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管家朱福匆匆回府通報,年富踏進院中紫藤樹下時,老遠就見朱閣老半躺在紫藤椅上,搖著蒲扇,正怡然自得的看著書本。老婦人將一碗百合稀粥端放在石桌上,隨即慈藹的招呼年富道,“春末初夏,最易血燥濕熱,這百合蓮藕稀粥生津止渴,對潤肺祛火,大有裨益。”長者賜,不敢辭。年富道謝後,端起碗來大口飲下,入口溫熱柔滑,略有一絲甘甜恰到好處的彌補了百合的苦澀,飲之清新爽口,令人胃口大開。年富喝得起勁,一旁老婦人滿麵含笑,“慢點別嗆著,廚房裏頭還多的是。”朱軾“咳嗯”一聲,朝著老婦人翻去了白眼。
老婦人端著空碗走遠,朱軾放下手中書本,搖著蒲扇道,“說吧,找老夫所謂何事?”年富起身作揖,“學生有一事不明。”朱軾來了興致,“哦?”略一沉吟,笑道,“可是因為那通政司李跋大人?”年富欽佩朱軾老先生的神機妙算,神情間越發尊敬,“正是。”朱軾微微點頭,“此人性烈如火,行事剛正不阿,倒是一位難得的好官。”年富蹙眉,“莫非我年府有對不住這位李大人的地方?”朱軾抬眼瞧了一下年富,見他神情之間並無慍色,朱軾道,“可是今番第一次走馬上任,在那李跋處吃了下馬威?”年富苦笑搖頭,“正是。”
朱軾將手中書本遞於年富,年富先是一愣,隨即伸手接過,“畿輔通誌?”抬頭見朱軾撚須點頭,年富小心翼翼翻看第一頁,年富訝然,著者正是那位李跋李通政使。朱軾笑道,“此人性格雖剛烈,於文藻遣詞之上卻是頗有造詣。”年富鬆了口氣,“如此腹內擁有錦繡文川之人定然不會行那背後撮刀的小人行徑,年富安心矣。”
朱軾聞言一愣,隨即哈哈大笑,“你眼巴巴跑來不會就是擔心那李跋小老兒於你不利吧?”見年富赧顏羞愧,朱軾笑道,“果然是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年富無奈,摸了摸有些發癢的鼻翼,任憑朱軾笑罵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到朱軾笑夠了,年富才又問道,“先生可知我年家與那李跋大人因何生隙?”朱軾撫須想了想,“與那李跋有嫌隙者朝廷之上非你父一人。”年富眉宇一軒,追問道,“還有何人?”朱軾笑答,“還有山西酷吏田文鏡!”年富神情一窒,“田文鏡?!”那可是皇上最為信任的寵臣之一,朱軾點頭,“正是此人。”稍頓片刻,朱軾繼續說道,“至於他與你父之間的嫌隙那都是雍正二年的事了。”
年富沉眉,寧心靜聽,朱軾緩緩仰躺於紫藤椅上,輕搖蒲扇道,“雍正二年,李跋擢任西北軍防巡察使,曾先後三次彈劾你父於西北軍政大權集於一身,且行事專橫跋扈,剛愎自用,庇佑朋黨,徇私舞弊等等十餘款罪行。當時朝野震動,皇上將奏折壓製南書房整整三個月,如今看來還是策妄阿拉布坦那次叛亂救了你年氏一族。之後你父於鎮壓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上行事收斂不少,才未再犯天顏。”年富心頭一凜,恐怕隻那一次,以年羹堯強橫的個性,便從此忌恨上這位李跋大人了。年富正鎖眉沉思,朱軾突然話鋒一轉,“還記得蔡琰其人嗎?”年富渾身一震,抬起頭來見朱軾一雙精目正似笑非笑的望著他。
年富苦笑搖頭,“如何能不記得,隻是許久未有人提及,一下子倒有些措手不及了。”朱軾笑罵,“你倒老實不少。”隨即繼續說道,“蔡琰便是這位李跋大人的同窗好友,又曾是同科同榜出身,自然關係非比尋常。”年富皺眉,“那李跋於翰林間頗有聲望,總不會為了此人因此遷怒於學生吧?”朱軾搖頭,“以他‘真鐵漢’的名頭自然不會。隻是老夫想說的是你可知那蔡琰現下人在何處?”年富一愣,回答道,“京畿大獄之中!”朱軾撚須點頭,“一般貶官懲處、押解還京者在章程典獄上,此案應該早在三年前便已了結封檔,而四川巡撫蔡琰一案卻是一拖再拖,可知這其中微妙?”
