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自謀生計(總089節)
從赤手空拳到億萬富豪修改版 作者:綠城一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十一章自謀生計
一九八二年,深冬。(
南疆市和平菜市賣肉行十一號的位置,是一個年輕女人經營的豬肉類攤檔。在兩米長、一米寬的案台上,擺放著許多被切成條狀或塊狀的新鮮豬肉。
這位女攤主是一名個體戶,名叫陳素英。她二十八、九歲,相貌極為普通,有著一張圓圓的大臉,梳著一頭齊耳短,額前剪得平整的劉海直罩到眉毛處。她個子不高,肥胖使她的身材顯得臃腫。每逢擺攤做生意時,她總是紮著一件烏黑亮、油漬斑斑的圍裙。也許是平時裏不太注重打扮和皮膚保養,穿著也不太講究,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大了許多。
個體戶,是當年改革開放初期出現的一個新名詞。它是指除農戶外,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個人所有,以個體勞動為基礎,勞動成果歸勞動者個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種經營單位。提起個體戶的出現,可以回溯到1978年。當時,國家領導人***提出了要搞改革開放,從而使我國進入了一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新時期。198o年,國家開始進行經濟體製改革,浙江溫州被列為全國第一個試點城市。據有關史料記載,中國第一個領證的個體戶就出自溫州,她是一位名叫章華妹的女青年。開業日期為:1979年11月3o日。溫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為章華妹核準頒的營業執照為工商證字第1o1o1號,其生產經營範圍為小百貨,注冊資金為15o元,領證時間為198o年12月11日。此後,人們若想經商做生意,隻要向工商部門提出書麵申請,然後領取一本個體營業執照,便可以大大方方地擺攤做買賣了。1981年7月7日,國務院布《關於城鎮非農戶個體經濟若幹政策性規定》,該文件指出,個體經濟是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必要補充,對個體經濟進行任何歧視、亂加幹涉或者采取消極態度,都是不利於社會主義經濟展的,都是錯誤的。該文件還特別指出:個體戶也是勞動者。這是次為個體戶正名。到1981年底,全國城鎮個體工商戶展到185萬戶以上,從業人員過227萬人。
“買肉嗎?來來來,看一看啊,我的豬肉都是新鮮的,”陳素英隻要看到有顧客走過她的攤檔前,便立馬露出一副討巧的笑臉,殷勤地主動向對方打招呼,招攬生意地吆喝道:“買點吧,想要多少?我便宜一些賣給你了。”
陳素英的丈夫畢勝利,也是一位個體戶。他在七星路的街口處租賃了一個小鋪麵,經營自行車修理。夫妻倆有一個半歲大的兒子,名叫畢小寶。兩口子因為忙於生計,家裏聘請了一個十四、五歲的女孩做保姆,負責幫照看他們的兒子。小保姆名叫阿秀,來自百色地區的農村,人長得清秀可人。她雖沒有多少文化,但心地善良,手腳勤快,能吃苦耐勞。為此,夫妻倆對她倒是挺滿意的。
每天早上,阿秀總會身背畢小寶,跟著陳素英來到和平菜市,為女主人幫忙或看攤。到了該給兒子喂奶的時間,陳素英就會利索地脫去胸前的圍裙,從小保姆後背上抱過兒子,拉開前襟裸露出半邊*房,坐在攤檔後麵的木椅子上,毫無顧忌地給孩子喂奶。每當這時候,她總是喜歡低垂著頭,用充滿母愛的目光,默默地端詳著兒子用小嘴“叭噠叭噠”地吸吮奶頭的可愛模樣。於是,她的臉上便浮現出一種滿足的笑容。
