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於『禦宅與昭和世代(注1)之死』的書。


    最初會談到這個題目,差不多是在兩年前左右,發生在某個活動中的事。那個活動的標題是『otakuisdead』,也就是『禦宅已死』。這就發生在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東京新宿一個名叫『loft/plusone』的會場中所舉辦的一場座談會。


    我自稱『宅王之王』,對於世間和傳播媒體來說,就像是禦宅的代表人物。我也寫過許多如《宅學入門》、《東大宅學講座》、《禦宅論》……等關於禦宅的著作,還在東大開了以禦宅為主題的課程。此外還到麻省理工學院等海外地區進行演講及開課,還曾經被《世代》雜誌及《parismatch》等雜誌稱為是『禦宅的代表』。


    而我宅王之王卻自己宣稱『禦宅已死』。我這番宣言引起相當大的衝擊,也掀起讚成及反對雙方的大辯論。


    但是,如果隻是談這個話題,那就與正在閱讀這篇前言的各位讀者沒啥關係了嘛。就算在禦宅業界引起多大的騷動,或者在網路或部落格的世界掀起多大的辯論也好,這都和一般社會沒有關係啊——也許有人會這麽想吧。


    但是,死掉的並不隻有禦宅而已。禦宅之所以能夠存在,『高度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這兩個條件的並存是不可或缺的。我認為禦宅是產生自『昭和後期型』的國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名為日本的這個國家。而所謂的『禦宅已死』,也就是說這個『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兩個條件都已經喪失了。


    說『喪失了』這種話可能感覺否定的語氣太強了,但是日本人已經超越了消費和勤勉的階段,進入下一個未知的階段了。


    也就是說,『昭和時代已經死了。』


    我們到底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件事情了呢?


    日本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或社會係統,絕大部分都是建構在『國民們都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這個大前提上的。


    也就是指會努力工作,努力存錢,瘋狂搶購新產品及奢侈品,老年以後靠老人年金或退休金來過日子的這群人們。


    曾經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離婚率極低的國家』,曾經小孩子們都是從升學考試戰爭中活下來的戰士,曾經是被挪揄為整齊劃一化的總中流社會(注2)。


    這樣的日本已經不存在了。並不是係統改變了,而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現在都已經變得一點都不像『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


    有些人會說『最近的年輕人都好恐怖』、『搞不懂他們在想啥』……等,莫名其妙。我們真正搞不懂、無法理解的,正式『最近的我自己』!既然已經不再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那我自己到底變成什麽了?


    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開始認為『誰努力誰吃虧』了?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開始被教導『一直被迫當個孩子是最幸福的』的?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要擺出『能保護自己的隻有自己』的架勢來了?


    昭和時代已經死了,即將進入下一個階段了,為何都沒人告訴我們這件事呢?


    這本書是將活動中所講的內容再大幅加筆及訂正之後而寫成的。然而畢竟原本是『講給禦宅聽的演講』,所以內容難免會出現許多很冷僻的用語或例句。但是請注意,雖然說本書是這種以『禦宅內部』為主的議題來進行的,但請絕不要以為是『與我無關』的事。


    我認為像是『昭和時代之死』、『日本的變化』之類的問題,是太過巨大而難以討論的。就單一個人的認知力來說,是無法搞懂這類『過於巨大問題的定義』的。為了容易接受並理解,隻好將許許多多的事項單純化、模型化,然而將問題過於單純化,就會變成隻是反複地說些『從前真好』啦、『最近的年輕人真是令人絕望』……等無意義的廢話。


    對吧?所以我還是想拿一個大小比較容易掌握的題目為軸心,討論也比較容易進行下去。像『日本人論』這種題目一看就覺得問題太過於巨大不可能搞懂,但若是從『禦宅論』這種比較個人且卑微的小問題來切入的話,就可以不必講得太抽象或太過於說教了,對吧?基於這種想法,我就寫了這本書。


    禦宅已死,昭和時代也已經死了,然而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得活下去才行。


    我想,一開始會從『禦宅已經變了』講起,接著會講到『讓禦宅誕生的土壤——日本的變化』最後則會講到『活在日本的禦宅與非宅——也就是我們日本人今後該如何活下去才好?』就這樣一麵勉勉強強地擴大視野,一麵進行論述吧!


    不,先別急著把話說完。


    首先,就從我最近的個人體驗裏,一些稍稍不對勁的事開始說起吧。


    編注1『昭和世代』泛指生於昭和年間(一九二六~一九八八年)的日本人,二戰結束的戰後嬰兒世代也屬於昭和世代


    2『總中流社會』的概念是開始於一九六〇年代的日本國民意識,當時終身雇傭製度盛行,有九成日本人自認為中產階級,並發展出『消費是美德』的習慣,此觀念在『泡沫經濟』之後的日本依然盛行。


    這是一本關於『禦宅與昭和世代(注1)之死』的書。


    最初會談到這個題目,差不多是在兩年前左右,發生在某個活動中的事。那個活動的標題是『otakuisdead』,也就是『禦宅已死』。這就發生在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東京新宿一個名叫『loft/plusone』的會場中所舉辦的一場座談會。


    我自稱『宅王之王』,對於世間和傳播媒體來說,就像是禦宅的代表人物。我也寫過許多如《宅學入門》、《東大宅學講座》、《禦宅論》……等關於禦宅的著作,還在東大開了以禦宅為主題的課程。此外還到麻省理工學院等海外地區進行演講及開課,還曾經被《世代》雜誌及《parismatch》等雜誌稱為是『禦宅的代表』。