年富沉吟良久,回答道,“學生記得先生曾經說過,權謀之術,首在平衡,而平衡之要,重在製衡!”年富說的隱晦,人老成精的朱軾又豈會聽不出年富這是在暗指皇上之所以至今留中蔡琰一案不發,隻因為此人是一柄利劍,一柄直插年氏一族命脈的口舌之劍。有了他,皇上隨時可以以蔡琰之口對年羹堯口誅筆伐,眾口鑠金,所以說皇帝殺人從來不需要理由,隻需要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的借口。而現在借口就握住雍正的手中,什麽時候用,或者不用,那就要看年羹堯在西北的表現了。年富額頭滲出冷汗,帝皇之心術諱莫難測,但也可從側麵看出雍正還是顧惜人才的,隻要一日年羹堯不脫離其掌控,那麽一日他年富都是安全的,且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朱軾心驚於年富於權謀之術超強的領悟能力,與一種似乎與生俱來的危機意識,未免其成為驚弓之鳥誤入歧途,朱軾又道,“情況也並非你想象之中那般危急,蔡琰一案之所以留中不發,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年富疑惑,“什麽原因?”朱軾諱莫如深道,“蔡琰身陷朋黨之亂,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李跋與蔡琰相交過密,在雍正三年也受過一段時間的牢獄之災。所幸李跋為官清廉,抄家一日皇上知其家徒四壁,嫡妻首飾均為銅鐵之質,每日用度竟不及尋常百姓之家。皇上感其清廉,遂官複原職,不久之後平遷通政司通政使一職。從此除了每日值房,回府後閉門謝客,專心著作,於是才有了這本‘畿輔通誌’。”年富暗暗點頭,心中對李跋為人有了更深的認識。如何令此人不絆住自己的腳步,唯有清廉質樸的品性,謙遜有禮的為人,與高雅清貴的氣度,而這些正是年富“與生俱來”的。
從朱軾府上回來已是掌燈時分,問候納蘭氏,聽她嘮叨張使君如何賢惠,腹中孩兒定然像極了年富小的時候,如此這般的粉妝玉蝶,惹人喜愛。張使君陪坐一側,時不時露出初為人母的羞怯與自持。提到蘇姨娘院中的那位潑辣貨,納蘭氏不禁憂心忡忡,提點年富常去年熙院中坐坐,切莫使兄弟二人之間生分了雲雲,年富一一點頭答應。待納蘭氏回房休息,張使君酣然入睡,年富獨自一人回到書房,靜坐良久,直至背脊一陣酸麻,揮毫寫下,“守寧靜而安歲月,知淡泊以度春秋。”想著明日一早吩咐年祿找來城中匠人將其裝裱,就掛在自己這間竹韻書齋內。
抬頭仰望夜空,月朗星疏,不知不覺已過戌時,年富折身書房內側,輕解羅衫,剛要睡下,隱隱聽聞竹林之外朗朗的讀書聲。年富推門,循聲找去,在後花園假山亭台之側,荷塘長廊之畔看到一抹稚嫩的身影蜷縮於長亭一角,伸長脖子借著幽幽月色輕聲念讀。
隻聽那聲音清脆卻帶著一絲冷意,小臉略顯蒼白,卻有著男女莫辨的清秀。突然警覺生人闖入,那稚嫩身影先是一僵,隨即猶如受驚的雛獸,猛的抬起頭,見是年富慌忙站起身,卻不想因久蹲而腿部麻木,整個人從半米高的欄杆上摔了下來,“悶哼”一聲半天爬不起身。年富嘴角露出一絲笑意,緩緩踱步跟前,居高臨下看著眼前頗為倔強的小東西。第一次在院門外見到這個叫絮兒的孩子時,年富就從這個孩子的眼中看到一如當年他自己兒時般的“不甘寂寞”。
在年富居高臨下的眼神逼視下,趴在地上的絮兒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恥辱與壓力,隻見他握緊拳頭,克製渾身的酸麻疼痛,艱難站起身,在他的膝下與肘部留下了一道觸目驚心的暗紅色血跡。年富緩緩坐下,身旁是白日裏春意盎然的荷塘j□j,在夜晚星光輝映下有著另一番出塵的意境。年富的聲音很輕也很柔和,“可知你剛剛誦讀的那段話出自何篇?”絮兒垂首站立一旁,小臉麵無表情,恭恭敬敬回答道,“‘中庸’‘德行’篇。”