當時,在菜市場裏為數不多的個體商販中,陳素英是一個眾人皆知的人物,大家給她取了一個綽號叫“肥婆”,聽起來雖然不太雅,不過相當形象。她不僅口齒伶俐,而且是一個大嗓門,平日裏對看到或聽到的事情總是忍不住要一通議論,不僅大呼小叫,而且有聲有色。有時候,她還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與隔壁的攤主爭吵起來。她總是擺出一副不服輸的樣子,說話就像放機關槍一樣,之後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都說了些什麽得罪人的話。不過,每當她轉過身來招呼自己攤前顧客的時候,便立馬換上滿麵笑容,變得態度熱情起來。市場裏那些同行或熟人都不得不承認,“肥婆”雖然長得不太好看,但她是一個能吃苦耐勞的女人,並且也很會做生意,因為她那案台上的豬肉比誰都賣得快、賣得多。
陳素英雖然精明能幹,但也有耍奸滑、愛占小便宜的缺點。在她的豬肉攤上,經常會有一些剛買走豬肉的顧客又回頭找來,一肚子火氣地指責她短斤少兩,甚至說她是昧良心的奸商販子。而隔三差五,也會有群眾前往工商所告狀,對她在秤頭上玩花招的違章經濟行為進行揭或投訴。而管理和平菜市場的工商幹部何秋霖,雖然剛參加工作不久,但對陳素英已經知人熟麵,還沒少跟她打交道呢。
當時,南疆市農貿市場的經營秩序比較混亂,個體商販短斤少兩、克扣秤頭的現象司空見慣。一些個體商販經常使用的那些杆秤確實有問題。他們當著顧客的麵,竟也能把八、九兩的東西稱成足斤的份量,因而人們謂之“八兩秤”、“九兩秤”。經過多次上當受騙後,人們普遍對個體商販失去了最起碼的信任。那個時候,個體戶本來在人們眼中就不算是“正經人”,它幾乎成了待業青年、勞改釋放犯等社會閑散人員的代名詞。為此,造成菜市場出現了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許多家庭主婦每天來市場買菜時,都會自帶一把小巧玲瓏的彈簧秤,買完東西後,把它拿出來複秤一下。買主和賣主的這種隔閡關係,進而也導致了整個社會嚴厲打擊投機倒把、懲治不法商販,而且其主要對象直指個體商販。
一九八二年,深冬。(
南疆市和平菜市賣肉行十一號的位置,是一個年輕女人經營的豬肉類攤檔。在兩米長、一米寬的案台上,擺放著許多被切成條狀或塊狀的新鮮豬肉。
這位女攤主是一名個體戶,名叫陳素英。她二十八、九歲,相貌極為普通,有著一張圓圓的大臉,梳著一頭齊耳短,額前剪得平整的劉海直罩到眉毛處。她個子不高,肥胖使她的身材顯得臃腫。每逢擺攤做生意時,她總是紮著一件烏黑亮、油漬斑斑的圍裙。也許是平時裏不太注重打扮和皮膚保養,穿著也不太講究,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大了許多。
個體戶,是當年改革開放初期出現的一個新名詞。它是指除農戶外,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個人所有,以個體勞動為基礎,勞動成果歸勞動者個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種經營單位。提起個體戶的出現,可以回溯到1978年。當時,國家領導人***提出了要搞改革開放,從而使我國進入了一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新時期。198o年,國家開始進行經濟體製改革,浙江溫州被列為全國第一個試點城市。據有關史料記載,中國第一個領證的個體戶就出自溫州,她是一位名叫章華妹的女青年。開業日期為:1979年11月3o日。溫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為章華妹核準頒的營業執照為工商證字第1o1o1號,其生產經營範圍為小百貨,注冊資金為15o元,領證時間為198o年12月11日。此後,人們若想經商做生意,隻要向工商部門提出書麵申請,然後領取一本個體營業執照,便可以大大方方地擺攤做買賣了。1981年7月7日,國務院布《關於城鎮非農戶個體經濟若幹政策性規定》,該文件指出,個體經濟是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必要補充,對個體經濟進行任何歧視、亂加幹涉或者采取消極態度,都是不利於社會主義經濟展的,都是錯誤的。該文件還特別指出:個體戶也是勞動者。這是次為個體戶正名。到1981年底,全國城鎮個體工商戶展到185萬戶以上,從業人員過227萬人。
