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冰城沒多久, 天空就飄起了雪,伊嘎離冰城八百多公裏,沒有一條直通的公路,有時候還要走一段土路, 坑坑窪窪的顛簸得厲害, 蘇梅跟小瑜兒都有些受不了, 胃裏的食物一股股地往上湧。
車子停下, 趙恪打開後備箱,取了兩丸顧老做的藥, 讓兩人含在嘴裏, 又拿了幾個橘子分給大家。
雪天路滑,一路沒敢走太快,晚上八點多, 車子到了佳市, 離伊嘎還有四百多公裏。
找了家國營飯店,2兩糧票5分錢一個的饅頭要了20個,另要了4個菜, 七碗大餷子粥。
吃飯間,問了服務員,說不遠有家賓館改製的招待所。
開車過去看了看, 條件挺不錯的, 一間房四個鋪,鋼絲床, 綢子被麵,配著個坐著水壺的爐子,幹淨整潔,一天兩元。
師長明拿出工作證, 開了兩間,趙恪遞過去四塊錢。
蘇梅在兩間屋子裏轉了一圈,異能掃過,高溫殺菌。
趙恪他們一間,蘇梅帶著小瑜兒和保姆一間。
簡單洗漱後,大家就睡了。
翌日一早,吃過早飯,暖瓶裏灌上開水,上車出發。
趙恪跟師長明一路替換著開。
一夜過去,地上積了雪,道路越發難走了。
晚上九點,車子到了雷諾河,距離伊嘎還有一百多公裏。
雷諾河與伊嘎之間是大片的水草甸子,風雪肆虐的晚上,根本分不清哪兒是路,哪兒是淤泥沼澤。
怕出事,沒敢再往前走,順著路標,他們找到了前進農場。
54年~56年之間,第2軍軍長親率10萬退伍軍人,於北大荒屯墾戍邊、墾荒建場。
幾年間,墾地麵積由56年的四百多萬畝,增加至一千多萬畝,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糧食和經濟作物。
前進農場便是那時成立建造的。
車子到達門口便驚動了小屋裏的門衛。
“哪來的?幹嘛呢?”
師長明打著手電下車,遞上證件,說明情況。
對方看了眼證件,立馬敬了個軍禮,回身跟裏麵打電話請示了一下,熱情地打開了大門。
車子開進去,一位四十多歲,瘸著條腿的黑瘦男子就迎了上來。
“這是我們楊場長。”門衛介紹道。
師長明衝對方敬了個禮,伸手與之相握道:“你好,我是378部隊的師長明。這麽晚,打擾了。”
“哪裏話,要不是這麽晚,我們這兒還迎不來幾位呢,快快屋裏請,”楊場長熱情道,“小閻,趕緊去我家,跟你們嫂子說,把西屋的炕燒上,再燉鍋魚,貼一圈餅子。”
“好咧。”門衛應了一聲,拎著盞煤油燈往後麵家屬區跑去。
趙恪停好車,挨個兒將幾人攙扶下來,打開後備箱,取了幾人的洗漱用品,又拎了十斤大米,一包蠔幹、兩斤魷魚絲、一串芭蕉、一條煙、一罐米酒裝進竹筐提上。
這些東西都是走貨車提前一天運到冰城,由師長明幫忙接收的,因為不在身邊,所以那天去他家便沒帶。
蘇梅牽著小瑜兒扶著顧老。
保姆不放心,打著手電,挽住了顧老的另一隻胳膊。
汪師傅接過趙恪手裏的竹筐。
師長明帶著楊場長迎上來,挨個兒跟幾人做了介紹。
楊場長看著幾人身上穿的軍大衣,戴的五五式棉帽,心頭直發燙,覺得格外親切,跟見了親人似的,“這天氣凍壞了吧,走走,回家,坐炕上暖暖。”
說著抱起小瑜兒,領著大家往裏走。
他腿不方便,師長明不放心地護在一旁。
“晚上我聽天氣預報說,”楊場長扭頭跟幾人道,“今夜還有大雪,開車的話,明兒去伊嘎可不好走。”
趙恪凝了凝眉:“場裏養的有馬和騾子嗎?”
