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孵化房挨個地調了種蛋的位置, 又燒了會兒炕,幫小戰士調了下灶裏的溫度,蘇梅便跟著大胖等一眾戰士進了山, 明天軍嫂們帶著孩子就到了,前幾餐飯肯定要在食堂吃,所以他們得多準備點菜。
農墾食堂二三月份撒種的蔬菜,除了小青菜、小白菜、空心菜能吃, 大多還沒長成。而這三樣菜還都是葉子菜, 淘洗了老大一筐往熱鍋裏一丟, 瞬間縮小成了小小一盆,還往往因為油放的少,不爽不脆它還塞牙。
還不如山間地頭隨處生長的小筍子和野菌子呢。
前者雖然剝著費事了些, 但隻許稍放一點葷油, 略略一炒, 吃著就清脆爽口。後者煮個骨頭湯丟上些,不但鮮美還滋補,吃不完曬幹儲存也方便。
人多時間還算尚早,他們一行就往山裏多走了些。
蘇梅認識的菌子不多,一路上她采的最多的就是小筍子、木耳和地衣,還有給家裏老人孩子摘的山茶泡、山茶葉肉片、三月泡和野桑葚等零嘴。
大胖怕她累著,往往都不等她把竹筐裝滿, 就把裏麵稍重的小筍子拿出來放到自個或小莊筐裏,遂到最後下山回來, 她拎著小零嘴, 背了滿滿一竹筐木耳和地衣菜。
分的四畝紅薯地就在他們住的山腳下, 蘇梅拎著包零嘴和一捆小筍子從農墾食堂下工回來, 蘇老爹帶著三哥正在田間忙碌。
山間土地濕潤肥沃, 莊稼長得好的同時,雜草也極是茂盛。
一個下午,父子倆拔了一畝多地,雜草積了幾大擔。
蘇梅挑了些嫩薺菜、婆婆丁,剩下的讓下班回來的趙恪跟三哥一起挑去了後勤的牲口棚。
蘇老爹下來時背了隻竹筐,裏麵也放了幾把給家裏兩隻鴨子的嫩草,蘇梅把手裏的東西放進去,提起竹筐剛要背起,就被蘇老爹接了過去。
昨天把話兒說開,老爺子心口的哀痛緩解了不少,蘇梅扶著他往山上走時,都有心情欣賞滿山的青綠和腳邊姹紫嫣紅的野花了。
“真是個好地方!”蘇老爹笑道,“咱老家那兒一眼望過去,除了幾片寥寥的莊稼地,大多是高低起伏的黃土坡。風一吹,黃土漫天,迷得人眼都睜不開。吃一口水,都要走上五六裏地去個小溝溝裏挑,一桶水挑到家放上一宿,黃泥沙能積二指厚。”
“一聽要過來工作,你三哥開心的喲,”蘇老爹失笑道,“一個下午就沒合攏過嘴。都樂傻了!”
“爹,你呢,”蘇梅問道,“你和娘也喜歡這裏吧?”
“喜歡,”蘇老爹望著她慈愛地笑道,“有你待的地方,爹都喜歡。”
“那你跟娘就別回去了,”蘇梅道,“留在這裏跟我一起生活吧。”
蘇老爹笑著搖了搖頭:“那可不成,你幾個哥哥要被人戳脊梁骨哩,就是你那些侄子侄女長大也不好說人家。”
“有那麽嚴重嗎?”蘇梅那個時代,獨生女不要太多,給父母養老送終早就單單不是兒子的事了,不過同樣的,閨女跟兒子一樣有財產繼承權。
蘇老爹安撫地拍了拍她的手,笑道:“你幾個哥哥如今都有工作了,一年給爹娘湊個來回的車票不是難事,趁著這幾年身體硬朗,爹就多帶你娘過來幾趟,每次住長點好好陪陪你。”
“那你們這次能住多長?”蘇梅道,“三個月還是兩月。”
蘇老爹一噎:“下月收麥,得提前走。”
“你和娘都這麽大年紀了,還要下地割麥子嗎?”
“麻雀多,麥場裏不得有人看著。”
“累不?”
“不累。”
說話間,兩人到了家門前。
院裏,幾個孩子拿著樂器各玩各的,亂糟糟的一片嘈雜,蘇梅下意識地揉了揉耳朵:“小黑蛋你都吹破音了,能小點聲嗎?”