“買肉嗎?來來來,看一看啊,我的豬肉都是新鮮的,”陳素英隻要看到有顧客走過她的攤檔前,便立馬露出一副討巧的笑臉,殷勤地主動向對方打招呼,招攬生意地吆喝道:“買點吧,想要多少?我便宜一些賣給你了。”
陳素英的丈夫畢勝利,也是一位個體戶。他在七星路的街口處租賃了一個小鋪麵,經營自行車修理。夫妻倆有一個半歲大的兒子,名叫畢小寶。兩口子因為忙於生計,家裏聘請了一個十四、五歲的女孩做保姆,負責幫照看他們的兒子。小保姆名叫阿秀,來自百色地區的農村,人長得清秀可人。她雖沒有多少文化,但心地善良,手腳勤快,能吃苦耐勞。為此,夫妻倆對她倒是挺滿意的。
每天早上,阿秀總會身背畢小寶,跟著陳素英來到和平菜市,為女主人幫忙或看攤。到了該給兒子喂奶的時間,陳素英就會利索地脫去胸前的圍裙,從小保姆後背上抱過兒子,拉開前襟裸露出半邊*房,坐在攤檔後麵的木椅子上,毫無顧忌地給孩子喂奶。每當這時候,她總是喜歡低垂著頭,用充滿母愛的目光,默默地端詳著兒子用小嘴“叭噠叭噠”地吸吮奶頭的可愛模樣。於是,她的臉上便浮現出一種滿足的笑容。
當時,在菜市場裏為數不多的個體商販中,陳素英是一個眾人皆知的人物,大家給她取了一個綽號叫“肥婆”,聽起來雖然不太雅,不過相當形象。她不僅口齒伶俐,而且是一個大嗓門,平日裏對看到或聽到的事情總是忍不住要一通議論,不僅大呼小叫,而且有聲有色。有時候,她還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與隔壁的攤主爭吵起來。她總是擺出一副不服輸的樣子,說話就像放機關槍一樣,之後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都說了些什麽得罪人的話。不過,每當她轉過身來招呼自己攤前顧客的時候,便立馬換上滿麵笑容,變得態度熱情起來。市場裏那些同行或熟人都不得不承認,“肥婆”雖然長得不太好看,但她是一個能吃苦耐勞的女人,並且也很會做生意,因為她那案台上的豬肉比誰都賣得快、賣得多。
陳素英雖然精明能幹,但也有耍奸滑、愛占小便宜的缺點。在她的豬肉攤上,經常會有一些剛買走豬肉的顧客又回頭找來,一肚子火氣地指責她短斤少兩,甚至說她是昧良心的奸商販子。而隔三差五,也會有群眾前往工商所告狀,對她在秤頭上玩花招的違章經濟行為進行揭或投訴。而管理和平菜市場的工商幹部何秋霖,雖然剛參加工作不久,但對陳素英已經知人熟麵,還沒少跟她打交道呢。
當時,南疆市農貿市場的經營秩序比較混亂,個體商販短斤少兩、克扣秤頭的現象司空見慣。一些個體商販經常使用的那些杆秤確實有問題。他們當著顧客的麵,竟也能把八、九兩的東西稱成足斤的份量,因而人們謂之“八兩秤”、“九兩秤”。經過多次上當受騙後,人們普遍對個體商販失去了最起碼的信任。那個時候,個體戶本來在人們眼中就不算是“正經人”,它幾乎成了待業青年、勞改釋放犯等社會閑散人員的代名詞。為此,造成菜市場出現了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許多家庭主婦每天來市場買菜時,都會自帶一把小巧玲瓏的彈簧秤,買完東西後,把它拿出來複秤一下。買主和賣主的這種隔閡關係,進而也導致了整個社會嚴厲打擊投機倒把、懲治不法商販,而且其主要對象直指個體商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