    而我宅王之王卻自己宣稱『禦宅已死』。我這番宣言引起相當大的衝擊,也掀起讚成及反對雙方的大辯論。


    但是,如果隻是談這個話題,那就與正在閱讀這篇前言的各位讀者沒啥關係了嘛。就算在禦宅業界引起多大的騷動,或者在網路或部落格的世界掀起多大的辯論也好,這都和一般社會沒有關係啊——也許有人會這麽想吧。


    但是,死掉的並不隻有禦宅而已。禦宅之所以能夠存在,『高度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這兩個條件的並存是不可或缺的。我認為禦宅是產生自『昭和後期型』的國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名為日本的這個國家。而所謂的『禦宅已死』,也就是說這個『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兩個條件都已經喪失了。


    說『喪失了』這種話可能感覺否定的語氣太強了,但是日本人已經超越了消費和勤勉的階段,進入下一個未知的階段了。


    也就是說,『昭和時代已經死了。』


    我們到底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件事情了呢?


    日本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或社會係統,絕大部分都是建構在『國民們都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這個大前提上的。


    也就是指會努力工作,努力存錢,瘋狂搶購新產品及奢侈品,老年以後靠老人年金或退休金來過日子的這群人們。


    曾經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離婚率極低的國家』,曾經小孩子們都是從升學考試戰爭中活下來的戰士,曾經是被挪揄為整齊劃一化的總中流社會(注2)。


    這樣的日本已經不存在了。並不是係統改變了,而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現在都已經變得一點都不像『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


    有些人會說『最近的年輕人都好恐怖』、『搞不懂他們在想啥』……等,莫名其妙。我們真正搞不懂、無法理解的,正式『最近的我自己』!既然已經不再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那我自己到底變成什麽了?


    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開始認為『誰努力誰吃虧』了?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開始被教導『一直被迫當個孩子是最幸福的』的?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要擺出『能保護自己的隻有自己』的架勢來了?


    昭和時代已經死了,即將進入下一個階段了,為何都沒人告訴我們這件事呢?


    這本書是將活動中所講的內容再大幅加筆及訂正之後而寫成的。然而畢竟原本是『講給禦宅聽的演講』,所以內容難免會出現許多很冷僻的用語或例句。但是請注意,雖然說本書是這種以『禦宅內部』為主的議題來進行的,但請絕不要以為是『與我無關』的事。


    我認為像是『昭和時代之死』、『日本的變化』之類的問題,是太過巨大而難以討論的。就單一個人的認知力來說,是無法搞懂這類『過於巨大問題的定義』的。為了容易接受並理解,隻好將許許多多的事項單純化、模型化,然而將問題過於單純化,就會變成隻是反複地說些『從前真好』啦、『最近的年輕人真是令人絕望』……等無意義的廢話。


    對吧?所以我還是想拿一個大小比較容易掌握的題目為軸心,討論也比較容易進行下去。像『日本人論』這種題目一看就覺得問題太過於巨大不可能搞懂,但若是從『禦宅論』這種比較個人且卑微的小問題來切入的話,就可以不必講得太抽象或太過於說教了,對吧?基於這種想法,我就寫了這本書。


    禦宅已死,昭和時代也已經死了,然而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得活下去才行。


    我想,一開始會從『禦宅已經變了』講起,接著會講到『讓禦宅誕生的土壤——日本的變化』最後則會講到『活在日本的禦宅與非宅——也就是我們日本人今後該如何活下去才好?』就這樣一麵勉勉強強地擴大視野,一麵進行論述吧!


    不,先別急著把話說完。


    首先,就從我最近的個人體驗裏,一些稍稍不對勁的事開始說起吧。


    編注1『昭和世代』泛指生於昭和年間(一九二六~一九八八年)的日本人,二戰結束的戰後嬰兒世代也屬於昭和世代


    2『總中流社會』的概念是開始於一九六〇年代的日本國民意識,當時終身雇傭製度盛行,有九成日本人自認為中產階級,並發展出『消費是美德』的習慣,此觀念在『泡沫經濟』之後的日本依然盛行。


    這是一本關於『禦宅與昭和世代(注1)之死』的書。


    最初會談到這個題目,差不多是在兩年前左右,發生在某個活動中的事。那個活動的標題是『otakuisdead』,也就是『禦宅已死』。這就發生在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東京新宿一個名叫『loft/plusone』的會場中所舉辦的一場座談會。


    我自稱『宅王之王』,對於世間和傳播媒體來說,就像是禦宅的代表人物。我也寫過許多如《宅學入門》、《東大宅學講座》、《禦宅論》……等關於禦宅的著作,還在東大開了以禦宅為主題的課程。此外還到麻省理工學院等海外地區進行演講及開課,還曾經被《世代》雜誌及《parismatch》等雜誌稱為是『禦宅的代表』。


    而我宅王之王卻自己宣稱『禦宅已死』。我這番宣言引起相當大的衝擊,也掀起讚成及反對雙方的大辯論。


    但是,如果隻是談這個話題,那就與正在閱讀這篇前言的各位讀者沒啥關係了嘛。就算在禦宅業界引起多大的騷動,或者在網路或部落格的世界掀起多大的辯論也好,這都和一般社會沒有關係啊——也許有人會這麽想吧。


    但是,死掉的並不隻有禦宅而已。禦宅之所以能夠存在,『高度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這兩個條件的並存是不可或缺的。我認為禦宅是產生自『昭和後期型』的國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名為日本的這個國家。而所謂的『禦宅已死』,也就是說這個『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兩個條件都已經喪失了。


    說『喪失了』這種話可能感覺否定的語氣太強了,但是日本人已經超越了消費和勤勉的階段,進入下一個未知的階段了。


    也就是說,『昭和時代已經死了。』


    我們到底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件事情了呢?


