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辛卯(2)
(清)紅樓之尤氏有終的奮鬥生活 作者:紅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尤老爹最後檢查了一遍東西,除卻馬車這等為綿不能做主的,具是料理的不錯,說道:“這單子上的東西就不用改了,都按這上邊的辦就行了。這馬車明天我去車行看一下,沒問題的話,就定這家車行的車吧。”為綿看尤老爹不忙,就說道:“過幾天咱們就搬去京城了。我想在走之前看看外公外婆。”尤老爹聽了,說道:“應該的,就後天去吧。後天有一整天的空,將來還不知道過多久才能再見呢。你也好好跟你外婆她們說說話。”
一輛馬車行走在鄉村的小道上,尤老爹在車邊上坐著揮著鞭子使著馬。為綿坐在車裏,一是年級慢慢大了,不好再跟小時候一樣拋頭露麵的在外邊坐著無所顧忌;二也沒了車裏沒了那個笑著寵著縱著自己的媽媽了,爹爹也再娶了別人了。這個世上再也不是小時候自己的世界裏隻有爹爹、媽媽的小綿綿了。自己長大了,世界大了,雖然爹爹還像以前一樣疼愛自己,自己也知道,但家裏沒了媽媽,爹爹還是一樣的娶了別人,升了官,將來也還會有別的孩子。媽媽卻隻有自己這一個,自己怎麽能忍心,把自己對媽媽的一片心意放在別人身上呢,別人未必缺少一個自己,媽媽卻隻有自己一個孩子。我還會一如既往的敬愛爹爹,愛尤家,但媽媽我也會深深的記著。
“大姑爺帶著表小姐來了。”郭母眉開眼笑道:“好,快開門叫大爺和二爺去迎迎。”等下人下去了。郭母跟郭父說道:“我就說尤姑爺不是那沒情義的,咱們姑娘好歹也跟他過了幾年日子,又生了為綿。即使他再娶了,也不會忘了咱們家。”郭父雖沒說話,但看著額頭舒展,麵上柔和,心裏也是對老妻的話讚同的。
“小婿給嶽父大人、嶽母大人請安!”說著,尤老爹給兩位磕了個頭。郭父麵上帶出一絲滿意,畢竟尤老爹已經是六品官了,自己是個白身,說好聽點兒是個教書先生罷了,再加上自己女兒已經沒了,女婿還能對自己恭恭敬敬,也不算失了情義。吩咐兩個兒子,“趕緊扶你們起來。”郭平和郭安一左一右扶起尤老爹。為綿又上前見過郭父、郭母和兩個舅舅。行完禮,郭母說道:“你們爺幾個就在這兒說說話吧,我帶著綿綿在後邊也教她點兒事兒。”尤老爹忙起身謝道:“勞煩嶽母大人了。”
郭母問道:“魏氏嫁進來已經快一年了吧?”為綿說道:“快了,就差幾天。”畢竟現代有結婚紀念日,所以,為綿把這類日子單獨日子記得挺清楚的。郭母說道:“你娘嫁過去的時候,沒滿半年就有了你。現在姑爺都快三十了,你後娘還沒消息,再加上你爹又升了官。以後不準兒,也跟其他那些當官的一樣納幾房小妾。你娘沒留下個哥兒,你早晚也是要嫁出去的,隻要不是那尋思不開的,就憑你是元配留下的孩子,也沒人薄待了你,你可別攪和進你爹後院裏這些事兒去。至於管家的事兒,能交給你後娘,就交給你後娘,省得她在外邊走動時說你的壞話,壞了你的名聲。啊!”為綿聽了郭母這番話,哪裏不知道這都是為自己好,忍不住想起去了的郭氏,哭出聲來,哽咽的喊:“媽媽”。郭母聽了,心裏也難受,眼中淚花閃動,說道:“都怪你那沒良心的媽,但凡她為咱們祖孫倆想想,也不至於早早的沒了,讓你這沒娘的孩子在尤家這般用心思,哭著啊。也讓我白發人送黑發人啊!”說著說著,郭母就跟為綿抱頭痛哭。