年富點頭,“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你可理解此段話的意思?”絮兒略一思索,字正腔圓道,“管聖人曰,人立於世,必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此乃君子之道重在持重與德修。”年富訝然,隨即淡笑出聲,“這些都是你娘親教的?”絮兒蹙眉搖頭,“娘親所識字不多。”年富好奇,“那這中庸德行一篇又是何人所教?”絮兒麵露躊躇之色。在一個稚嫩孩童的臉上瞧見這樣的神情,年富越發覺得眼前小東西有趣。年富也不催促,隻是望著絮兒。而年幼的絮兒在年富那雙溫柔似水卻又咄咄逼人的眼神注視下,低下桀驁不馴的腦袋,帶著三分委屈與不甘,訥訥道,“是在私塾的牆根底下聽先生講的——”
年富麵色柔和,緩緩站起身,抬手揉了揉絮兒柔軟的頭發,“大伯幫絮兒找位先生吧。”絮兒神情一僵,直愣愣的抬起頭望向年富,從絮兒仰視的角度剛好看到這位自稱“大伯”的男人雋秀卻堅毅的下巴,和一雙深邃似海的眼眸之中泛起的星星點點邪惡的暗芒。隻這一刻在絮兒幼小的心靈裏便有了這樣一個目標:那便是成為像“大伯”一樣的男人:放縱時,可以散發弄舟,漂泊鄉野,亦能怡然自得。從容處,長袖善舞,將天下權謀玩弄於股掌之間,亦不費吹灰之力。
年富眯眼望向荷葉田田深處,自言自語道,“絮兒,如柳似絮,這個名字不好,太過淒切也略顯卑懦。”絮兒埋首胸前,雙目泛紅,掩在袖口之中的一雙小手死死拽成拳。年富似乎沒有看到腳下幼兒此刻極度反常的情緒,而是自顧自道,“既然姓年,就叫年修吧。”
年富再一次伸手揉了揉絮兒的頭頂,隨即打著嗬欠原路走回。直到年富從容淡雅的背影消失在黑暗深處,長長的長亭之中傳來悠揚的吟唱,“管聖人曰,人立於世,必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此乃君子之道重在持重與德修也,切記切記——”絮兒緩緩抬起頭,不知何時淚水滑出眼眶,滴落胸前,“娘親說絮兒不配姓年。。。。。。”
老婦人端著空碗走遠,朱軾放下手中書本,搖著蒲扇道,“說吧,找老夫所謂何事?”年富起身作揖,“學生有一事不明。”朱軾來了興致,“哦?”略一沉吟,笑道,“可是因為那通政司李跋大人?”年富欽佩朱軾老先生的神機妙算,神情間越發尊敬,“正是。”朱軾微微點頭,“此人性烈如火,行事剛正不阿,倒是一位難得的好官。”年富蹙眉,“莫非我年府有對不住這位李大人的地方?”朱軾抬眼瞧了一下年富,見他神情之間並無慍色,朱軾道,“可是今番第一次走馬上任,在那李跋處吃了下馬威?”年富苦笑搖頭,“正是。”
朱軾將手中書本遞於年富,年富先是一愣,隨即伸手接過,“畿輔通誌?”抬頭見朱軾撚須點頭,年富小心翼翼翻看第一頁,年富訝然,著者正是那位李跋李通政使。朱軾笑道,“此人性格雖剛烈,於文藻遣詞之上卻是頗有造詣。”年富鬆了口氣,“如此腹內擁有錦繡文川之人定然不會行那背後撮刀的小人行徑,年富安心矣。”
朱軾聞言一愣,隨即哈哈大笑,“你眼巴巴跑來不會就是擔心那李跋小老兒於你不利吧?”見年富赧顏羞愧,朱軾笑道,“果然是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年富無奈,摸了摸有些發癢的鼻翼,任憑朱軾笑罵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到朱軾笑夠了,年富才又問道,“先生可知我年家與那李跋大人因何生隙?”朱軾撫須想了想,“與那李跋有嫌隙者朝廷之上非你父一人。”年富眉宇一軒,追問道,“還有何人?”朱軾笑答,“還有山西酷吏田文鏡!”年富神情一窒,“田文鏡?!”那可是皇上最為信任的寵臣之一,朱軾點頭,“正是此人。”稍頓片刻,朱軾繼續說道,“至於他與你父之間的嫌隙那都是雍正二年的事了。”