    日本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或社會係統,絕大部分都是建構在『國民們都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這個大前提上的。


    也就是指會努力工作,努力存錢,瘋狂搶購新產品及奢侈品,老年以後靠老人年金或退休金來過日子的這群人們。


    曾經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離婚率極低的國家』,曾經小孩子們都是從升學考試戰爭中活下來的戰士,曾經是被挪揄為整齊劃一化的總中流社會(注2)。


    這樣的日本已經不存在了。並不是係統改變了,而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現在都已經變得一點都不像『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


    有些人會說『最近的年輕人都好恐怖』、『搞不懂他們在想啥』……等,莫名其妙。我們真正搞不懂、無法理解的,正式『最近的我自己』!既然已經不再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那我自己到底變成什麽了?


    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開始認為『誰努力誰吃虧』了?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開始被教導『一直被迫當個孩子是最幸福的』的?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要擺出『能保護自己的隻有自己』的架勢來了?


    昭和時代已經死了,即將進入下一個階段了,為何都沒人告訴我們這件事呢?


    這本書是將活動中所講的內容再大幅加筆及訂正之後而寫成的。然而畢竟原本是『講給禦宅聽的演講』,所以內容難免會出現許多很冷僻的用語或例句。但是請注意,雖然說本書是這種以『禦宅內部』為主的議題來進行的,但請絕不要以為是『與我無關』的事。


    我認為像是『昭和時代之死』、『日本的變化』之類的問題,是太過巨大而難以討論的。就單一個人的認知力來說,是無法搞懂這類『過於巨大問題的定義』的。為了容易接受並理解,隻好將許許多多的事項單純化、模型化,然而將問題過於單純化,就會變成隻是反複地說些『從前真好』啦、『最近的年輕人真是令人絕望』……等無意義的廢話。


    對吧?所以我還是想拿一個大小比較容易掌握的題目為軸心,討論也比較容易進行下去。像『日本人論』這種題目一看就覺得問題太過於巨大不可能搞懂,但若是從『禦宅論』這種比較個人且卑微的小問題來切入的話,就可以不必講得太抽象或太過於說教了,對吧?基於這種想法,我就寫了這本書。


    禦宅已死,昭和時代也已經死了,然而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得活下去才行。


    我想,一開始會從『禦宅已經變了』講起,接著會講到『讓禦宅誕生的土壤——日本的變化』最後則會講到『活在日本的禦宅與非宅——也就是我們日本人今後該如何活下去才好?』就這樣一麵勉勉強強地擴大視野,一麵進行論述吧!


    不,先別急著把話說完。


    首先,就從我最近的個人體驗裏,一些稍稍不對勁的事開始說起吧。


    編注1『昭和世代』泛指生於昭和年間(一九二六~一九八八年)的日本人,二戰結束的戰後嬰兒世代也屬於昭和世代


    2『總中流社會』的概念是開始於一九六〇年代的日本國民意識,當時終身雇傭製度盛行,有九成日本人自認為中產階級,並發展出『消費是美德』的習慣,此觀念在『泡沫經濟』之後的日本依然盛行。


    這是一本關於『禦宅與昭和世代(注1)之死』的書。


    最初會談到這個題目,差不多是在兩年前左右,發生在某個活動中的事。那個活動的標題是『otakuisdead』,也就是『禦宅已死』。這就發生在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東京新宿一個名叫『loft/plusone』的會場中所舉辦的一場座談會。


    我自稱『宅王之王』,對於世間和傳播媒體來說,就像是禦宅的代表人物。我也寫過許多如《宅學入門》、《東大宅學講座》、《禦宅論》……等關於禦宅的著作,還在東大開了以禦宅為主題的課程。此外還到麻省理工學院等海外地區進行演講及開課,還曾經被《世代》雜誌及《parismatch》等雜誌稱為是『禦宅的代表』。


    而我宅王之王卻自己宣稱『禦宅已死』。我這番宣言引起相當大的衝擊,也掀起讚成及反對雙方的大辯論。


    但是,如果隻是談這個話題,那就與正在閱讀這篇前言的各位讀者沒啥關係了嘛。就算在禦宅業界引起多大的騷動,或者在網路或部落格的世界掀起多大的辯論也好,這都和一般社會沒有關係啊——也許有人會這麽想吧。


    但是,死掉的並不隻有禦宅而已。禦宅之所以能夠存在,『高度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這兩個條件的並存是不可或缺的。我認為禦宅是產生自『昭和後期型』的國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名為日本的這個國家。而所謂的『禦宅已死』,也就是說這個『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兩個條件都已經喪失了。


    說『喪失了』這種話可能感覺否定的語氣太強了,但是日本人已經超越了消費和勤勉的階段,進入下一個未知的階段了。


    也就是說,『昭和時代已經死了。』


    我們到底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件事情了呢?