“有,雪撬也有,你要用,”楊場長笑道,“我明兒套上送你們過去。”
“我們帶的東西比較,一輛怕是不夠。”
“幾輛咱都有,”楊場長笑道,“放心,保證將你們送到。”
“謝了。”
“都是兄弟,客氣啥。”
家屬區在後麵,一排排土壞草氈房,前麵用木柴紮了個籬笆院,院裏垛著高高的柴垛。
“到了。”
楊場長家在路邊,屋裏亮著燈,冒著蒸騰的熱氣。
幾人一進院,門簾掀開,他愛人係著圍裙,熱情地迎了出來:“快,屋裏坐,西屋的炕剛點上,還沒燒熱,這邊請。”
一屋兩炕,南邊的炕已經騰出來了,北邊炕上的老太太穿鞋下地,一邊係著罩衣鈕子,一邊熱情地同兒媳一起招呼大家上炕,幾個孩子趴在被窩裏好奇地看著眾人。
蘇梅伸手從兜裏掏了把補充營養的奶糖,遞給小瑜兒,讓他給哥哥姐姐們送去。
汪師傅將竹筐遞給楊長場的愛人葛大嫂。
葛大嫂不由看向丈夫。
楊場長不讓要。
不要東西,汪師傅便伸手掏了幾斤糧票遞了過去,最後還是老太太做主,讓兒媳收下了竹筐。
除了大米、煙、酒,都不是多貴的東西,隻是稀罕,不多見罷了。
大家脫鞋上炕,感受著從身下源源不斷轉來的溫度,長舒了口氣,瞬間有一種活過來的感覺。
很快飯菜就端上來了,大盆的酸菜燉魚,一饃筐玉米餅子。
吃完飯,西屋的炕也燒好了,那屋的格局跟這屋一樣,也是一屋兩炕,隻是小了不少,睡他們幾個是夠了。
炕上鋪著席子,葛大嫂和楊場長抱了他們屋的被子過來。
“弟妹,”葛大嫂不好意思道,“你稍等一下,被頭我給你換換。”
這年頭大多數人家穿衣都沒布,更別說什麽被罩了,遂講究些的人家就在被頭縫層布,髒了拆了換一條。
有的沒有替換的,要等拆洗的這條幹了,再縫上去。
看著方才還蓋在幾個孩子身上的被子,蘇梅忙攔道:“大嫂,不用,我們帶的有被子。”
趙恪這會兒也反應過來了,這年頭大家都不富裕,棉子厚棉衣之類的那都是有數的。
“對,車上帶的有,大嫂,你趕緊抱回去給孩子們蓋上,我們這就去拿。”
說著,趙恪帶著師長明、汪師傅,打著手電出了門。
家裏現蓋的被子都被保姆裝了純棉的被套,不是太厚,好在下麵是熱炕,上麵可以壓層軍大衣。
和衣躺下,聽著此起彼伏的呼嚕聲,蘇梅一時有些睡不著。
趙恪攬著人,附在她耳邊小聲道:“怎麽了,哪兒不舒服嗎?”說著,手穿過線衣秋衣覆在了她小腹上。
“沒有。”蘇梅抽出他的手放在腰上,翻了個身,跟他麵對麵道,“公安局家屬院是不是也跟這邊一樣?”好小,好逼仄。
“估計差不多。”趙恪輕輕地拍了拍她的背,“睡吧,哪兒不滿意了,天晴了,咱找人修修。”
“嗯。”
……
有了楊場長的雪撬送行,趙恪的意思,師長明可以開著車回家了,免得雪越下越大,明天他不好走。
師長明不放心,硬是坐在雪撬上跟了過去。
幾人穿著軍大衣圍著被子,坐了六七個小時,腿麻了,臉木了,11點多,終於到了伊嘎。
看著建在半山坡的一片泥草房,幾人相相相覷,這是市?!