“哈哈……讓他吹,”蘇老爹樂道,“學什麽不都得多練練。”
這要是一個還好,一溜四個,吹口琴、吹哨子、吹嗩呐、拉手風琴,各練各的,蘇梅就進院洗手的這麽一會兒,便被吵得頭大。
也不知道廚房做飯的蘇老娘和對麵養胎的張寧咋受得了的。
“停!停!”蘇梅拍了拍手,“咱能合練一支曲子不?”
趙瑾、林念營聞聲便停了下來,小黑蛋跟小瑜兒不,人家還在鼓著腮幫子吹呢。小瑜兒捏著哨子吹得臉都漲紅了,小黑蛋根根頭發都被汗水打濕。
“念輝、小瑜兒,”蘇梅拍了拍兩人,“快停下。”
兩人誰也不服誰地瞪了一眼,才輕喘著收了聲。
蘇梅拿毛巾給兩人擦了擦汗:“吹的都是什麽啊,都不在調上,還不是同一首曲子,你倆比誰聲高啊?”
小黑蛋狠狠瞪了小瑜兒一眼,告狀道:“我本來吹得好好的,他非得跑到我跟前打亂我的調。”
“姨姨,”小瑜兒扯了扯蘇梅的褲腿,求讚道,“我高!”
“是高,”蘇梅把毛巾往三角曬架上一搭,幾下把兩條辮子盤起,“就是不好聽,吵得姨姨耳朵痛。來把哨子給我,看姨姨給你吹一首。”
小瑜兒乖巧地把哨子遞上,握著小拳頭衝她舉了舉:“油油!”
蘇梅接過哨子看了一眼,上麵都是口水,擰開水龍頭衝了衝,甩幹水分,吹了首《小燕子》。
這首兒歌節奏輕快,易於上口,蘇梅吹了兩遍,小黑蛋舉著哨呐就模仿著跟了上來。
趙瑾和林念營在學校學過這首歌,兩人對視一眼,一個吹響了手裏的口琴,一個隨著蘇梅的旋律拉響了手風琴。
小瑜兒開心地為幾人鼓了鼓掌。
蘇老爹樂嗬嗬地聽著進了廚房。
家裏土豆多,蘇老娘做了陝北有名的洋芋擦擦,土豆切絲,拌入野蔥、薑絲,撒上鹽,同麵粉拌均上鍋蒸。
蒸好倒進盆裏,澆上蒜泥和著幾滴香油一拌,既可當飯亦可當菜。
蘇梅給王家和前麵的蔡佳微各送了一碗。
蔡佳微是個閑不住的,她下午沒課,一早就背著竹筐進了後山。
她野外知識豐富,再加上身手不錯,帶回了不少野菜野物。
蘇梅過去,蔡佳微在搭的小廚房裏做飯,孟子衡蹲在水池邊正在給拔好毛的山雞開膛破肚。院子裏倒處堆著青磚青瓦、土坯、稻草,要建的廚房和雜物間已經蓋起了半米多高。
“又來給我們家送吃食了,”孟子衡笑著起身,拿稻草綁了隻宰好的山雞給她,“拿回去給大爺大娘熬個湯補補身子。”
蘇梅沒客氣,把碗遞給蔡佳微,伸手接了:“我娘蒸的土豆菜,你們嚐嚐,要是覺得好吃了,可以隔三差五地照著蒸一鍋,拌著吃膩了,炒著吃也不錯。”
“行,我明天蒸點試試,”蔡佳微把碗騰給她,“我方才聽你在教幾個孩子音樂,歌譜要嗎?”
“要。”蘇梅點頭,“我那點水平,能教出什麽,你把歌譜拿來吧,小瑾和念營都學過五線譜,我拿回去讓他們多練練,別跟下午一樣,亂嘈嘈地吵得你們耳朵痛。”
“我們在戰場上炮聲都聽慣了,他們那點聲音算啥,”孟子衡笑道,“你啊,回去成讓他們盡情地吹盡情地拉了,孩子嘛,興趣都是這麽一點點培養起來的,當家長的別太幹涉。”
“張同誌懷著孕呢!”蔡佳微拿了歌譜出來瞪了他一眼,遞給蘇梅道,“幹涉太過是不好,不過也別讓他們太吵了,要練習,說一聲,你要是沒時間,我帶他們到山腳下練。”
“好。”蘇梅接過歌譜,就著燈光翻了下,第一首是《讓我們蕩起雙槳》,後麵還有什麽《送別》、《賣報歌》等,“暑假前,學校開辦嗎?”