    日本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或社會係統,絕大部分都是建構在『國民們都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這個大前提上的。


    也就是指會努力工作,努力存錢,瘋狂搶購新產品及奢侈品,老年以後靠老人年金或退休金來過日子的這群人們。


    曾經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離婚率極低的國家』,曾經小孩子們都是從升學考試戰爭中活下來的戰士,曾經是被挪揄為整齊劃一化的總中流社會(注2)。


    這樣的日本已經不存在了。並不是係統改變了,而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現在都已經變得一點都不像『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


    有些人會說『最近的年輕人都好恐怖』、『搞不懂他們在想啥』……等,莫名其妙。我們真正搞不懂、無法理解的,正式『最近的我自己』!既然已經不再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那我自己到底變成什麽了?


    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開始認為『誰努力誰吃虧』了?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開始被教導『一直被迫當個孩子是最幸福的』的?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要擺出『能保護自己的隻有自己』的架勢來了?


    昭和時代已經死了,即將進入下一個階段了,為何都沒人告訴我們這件事呢?


    這本書是將活動中所講的內容再大幅加筆及訂正之後而寫成的。然而畢竟原本是『講給禦宅聽的演講』,所以內容難免會出現許多很冷僻的用語或例句。但是請注意,雖然說本書是這種以『禦宅內部』為主的議題來進行的,但請絕不要以為是『與我無關』的事。


    我認為像是『昭和時代之死』、『日本的變化』之類的問題,是太過巨大而難以討論的。就單一個人的認知力來說,是無法搞懂這類『過於巨大問題的定義』的。為了容易接受並理解,隻好將許許多多的事項單純化、模型化,然而將問題過於單純化,就會變成隻是反複地說些『從前真好』啦、『最近的年輕人真是令人絕望』……等無意義的廢話。


    對吧?所以我還是想拿一個大小比較容易掌握的題目為軸心,討論也比較容易進行下去。像『日本人論』這種題目一看就覺得問題太過於巨大不可能搞懂,但若是從『禦宅論』這種比較個人且卑微的小問題來切入的話,就可以不必講得太抽象或太過於說教了,對吧?基於這種想法,我就寫了這本書。


    禦宅已死,昭和時代也已經死了,然而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得活下去才行。


    我想,一開始會從『禦宅已經變了』講起,接著會講到『讓禦宅誕生的土壤——日本的變化』最後則會講到『活在日本的禦宅與非宅——也就是我們日本人今後該如何活下去才好?』就這樣一麵勉勉強強地擴大視野,一麵進行論述吧!


    不,先別急著把話說完。


    首先,就從我最近的個人體驗裏,一些稍稍不對勁的事開始說起吧。


    編注1『昭和世代』泛指生於昭和年間(一九二六~一九八八年)的日本人,二戰結束的戰後嬰兒世代也屬於昭和世代


    2『總中流社會』的概念是開始於一九六〇年代的日本國民意識,當時終身雇傭製度盛行,有九成日本人自認為中產階級,並發展出『消費是美德』的習慣,此觀念在『泡沫經濟』之後的日本依然盛行。


    這是一本關於『禦宅與昭和世代(注1)之死』的書。


    最初會談到這個題目,差不多是在兩年前左右,發生在某個活動中的事。那個活動的標題是『otakuisdead』,也就是『禦宅已死』。這就發生在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東京新宿一個名叫『loft/plusone』的會場中所舉辦的一場座談會。


    我自稱『宅王之王』,對於世間和傳播媒體來說,就像是禦宅的代表人物。我也寫過許多如《宅學入門》、《東大宅學講座》、《禦宅論》……等關於禦宅的著作,還在東大開了以禦宅為主題的課程。此外還到麻省理工學院等海外地區進行演講及開課,還曾經被《世代》雜誌及《parismatch》等雜誌稱為是『禦宅的代表』。


    而我宅王之王卻自己宣稱『禦宅已死』。我這番宣言引起相當大的衝擊,也掀起讚成及反對雙方的大辯論。


    但是,如果隻是談這個話題,那就與正在閱讀這篇前言的各位讀者沒啥關係了嘛。就算在禦宅業界引起多大的騷動,或者在網路或部落格的世界掀起多大的辯論也好,這都和一般社會沒有關係啊——也許有人會這麽想吧。


    但是,死掉的並不隻有禦宅而已。禦宅之所以能夠存在,『高度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這兩個條件的並存是不可或缺的。我認為禦宅是產生自『昭和後期型』的國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名為日本的這個國家。而所謂的『禦宅已死』,也就是說這個『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兩個條件都已經喪失了。


    說『喪失了』這種話可能感覺否定的語氣太強了,但是日本人已經超越了消費和勤勉的階段,進入下一個未知的階段了。


    也就是說,『昭和時代已經死了。』


    我們到底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件事情了呢?


    日本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或社會係統,絕大部分都是建構在『國民們都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這個大前提上的。


    也就是指會努力工作,努力存錢,瘋狂搶購新產品及奢侈品,老年以後靠老人年金或退休金來過日子的這群人們。


    曾經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離婚率極低的國家』,曾經小孩子們都是從升學考試戰爭中活下來的戰士,曾經是被挪揄為整齊劃一化的總中流社會(注2)。


    這樣的日本已經不存在了。並不是係統改變了,而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現在都已經變得一點都不像『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


    有些人會說『最近的年輕人都好恐怖』、『搞不懂他們在想啥』……等,莫名其妙。我們真正搞不懂、無法理解的,正式『最近的我自己』!既然已經不再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那我自己到底變成什麽了?


