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贅婿群體不斷擴大,對大明稅收產生的不良影響
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 作者:縱橫小秦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時得到大哥眼神暗示的朱棡,在輕抿了一口茶後,繼續說道:“那時的王員外,為了延續血脈。
他便四處求醫問藥,並邀請名醫來為妻子李氏診治。
可最終的結果卻是,‘夫人已無法再生育了!’
這無疑給了,他們夫妻沉重的一擊。”
朱棡頓了頓,似乎也感受到了,當時王員外和李氏心中的絕望。
他深吸一口氣,接著講述道:“對於一個傳統的家庭來說,沒有兒子意味著無法傳承香火,這是何等的悲哀啊!”
說到這裏,朱棡又輕輕抿了口茶。
隨後他緩緩放下茶杯,繼續講述著這個故事。
“後來王員外聽從母親的建議決定納妾,最終好消息傳來,妾室懷孕了。
王員外喜出望外,同時也不忘安慰妻子李氏。
他表示隻要妾室生下兒子,就會交由妻子李氏撫養。”
朱棡微微一笑,似乎在為王員外感到高興。
然而他的笑容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臉的惋惜。
“可命運弄人,十月懷胎,一朝分娩。
妾室生下的,依舊是個女兒。
這對一直期盼著兒子的王員外和李氏來說,無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朱棡歎了口氣,繼續說道:“至此妻子李氏徹底打消了,之前聽到夫君要納妾時的那股酸意。
她反而開始主動為王員外,尋覓能夠生出兒子的妾室。”
講到這裏朱棡不禁搖了搖頭,似乎對王員外夫妻的這段經曆感到無奈。
“接下來的日子裏,王員外又陸續納了不少妾室,可始終未能如願以償得到個兒子。
眼看著長女已經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王員外心中‘生兒子’的期待,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變淡。
畢竟女兒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同樣可以繼承家業。
於是王員外開始考慮,其他的解決方案。
他對李氏說道:‘既然沒有兒子,那不如找個贅婿入門。
讓他和女兒一起經營家族產業,等他們有了孩子,可以跟王家姓氏。
這樣一來,家業依舊會掌握在我們手中。’
這個想法逐漸在,王員外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並得到了妻子李氏的支持。
他們決定尋找一個合適的贅婿,共同延續家族的輝煌。”
比較了解民間疾苦的朱元璋,再次開口插話道:“正所謂一個女婿半個兒,如果人品確實可靠的話,這也未嚐不是個辦法。”
朱元璋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對於這種情況表示理解和支持。
“隻要找到個忠誠可靠、勤勞善良的贅婿,不僅能幫助王員外一家繼續繁榮昌盛,而且還能減輕社會壓力。”
然而這種做法,並非所有人都認同。
根據相關曆史資料記載:最早對入贅之人,進行打壓的是秦朝。
因為大秦的法律規定,男人成年以後必須要分家。
這樣原來一個家庭,就變成了兩個家庭。
原本朝廷隻能收一戶人家的稅,現在就能收兩戶人家的稅了。
這種政策使得入贅成為一種被歧視的行為,許多人不願意接受。
盡管如此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無子嗣或家境困難時,招贅仍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
隻是如此一來贅婿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都較低,需要承受更多的壓力和責任。
對於秦朝來說,入贅之人本來是個成年男子。
按照常理若這名男子正常成親,那麽大秦就會多一戶人家,朝廷也能夠多收到一份稅務收入。
然而當一個成年男子,選擇入贅女方家。
原本應該增加的戶籍卻沒有增加,這意味著朝廷將少收一份稅收來源。
麵對這樣的情況,秦朝政府采取了一種嚴厲的措施:將入贅之人打入賤籍。
贅婿在秦朝社會中的身份,與罪犯相差無幾。
無論是勞役還是兵役,都會優先安排給他們。
這一政策使得贅婿們在社會中的地位低下,備受歧視。
秦朝政府之所以采取這樣的政策,一方麵是因為入贅行為減少了國家的稅收,另一方麵也是出於維護社會秩序的考慮。
通過貶低贅婿的地位,可以防止更多的男人選擇入贅,從而保證國家的稅收穩定。
由於秦朝將入贅之人打入賤籍,這導致民間百姓也對贅婿產生了偏見,甚至看不起那些願意做上門女婿的人。
