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以《紀效新書》做軍事學院教材,用嶽家軍精神改造大明軍隊
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 作者:縱橫小秦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然而《紀效新書》也存在一些不適合朱棡采用的內容,比如卷首三篇中的前兩篇。
第一篇任臨觀請創立兵營公移,這一篇是戚繼光呈給長官的上呈公文,也是紀效新書全文中極少數比較咬文嚼字的記述。
按理說這篇上呈公文朱棡應該徹底剔除掉,可其中不僅讓人看到當時的軍事體係,而且講述了一些明朝中晚期軍隊中的弊病。
盡管現在還沒有成為明朝軍隊中的普遍現象,但是對於洪武年間的驕兵悍將依然有著警示作用。
卷首第二篇新任台金嚴請任事公移,則是戚繼光擔任浙江台、金、嚴等地參將時,呈給上級長官的公文。
然而其中卻包括了許多革除軍隊弊病的良策,這些都是要保留下來的。
當然《紀效新書》裏麵也存在一些,在後世看來極不合時宜的說法。
其中最有爭議的一點就是,應通過斷人吉凶禍福的相法來排除一些凶死之人,並看重一些擁有福氣相貌的人。
戚繼光還認為這樣就能把選人用人的方法,運用到很精妙的境界。
另外他還主張用鄉間有些愚笨、遲鈍的人做士卒,這也是朱棡至今都感到無法理解的。
然而即便是《紀效新書》存在一些瑕疵,也依然無法改變他在後世被很多軍中將領推崇。
主要就是因為通過《紀效新書》訓練出來的精兵,能在曆史上達到這種層次的,也就隻有南宋嶽王爺訓練出來的軍隊了。
戚繼光自然沒辦法直接效仿嶽飛的做法,於是針對大明所麵對的情況,他從最基本的人情入手循序漸進。
在思想教育課堂的第一課中,戚繼光對士兵和顏悅色地說道:“我們當兵的可能一年到頭也沒打幾場仗,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悠閑地生活。
即使是這麽悠閑,每天也少不了三分銀子。
這銀子都是從百姓那裏征來的,你們在家裏時都是種地的百姓。
回想上繳這些銀兩時的艱辛,再想想各位今日拿到銀子的容易。
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一年到頭朝廷和百姓就指望咱們,能夠打上一、兩個勝仗。
如果在戰場上咱們不敢於作戰的話,即便未受軍法懲治,那百姓養我等又有何用?
老天爺更會借敵人之手,千方百計將咱們除掉!”
戚繼光這番話樸實無華,道理通俗易懂。
通過角色的轉換,激發士兵共鳴,憶苦思甜,從愧疚感中激發出上進心。
隨著訓練的推進,戚繼光又把殺敵意義引申到了“保民護國”的使命上。
他對士兵說道:“咱們本是為立功名報效國家,從而聚集在一起。
兵是殺賊的,賊是殺百姓的,百姓又需要咱們去殺賊!
如果咱們在殺賊的同時,還能夠做到守軍法、不侵擾百姓,他們就一定會尊敬咱們的!”