“開一個多月,摸一下學生的底,再幫他們補補課,”蔡佳微略有些擔心道,“這批來的孩子,大多來自農村或是小山村,基礎隻怕不會太好。”
蘇梅:“明天去車站接人,你去嗎?”
“嗯,”蔡佳微,“我得過去幫忙組織一下。”
“我們也該忙了,”蘇梅道,“要準備大家的飯菜。”
兩人又說了幾句話,蘇梅就拿著空碗,拎著山雞回家了。
趙恪跟三哥也剛回來。
蘇梅算了一下時間,去的得有一個小時,“你們把青草送過去不就成了嗎,怎麽去那麽久?”
趙恪道:“路上遇到戰士們往山上運家具,幫著搭了把手。”
“哦。”蘇梅放下碗,把山雞遞給蘇老娘,“娘,蔡嫂子給的,明天跟土豆一塊兒燉了吃吧?”
蘇老娘接過山雞略有些不安道:“中午剛收了人家一碗兔肉,這又收了一隻山雞,會不會不好啊?”
“沒事,”蘇梅把歌譜遞給過來拿筷子的林念營,洗了洗手道,“改天我去溪裏叉些魚,給他們家送點。”
“不用改天,”三哥擦了擦手,端起一碗飯道,“等會兒我用竹子編個魚簍,往溪裏一下,明個兒指定有魚。”
“你當魚簍好編啊,”蘇老爹打擊他道,“就你那手藝,沒個一兩天別想編成。”
三哥笑笑,沒爭辯,隻加快了吃飯的速度。
洗漱後時間還早,一家人也不急著睡,聚在堂屋便各自忙活開了。
趙瑾、林念營伏在餐桌的一邊教小黑蛋學五線譜。蘇老爹讓趙恪去王家借了打草鞋的耙,捶了下午泡的稻草,搓成草繩打草鞋。
三哥尋了蘇梅早前做東西剩下的竹片編魚簍。
趙恪搬出了家屬院帶回來的收音機修理。
蘇梅洗了山上采的零嘴分給大家食用,隨之抱著小瑜兒坐在小黑蛋三人對麵畫畫,她準備畫兩張漂亮的簡筆水彩,寄到畫報試試。
蘇老娘找出幾個孩子的棉衣,拆了準備明天洗洗,趁著在這兒的時間,短的給接接。
“小梅,”蘇老娘拆開棉衣,拿手丈量了一下,“幾個孩子身高差距有些大,我看誰也別穿誰的舊衣了,都裁了布接接吧。”
“好。”
“那就得買棉花了。”蘇梅衣櫃裏的布料,蘇老娘看了,有不少,就是棉花沒有一兩。
“我明天看有沒有誰去附近村子裏買東西,”蘇梅道,“讓人家幫忙捎點回來。”
收音機也就外頭的木箱子碎得厲害,打開稍一修整就能聽了。
趙恪裝上電池,按下開關,歌曲《我的祖國》就從裏麵傳了出來,一家人都稀奇地圍了過去,挨個兒地試著搜了下台。
……
夜裏小黑蛋、小瑜兒睡熟了,趙恪再次將兩人抱到了床裏,伸手擁住了蘇梅。
“哈哈……”蘇梅被他一碰,癢得一個沒崩住笑出了聲。
趙恪訕訕地鬆開手,摸了摸鼻子:“昨天我抱你時,你也是醒著的吧?”
蘇梅臉一熱,止了笑。
“小梅,”趙恪側身,就著窗外的月光看著她,輕聲道,“我聽爹說,你前世上了大學,那學的是什麽專業?”
“航空航天工程專業。”蘇梅側過身,跟他麵對麵道,“我自小就喜歡拆爸爸拍照用的無人機,上學後理科又特別好,長大後就往這方麵發展了。”
趙恪霍然一驚,翻身坐了起來:“你說的無人機是41年珍珠·港事件中,m國用無線電遙控的靶機?”