    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開始認為『誰努力誰吃虧』了?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開始被教導『一直被迫當個孩子是最幸福的』的?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要擺出『能保護自己的隻有自己』的架勢來了?


    昭和時代已經死了,即將進入下一個階段了,為何都沒人告訴我們這件事呢?


    這本書是將活動中所講的內容再大幅加筆及訂正之後而寫成的。然而畢竟原本是『講給禦宅聽的演講』,所以內容難免會出現許多很冷僻的用語或例句。但是請注意,雖然說本書是這種以『禦宅內部』為主的議題來進行的,但請絕不要以為是『與我無關』的事。


    我認為像是『昭和時代之死』、『日本的變化』之類的問題,是太過巨大而難以討論的。就單一個人的認知力來說,是無法搞懂這類『過於巨大問題的定義』的。為了容易接受並理解,隻好將許許多多的事項單純化、模型化,然而將問題過於單純化,就會變成隻是反複地說些『從前真好』啦、『最近的年輕人真是令人絕望』……等無意義的廢話。


    對吧?所以我還是想拿一個大小比較容易掌握的題目為軸心,討論也比較容易進行下去。像『日本人論』這種題目一看就覺得問題太過於巨大不可能搞懂,但若是從『禦宅論』這種比較個人且卑微的小問題來切入的話,就可以不必講得太抽象或太過於說教了,對吧?基於這種想法,我就寫了這本書。


    禦宅已死,昭和時代也已經死了,然而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得活下去才行。


    我想,一開始會從『禦宅已經變了』講起,接著會講到『讓禦宅誕生的土壤——日本的變化』最後則會講到『活在日本的禦宅與非宅——也就是我們日本人今後該如何活下去才好?』就這樣一麵勉勉強強地擴大視野,一麵進行論述吧!


    不,先別急著把話說完。


    首先,就從我最近的個人體驗裏,一些稍稍不對勁的事開始說起吧。


    編注1『昭和世代』泛指生於昭和年間(一九二六~一九八八年)的日本人,二戰結束的戰後嬰兒世代也屬於昭和世代


    2『總中流社會』的概念是開始於一九六〇年代的日本國民意識,當時終身雇傭製度盛行,有九成日本人自認為中產階級,並發展出『消費是美德』的習慣,此觀念在『泡沫經濟』之後的日本依然盛行。


    這是一本關於『禦宅與昭和世代(注1)之死』的書。


    最初會談到這個題目,差不多是在兩年前左右,發生在某個活動中的事。那個活動的標題是『otakuisdead』,也就是『禦宅已死』。這就發生在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東京新宿一個名叫『loft/plusone』的會場中所舉辦的一場座談會。


    我自稱『宅王之王』,對於世間和傳播媒體來說,就像是禦宅的代表人物。我也寫過許多如《宅學入門》、《東大宅學講座》、《禦宅論》……等關於禦宅的著作,還在東大開了以禦宅為主題的課程。此外還到麻省理工學院等海外地區進行演講及開課,還曾經被《世代》雜誌及《parismatch》等雜誌稱為是『禦宅的代表』。


    而我宅王之王卻自己宣稱『禦宅已死』。我這番宣言引起相當大的衝擊,也掀起讚成及反對雙方的大辯論。


    但是,如果隻是談這個話題,那就與正在閱讀這篇前言的各位讀者沒啥關係了嘛。就算在禦宅業界引起多大的騷動,或者在網路或部落格的世界掀起多大的辯論也好,這都和一般社會沒有關係啊——也許有人會這麽想吧。


    但是,死掉的並不隻有禦宅而已。禦宅之所以能夠存在,『高度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這兩個條件的並存是不可或缺的。我認為禦宅是產生自『昭和後期型』的國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名為日本的這個國家。而所謂的『禦宅已死』,也就是說這個『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兩個條件都已經喪失了。


    說『喪失了』這種話可能感覺否定的語氣太強了,但是日本人已經超越了消費和勤勉的階段,進入下一個未知的階段了。


    也就是說,『昭和時代已經死了。』


    我們到底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件事情了呢?


    日本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或社會係統,絕大部分都是建構在『國民們都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這個大前提上的。


    也就是指會努力工作,努力存錢,瘋狂搶購新產品及奢侈品,老年以後靠老人年金或退休金來過日子的這群人們。


    曾經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離婚率極低的國家』,曾經小孩子們都是從升學考試戰爭中活下來的戰士,曾經是被挪揄為整齊劃一化的總中流社會(注2)。


    這樣的日本已經不存在了。並不是係統改變了,而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現在都已經變得一點都不像『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


    有些人會說『最近的年輕人都好恐怖』、『搞不懂他們在想啥』……等,莫名其妙。我們真正搞不懂、無法理解的,正式『最近的我自己』!既然已經不再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那我自己到底變成什麽了?


    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開始認為『誰努力誰吃虧』了?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開始被教導『一直被迫當個孩子是最幸福的』的?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要擺出『能保護自己的隻有自己』的架勢來了?


    昭和時代已經死了,即將進入下一個階段了,為何都沒人告訴我們這件事呢?