戚繼光又接著說道:“‘士兵’之所以帶個‘士’字,就是因為士兵的職責非常神聖,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重視。
希望大家都出力效命於疆場,衛國保民,對得起這個‘士’字。”
為了讓戚家軍士兵感受到,自己對他們的尊重
戚繼光在處處愛護士兵的同時,還與他們休戚相關。
同營地相處,同進同退,公而無私。
他會不定期到戚家軍士兵們中間了解這些的生活情況,噓寒問暖。
戚繼光會問他們吃得飽不飽,穿得暖不暖,做戚家軍士兵的知心人。
士兵病了,他要親自探視,甚至幫忙煎湯藥、送食。
士兵遇上了困難,戚繼光一定會想辦法幫助解決。
白天吃飯,他要與戚家軍士兵同吃。
晚上戚家軍士兵睡熟了,戚繼光要看看他們睡得是否安穩。
在得了錢財之後,戚繼光更是全部拿來和戚家軍士兵分享。
因此戚家軍士兵逐漸產生了,一種“保家衛國”的主人翁責任感。
同時戚繼光還注重培養“戚家軍”建功立業的遠大誌向,並處處做士兵們的榜樣。
他作有一首《凱歌》,其歌詞為:
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與義兮,氣衝鬥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
幹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
赴水火兮,敢遲留。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
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上報天子”,就是為國。
“下救黔首”,就是為民。
這麽一來士兵的思想境界,便得到極大提高。
在有理想的同時,他們作戰也就更加樂於獻身、無所畏懼了。
朱棡之所以能在三年之內訓練出20萬黑騎和一萬神機營,就是采用了戚繼光在《紀效新書》裏麵流傳下來的練兵精髓。
以《紀效新書》做軍事學院教材,用“嶽家軍精神”改造大明軍隊,就是朱棡建立洪武軍事學院的依仗。
畢竟在中國曆代兵書中,《紀效新書》堪稱最實際、最口語化的兵學寶典,非常適合那些沒什麽文化的大明武將深入學習。
朱棡之所以在太原就蕃三年,都沒有把改編好的《紀效新書》整理出來,主要就是因為要忙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從住宅區的改造到明朝畜牧、家禽業的科學養殖,再到城市道路規劃。
無論國計民生還是軍事戰爭,哪一樣都離不開他這個晉王的參與。
如果不是有顧修齊、鍾伯弦、鄧鎮、馮誠,這樣的賢臣良將輔佐,朱棡三年之後返京肯定會比朱標還要胖。
曆史上的朱高熾就是因為長得太胖不夠英武,差點被朱棣從太子貶為藩王。
根據野史記載,朱棣不止一次對朱高煦說:“你就好好幹吧,你大哥早晚得胖死。”
如果不是李景隆趁著朱棣帶朱高煦南下打朱允炆時企圖偷家,結果他率領的五十萬大軍被朱高熾僅憑一萬人馬抵擋住了。
再加上朱高熾生了朱瞻基這麽一個好兒子,恐怕太子之位花落誰家就尚未可知了。
雖然朱棣的兒子和孫子也都是短命人,但好歹堅持到了登基的那一天。
相比之下老朱就比較慘了,自己倒是活到了70歲高齡,媳婦、長子、長子媳婦、嫡長孫都走在了他的前麵。
後世曾經有明史研究學家說過:“馬皇後就是朱元璋的‘刀鞘’,她死了就等於朱重八死了一半。
等到懿文太子朱標死後,當年那個放牛娃朱重八就徹底死了,活著的隻剩下洪武大帝這個‘軀殼’了!”
第一篇任臨觀請創立兵營公移,這一篇是戚繼光呈給長官的上呈公文,也是紀效新書全文中極少數比較咬文嚼字的記述。
按理說這篇上呈公文朱棡應該徹底剔除掉,可其中不僅讓人看到當時的軍事體係,而且講述了一些明朝中晚期軍隊中的弊病。
盡管現在還沒有成為明朝軍隊中的普遍現象,但是對於洪武年間的驕兵悍將依然有著警示作用。
卷首第二篇新任台金嚴請任事公移,則是戚繼光擔任浙江台、金、嚴等地參將時,呈給上級長官的公文。
然而其中卻包括了許多革除軍隊弊病的良策,這些都是要保留下來的。
當然《紀效新書》裏麵也存在一些,在後世看來極不合時宜的說法。
其中最有爭議的一點就是,應通過斷人吉凶禍福的相法來排除一些凶死之人,並看重一些擁有福氣相貌的人。
戚繼光還認為這樣就能把選人用人的方法,運用到很精妙的境界。
另外他還主張用鄉間有些愚笨、遲鈍的人做士卒,這也是朱棡至今都感到無法理解的。
然而即便是《紀效新書》存在一些瑕疵,也依然無法改變他在後世被很多軍中將領推崇。
主要就是因為通過《紀效新書》訓練出來的精兵,能在曆史上達到這種層次的,也就隻有南宋嶽王爺訓練出來的軍隊了。
戚繼光自然沒辦法直接效仿嶽飛的做法,於是針對大明所麵對的情況,他從最基本的人情入手循序漸進。
在思想教育課堂的第一課中,戚繼光對士兵和顏悅色地說道:“我們當兵的可能一年到頭也沒打幾場仗,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悠閑地生活。
即使是這麽悠閑,每天也少不了三分銀子。
這銀子都是從百姓那裏征來的,你們在家裏時都是種地的百姓。
回想上繳這些銀兩時的艱辛,再想想各位今日拿到銀子的容易。
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一年到頭朝廷和百姓就指望咱們,能夠打上一、兩個勝仗。
如果在戰場上咱們不敢於作戰的話,即便未受軍法懲治,那百姓養我等又有何用?