“對!這之後他們又製造出了3種噴氣式無人機。”蘇梅跟著坐了起來,“我國要到66年,無人靶機才首次試飛成功。”
“還要8年啊!”趙恪輕歎
農墾食堂二三月份撒種的蔬菜,除了小青菜、小白菜、空心菜能吃, 大多還沒長成。而這三樣菜還都是葉子菜, 淘洗了老大一筐往熱鍋裏一丟, 瞬間縮小成了小小一盆,還往往因為油放的少,不爽不脆它還塞牙。
還不如山間地頭隨處生長的小筍子和野菌子呢。
前者雖然剝著費事了些, 但隻許稍放一點葷油, 略略一炒, 吃著就清脆爽口。後者煮個骨頭湯丟上些,不但鮮美還滋補,吃不完曬幹儲存也方便。
人多時間還算尚早,他們一行就往山裏多走了些。
蘇梅認識的菌子不多,一路上她采的最多的就是小筍子、木耳和地衣,還有給家裏老人孩子摘的山茶泡、山茶葉肉片、三月泡和野桑葚等零嘴。
大胖怕她累著,往往都不等她把竹筐裝滿, 就把裏麵稍重的小筍子拿出來放到自個或小莊筐裏,遂到最後下山回來, 她拎著小零嘴, 背了滿滿一竹筐木耳和地衣菜。
分的四畝紅薯地就在他們住的山腳下, 蘇梅拎著包零嘴和一捆小筍子從農墾食堂下工回來, 蘇老爹帶著三哥正在田間忙碌。
山間土地濕潤肥沃, 莊稼長得好的同時,雜草也極是茂盛。
一個下午,父子倆拔了一畝多地,雜草積了幾大擔。
蘇梅挑了些嫩薺菜、婆婆丁,剩下的讓下班回來的趙恪跟三哥一起挑去了後勤的牲口棚。
蘇老爹下來時背了隻竹筐,裏麵也放了幾把給家裏兩隻鴨子的嫩草,蘇梅把手裏的東西放進去,提起竹筐剛要背起,就被蘇老爹接了過去。
昨天把話兒說開,老爺子心口的哀痛緩解了不少,蘇梅扶著他往山上走時,都有心情欣賞滿山的青綠和腳邊姹紫嫣紅的野花了。
“真是個好地方!”蘇老爹笑道,“咱老家那兒一眼望過去,除了幾片寥寥的莊稼地,大多是高低起伏的黃土坡。風一吹,黃土漫天,迷得人眼都睜不開。吃一口水,都要走上五六裏地去個小溝溝裏挑,一桶水挑到家放上一宿,黃泥沙能積二指厚。”
“一聽要過來工作,你三哥開心的喲,”蘇老爹失笑道,“一個下午就沒合攏過嘴。都樂傻了!”
“爹,你呢,”蘇梅問道,“你和娘也喜歡這裏吧?”
“喜歡,”蘇老爹望著她慈愛地笑道,“有你待的地方,爹都喜歡。”
“那你跟娘就別回去了,”蘇梅道,“留在這裏跟我一起生活吧。”
蘇老爹笑著搖了搖頭:“那可不成,你幾個哥哥要被人戳脊梁骨哩,就是你那些侄子侄女長大也不好說人家。”
“有那麽嚴重嗎?”蘇梅那個時代,獨生女不要太多,給父母養老送終早就單單不是兒子的事了,不過同樣的,閨女跟兒子一樣有財產繼承權。
蘇老爹安撫地拍了拍她的手,笑道:“你幾個哥哥如今都有工作了,一年給爹娘湊個來回的車票不是難事,趁著這幾年身體硬朗,爹就多帶你娘過來幾趟,每次住長點好好陪陪你。”
“那你們這次能住多長?”蘇梅道,“三個月還是兩月。”
蘇老爹一噎:“下月收麥,得提前走。”
“你和娘都這麽大年紀了,還要下地割麥子嗎?”
“麻雀多,麥場裏不得有人看著。”
“累不?”
“不累。”
說話間,兩人到了家門前。
院裏,幾個孩子拿著樂器各玩各的,亂糟糟的一片嘈雜,蘇梅下意識地揉了揉耳朵:“小黑蛋你都吹破音了,能小點聲嗎?”