    這本書是將活動中所講的內容再大幅加筆及訂正之後而寫成的。然而畢竟原本是『講給禦宅聽的演講』,所以內容難免會出現許多很冷僻的用語或例句。但是請注意,雖然說本書是這種以『禦宅內部』為主的議題來進行的,但請絕不要以為是『與我無關』的事。


    我認為像是『昭和時代之死』、『日本的變化』之類的問題,是太過巨大而難以討論的。就單一個人的認知力來說,是無法搞懂這類『過於巨大問題的定義』的。為了容易接受並理解,隻好將許許多多的事項單純化、模型化,然而將問題過於單純化,就會變成隻是反複地說些『從前真好』啦、『最近的年輕人真是令人絕望』……等無意義的廢話。


    對吧?所以我還是想拿一個大小比較容易掌握的題目為軸心,討論也比較容易進行下去。像『日本人論』這種題目一看就覺得問題太過於巨大不可能搞懂,但若是從『禦宅論』這種比較個人且卑微的小問題來切入的話,就可以不必講得太抽象或太過於說教了,對吧?基於這種想法,我就寫了這本書。


    禦宅已死,昭和時代也已經死了,然而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得活下去才行。


    我想,一開始會從『禦宅已經變了』講起,接著會講到『讓禦宅誕生的土壤——日本的變化』最後則會講到『活在日本的禦宅與非宅——也就是我們日本人今後該如何活下去才好?』就這樣一麵勉勉強強地擴大視野,一麵進行論述吧!


    不,先別急著把話說完。


    首先,就從我最近的個人體驗裏,一些稍稍不對勁的事開始說起吧。


    編注1『昭和世代』泛指生於昭和年間(一九二六~一九八八年)的日本人,二戰結束的戰後嬰兒世代也屬於昭和世代


    2『總中流社會』的概念是開始於一九六〇年代的日本國民意識,當時終身雇傭製度盛行,有九成日本人自認為中產階級,並發展出『消費是美德』的習慣,此觀念在『泡沫經濟』之後的日本依然盛行。


    這是一本關於『禦宅與昭和世代(注1)之死』的書。


    最初會談到這個題目,差不多是在兩年前左右,發生在某個活動中的事。那個活動的標題是『otakuisdead』,也就是『禦宅已死』。這就發生在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東京新宿一個名叫『loft/plusone』的會場中所舉辦的一場座談會。


    我自稱『宅王之王』,對於世間和傳播媒體來說,就像是禦宅的代表人物。我也寫過許多如《宅學入門》、《東大宅學講座》、《禦宅論》……等關於禦宅的著作,還在東大開了以禦宅為主題的課程。此外還到麻省理工學院等海外地區進行演講及開課,還曾經被《世代》雜誌及《parismatch》等雜誌稱為是『禦宅的代表』。


    而我宅王之王卻自己宣稱『禦宅已死』。我這番宣言引起相當大的衝擊,也掀起讚成及反對雙方的大辯論。


    但是,如果隻是談這個話題,那就與正在閱讀這篇前言的各位讀者沒啥關係了嘛。就算在禦宅業界引起多大的騷動,或者在網路或部落格的世界掀起多大的辯論也好,這都和一般社會沒有關係啊——也許有人會這麽想吧。


    但是,死掉的並不隻有禦宅而已。禦宅之所以能夠存在,『高度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這兩個條件的並存是不可或缺的。我認為禦宅是產生自『昭和後期型』的國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名為日本的這個國家。而所謂的『禦宅已死』,也就是說這個『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兩個條件都已經喪失了。


    說『喪失了』這種話可能感覺否定的語氣太強了,但是日本人已經超越了消費和勤勉的階段,進入下一個未知的階段了。


    也就是說,『昭和時代已經死了。』


    我們到底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件事情了呢?


    日本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或社會係統,絕大部分都是建構在『國民們都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這個大前提上的。


    也就是指會努力工作,努力存錢,瘋狂搶購新產品及奢侈品,老年以後靠老人年金或退休金來過日子的這群人們。


    曾經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離婚率極低的國家』,曾經小孩子們都是從升學考試戰爭中活下來的戰士,曾經是被挪揄為整齊劃一化的總中流社會(注2)。


    這樣的日本已經不存在了。並不是係統改變了,而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現在都已經變得一點都不像『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


    有些人會說『最近的年輕人都好恐怖』、『搞不懂他們在想啥』……等,莫名其妙。我們真正搞不懂、無法理解的,正式『最近的我自己』!既然已經不再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那我自己到底變成什麽了?


    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開始認為『誰努力誰吃虧』了?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開始被教導『一直被迫當個孩子是最幸福的』的?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要擺出『能保護自己的隻有自己』的架勢來了?


    昭和時代已經死了,即將進入下一個階段了,為何都沒人告訴我們這件事呢?


    這本書是將活動中所講的內容再大幅加筆及訂正之後而寫成的。然而畢竟原本是『講給禦宅聽的演講』,所以內容難免會出現許多很冷僻的用語或例句。但是請注意,雖然說本書是這種以『禦宅內部』為主的議題來進行的,但請絕不要以為是『與我無關』的事。


    我認為像是『昭和時代之死』、『日本的變化』之類的問題,是太過巨大而難以討論的。就單一個人的認知力來說,是無法搞懂這類『過於巨大問題的定義』的。為了容易接受並理解,隻好將許許多多的事項單純化、模型化,然而將問題過於單純化,就會變成隻是反複地說些『從前真好』啦、『最近的年輕人真是令人絕望』……等無意義的廢話。


    對吧?所以我還是想拿一個大小比較容易掌握的題目為軸心,討論也比較容易進行下去。像『日本人論』這種題目一看就覺得問題太過於巨大不可能搞懂,但若是從『禦宅論』這種比較個人且卑微的小問題來切入的話,就可以不必講得太抽象或太過於說教了,對吧?基於這種想法,我就寫了這本書。


    禦宅已死,昭和時代也已經死了,然而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得活下去才行。


    我想,一開始會從『禦宅已經變了』講起,接著會講到『讓禦宅誕生的土壤——日本的變化』最後則會講到『活在日本的禦宅與非宅——也就是我們日本人今後該如何活下去才好?』就這樣一麵勉勉強強地擴大視野,一麵進行論述吧!