為綿哭了一會兒,心裏痛快了,勸道:“都怪我,惹得外婆哭了。人都是生老病死。媽媽早早的去了,或許命裏就是如此吧。咱們還得努力活下去。想必媽媽也不願咱們因她去了而一直悲傷。再說,若咱們不好好的,將來世上也沒人再知道世上曾經有過媽媽這個人了。”郭母聽了,心思也從去了的女兒身上轉了回來,想到兩個兒子和麵前的外孫女,眼中的淚水慢慢退去。為綿也把自己心裏存著的想法問了出來:“外婆,我想從族裏過繼個哥兒在娘名下,你看可行嗎?”郭母聽了外孫的想法嚇了一跳,“好好的,你怎麽想起給你娘過繼個兒子了,是你後娘苛刻你了,還是有人傳瞎話了?好好的,你怎麽冒出這個想法了?”為綿當然不能說,我是因為林黛玉家幾世單傳,林黛玉死後,連個清明給林如海和賈敏掃墓的都沒有想出來的。尤家以後出生的孩子,都算魏氏養的,朝廷有恩封的話,也會封魏氏,而不是郭氏。將來出現個跟林如海祖宗一樣的分宗事,要是帶走了魏氏的牌位,忘了媽媽的也不是沒有可能。曆史上有多少女人,明明是元配,卻沒有留下任何的信息,甚至連元配的位置都沒能留住。在很多人的眼裏,丈夫的元配妻子是另一個女人。不管郭氏有沒有能力養下個這般的孝子賢孫,但自己必須能讓一個人、一個宗族永遠的不能忘卻媽媽。為綿說道:“沒人跟我說,我隻是想著爹爹將來的孩子無論嫡庶,都算魏氏養的,我早晚也是別人家的人,即使能記著媽媽,也不過兩代人。我想有個一支至少每年祭祀時能念起媽媽的人。”郭母聽了,不住的念叨:“好孩子!好孩子!不枉你娘在時萬般疼你。你有這個心思就好,你家裏還有你後娘在呢,再說你爹又不老,將來未必沒有孩子,你爹未必同意。”為綿說道:“我會讓我爹同意的,我先在族裏看看,最好是品行好的年歲小的,又沒牽掛的,這樣也好念著媽媽。一時半會兒也不好找。等魏氏生下嫡子來,我就接過來,放在我娘名下,排成嫡次子。這樣我爹將來有什麽,我親弟占大份,想來我爹不會不同意的。”
郭母聽了,想著也沒什麽大的出處,大姑爺應該會同意,心裏也為女兒高興。畢竟女人就看子嗣和地位。女兒雖然不在了,但姑爺還是給請封了誥命,等綿綿再給女兒過繼個哥兒,就看綿綿,將來的哥兒也差不了,自己女兒也不算白活這一回。
作者有話要說:
一輛馬車行走在鄉村的小道上,尤老爹在車邊上坐著揮著鞭子使著馬。為綿坐在車裏,一是年級慢慢大了,不好再跟小時候一樣拋頭露麵的在外邊坐著無所顧忌;二也沒了車裏沒了那個笑著寵著縱著自己的媽媽了,爹爹也再娶了別人了。這個世上再也不是小時候自己的世界裏隻有爹爹、媽媽的小綿綿了。自己長大了,世界大了,雖然爹爹還像以前一樣疼愛自己,自己也知道,但家裏沒了媽媽,爹爹還是一樣的娶了別人,升了官,將來也還會有別的孩子。媽媽卻隻有自己這一個,自己怎麽能忍心,把自己對媽媽的一片心意放在別人身上呢,別人未必缺少一個自己,媽媽卻隻有自己一個孩子。我還會一如既往的敬愛爹爹,愛尤家,但媽媽我也會深深的記著。
“大姑爺帶著表小姐來了。”郭母眉開眼笑道:“好,快開門叫大爺和二爺去迎迎。”等下人下去了。郭母跟郭父說道:“我就說尤姑爺不是那沒情義的,咱們姑娘好歹也跟他過了幾年日子,又生了為綿。即使他再娶了,也不會忘了咱們家。”郭父雖沒說話,但看著額頭舒展,麵上柔和,心裏也是對老妻的話讚同的。
“小婿給嶽父大人、嶽母大人請安!”說著,尤老爹給兩位磕了個頭。郭父麵上帶出一絲滿意,畢竟尤老爹已經是六品官了,自己是個白身,說好聽點兒是個教書先生罷了,再加上自己女兒已經沒了,女婿還能對自己恭恭敬敬,也不算失了情義。吩咐兩個兒子,“趕緊扶你們起來。”郭平和郭安一左一右扶起尤老爹。為綿又上前見過郭父、郭母和兩個舅舅。行完禮,郭母說道:“你們爺幾個就在這兒說說話吧,我帶著綿綿在後邊也教她點兒事兒。”尤老爹忙起身謝道:“勞煩嶽母大人了。”