“哈哈……讓他吹,”蘇老爹樂道,“學什麽不都得多練練。”
這要是一個還好,一溜四個,吹口琴、吹哨子、吹嗩呐、拉手風琴,各練各的,蘇梅就進院洗手的這麽一會兒,便被吵得頭大。
也不知道廚房做飯的蘇老娘和對麵養胎的張寧咋受得了的。
“停!停!”蘇梅拍了拍手,“咱能合練一支曲子不?”
趙瑾、林念營聞聲便停了下來,小黑蛋跟小瑜兒不,人家還在鼓著腮幫子吹呢。小瑜兒捏著哨子吹得臉都漲紅了,小黑蛋根根頭發都被汗水打濕。
“念輝、小瑜兒,”蘇梅拍了拍兩人,“快停下。”
兩人誰也不服誰地瞪了一眼,才輕喘著收了聲。
蘇梅拿毛巾給兩人擦了擦汗:“吹的都是什麽啊,都不在調上,還不是同一首曲子,你倆比誰聲高啊?”
小黑蛋狠狠瞪了小瑜兒一眼,告狀道:“我本來吹得好好的,他非得跑到我跟前打亂我的調。”
“姨姨,”小瑜兒扯了扯蘇梅的褲腿,求讚道,“我高!”
“是高,”蘇梅把毛巾往三角曬架上一搭,幾下把兩條辮子盤起,“就是不好聽,吵得姨姨耳朵痛。來把哨子給我,看姨姨給你吹一首。”
小瑜兒乖巧地把哨子遞上,握著小拳頭衝她舉了舉:“油油!”
蘇梅接過哨子看了一眼,上麵都是口水,擰開水龍頭衝了衝,甩幹水分,吹了首《小燕子》。
這首兒歌節奏輕快,易於上口,蘇梅吹了兩遍,小黑蛋舉著哨呐就模仿著跟了上來。
趙瑾和林念營在學校學過這首歌,兩人對視一眼,一個吹響了手裏的口琴,一個隨著蘇梅的旋律拉響了手風琴。
小瑜兒開心地為幾人鼓了鼓掌。
蘇老爹樂嗬嗬地聽著進了廚房。
家裏土豆多,蘇老娘做了陝北有名的洋芋擦擦,土豆切絲,拌入野蔥、薑絲,撒上鹽,同麵粉拌均上鍋蒸。
蒸好倒進盆裏,澆上蒜泥和著幾滴香油一拌,既可當飯亦可當菜。
蘇梅給王家和前麵的蔡佳微各送了一碗。
蔡佳微是個閑不住的,她下午沒課,一早就背著竹筐進了後山。
她野外知識豐富,再加上身手不錯,帶回了不少野菜野物。
蘇梅過去,蔡佳微在搭的小廚房裏做飯,孟子衡蹲在水池邊正在給拔好毛的山雞開膛破肚。院子裏倒處堆著青磚青瓦、土坯、稻草,要建的廚房和雜物間已經蓋起了半米多高。
“又來給我們家送吃食了,”孟子衡笑著起身,拿稻草綁了隻宰好的山雞給她,“拿回去給大爺大娘熬個湯補補身子。”
蘇梅沒客氣,把碗遞給蔡佳微,伸手接了:“我娘蒸的土豆菜,你們嚐嚐,要是覺得好吃了,可以隔三差五地照著蒸一鍋,拌著吃膩了,炒著吃也不錯。”
“行,我明天蒸點試試,”蔡佳微把碗騰給她,“我方才聽你在教幾個孩子音樂,歌譜要嗎?”
“要。”蘇梅點頭,“我那點水平,能教出什麽,你把歌譜拿來吧,小瑾和念營都學過五線譜,我拿回去讓他們多練練,別跟下午一樣,亂嘈嘈地吵得你們耳朵痛。”
“我們在戰場上炮聲都聽慣了,他們那點聲音算啥,”孟子衡笑道,“你啊,回去成讓他們盡情地吹盡情地拉了,孩子嘛,興趣都是這麽一點點培養起來的,當家長的別太幹涉。”
“張同誌懷著孕呢!”蔡佳微拿了歌譜出來瞪了他一眼,遞給蘇梅道,“幹涉太過是不好,不過也別讓他們太吵了,要練習,說一聲,你要是沒時間,我帶他們到山腳下練。”
“好。”蘇梅接過歌譜,就著燈光翻了下,第一首是《讓我們蕩起雙槳》,後麵還有什麽《送別》、《賣報歌》等,“暑假前,學校開辦嗎?”