    不,先別急著把話說完。


    首先,就從我最近的個人體驗裏,一些稍稍不對勁的事開始說起吧。


    編注1『昭和世代』泛指生於昭和年間(一九二六~一九八八年)的日本人,二戰結束的戰後嬰兒世代也屬於昭和世代


    2『總中流社會』的概念是開始於一九六〇年代的日本國民意識,當時終身雇傭製度盛行,有九成日本人自認為中產階級,並發展出『消費是美德』的習慣,此觀念在『泡沫經濟』之後的日本依然盛行。


    這是一本關於『禦宅與昭和世代(注1)之死』的書。


    最初會談到這個題目,差不多是在兩年前左右,發生在某個活動中的事。那個活動的標題是『otakuisdead』,也就是『禦宅已死』。這就發生在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東京新宿一個名叫『loft/plusone』的會場中所舉辦的一場座談會。


    我自稱『宅王之王』,對於世間和傳播媒體來說,就像是禦宅的代表人物。我也寫過許多如《宅學入門》、《東大宅學講座》、《禦宅論》……等關於禦宅的著作,還在東大開了以禦宅為主題的課程。此外還到麻省理工學院等海外地區進行演講及開課,還曾經被《世代》雜誌及《parismatch》等雜誌稱為是『禦宅的代表』。


    而我宅王之王卻自己宣稱『禦宅已死』。我這番宣言引起相當大的衝擊,也掀起讚成及反對雙方的大辯論。


    但是,如果隻是談這個話題,那就與正在閱讀這篇前言的各位讀者沒啥關係了嘛。就算在禦宅業界引起多大的騷動,或者在網路或部落格的世界掀起多大的辯論也好,這都和一般社會沒有關係啊——也許有人會這麽想吧。


    但是,死掉的並不隻有禦宅而已。禦宅之所以能夠存在,『高度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這兩個條件的並存是不可或缺的。我認為禦宅是產生自『昭和後期型』的國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名為日本的這個國家。而所謂的『禦宅已死』,也就是說這個『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兩個條件都已經喪失了。


    說『喪失了』這種話可能感覺否定的語氣太強了,但是日本人已經超越了消費和勤勉的階段,進入下一個未知的階段了。


    也就是說,『昭和時代已經死了。』


    我們到底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件事情了呢?


    日本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或社會係統,絕大部分都是建構在『國民們都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這個大前提上的。


    也就是指會努力工作,努力存錢,瘋狂搶購新產品及奢侈品,老年以後靠老人年金或退休金來過日子的這群人們。


    曾經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離婚率極低的國家』,曾經小孩子們都是從升學考試戰爭中活下來的戰士,曾經是被挪揄為整齊劃一化的總中流社會(注2)。


    這樣的日本已經不存在了。並不是係統改變了,而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現在都已經變得一點都不像『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


    有些人會說『最近的年輕人都好恐怖』、『搞不懂他們在想啥』……等,莫名其妙。我們真正搞不懂、無法理解的,正式『最近的我自己』!既然已經不再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那我自己到底變成什麽了?


    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開始認為『誰努力誰吃虧』了?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開始被教導『一直被迫當個孩子是最幸福的』的?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要擺出『能保護自己的隻有自己』的架勢來了?


    昭和時代已經死了,即將進入下一個階段了,為何都沒人告訴我們這件事呢?


    這本書是將活動中所講的內容再大幅加筆及訂正之後而寫成的。然而畢竟原本是『講給禦宅聽的演講』,所以內容難免會出現許多很冷僻的用語或例句。但是請注意,雖然說本書是這種以『禦宅內部』為主的議題來進行的,但請絕不要以為是『與我無關』的事。


    我認為像是『昭和時代之死』、『日本的變化』之類的問題,是太過巨大而難以討論的。就單一個人的認知力來說,是無法搞懂這類『過於巨大問題的定義』的。為了容易接受並理解,隻好將許許多多的事項單純化、模型化,然而將問題過於單純化,就會變成隻是反複地說些『從前真好』啦、『最近的年輕人真是令人絕望』……等無意義的廢話。


    對吧?所以我還是想拿一個大小比較容易掌握的題目為軸心,討論也比較容易進行下去。像『日本人論』這種題目一看就覺得問題太過於巨大不可能搞懂,但若是從『禦宅論』這種比較個人且卑微的小問題來切入的話,就可以不必講得太抽象或太過於說教了,對吧?基於這種想法,我就寫了這本書。


    禦宅已死,昭和時代也已經死了,然而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得活下去才行。


    我想,一開始會從『禦宅已經變了』講起,接著會講到『讓禦宅誕生的土壤——日本的變化』最後則會講到『活在日本的禦宅與非宅——也就是我們日本人今後該如何活下去才好?』就這樣一麵勉勉強強地擴大視野,一麵進行論述吧!