年富沉眉,寧心靜聽,朱軾緩緩仰躺於紫藤椅上,輕搖蒲扇道,“雍正二年,李跋擢任西北軍防巡察使,曾先後三次彈劾你父於西北軍政大權集於一身,且行事專橫跋扈,剛愎自用,庇佑朋黨,徇私舞弊等等十餘款罪行。當時朝野震動,皇上將奏折壓製南書房整整三個月,如今看來還是策妄阿拉布坦那次叛亂救了你年氏一族。之後你父於鎮壓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上行事收斂不少,才未再犯天顏。”年富心頭一凜,恐怕隻那一次,以年羹堯強橫的個性,便從此忌恨上這位李跋大人了。年富正鎖眉沉思,朱軾突然話鋒一轉,“還記得蔡琰其人嗎?”年富渾身一震,抬起頭來見朱軾一雙精目正似笑非笑的望著他。
年富苦笑搖頭,“如何能不記得,隻是許久未有人提及,一下子倒有些措手不及了。”朱軾笑罵,“你倒老實不少。”隨即繼續說道,“蔡琰便是這位李跋大人的同窗好友,又曾是同科同榜出身,自然關係非比尋常。”年富皺眉,“那李跋於翰林間頗有聲望,總不會為了此人因此遷怒於學生吧?”朱軾搖頭,“以他‘真鐵漢’的名頭自然不會。隻是老夫想說的是你可知那蔡琰現下人在何處?”年富一愣,回答道,“京畿大獄之中!”朱軾撚須點頭,“一般貶官懲處、押解還京者在章程典獄上,此案應該早在三年前便已了結封檔,而四川巡撫蔡琰一案卻是一拖再拖,可知這其中微妙?”
年富沉吟良久,回答道,“學生記得先生曾經說過,權謀之術,首在平衡,而平衡之要,重在製衡!”年富說的隱晦,人老成精的朱軾又豈會聽不出年富這是在暗指皇上之所以至今留中蔡琰一案不發,隻因為此人是一柄利劍,一柄直插年氏一族命脈的口舌之劍。有了他,皇上隨時可以以蔡琰之口對年羹堯口誅筆伐,眾口鑠金,所以說皇帝殺人從來不需要理由,隻需要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的借口。而現在借口就握住雍正的手中,什麽時候用,或者不用,那就要看年羹堯在西北的表現了。年富額頭滲出冷汗,帝皇之心術諱莫難測,但也可從側麵看出雍正還是顧惜人才的,隻要一日年羹堯不脫離其掌控,那麽一日他年富都是安全的,且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朱軾心驚於年富於權謀之術超強的領悟能力,與一種似乎與生俱來的危機意識,未免其成為驚弓之鳥誤入歧途,朱軾又道,“情況也並非你想象之中那般危急,蔡琰一案之所以留中不發,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年富疑惑,“什麽原因?”朱軾諱莫如深道,“蔡琰身陷朋黨之亂,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李跋與蔡琰相交過密,在雍正三年也受過一段時間的牢獄之災。所幸李跋為官清廉,抄家一日皇上知其家徒四壁,嫡妻首飾均為銅鐵之質,每日用度竟不及尋常百姓之家。皇上感其清廉,遂官複原職,不久之後平遷通政司通政使一職。從此除了每日值房,回府後閉門謝客,專心著作,於是才有了這本‘畿輔通誌’。”年富暗暗點頭,心中對李跋為人有了更深的認識。如何令此人不絆住自己的腳步,唯有清廉質樸的品性,謙遜有禮的為人,與高雅清貴的氣度,而這些正是年富“與生俱來”的。
從朱軾府上回來已是掌燈時分,問候納蘭氏,聽她嘮叨張使君如何賢惠,腹中孩兒定然像極了年富小的時候,如此這般的粉妝玉蝶,惹人喜愛。張使君陪坐一側,時不時露出初為人母的羞怯與自持。提到蘇姨娘院中的那位潑辣貨,納蘭氏不禁憂心忡忡,提點年富常去年熙院中坐坐,切莫使兄弟二人之間生分了雲雲,年富一一點頭答應。待納蘭氏回房休息,張使君酣然入睡,年富獨自一人回到書房,靜坐良久,直至背脊一陣酸麻,揮毫寫下,“守寧靜而安歲月,知淡泊以度春秋。”想著明日一早吩咐年祿找來城中匠人將其裝裱,就掛在自己這間竹韻書齋內。
