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士人寧死不做大明官,鄭克元獻計千金買馬骨
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 作者:縱橫小秦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後世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換句話說隻要你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取得成績,那麽你就是成功的典範。
然而在封建思想盛行的古代卻不是這樣,古人的思想是隻有當官手裏有了權力,這才叫真正的成功。
譬如古代的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
從“金榜題名”就可以看出,古代讀書人看重科舉考試這件事。
另外古人都是用這些詞來描述成功人士的,比如光宗耀祖、狀元及第、光耀門楣。
從這些詞也可以看出,古人並不把個人的成功看作成功。
他們普遍認為,成功並不僅是個人的事情,而且還關係到整個家族和後代。
最為重要的是,古代將各個行業的人劃分了等級,分別是士、農、工、商。
《周禮·冬官考工記》中曾寫道:“坐而論道,謂之王工。
坐而行之,謂之士大夫。”
這個士大夫就是指的讀書人,簡而言之讀書就是為了“仕”,為了能夠做官。
另外古人熱衷於當官的原因還有很多,經過朱棡的總結,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八點。
1名利雙收,當官可以帶來名聲和利益。
從名聲方麵來講,官員可以為社會服務,從而贏得鮮花和掌聲。
隻要社會地位高了,自然也就更加容易受到尊敬。
從利益方麵來講,官員掌控著社會財富的分配。
他們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資料,至少能夠確保自己和家人衣食無憂。
2儒家文化影響
儒家文化強調封妻蔭子,很多人都把它作為奮鬥方向和人生理想。
3家族與家庭的期望
為個人與家族謀利成為很多人的終生目標,為這個既定目標,古人可以做到出生入死。
4可以滿足個人對於名利的追求
人生成敗在於對社會財富占有的多少,當官這條路正好符合人的圖財思想。
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
5擔任官職意味著社會地位的提升。
古代官員不僅可以擁有尊貴的身份,而且享有許多特權。
例如在社會活動中被優先考慮,在社會禮儀中被尊重,以及享有高薪酬和優厚待遇等隱藏福利。
6官職提供了豐厚的經濟收入。
除了明朝之外,古代官員的薪水和福利待遇,都是相當豐厚的。
此外一些古代官員還會通過,權力濫用、貪汙受賄等手段,獲取額外的財富。
7古代從倫理上規定了當官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在古代最重要的倫理,就是“三綱五常”。
其中“君臣之道”,指的就是官場。
也就是說,在古代“官場”才是國家最重要的,而不是“農場”或“商場”。
8功名追求。
古代讀書人看重科舉考試,認為隻有讀書考取功名做了官,才能成為受到別人尊敬的人上人。
當初太子朱標宣布,剝奪浙東及其周邊地區的科舉資格,便險些引發一場民變。
如果不是後來采取了補救措施,建立應天府學堂收納大明百姓之子入學。
再加上鼓勵軍中將領從政,並對其開放國子監的入學名額,恐怕後果會不堪設想。
如今朱棡也同樣遇到了類似的問題,陸風拿著戴罪立功名單去找那些犯官。
誰知除了極少部分人之外,大多少被選中的囚徒都拒絕為晉王效力。
甚至還有兩名性格比較剛烈的犯官,當著陸風的麵,咬斷了自己的手指。
“依老臣愚見,不如將此事交由陛下定奪。”
對於商暠提出的這個建議,朱棡稍加思索之後便搖頭說道:“對於讀書人來說,‘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既是終身的夢想,也是一個家族幾代人的期盼。
然而父皇的天子堂,既是富貴鄉,也是修羅場。
稍有不慎,就會身首分離,落個橫死的下場。
據孤王所知,前元翰林李征臣,抵死不肯做官。