縣城都不算吧,就十幾戶人家。
“哈哈……失望了,”楊場長看著震驚的幾人,樂道,“比我們當初好多了,不管怎麽說,你們這兒還有些人家,我們那會兒開荒墾在草甸,連個容身的窩棚都沒有,夏天那個蚊蟲多啊,能把人吃了。”
小鎮久不來外人,突然來了三架雪撬,一聲喊,瞧熱鬧的都出來了。
遠遠地跑來三個身著藍製服,軍大衣的公安。
三人到了近前,目光在師長明和趙恪麵上掃過,試探地尋問道:“可是趙局長?”
“我是。”趙恪衝三人敬了個軍禮,掏出調令遞過去,“局裏就你們三人嗎?”
“還有老局長,他算著你這兩天就該到了,帶著人去打魚了,說是要給你嚐嚐咱們這兒的河鮮。”
伊嘎地處黑龍江跟烏蘇裏江交匯的三角地帶,素有‘金色魚灘’的美稱,全縣十幾戶人家,百十口人,全靠打漁為生。
趙恪看向遠處的江麵,果然瞧見幾個小點,“家屬院在哪?”
“這邊。”三人衝圍攏過來的孩子揮了揮手,在前引路。
蘇梅掀開被子,下了雪撬,接過江師傅拋來的一包水果硬糖,衝孩子們招了招手,不知這裏生活著哪個少數民族,孩子們中有些穿著彩色的民族服飾。
不過聽他們說話,跟旁邊的小朋友沒有什麽不同,想來,兩個民族已經很好融合在了一起。
分完糖,蘇梅也從這些孩子口中了解了些情況,比如大家的日常,除了捕魚,賣魚、曬魚幹,還織網,賣網、給人打馬掌。
折了根樹枝,蘇梅彎腰在路邊的雪地裏拋了拋,很肥沃的黑土。
“這麽肥的土,你們沒想著種點土豆、米玉吃?”蘇梅好奇地問一旁的婦人。
“江裏的魚都打不完了,誰還費那個工夫種地啊?你沒聽說過嗎,‘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裏’,說的就是咱們東北。”
車子停下, 趙恪打開後備箱,取了兩丸顧老做的藥, 讓兩人含在嘴裏, 又拿了幾個橘子分給大家。
雪天路滑,一路沒敢走太快,晚上八點多, 車子到了佳市, 離伊嘎還有四百多公裏。
找了家國營飯店,2兩糧票5分錢一個的饅頭要了20個,另要了4個菜, 七碗大餷子粥。
吃飯間,問了服務員,說不遠有家賓館改製的招待所。
開車過去看了看, 條件挺不錯的, 一間房四個鋪,鋼絲床, 綢子被麵,配著個坐著水壺的爐子,幹淨整潔,一天兩元。
師長明拿出工作證, 開了兩間,趙恪遞過去四塊錢。
蘇梅在兩間屋子裏轉了一圈,異能掃過,高溫殺菌。
趙恪他們一間,蘇梅帶著小瑜兒和保姆一間。
簡單洗漱後,大家就睡了。
翌日一早,吃過早飯,暖瓶裏灌上開水,上車出發。
趙恪跟師長明一路替換著開。
一夜過去,地上積了雪,道路越發難走了。
晚上九點,車子到了雷諾河,距離伊嘎還有一百多公裏。
雷諾河與伊嘎之間是大片的水草甸子,風雪肆虐的晚上,根本分不清哪兒是路,哪兒是淤泥沼澤。
怕出事,沒敢再往前走,順著路標,他們找到了前進農場。
54年~56年之間,第2軍軍長親率10萬退伍軍人,於北大荒屯墾戍邊、墾荒建場。
幾年間,墾地麵積由56年的四百多萬畝,增加至一千多萬畝,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糧食和經濟作物。
前進農場便是那時成立建造的。
車子到達門口便驚動了小屋裏的門衛。
“哪來的?幹嘛呢?”