抬頭仰望夜空,月朗星疏,不知不覺已過戌時,年富折身書房內側,輕解羅衫,剛要睡下,隱隱聽聞竹林之外朗朗的讀書聲。年富推門,循聲找去,在後花園假山亭台之側,荷塘長廊之畔看到一抹稚嫩的身影蜷縮於長亭一角,伸長脖子借著幽幽月色輕聲念讀。
隻聽那聲音清脆卻帶著一絲冷意,小臉略顯蒼白,卻有著男女莫辨的清秀。突然警覺生人闖入,那稚嫩身影先是一僵,隨即猶如受驚的雛獸,猛的抬起頭,見是年富慌忙站起身,卻不想因久蹲而腿部麻木,整個人從半米高的欄杆上摔了下來,“悶哼”一聲半天爬不起身。年富嘴角露出一絲笑意,緩緩踱步跟前,居高臨下看著眼前頗為倔強的小東西。第一次在院門外見到這個叫絮兒的孩子時,年富就從這個孩子的眼中看到一如當年他自己兒時般的“不甘寂寞”。
在年富居高臨下的眼神逼視下,趴在地上的絮兒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恥辱與壓力,隻見他握緊拳頭,克製渾身的酸麻疼痛,艱難站起身,在他的膝下與肘部留下了一道觸目驚心的暗紅色血跡。年富緩緩坐下,身旁是白日裏春意盎然的荷塘j□j,在夜晚星光輝映下有著另一番出塵的意境。年富的聲音很輕也很柔和,“可知你剛剛誦讀的那段話出自何篇?”絮兒垂首站立一旁,小臉麵無表情,恭恭敬敬回答道,“‘中庸’‘德行’篇。”
年富點頭,“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你可理解此段話的意思?”絮兒略一思索,字正腔圓道,“管聖人曰,人立於世,必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此乃君子之道重在持重與德修。”年富訝然,隨即淡笑出聲,“這些都是你娘親教的?”絮兒蹙眉搖頭,“娘親所識字不多。”年富好奇,“那這中庸德行一篇又是何人所教?”絮兒麵露躊躇之色。在一個稚嫩孩童的臉上瞧見這樣的神情,年富越發覺得眼前小東西有趣。年富也不催促,隻是望著絮兒。而年幼的絮兒在年富那雙溫柔似水卻又咄咄逼人的眼神注視下,低下桀驁不馴的腦袋,帶著三分委屈與不甘,訥訥道,“是在私塾的牆根底下聽先生講的——”
年富麵色柔和,緩緩站起身,抬手揉了揉絮兒柔軟的頭發,“大伯幫絮兒找位先生吧。”絮兒神情一僵,直愣愣的抬起頭望向年富,從絮兒仰視的角度剛好看到這位自稱“大伯”的男人雋秀卻堅毅的下巴,和一雙深邃似海的眼眸之中泛起的星星點點邪惡的暗芒。隻這一刻在絮兒幼小的心靈裏便有了這樣一個目標:那便是成為像“大伯”一樣的男人:放縱時,可以散發弄舟,漂泊鄉野,亦能怡然自得。從容處,長袖善舞,將天下權謀玩弄於股掌之間,亦不費吹灰之力。
年富眯眼望向荷葉田田深處,自言自語道,“絮兒,如柳似絮,這個名字不好,太過淒切也略顯卑懦。”絮兒埋首胸前,雙目泛紅,掩在袖口之中的一雙小手死死拽成拳。年富似乎沒有看到腳下幼兒此刻極度反常的情緒,而是自顧自道,“既然姓年,就叫年修吧。”
年富再一次伸手揉了揉絮兒的頭頂,隨即打著嗬欠原路走回。直到年富從容淡雅的背影消失在黑暗深處,長長的長亭之中傳來悠揚的吟唱,“管聖人曰,人立於世,必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此乃君子之道重在持重與德修也,切記切記——”絮兒緩緩抬起頭,不知何時淚水滑出眼眶,滴落胸前,“娘親說絮兒不配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