結果全家被殺,自己也被發配寧夏充軍。
貴溪士人夏伯啟叔侄,自斷左手拇指,誓言絕不做官。
因此獲罪被殺,家產被籍沒。
如今那些犯官都已經是身陷囹圄,即便傳到父皇那裏,恐怕也沒有什麽更好的解決辦法。”
根據《皇明開國臣傳》記載:文士陶凱隱居不出,朝廷難覓其蹤跡。
朱元璋大怒,下喻:“陶凱不至,可取一族人首級來。”
陶凱的族親們嚇壞了,四處尋找陶凱,很快便將他找到並送往京城。
甚至為了震懾和懲罰拒絕入仕的現象,朱元璋還頒布了“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罪”。
他曾詔喻天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
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
簡而言之就是說,天下士大夫若不接受君王的征召,那就是自絕於朝廷。
即便他們被殺頭抄家,也不算是什麽過分的事情。
事實上“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罪”的頒布,除了在後世為明黑粉提供談資之外,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況且朱棡一直以來都不希望,老朱成為像曆史上那樣的“獨夫”。
在這種情況下,他寧願把問題放到自己這裏解決,也不想轉交給朱元璋再造殺孽。
好在鄭克元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我們可以采取‘千金買馬骨’的計策,方克勤這樣名聲在外的能臣幹吏獲得重用。
隻要充分發揮出榜樣的作用,一定可以讓一部分人產生動搖。”
朱棡不動聲色的說道:“正所謂舉賢不避親,你和方克勤曾擁有著類似的境遇。
產生感同身受的情緒,孤王可以理解。
隻是你必須說出方克勤有哪些可取之處,否則孤王不介意治你個‘徇私枉法’的罪名。”
鄭克元麵色凝重的回憶道:“那一年率水軍前往北平的永嘉候朱亮祖,想要征召五千農夫疏通河道。
聞訊而來的方克勤極力勸阻,卻始終都沒有什麽結果,他隻能立於江畔痛哭。
也許這哭聲直入雲霄,多日晴空萬裏的天驟然風起雲湧,隨即便下了一場暴雨。
幹涸數月的河道,因為這場雨翻起了洪流,從而載起了朱亮祖的舟船。
不僅為悲痛欲絕的方克勤解了圍,而且也免除了那五千戶農家的徭役。”
換句話說隻要你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取得成績,那麽你就是成功的典範。
然而在封建思想盛行的古代卻不是這樣,古人的思想是隻有當官手裏有了權力,這才叫真正的成功。
譬如古代的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
從“金榜題名”就可以看出,古代讀書人看重科舉考試這件事。
另外古人都是用這些詞來描述成功人士的,比如光宗耀祖、狀元及第、光耀門楣。
從這些詞也可以看出,古人並不把個人的成功看作成功。
他們普遍認為,成功並不僅是個人的事情,而且還關係到整個家族和後代。
最為重要的是,古代將各個行業的人劃分了等級,分別是士、農、工、商。
《周禮·冬官考工記》中曾寫道:“坐而論道,謂之王工。
坐而行之,謂之士大夫。”
這個士大夫就是指的讀書人,簡而言之讀書就是為了“仕”,為了能夠做官。
另外古人熱衷於當官的原因還有很多,經過朱棡的總結,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八點。
1名利雙收,當官可以帶來名聲和利益。
從名聲方麵來講,官員可以為社會服務,從而贏得鮮花和掌聲。
隻要社會地位高了,自然也就更加容易受到尊敬。
從利益方麵來講,官員掌控著社會財富的分配。
他們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資料,至少能夠確保自己和家人衣食無憂。
2儒家文化影響
儒家文化強調封妻蔭子,很多人都把它作為奮鬥方向和人生理想。
3家族與家庭的期望
為個人與家族謀利成為很多人的終生目標,為這個既定目標,古人可以做到出生入死。
4可以滿足個人對於名利的追求
人生成敗在於對社會財富占有的多少,當官這條路正好符合人的圖財思想。
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