師長明打著手電下車,遞上證件,說明情況。
對方看了眼證件,立馬敬了個軍禮,回身跟裏麵打電話請示了一下,熱情地打開了大門。
車子開進去,一位四十多歲,瘸著條腿的黑瘦男子就迎了上來。
“這是我們楊場長。”門衛介紹道。
師長明衝對方敬了個禮,伸手與之相握道:“你好,我是378部隊的師長明。這麽晚,打擾了。”
“哪裏話,要不是這麽晚,我們這兒還迎不來幾位呢,快快屋裏請,”楊場長熱情道,“小閻,趕緊去我家,跟你們嫂子說,把西屋的炕燒上,再燉鍋魚,貼一圈餅子。”
“好咧。”門衛應了一聲,拎著盞煤油燈往後麵家屬區跑去。
趙恪停好車,挨個兒將幾人攙扶下來,打開後備箱,取了幾人的洗漱用品,又拎了十斤大米,一包蠔幹、兩斤魷魚絲、一串芭蕉、一條煙、一罐米酒裝進竹筐提上。
這些東西都是走貨車提前一天運到冰城,由師長明幫忙接收的,因為不在身邊,所以那天去他家便沒帶。
蘇梅牽著小瑜兒扶著顧老。
保姆不放心,打著手電,挽住了顧老的另一隻胳膊。
汪師傅接過趙恪手裏的竹筐。
師長明帶著楊場長迎上來,挨個兒跟幾人做了介紹。
楊場長看著幾人身上穿的軍大衣,戴的五五式棉帽,心頭直發燙,覺得格外親切,跟見了親人似的,“這天氣凍壞了吧,走走,回家,坐炕上暖暖。”
說著抱起小瑜兒,領著大家往裏走。
他腿不方便,師長明不放心地護在一旁。
“晚上我聽天氣預報說,”楊場長扭頭跟幾人道,“今夜還有大雪,開車的話,明兒去伊嘎可不好走。”
趙恪凝了凝眉:“場裏養的有馬和騾子嗎?”
“有,雪撬也有,你要用,”楊場長笑道,“我明兒套上送你們過去。”
“我們帶的東西比較,一輛怕是不夠。”
“幾輛咱都有,”楊場長笑道,“放心,保證將你們送到。”
“謝了。”
“都是兄弟,客氣啥。”
家屬區在後麵,一排排土壞草氈房,前麵用木柴紮了個籬笆院,院裏垛著高高的柴垛。
“到了。”
楊場長家在路邊,屋裏亮著燈,冒著蒸騰的熱氣。
幾人一進院,門簾掀開,他愛人係著圍裙,熱情地迎了出來:“快,屋裏坐,西屋的炕剛點上,還沒燒熱,這邊請。”
一屋兩炕,南邊的炕已經騰出來了,北邊炕上的老太太穿鞋下地,一邊係著罩衣鈕子,一邊熱情地同兒媳一起招呼大家上炕,幾個孩子趴在被窩裏好奇地看著眾人。
蘇梅伸手從兜裏掏了把補充營養的奶糖,遞給小瑜兒,讓他給哥哥姐姐們送去。
汪師傅將竹筐遞給楊長場的愛人葛大嫂。
葛大嫂不由看向丈夫。
楊場長不讓要。
不要東西,汪師傅便伸手掏了幾斤糧票遞了過去,最後還是老太太做主,讓兒媳收下了竹筐。
除了大米、煙、酒,都不是多貴的東西,隻是稀罕,不多見罷了。
大家脫鞋上炕,感受著從身下源源不斷轉來的溫度,長舒了口氣,瞬間有一種活過來的感覺。
很快飯菜就端上來了,大盆的酸菜燉魚,一饃筐玉米餅子。
吃完飯,西屋的炕也燒好了,那屋的格局跟這屋一樣,也是一屋兩炕,隻是小了不少,睡他們幾個是夠了。
炕上鋪著席子,葛大嫂和楊場長抱了他們屋的被子過來。
“弟妹,”葛大嫂不好意思道,“你稍等一下,被頭我給你換換。”
這年頭大多數人家穿衣都沒布,更別說什麽被罩了,遂講究些的人家就在被頭縫層布,髒了拆了換一條。