    不,先別急著把話說完。


    首先,就從我最近的個人體驗裏,一些稍稍不對勁的事開始說起吧。


    編注1『昭和世代』泛指生於昭和年間(一九二六~一九八八年)的日本人,二戰結束的戰後嬰兒世代也屬於昭和世代


    2『總中流社會』的概念是開始於一九六〇年代的日本國民意識,當時終身雇傭製度盛行,有九成日本人自認為中產階級,並發展出『消費是美德』的習慣,此觀念在『泡沫經濟』之後的日本依然盛行。


    這是一本關於『禦宅與昭和世代(注1)之死』的書。


    最初會談到這個題目,差不多是在兩年前左右,發生在某個活動中的事。那個活動的標題是『otakuisdead』,也就是『禦宅已死』。這就發生在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東京新宿一個名叫『loft/plusone』的會場中所舉辦的一場座談會。


    我自稱『宅王之王』,對於世間和傳播媒體來說,就像是禦宅的代表人物。我也寫過許多如《宅學入門》、《東大宅學講座》、《禦宅論》……等關於禦宅的著作,還在東大開了以禦宅為主題的課程。此外還到麻省理工學院等海外地區進行演講及開課,還曾經被《世代》雜誌及《parismatch》等雜誌稱為是『禦宅的代表』。


    而我宅王之王卻自己宣稱『禦宅已死』。我這番宣言引起相當大的衝擊,也掀起讚成及反對雙方的大辯論。


    但是,如果隻是談這個話題,那就與正在閱讀這篇前言的各位讀者沒啥關係了嘛。就算在禦宅業界引起多大的騷動,或者在網路或部落格的世界掀起多大的辯論也好,這都和一般社會沒有關係啊——也許有人會這麽想吧。


    但是,死掉的並不隻有禦宅而已。禦宅之所以能夠存在,『高度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這兩個條件的並存是不可或缺的。我認為禦宅是產生自『昭和後期型』的國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名為日本的這個國家。而所謂的『禦宅已死』,也就是說這個『消費社會』和『國民們勤勉成性』兩個條件都已經喪失了。


    說『喪失了』這種話可能感覺否定的語氣太強了,但是日本人已經超越了消費和勤勉的階段,進入下一個未知的階段了。


    也就是說,『昭和時代已經死了。』


    我們到底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件事情了呢?


    日本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或社會係統,絕大部分都是建構在『國民們都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這個大前提上的。


    也就是指會努力工作,努力存錢,瘋狂搶購新產品及奢侈品,老年以後靠老人年金或退休金來過日子的這群人們。


    曾經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離婚率極低的國家』,曾經小孩子們都是從升學考試戰爭中活下來的戰士,曾經是被挪揄為整齊劃一化的總中流社會(注2)。


    這樣的日本已經不存在了。並不是係統改變了,而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現在都已經變得一點都不像『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


    有些人會說『最近的年輕人都好恐怖』、『搞不懂他們在想啥』……等,莫名其妙。我們真正搞不懂、無法理解的,正式『最近的我自己』!既然已經不再是『昭和時代的日本人』了,那我自己到底變成什麽了?


    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開始認為『誰努力誰吃虧』了?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開始被教導『一直被迫當個孩子是最幸福的』的?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變得要擺出『能保護自己的隻有自己』的架勢來了?


    昭和時代已經死了,即將進入下一個階段了,為何都沒人告訴我們這件事呢?


    這本書是將活動中所講的內容再大幅加筆及訂正之後而寫成的。然而畢竟原本是『講給禦宅聽的演講』,所以內容難免會出現許多很冷僻的用語或例句。但是請注意,雖然說本書是這種以『禦宅內部』為主的議題來進行的,但請絕不要以為是『與我無關』的事。


    我認為像是『昭和時代之死』、『日本的變化』之類的問題,是太過巨大而難以討論的。就單一個人的認知力來說,是無法搞懂這類『過於巨大問題的定義』的。為了容易接受並理解,隻好將許許多多的事項單純化、模型化,然而將問題過於單純化,就會變成隻是反複地說些『從前真好』啦、『最近的年輕人真是令人絕望』……等無意義的廢話。


    對吧?所以我還是想拿一個大小比較容易掌握的題目為軸心,討論也比較容易進行下去。像『日本人論』這種題目一看就覺得問題太過於巨大不可能搞懂,但若是從『禦宅論』這種比較個人且卑微的小問題來切入的話,就可以不必講得太抽象或太過於說教了,對吧?基於這種想法,我就寫了這本書。


    禦宅已死,昭和時代也已經死了,然而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得活下去才行。


    我想,一開始會從『禦宅已經變了』講起,接著會講到『讓禦宅誕生的土壤——日本的變化』最後則會講到『活在日本的禦宅與非宅——也就是我們日本人今後該如何活下去才好?』就這樣一麵勉勉強強地擴大視野,一麵進行論述吧!


    不,先別急著把話說完。


    首先,就從我最近的個人體驗裏,一些稍稍不對勁的事開始說起吧。


    編注1『昭和世代』泛指生於昭和年間(一九二六~一九八八年)的日本人,二戰結束的戰後嬰兒世代也屬於昭和世代


    2『總中流社會』的概念是開始於一九六〇年代的日本國民意識,當時終身雇傭製度盛行,有九成日本人自認為中產階級,並發展出『消費是美德』的習慣,此觀念在『泡沫經濟』之後的日本依然盛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阿宅,你已經死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岡田鬥司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岡田鬥司夫並收藏阿宅,你已經死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