菲尼青黴菌),有一些是條件致病菌。因此,臨床上分離出此類真菌,在確定其臨床意義時應多方麵考慮。
2.青黴菌常繼發於白血病、淋巴瘤等,可引起呼吸道及肺部感染,青黴菌可在肺組織內形成分枝、分隔菌絲,呈放射狀生長,能侵犯血管引起栓塞或出血症狀。青黴菌也可因變態反應引起過敏性鼻炎及哮喘。許多種青黴菌還可產生真菌毒素,引起人和動物的真菌中毒症。馬爾菲尼青黴菌(p.mameffei)是其中唯一已知的人和動物致病菌(見雙相真菌部分)。
3.曲黴菌廣泛地分布於自然界,屬條件致病菌,引起的疾病統稱為曲黴菌病。目前,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條件性係統性真菌感染中,發病率僅次於念珠菌,其中又以煙曲黴菌最為常見,是肺曲黴菌的主要病原菌。在宮頸癌高發縣徽縣,從**分泌物中分離出曲黴菌。曲黴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有直接感染、變態反應、曲黴菌毒素中毒等。根據感染途徑、臨床表現的不同,曲黴菌病有多種形式,如眼曲黴菌病、過敏性支氣管曲黴菌病、侵襲性曲黴菌病、係統性曲黴菌病等。黃曲黴菌、寄生曲黴菌、雜色曲黴菌等可產生毒素,可致癌(如黃曲黴毒素b1可致肝癌、肺癌),或可引起中毒性白細胞減少症等。
接合菌(zygomycota)
接合菌是真菌中的一個門,種類眾多,引起的疾病統稱為接合 菌病,主要由其中的毛黴科的毛黴(mucor)、根黴(rhizpus)、犁頭 黴(absidia)引起。
毛黴菌屬(or)是毛黴菌目,毛黴菌科中最大的一個屬,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常引起食物的黴壞,是人類接合菌病的條件致病菌。對於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淋巴瘤、白血病或器官移植期應用化療、激素、抗生素、免疫抑製劑等藥物治療的患者有較大的侵襲力。臨床常見的是眼眶及中樞神經係統的毛黴菌病,也可見到肺部、胃腸道、皮膚黏膜及全身播散性毛黴菌病。根據侵犯人體的部位不同分為5型:腦型(或稱鼻腦型)、皮膚型、肺型、胃腸型、全身型。很容易引起死亡,應予高度重視。根黴菌屬容易侵入鼻黏膜及其下麵的組織,引起局部蜂窩組織炎改變,易侵犯血管,引起栓塞。可侵入腦組織中,引起腦的病變。
暗色孢科(dematiaceae)
1.暗色真菌(dematiaceous fungi》為一組真菌,因其在培養基上能產生黑色素形成暗色菌落而得名。暗色真菌通常通過傷口進入皮膚,其臨床致病特征為形成疣狀結節、斑塊、潰瘍,發展緩慢,最後形成明顯的**瘤狀贅生損害,患者很少感到疼痛。較典型的兩個特征是:皮損邊緣清楚;周圍由於自身接種可有衛星損害。病變通常局限於一側肢體的某個部位,但隨病變發展最後可侵及整個肢體,也可經淋巴和血行播散至其他部位。
2.本病主要集中在熱帶地區,但在世界範圍內都有散發。我國目前僅發現裴氏著色真菌、皮炎瓶真菌、疣狀瓶真菌和甄氏外瓶真菌等能引起人體暗色真菌感染症。裴氏著色真菌和緊密著色真菌可引起皮膚著色真菌病。臨床上以疣狀或**瘤狀病損為主要特征。本病常可從淋巴播散,極少數血行播散至腦。轉變為係統性暗色絲孢黴病。疣狀瓶真菌可以從樹皮土壤等處分離出來,並已證明是致病菌,可能是通過皮膚外傷或微小傷口進入體內引起感染。引起人的皮膚著色真菌病也有引起血行播散的報道,但極罕見。甄氏外瓶真菌可以引起皮下組織暗色絲孢真菌病,也常引起足菌腫,偶可引起角膜炎。卡氏枝孢菌能引起皮膚著色真菌病,也可引起皮下組織暗色絲孢真菌病。
鐮刀菌屬(fusariunl)
鐮刀菌屬是常見的汙染糧食和飼料的真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能產生毒素,可引起人和家畜中毒。鐮刀菌可因外傷引起角膜真菌病、真菌肉芽腫如足菌腫、甲真菌病或創傷感染。最近,在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中,鐮刀菌感染逐漸增多,深部感染及係統性感染都可發生。