“開一個多月,摸一下學生的底,再幫他們補補課,”蔡佳微略有些擔心道,“這批來的孩子,大多來自農村或是小山村,基礎隻怕不會太好。”
蘇梅:“明天去車站接人,你去嗎?”
“嗯,”蔡佳微,“我得過去幫忙組織一下。”
“我們也該忙了,”蘇梅道,“要準備大家的飯菜。”
兩人又說了幾句話,蘇梅就拿著空碗,拎著山雞回家了。
趙恪跟三哥也剛回來。
蘇梅算了一下時間,去的得有一個小時,“你們把青草送過去不就成了嗎,怎麽去那麽久?”
趙恪道:“路上遇到戰士們往山上運家具,幫著搭了把手。”
“哦。”蘇梅放下碗,把山雞遞給蘇老娘,“娘,蔡嫂子給的,明天跟土豆一塊兒燉了吃吧?”
蘇老娘接過山雞略有些不安道:“中午剛收了人家一碗兔肉,這又收了一隻山雞,會不會不好啊?”
“沒事,”蘇梅把歌譜遞給過來拿筷子的林念營,洗了洗手道,“改天我去溪裏叉些魚,給他們家送點。”
“不用改天,”三哥擦了擦手,端起一碗飯道,“等會兒我用竹子編個魚簍,往溪裏一下,明個兒指定有魚。”
“你當魚簍好編啊,”蘇老爹打擊他道,“就你那手藝,沒個一兩天別想編成。”
三哥笑笑,沒爭辯,隻加快了吃飯的速度。
洗漱後時間還早,一家人也不急著睡,聚在堂屋便各自忙活開了。
趙瑾、林念營伏在餐桌的一邊教小黑蛋學五線譜。蘇老爹讓趙恪去王家借了打草鞋的耙,捶了下午泡的稻草,搓成草繩打草鞋。
三哥尋了蘇梅早前做東西剩下的竹片編魚簍。
趙恪搬出了家屬院帶回來的收音機修理。
蘇梅洗了山上采的零嘴分給大家食用,隨之抱著小瑜兒坐在小黑蛋三人對麵畫畫,她準備畫兩張漂亮的簡筆水彩,寄到畫報試試。
蘇老娘找出幾個孩子的棉衣,拆了準備明天洗洗,趁著在這兒的時間,短的給接接。
“小梅,”蘇老娘拆開棉衣,拿手丈量了一下,“幾個孩子身高差距有些大,我看誰也別穿誰的舊衣了,都裁了布接接吧。”
“好。”
“那就得買棉花了。”蘇梅衣櫃裏的布料,蘇老娘看了,有不少,就是棉花沒有一兩。
“我明天看有沒有誰去附近村子裏買東西,”蘇梅道,“讓人家幫忙捎點回來。”
收音機也就外頭的木箱子碎得厲害,打開稍一修整就能聽了。
趙恪裝上電池,按下開關,歌曲《我的祖國》就從裏麵傳了出來,一家人都稀奇地圍了過去,挨個兒地試著搜了下台。
……
夜裏小黑蛋、小瑜兒睡熟了,趙恪再次將兩人抱到了床裏,伸手擁住了蘇梅。
“哈哈……”蘇梅被他一碰,癢得一個沒崩住笑出了聲。
趙恪訕訕地鬆開手,摸了摸鼻子:“昨天我抱你時,你也是醒著的吧?”
蘇梅臉一熱,止了笑。
“小梅,”趙恪側身,就著窗外的月光看著她,輕聲道,“我聽爹說,你前世上了大學,那學的是什麽專業?”
“航空航天工程專業。”蘇梅側過身,跟他麵對麵道,“我自小就喜歡拆爸爸拍照用的無人機,上學後理科又特別好,長大後就往這方麵發展了。”
趙恪霍然一驚,翻身坐了起來:“你說的無人機是41年珍珠·港事件中,m國用無線電遙控的靶機?”
“對!這之後他們又製造出了3種噴氣式無人機。”蘇梅跟著坐了起來,“我國要到66年,無人靶機才首次試飛成功。”
“還要8年啊!”趙恪輕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