有的沒有替換的,要等拆洗的這條幹了,再縫上去。
看著方才還蓋在幾個孩子身上的被子,蘇梅忙攔道:“大嫂,不用,我們帶的有被子。”
趙恪這會兒也反應過來了,這年頭大家都不富裕,棉子厚棉衣之類的那都是有數的。
“對,車上帶的有,大嫂,你趕緊抱回去給孩子們蓋上,我們這就去拿。”
說著,趙恪帶著師長明、汪師傅,打著手電出了門。
家裏現蓋的被子都被保姆裝了純棉的被套,不是太厚,好在下麵是熱炕,上麵可以壓層軍大衣。
和衣躺下,聽著此起彼伏的呼嚕聲,蘇梅一時有些睡不著。
趙恪攬著人,附在她耳邊小聲道:“怎麽了,哪兒不舒服嗎?”說著,手穿過線衣秋衣覆在了她小腹上。
“沒有。”蘇梅抽出他的手放在腰上,翻了個身,跟他麵對麵道,“公安局家屬院是不是也跟這邊一樣?”好小,好逼仄。
“估計差不多。”趙恪輕輕地拍了拍她的背,“睡吧,哪兒不滿意了,天晴了,咱找人修修。”
“嗯。”
……
有了楊場長的雪撬送行,趙恪的意思,師長明可以開著車回家了,免得雪越下越大,明天他不好走。
師長明不放心,硬是坐在雪撬上跟了過去。
幾人穿著軍大衣圍著被子,坐了六七個小時,腿麻了,臉木了,11點多,終於到了伊嘎。
看著建在半山坡的一片泥草房,幾人相相相覷,這是市?!
縣城都不算吧,就十幾戶人家。
“哈哈……失望了,”楊場長看著震驚的幾人,樂道,“比我們當初好多了,不管怎麽說,你們這兒還有些人家,我們那會兒開荒墾在草甸,連個容身的窩棚都沒有,夏天那個蚊蟲多啊,能把人吃了。”
小鎮久不來外人,突然來了三架雪撬,一聲喊,瞧熱鬧的都出來了。
遠遠地跑來三個身著藍製服,軍大衣的公安。
三人到了近前,目光在師長明和趙恪麵上掃過,試探地尋問道:“可是趙局長?”
“我是。”趙恪衝三人敬了個軍禮,掏出調令遞過去,“局裏就你們三人嗎?”
“還有老局長,他算著你這兩天就該到了,帶著人去打魚了,說是要給你嚐嚐咱們這兒的河鮮。”
伊嘎地處黑龍江跟烏蘇裏江交匯的三角地帶,素有‘金色魚灘’的美稱,全縣十幾戶人家,百十口人,全靠打漁為生。
趙恪看向遠處的江麵,果然瞧見幾個小點,“家屬院在哪?”
“這邊。”三人衝圍攏過來的孩子揮了揮手,在前引路。
蘇梅掀開被子,下了雪撬,接過江師傅拋來的一包水果硬糖,衝孩子們招了招手,不知這裏生活著哪個少數民族,孩子們中有些穿著彩色的民族服飾。
不過聽他們說話,跟旁邊的小朋友沒有什麽不同,想來,兩個民族已經很好融合在了一起。
分完糖,蘇梅也從這些孩子口中了解了些情況,比如大家的日常,除了捕魚,賣魚、曬魚幹,還織網,賣網、給人打馬掌。
折了根樹枝,蘇梅彎腰在路邊的雪地裏拋了拋,很肥沃的黑土。
“這麽肥的土,你們沒想著種點土豆、米玉吃?”蘇梅好奇地問一旁的婦人。
“江裏的魚都打不完了,誰還費那個工夫種地啊?你沒聽說過嗎,‘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裏’,說的就是咱們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