老天爺更會借敵人之手,千方百計將咱們除掉!”
戚繼光這番話樸實無華,道理通俗易懂。
通過角色的轉換,激發士兵共鳴,憶苦思甜,從愧疚感中激發出上進心。
隨著訓練的推進,戚繼光又把殺敵意義引申到了“保民護國”的使命上。
他對士兵說道:“咱們本是為立功名報效國家,從而聚集在一起。
兵是殺賊的,賊是殺百姓的,百姓又需要咱們去殺賊!
如果咱們在殺賊的同時,還能夠做到守軍法、不侵擾百姓,他們就一定會尊敬咱們的!”
戚繼光又接著說道:“‘士兵’之所以帶個‘士’字,就是因為士兵的職責非常神聖,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重視。
希望大家都出力效命於疆場,衛國保民,對得起這個‘士’字。”
為了讓戚家軍士兵感受到,自己對他們的尊重
戚繼光在處處愛護士兵的同時,還與他們休戚相關。
同營地相處,同進同退,公而無私。
他會不定期到戚家軍士兵們中間了解這些的生活情況,噓寒問暖。
戚繼光會問他們吃得飽不飽,穿得暖不暖,做戚家軍士兵的知心人。
士兵病了,他要親自探視,甚至幫忙煎湯藥、送食。
士兵遇上了困難,戚繼光一定會想辦法幫助解決。
白天吃飯,他要與戚家軍士兵同吃。
晚上戚家軍士兵睡熟了,戚繼光要看看他們睡得是否安穩。
在得了錢財之後,戚繼光更是全部拿來和戚家軍士兵分享。
因此戚家軍士兵逐漸產生了,一種“保家衛國”的主人翁責任感。
同時戚繼光還注重培養“戚家軍”建功立業的遠大誌向,並處處做士兵們的榜樣。
他作有一首《凱歌》,其歌詞為:
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與義兮,氣衝鬥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
幹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
赴水火兮,敢遲留。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
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上報天子”,就是為國。
“下救黔首”,就是為民。
這麽一來士兵的思想境界,便得到極大提高。
在有理想的同時,他們作戰也就更加樂於獻身、無所畏懼了。
朱棡之所以能在三年之內訓練出20萬黑騎和一萬神機營,就是采用了戚繼光在《紀效新書》裏麵流傳下來的練兵精髓。
以《紀效新書》做軍事學院教材,用“嶽家軍精神”改造大明軍隊,就是朱棡建立洪武軍事學院的依仗。
畢竟在中國曆代兵書中,《紀效新書》堪稱最實際、最口語化的兵學寶典,非常適合那些沒什麽文化的大明武將深入學習。
朱棡之所以在太原就蕃三年,都沒有把改編好的《紀效新書》整理出來,主要就是因為要忙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從住宅區的改造到明朝畜牧、家禽業的科學養殖,再到城市道路規劃。
無論國計民生還是軍事戰爭,哪一樣都離不開他這個晉王的參與。
如果不是有顧修齊、鍾伯弦、鄧鎮、馮誠,這樣的賢臣良將輔佐,朱棡三年之後返京肯定會比朱標還要胖。
曆史上的朱高熾就是因為長得太胖不夠英武,差點被朱棣從太子貶為藩王。
根據野史記載,朱棣不止一次對朱高煦說:“你就好好幹吧,你大哥早晚得胖死。”
如果不是李景隆趁著朱棣帶朱高煦南下打朱允炆時企圖偷家,結果他率領的五十萬大軍被朱高熾僅憑一萬人馬抵擋住了。
再加上朱高熾生了朱瞻基這麽一個好兒子,恐怕太子之位花落誰家就尚未可知了。
雖然朱棣的兒子和孫子也都是短命人,但好歹堅持到了登基的那一天。
相比之下老朱就比較慘了,自己倒是活到了70歲高齡,媳婦、長子、長子媳婦、嫡長孫都走在了他的前麵。
後世曾經有明史研究學家說過:“馬皇後就是朱元璋的‘刀鞘’,她死了就等於朱重八死了一半。
等到懿文太子朱標死後,當年那個放牛娃朱重八就徹底死了,活著的隻剩下洪武大帝這個‘軀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