球孢子菌屬
本屬隻有一個種即粗球孢子菌與臨床疾病有關(見雙相真菌部分)o球孢子菌病是由粗球孢子菌所引起的全身性最富於感染性的深部真菌病。
雙相真菌
馬爾菲尼青黴菌(penicillium.marneffei)
是青黴菌屬中唯一的雙相型真菌。25c時培養呈青黴相,37c時呈酵母相。感染人類可引起皮膚結節、皮下膿腫及周圍淋巴結腫大。該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可累及多個係統,常見於青壯年,起病急,病情凶險,不及時治療預後不良。我國多發於廣西地區。隨著免疫抑製患者的增多及交往的增加,其他地區也有散發的可能。
粗球孢子菌(cidioides immitis)
在土壤及28c培養時呈絲狀菌落,在動物組織及37c體外生長時則呈生孢子的圓形菌體。可引起人和動物的原發性皮膚感染,以及繼發肺、腦膜、皮膚、脾髒、骨骼、肌肉、腎上腺、腎髒和生殖器等感染,多發於北美地區。生活在流行區的人,大多數會被感染,表現為原發性球孢子菌病,多為急性、良性、自限性的呼吸器官疾病,有自愈傾向。但少數可發展為進行性球孢子菌病,此時,則成為慢性、惡性、播散性球孢子菌病,可以侵襲皮膚、內髒和骨骼,嚴重者可以致命。
莢膜組織胞漿菌(histostum)
又稱小孢子型組織胞漿菌。本菌在寄生時呈圓形小體,周圍有一層莢膜。這種小體常存在於網狀內皮組織內。此菌可引起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網狀內皮係統和淋巴係統,但也侵犯皮膚和黏膜,以及其他內髒和肺等器官,為慢性肉芽腫性感染,稱為組織胞漿菌病。約95%的患者無臨床症狀或有自限性,發病的嚴重程度與直接感染和吸入量有關。除人類可感染外,犬、鼠也可感染。多見於溫帶和熱帶地區,亞洲以泰國最多見,部分地區有流行的可能。此菌所致深部真菌病多為外源性的,但也有內源性的。根據臨床症狀及預後的不同,可分以下五型:原發性組織胞漿菌病、局限性皮膚黏膜組織胞漿菌病、播散性組織胞漿菌病、再感染組織胞漿菌病、流行性組織胞漿菌病。
申克孢子絲菌(sporotrix schenckii)
申克孢子絲菌呈世界性分布,國內分布也很廣泛。本菌在自然環境中主要存在於植物表麵,易從皮膚損傷的局部侵入,多因接觸蘆葦、草原、木材等造紙原料或腐爛植物而感染。可引起皮膚、皮下發生慢性結節或潰瘍為特點的真菌病,病原菌也可侵入肺部和腦脊液。感染後局部形成急性或慢性肉芽腫樣疾病,臨床上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皮膚型(淋巴管炎型、固定型、黏膜型、血源型),非皮膚型(病變發生在骨、眼等處),一般不侵犯肺及中樞神經係統。
2.醫學上重要的真菌主要分為黴菌(molds)和酵母菌(yeasts)兩大類。在黴菌,其營養階段主要有分枝的絲狀體或菌絲組成菌絲體;酵母菌則是一種單細胞真菌,通過自表麵發芽產生同樣的子細胞進行繁殖。另外,有一類特殊的致病菌,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可產生不同的形態學特征。如在人體內部寄生或在37c條件下為酵母菌,在室溫條件下則為黴菌(菌絲相),稱為雙相真菌。這種轉化與培養溫度、培養基成分、co2和o2的濃度變化有關。主要包括幾種致病真菌,如莢膜組織胞漿菌、申克孢子絲菌、馬爾尼菲青黴菌等。由於雙相真菌通常生長緩慢,一般需要培養7~2ld才可出現菌落,因此大部分臨床實驗室分離率不高,隻有當標本中菌量較多時才能檢出。
3.真菌在臨床上最常見、危害最大的致病形式是病原真菌向組織內侵入、增殖引起的真菌感染,也可以通過釋放各種毒素引起真菌中毒症。致病性真菌則通過刺激機體免疫係統產生變態反應而引發真菌過敏。
4.根據真菌侵犯人體的部位將真菌感染性疾病分為四類:淺表真菌病、皮膚真菌病、皮下組織真菌病和係統性真菌病。前兩者合稱為淺部真菌病,後兩者合稱為深部真菌病。
5.臨床最常見的是肺部真菌感染,感染的途徑可有以下三種:
(1)吸人性感染:如衄黴菌、隱球菌、組織胞漿菌、球孢子菌等往往通過吸入真菌孢子而發生感染。
(2)內源性感染:念珠菌、放線菌可寄生於人的上呼吸道,當機體抵抗力下降而發生感染。
(3)血行感染:皮膚等肺外部位的真菌感染,可通過血液循環播散到肺。
1.直接鏡檢是臨床真菌病診斷的首選方法。許多真菌標本不需染色即可直接鏡檢,如癬病標本多用koh濕片檢查法;有些真菌標本需染色後觀察。
2.直接鏡檢的意義:有診斷意義,如淺部真菌病、隱球菌病、皮膚粘膜假絲酵母菌病等;代表組織相,直接鏡檢看到的真菌形態就是該真菌的組織形態,如假絲酵母的菌絲厚膜孢子等;確定某些致病性真菌屬或種,如皮膚癬菌、曲黴菌等;判斷某些真菌種的致病性等。
3.藥敏:由於真菌感染的不斷增多且真菌容易出現耐藥性,抗真菌藥物敏感試驗的重要性也日趨明顯。但由於真菌的形態、生長速度、最佳培養條件等多不相同,因此抗真菌藥敏試驗很難取得一致性結果。
4.抗真菌藥物主要分成三類:多烯類抗生素,如兩性黴素b、製黴菌素等,兩性黴素對大多數深部致病性真菌具有活性,如組織胞漿菌、新型隱球菌、念珠菌、申克孢子絲菌等,但對皮膚和毛發癬菌大多耐藥;吡咯類,包括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克黴唑、益康唑等,酮康唑對念珠菌、球孢子菌等有抗菌活性,對毛發癬菌亦具有抗菌活性,氟康唑對念珠菌、隱球菌具有較高抗菌活性,對此類藥物的耐藥是一種漸進的現象;其他如氟胞嘧啶,為窄譜抗生素,對念珠菌、新型隱球菌等有較高抗菌活性,對其他真菌抗菌作用差,易產生耐藥性,故常和兩性黴素b聯合使用。
酵母菌和酵母樣菌
假絲酵母菌屬(candida)
1.假絲酵母菌又稱念珠菌,種類頗多,其中臨床上常見的有:
白色假絲酵母菌(c.albicans),熱帶假絲酵母菌(c.tropicalis),季也蒙假絲酵母菌(c.guilliermondii),克柔假絲酵母菌(c.krusei),剮熱帶假絲酵母菌(c.paratropicalls),類星形假絲酵母菌(c.8teloidea),近平滑假絲酵母菌(c.parapsilosis),無名假酵母菌(c.famata),葡萄牙假絲酵母菌(c.lusitaniae),皺褶假酵母菌(c.rugosa)和涎假絲酵母菌(c.zenoides)等。可引起人類感染和致病的主要是前兩種,其餘均較少見。
2.白色假絲酵母菌又稱白色念珠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也包括人體的皮膚、口腔、胃腸道和**等處,是人體的正常菌群之一,也是人類重要的條件致病性真菌。熱帶假絲酵母菌又稱熱帶念珠菌,其致病性僅次於白色念珠菌,兩者均可引起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皮膚、粘膜和深部假絲酵母菌病。
3.需要注意的是,單純培養陽性不能說明分離的念珠菌一定就是病原菌,除非標本取自無菌部位。
白色念珠菌在玉米吐溫瓊脂中可形成厚膜孢子,在動物血清中可形成芽管。
隱球菌屬(cryptocus)
1.新生(型)隱球菌(c.neoformans)是隱球菌屬中的主要病原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土壤中廣泛存在,鴿子和鳥類的糞便中含量較多,是主要的傳染源。本菌屬外源性感染,原發感染常常在肺部,經呼吸道侵入人體,由肺經血行播散時可侵犯所有髒器組織,主要侵犯肺、腦及腦膜。
2.新型隱球菌病好發於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aids、惡性腫瘤、糖尿病、器官移植及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者,在國外已成為aids最常見的並發症之一,是aids死亡的首要原因。細菌學檢驗人員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國內已將隱球菌病與病毒性肝炎等同列入乙類傳染病。
