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點鍾下班,陳凡收拾收拾,便去了盧四爺家。


    剛推開門,就聞到一股濃鬱的土豆燜雞香氣,盧四爺則捧著一本《李先生文集》,讀得津津有味。


    這也是他這個屋子裏明麵上僅有的書。


    見到陳凡過來,他將書合上,便準備去搬桌子。


    陳凡趕緊攔住,“慢點兒誒老爺子,您放著讓我來。”


    都七十多的人了,還瘸著腳,他真擔心磕著碰著出了事兒。


    盧四爺看見他的動作,也就順水推舟不去逞能,嗬嗬笑著回房去放好書。


    等再出來,陳凡已經擺好碗筷,又弄了塊木板當墊子,把砂鍋端過來放好。


    盧四爺從碗櫃裏端出來一盤紅燒魚和一小碟豆腐,嗬嗬笑著說道,“過年啊,可以沒有肉,但是不能沒有魚,取的是‘年年有餘’的好兆頭,這豆腐呢,既有‘素肉’的說法,也意喻做人要清白,所以這兩道菜,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


    陳凡一邊倒酒,一邊問道,“那換成豆腐丸子成不?我那兒沒準備新鮮豆腐。”


    他倒是有個小石磨可以磨豆漿,可是忘了去買鹵鹽,沒有鹵鹽就做不了鹵水,沒有鹵水就點不了豆腐。普通食鹽倒是也可以點豆腐,但是點出來的豆腐太嫩,隻能做湯,他就幹脆沒做。


    聽到他的話,盧四爺哭笑不得,搖搖頭說道,“沒有豆腐,豆腐丸子也成,反正就是取個寓意。”


    隨即又有些感慨,“早些年也有沒豆腐的時候,怎麽辦呢?我就弄了點黃豆,自己煮熟了碾碎做成豆漿,勉強冒充豆腐。後來連黃豆也沒了,就幹脆用白菜梗切片,假裝是豆腐,反正都是白的,也說得過去。”


    他沒說沒魚了怎麽辦,這片地方,什麽都可能沒有,就是不可能沒有魚!


    區別是大魚還是小魚,再怎麽著,釣一條二兩重的小鯽魚,還是沒什麽難度的。


    陳凡聽老爺子講完古,才揭開瓦罐的蓋子。


    一股白氣蒸騰而起,香氣瞬間濃鬱十倍,在屋子裏擴散開來。


    鍋裏油汪汪的土豆、雞塊,和紅色的辣椒醬混在一起,再撒上提前切好的蔥花,引得人垂涎三尺。


    透著濃濃的霧氣,盧四爺臉上笑開了花。


    桌上有魚和豆腐,那是講究,但有肉有酒,更重要的是有人,才是過年!


    也不知道是被霧氣熏到還是怎麽地,盧四爺掏出手絹擦了擦眼睛,隨後端起酒杯,“來,走一個,祝你新年好。”


    陳凡雙手捧著酒盅,放低杯沿碰了一下,嘿嘿笑道,“老爺子新年好。”


    先抿了一小口,陳凡放下酒杯,給盧四爺夾了一塊雞腿肉,“嚐嚐我的手藝。”


    盧四爺拿起筷子吃了一口,等抿著嘴嚼完咽下,才放下筷子豎起大拇指,“比雲湖望江樓的大師傅也不差了。”


    陳凡有點失望,我堂堂五級的廚藝,就隻有一個地級市館子廚師的水準嗎?


    盧四爺可沒看見陳凡的表情,此時他眼神有些渙散,似乎在追憶往昔,“還是三幾年的時候,我去過雲湖,那望江樓就在江邊,是雲湖最好的飯館,連省城不少達官貴人也去那裏吃過,據說大師傅的手藝哪怕拿到省城也是一絕,算一算,有近四十年囉。”


    陳凡也抬眼遙望,近四十年?


    我要是再過四十年,那都進入新世紀了吧。


    這老爺子是橫跨幾個時代啊,而且是風雲迭起,一刻都沒消停過的時代!


    追憶完往昔,盧四爺又跟陳凡聊起了吃的,從傳自春秋的魯菜,到起於兩漢的淮揚菜,從別具一格的川菜,到“食在廣州”的粵菜,老爺子都能講得頭頭是道。


    陳凡在心裏默默念叨,看來這位當年也是個吃貨。


    得到了五級廚藝,並博覽無數網站的陳凡,在侃大山這方麵從來沒輸過,跟老爺子聊得有來有往,“您剛才說‘食在廣州’,可天下有八大菜係,為什麽偏偏是食在廣州呢?”


    盧四爺眼神微動,“這我還真不知道,你知道?”


    陳凡得意洋洋地昂起頭,“那可不,不過這個說來可就話長了。話說早在明清時期,廣州就是商業重鎮,再加上那時候洋鬼子坐船來我們這裏,一般都是先落廣州,然後再去到福建、天津,所以當年的廣州,就吸納了全國和西方的美食。


    等到了清中期,清朝閉關鎖國,隻有廣州的十三行可以對外貿易,這就促進了全國的商人往廣州集中,什麽揚州小炒、金陵名菜、姑蘇風味、四川小吃、京津包點、山西麵食等等等等,都能在廣州找到。


    明末清初的屈大均就說過,嶺南飲食之美,是由於‘天下所有食貨,粵東幾盡有之。粵東所有食貨,天下未必盡有’。‘食在廣州’便由此而來。”


    盧四爺恍然點頭,“屈大均我知道,師從陳邦彥,是嶺南三大家之一,和他的老師一樣,都是抗清義士,一身錚錚鐵骨,晚年亦無懼清廷,撰寫了《皇明四朝成仁錄》,為明末清初的抗清誌士作傳。卻沒想到,這句話還跟他有關係。”


    老爺子瞟了一眼陳凡,心裏也不禁頑心大起,笑道,“正所謂有來有往,我也問你一個問題。”


    陳凡咽下雞塊,擦了擦嘴,“您說。”


    盧四爺笑道,“若須消散瘡毒腫,去參加入荊防風。這句話出自何處?”


    陳凡微微一愣,無奈地說道,“老爺子,您剛剛才把湯頭歌訣給我,現在就考試,也太著急了吧。”


    盧四爺也不禁愣了愣,“喲,伱已經看過啦?”


    陳凡嘿嘿笑道,“不僅看過,還背下來一些,剛好背完‘溫裏劑’。”


    湯頭歌訣共有13篇內容,分別為解表、瀉下、和解、清熱、祛暑、溫裏、表裏雙解、補益、安神、開竅、固澀、理氣、理血。


    剛才盧四爺問的,就是“解表篇”中“扶正解表劑”裏麵的“荊防敗毒散”。


    如果不是陳凡基本屬性中的精神和智力都提升到了9.5,還背不了這麽快。


    不過現在嘛,一個小時的時間,背完一半的內容,輕輕鬆鬆。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在1977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狸貓換銀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狸貓換銀子並收藏穿在1977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