5擔任官職意味著社會地位的提升。
古代官員不僅可以擁有尊貴的身份,而且享有許多特權。
例如在社會活動中被優先考慮,在社會禮儀中被尊重,以及享有高薪酬和優厚待遇等隱藏福利。
6官職提供了豐厚的經濟收入。
除了明朝之外,古代官員的薪水和福利待遇,都是相當豐厚的。
此外一些古代官員還會通過,權力濫用、貪汙受賄等手段,獲取額外的財富。
7古代從倫理上規定了當官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在古代最重要的倫理,就是“三綱五常”。
其中“君臣之道”,指的就是官場。
也就是說,在古代“官場”才是國家最重要的,而不是“農場”或“商場”。
8功名追求。
古代讀書人看重科舉考試,認為隻有讀書考取功名做了官,才能成為受到別人尊敬的人上人。
當初太子朱標宣布,剝奪浙東及其周邊地區的科舉資格,便險些引發一場民變。
如果不是後來采取了補救措施,建立應天府學堂收納大明百姓之子入學。
再加上鼓勵軍中將領從政,並對其開放國子監的入學名額,恐怕後果會不堪設想。
如今朱棡也同樣遇到了類似的問題,陸風拿著戴罪立功名單去找那些犯官。
誰知除了極少部分人之外,大多少被選中的囚徒都拒絕為晉王效力。
甚至還有兩名性格比較剛烈的犯官,當著陸風的麵,咬斷了自己的手指。
“依老臣愚見,不如將此事交由陛下定奪。”
對於商暠提出的這個建議,朱棡稍加思索之後便搖頭說道:“對於讀書人來說,‘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既是終身的夢想,也是一個家族幾代人的期盼。
然而父皇的天子堂,既是富貴鄉,也是修羅場。
稍有不慎,就會身首分離,落個橫死的下場。
據孤王所知,前元翰林李征臣,抵死不肯做官。
結果全家被殺,自己也被發配寧夏充軍。
貴溪士人夏伯啟叔侄,自斷左手拇指,誓言絕不做官。
因此獲罪被殺,家產被籍沒。
如今那些犯官都已經是身陷囹圄,即便傳到父皇那裏,恐怕也沒有什麽更好的解決辦法。”
根據《皇明開國臣傳》記載:文士陶凱隱居不出,朝廷難覓其蹤跡。
朱元璋大怒,下喻:“陶凱不至,可取一族人首級來。”
陶凱的族親們嚇壞了,四處尋找陶凱,很快便將他找到並送往京城。
甚至為了震懾和懲罰拒絕入仕的現象,朱元璋還頒布了“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罪”。
他曾詔喻天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
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
簡而言之就是說,天下士大夫若不接受君王的征召,那就是自絕於朝廷。
即便他們被殺頭抄家,也不算是什麽過分的事情。
事實上“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罪”的頒布,除了在後世為明黑粉提供談資之外,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況且朱棡一直以來都不希望,老朱成為像曆史上那樣的“獨夫”。
在這種情況下,他寧願把問題放到自己這裏解決,也不想轉交給朱元璋再造殺孽。
好在鄭克元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我們可以采取‘千金買馬骨’的計策,方克勤這樣名聲在外的能臣幹吏獲得重用。
隻要充分發揮出榜樣的作用,一定可以讓一部分人產生動搖。”
朱棡不動聲色的說道:“正所謂舉賢不避親,你和方克勤曾擁有著類似的境遇。
產生感同身受的情緒,孤王可以理解。
隻是你必須說出方克勤有哪些可取之處,否則孤王不介意治你個‘徇私枉法’的罪名。”
鄭克元麵色凝重的回憶道:“那一年率水軍前往北平的永嘉候朱亮祖,想要征召五千農夫疏通河道。
聞訊而來的方克勤極力勸阻,卻始終都沒有什麽結果,他隻能立於江畔痛哭。
也許這哭聲直入雲霄,多日晴空萬裏的天驟然風起雲湧,隨即便下了一場暴雨。
幹涸數月的河道,因為這場雨翻起了洪流,從而載起了朱亮祖的舟船。
不僅為悲痛欲絕的方克勤解了圍,而且也免除了那五千戶農家的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