3.新生隱球菌的致病物質是莢膜。莢膜較菌體大1~3倍,折光性強,一般染色法不易著色。因此,該菌的特異性檢查為塗片墨汁負染色,在黑色背景下可鏡檢到透亮菌體和寬厚莢膜。非致病性隱球菌無莢膜。
白吉利絲孢酵母菌(trichosporon heigelii)
主要見於南美、英國、日本,我國也曾見此菌所致病例。主要侵 犯人體毛發,引起人類白色毛結節菌病。
絲狀真菌
皮膚癬菌
包括毛癬菌屬(trichophyton),表皮癬菌屬(epidermophy-ton)、 小孢子菌屬(microsporum),每屬有若幹菌種。該組真菌的一個突出 特點是親角質性,所引起的毛發、甲、皮膚角質層的真菌感染稱為 皮膚癬菌病,在臨床上一般根據感染的部位來命名,如頭癬、甲癬、 足癬等。我國幅員遼闊,皮膚癬菌種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區差異,並隨時間出現一定的變化。通常小孢子菌不侵犯甲,表皮癬菌不侵犯毛發。其鑒定主要根據菌落的形態及鏡下結構。
青黴菌屬(pen.cillium)和曲黴菌屬(aspergillus)
1.此類菌是實驗室最常見的汙染菌,少數是致病菌(如馬爾菲尼青黴菌),有一些是條件致病菌。因此,臨床上分離出此類真菌,在確定其臨床意義時應多方麵考慮。
2.青黴菌常繼發於白血病、淋巴瘤等,可引起呼吸道及肺部感染,青黴菌可在肺組織內形成分枝、分隔菌絲,呈放射狀生長,能侵犯血管引起栓塞或出血症狀。青黴菌也可因變態反應引起過敏性鼻炎及哮喘。許多種青黴菌還可產生真菌毒素,引起人和動物的真菌中毒症。馬爾菲尼青黴菌(p.mameffei)是其中唯一已知的人和動物致病菌(見雙相真菌部分)。
3.曲黴菌廣泛地分布於自然界,屬條件致病菌,引起的疾病統稱為曲黴菌病。目前,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條件性係統性真菌感染中,發病率僅次於念珠菌,其中又以煙曲黴菌最為常見,是肺曲黴菌的主要病原菌。在宮頸癌高發縣徽縣,從**分泌物中分離出曲黴菌。曲黴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有直接感染、變態反應、曲黴菌毒素中毒等。根據感染途徑、臨床表現的不同,曲黴菌病有多種形式,如眼曲黴菌病、過敏性支氣管曲黴菌病、侵襲性曲黴菌病、係統性曲黴菌病等。黃曲黴菌、寄生曲黴菌、雜色曲黴菌等可產生毒素,可致癌(如黃曲黴毒素b1可致肝癌、肺癌),或可引起中毒性白細胞減少症等。
接合菌(zygomycota)
接合菌是真菌中的一個門,種類眾多,引起的疾病統稱為接合 菌病,主要由其中的毛黴科的毛黴(mucor)、根黴(rhizpus)、犁頭 黴(absidia)引起。
毛黴菌屬(or)是毛黴菌目,毛黴菌科中最大的一個屬,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常引起食物的黴壞,是人類接合菌病的條件致病菌。對於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淋巴瘤、白血病或器官移植期應用化療、激素、抗生素、免疫抑製劑等藥物治療的患者有較大的侵襲力。臨床常見的是眼眶及中樞神經係統的毛黴菌病,也可見到肺部、胃腸道、皮膚黏膜及全身播散性毛黴菌病。根據侵犯人體的部位不同分為5型:腦型(或稱鼻腦型)、皮膚型、肺型、胃腸型、全身型。很容易引起死亡,應予高度重視。根黴菌屬容易侵入鼻黏膜及其下麵的組織,引起局部蜂窩組織炎改變,易侵犯血管,引起栓塞。可侵入腦組織中,引起腦的病變。
暗色孢科(dematiaceae)
1.暗色真菌(dematiaceous fungi》為一組真菌,因其在培養基上能產生黑色素形成暗色菌落而得名。暗色真菌通常通過傷口進入皮膚,其臨床致病特征為形成疣狀結節、斑塊、潰瘍,發展緩慢,最後形成明顯的**瘤狀贅生損害,患者很少感到疼痛。較典型的兩個特征是:皮損邊緣清楚;周圍由於自身接種可有衛星損害。病變通常局限於一側肢體的某個部位,但隨病變發展最後可侵及整個肢體,也可經淋巴和血行播散至其他部位。