郭母問道:“魏氏嫁進來已經快一年了吧?”為綿說道:“快了,就差幾天。”畢竟現代有結婚紀念日,所以,為綿把這類日子單獨日子記得挺清楚的。郭母說道:“你娘嫁過去的時候,沒滿半年就有了你。現在姑爺都快三十了,你後娘還沒消息,再加上你爹又升了官。以後不準兒,也跟其他那些當官的一樣納幾房小妾。你娘沒留下個哥兒,你早晚也是要嫁出去的,隻要不是那尋思不開的,就憑你是元配留下的孩子,也沒人薄待了你,你可別攪和進你爹後院裏這些事兒去。至於管家的事兒,能交給你後娘,就交給你後娘,省得她在外邊走動時說你的壞話,壞了你的名聲。啊!”為綿聽了郭母這番話,哪裏不知道這都是為自己好,忍不住想起去了的郭氏,哭出聲來,哽咽的喊:“媽媽”。郭母聽了,心裏也難受,眼中淚花閃動,說道:“都怪你那沒良心的媽,但凡她為咱們祖孫倆想想,也不至於早早的沒了,讓你這沒娘的孩子在尤家這般用心思,哭著啊。也讓我白發人送黑發人啊!”說著說著,郭母就跟為綿抱頭痛哭。
為綿哭了一會兒,心裏痛快了,勸道:“都怪我,惹得外婆哭了。人都是生老病死。媽媽早早的去了,或許命裏就是如此吧。咱們還得努力活下去。想必媽媽也不願咱們因她去了而一直悲傷。再說,若咱們不好好的,將來世上也沒人再知道世上曾經有過媽媽這個人了。”郭母聽了,心思也從去了的女兒身上轉了回來,想到兩個兒子和麵前的外孫女,眼中的淚水慢慢退去。為綿也把自己心裏存著的想法問了出來:“外婆,我想從族裏過繼個哥兒在娘名下,你看可行嗎?”郭母聽了外孫的想法嚇了一跳,“好好的,你怎麽想起給你娘過繼個兒子了,是你後娘苛刻你了,還是有人傳瞎話了?好好的,你怎麽冒出這個想法了?”為綿當然不能說,我是因為林黛玉家幾世單傳,林黛玉死後,連個清明給林如海和賈敏掃墓的都沒有想出來的。尤家以後出生的孩子,都算魏氏養的,朝廷有恩封的話,也會封魏氏,而不是郭氏。將來出現個跟林如海祖宗一樣的分宗事,要是帶走了魏氏的牌位,忘了媽媽的也不是沒有可能。曆史上有多少女人,明明是元配,卻沒有留下任何的信息,甚至連元配的位置都沒能留住。在很多人的眼裏,丈夫的元配妻子是另一個女人。不管郭氏有沒有能力養下個這般的孝子賢孫,但自己必須能讓一個人、一個宗族永遠的不能忘卻媽媽。為綿說道:“沒人跟我說,我隻是想著爹爹將來的孩子無論嫡庶,都算魏氏養的,我早晚也是別人家的人,即使能記著媽媽,也不過兩代人。我想有個一支至少每年祭祀時能念起媽媽的人。”郭母聽了,不住的念叨:“好孩子!好孩子!不枉你娘在時萬般疼你。你有這個心思就好,你家裏還有你後娘在呢,再說你爹又不老,將來未必沒有孩子,你爹未必同意。”為綿說道:“我會讓我爹同意的,我先在族裏看看,最好是品行好的年歲小的,又沒牽掛的,這樣也好念著媽媽。一時半會兒也不好找。等魏氏生下嫡子來,我就接過來,放在我娘名下,排成嫡次子。這樣我爹將來有什麽,我親弟占大份,想來我爹不會不同意的。”
郭母聽了,想著也沒什麽大的出處,大姑爺應該會同意,心裏也為女兒高興。畢竟女人就看子嗣和地位。女兒雖然不在了,但姑爺還是給請封了誥命,等綿綿再給女兒過繼個哥兒,就看綿綿,將來的哥兒也差不了,自己女兒也不算白活這一回。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