2.本病主要集中在熱帶地區,但在世界範圍內都有散發。我國目前僅發現裴氏著色真菌、皮炎瓶真菌、疣狀瓶真菌和甄氏外瓶真菌等能引起人體暗色真菌感染症。裴氏著色真菌和緊密著色真菌可引起皮膚著色真菌病。臨床上以疣狀或**瘤狀病損為主要特征。本病常可從淋巴播散,極少數血行播散至腦。轉變為係統性暗色絲孢黴病。疣狀瓶真菌可以從樹皮土壤等處分離出來,並已證明是致病菌,可能是通過皮膚外傷或微小傷口進入體內引起感染。引起人的皮膚著色真菌病也有引起血行播散的報道,但極罕見。甄氏外瓶真菌可以引起皮下組織暗色絲孢真菌病,也常引起足菌腫,偶可引起角膜炎。卡氏枝孢菌能引起皮膚著色真菌病,也可引起皮下組織暗色絲孢真菌病。
鐮刀菌屬(fusariunl)
鐮刀菌屬是常見的汙染糧食和飼料的真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能產生毒素,可引起人和家畜中毒。鐮刀菌可因外傷引起角膜真菌病、真菌肉芽腫如足菌腫、甲真菌病或創傷感染。最近,在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中,鐮刀菌感染逐漸增多,深部感染及係統性感染都可發生。
球孢子菌屬
本屬隻有一個種即粗球孢子菌與臨床疾病有關(見雙相真菌部分)o球孢子菌病是由粗球孢子菌所引起的全身性最富於感染性的深部真菌病。
雙相真菌
馬爾菲尼青黴菌(penicillium.marneffei)
是青黴菌屬中唯一的雙相型真菌。25c時培養呈青黴相,37c時呈酵母相。感染人類可引起皮膚結節、皮下膿腫及周圍淋巴結腫大。該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可累及多個係統,常見於青壯年,起病急,病情凶險,不及時治療預後不良。我國多發於廣西地區。隨著免疫抑製患者的增多及交往的增加,其他地區也有散發的可能。
粗球孢子菌(cidioides immitis)
在土壤及28c培養時呈絲狀菌落,在動物組織及37c體外生長時則呈生孢子的圓形菌體。可引起人和動物的原發性皮膚感染,以及繼發肺、腦膜、皮膚、脾髒、骨骼、肌肉、腎上腺、腎髒和生殖器等感染,多發於北美地區。生活在流行區的人,大多數會被感染,表現為原發性球孢子菌病,多為急性、良性、自限性的呼吸器官疾病,有自愈傾向。但少數可發展為進行性球孢子菌病,此時,則成為慢性、惡性、播散性球孢子菌病,可以侵襲皮膚、內髒和骨骼,嚴重者可以致命。
莢膜組織胞漿菌(histostum)
又稱小孢子型組織胞漿菌。本菌在寄生時呈圓形小體,周圍有一層莢膜。這種小體常存在於網狀內皮組織內。此菌可引起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網狀內皮係統和淋巴係統,但也侵犯皮膚和黏膜,以及其他內髒和肺等器官,為慢性肉芽腫性感染,稱為組織胞漿菌病。約95%的患者無臨床症狀或有自限性,發病的嚴重程度與直接感染和吸入量有關。除人類可感染外,犬、鼠也可感染。多見於溫帶和熱帶地區,亞洲以泰國最多見,部分地區有流行的可能。此菌所致深部真菌病多為外源性的,但也有內源性的。根據臨床症狀及預後的不同,可分以下五型:原發性組織胞漿菌病、局限性皮膚黏膜組織胞漿菌病、播散性組織胞漿菌病、再感染組織胞漿菌病、流行性組織胞漿菌病。
申克孢子絲菌(sporotrix schenckii)
申克孢子絲菌呈世界性分布,國內分布也很廣泛。本菌在自然環境中主要存在於植物表麵,易從皮膚損傷的局部侵入,多因接觸蘆葦、草原、木材等造紙原料或腐爛植物而感染。可引起皮膚、皮下發生慢性結節或潰瘍為特點的真菌病,病原菌也可侵入肺部和腦脊液。感染後局部形成急性或慢性肉芽腫樣疾病,臨床上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皮膚型(淋巴管炎型、固定型、黏膜型、血源型),非皮膚型(病變發生在骨、眼等處),一般不侵犯肺及中樞神經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