在這種背景下,贅婿失去了對子嗣的冠名權,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當然當封建王朝進展到了明朝,相關政策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
如果出現絕戶這種特殊情況,出嫁女確實是可以全盤接收娘家財產的。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所謂“絕戶”就是負責戶籍登記的相關部門,找不到其他可繼承家產的男性家屬信息。
然而洪武年間的大明律例,同樣明確規定:戶主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包括完成對相應賦稅的繳納,以及兵役或徭役的征發。
也就是說大明對於女性財產權利的照顧,並不是基於對她們切身利益的關注,更多的是從國家層麵上的綜合考量。
父母也不希望看到女兒去服徭役,為了避免自己的女兒受到影響。
有一定資產的富紳們,通常會選擇通過“招贅婿”的方式來規避風險。
因此朱棡在講解“戲猴局”的相關寓言故事時,之所以要做這麽長的鋪墊,就是想讓大哥朱標明白一個道理。
無論是誰都不能,隻考慮個人利益,而是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問題。
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應對,複雜多變的局麵。
同時朱棡也是為了提醒朱元璋,關注這項大明律法的相應弊端。
從而降低贅婿群體不斷擴大,對稅收產生的潛在不良影響。
然而在場的兩位大明核心決策人,似乎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朱標看到朱棡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一臉迫不及待地催促道:“後麵王員外一家的情況如何了?”
坐在不遠處的朱元璋,也同樣麵帶不滿地說道:“之前咱看老三交上來的那幾本書,就和他現在講的這個故事一樣。
一部分是心理描寫,還有一部分摻雜著自己的旁白觀點。
另外一個劇情寫了上萬字,居然都沒結束。
好不容易有本《三國演義》,還算能讓人看得過去。
結果還是人家羅貫中寫的,和老三這個晉王一點關係都沒有!”
他便四處求醫問藥,並邀請名醫來為妻子李氏診治。
可最終的結果卻是,‘夫人已無法再生育了!’
這無疑給了,他們夫妻沉重的一擊。”
朱棡頓了頓,似乎也感受到了,當時王員外和李氏心中的絕望。
他深吸一口氣,接著講述道:“對於一個傳統的家庭來說,沒有兒子意味著無法傳承香火,這是何等的悲哀啊!”
說到這裏,朱棡又輕輕抿了口茶。
隨後他緩緩放下茶杯,繼續講述著這個故事。
“後來王員外聽從母親的建議決定納妾,最終好消息傳來,妾室懷孕了。
王員外喜出望外,同時也不忘安慰妻子李氏。
他表示隻要妾室生下兒子,就會交由妻子李氏撫養。”
朱棡微微一笑,似乎在為王員外感到高興。
然而他的笑容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臉的惋惜。
“可命運弄人,十月懷胎,一朝分娩。
妾室生下的,依舊是個女兒。
這對一直期盼著兒子的王員外和李氏來說,無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朱棡歎了口氣,繼續說道:“至此妻子李氏徹底打消了,之前聽到夫君要納妾時的那股酸意。
她反而開始主動為王員外,尋覓能夠生出兒子的妾室。”
講到這裏朱棡不禁搖了搖頭,似乎對王員外夫妻的這段經曆感到無奈。
“接下來的日子裏,王員外又陸續納了不少妾室,可始終未能如願以償得到個兒子。
眼看著長女已經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王員外心中‘生兒子’的期待,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變淡。
畢竟女兒也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同樣可以繼承家業。
於是王員外開始考慮,其他的解決方案。
他對李氏說道:‘既然沒有兒子,那不如找個贅婿入門。
讓他和女兒一起經營家族產業,等他們有了孩子,可以跟王家姓氏。
這樣一來,家業依舊會掌握在我們手中。’
這個想法逐漸在,王員外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並得到了妻子李氏的支持。
他們決定尋找一個合適的贅婿,共同延續家族的輝煌。”
比較了解民間疾苦的朱元璋,再次開口插話道:“正所謂一個女婿半個兒,如果人品確實可靠的話,這也未嚐不是個辦法。”
朱元璋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對於這種情況表示理解和支持。
“隻要找到個忠誠可靠、勤勞善良的贅婿,不僅能幫助王員外一家繼續繁榮昌盛,而且還能減輕社會壓力。”
然而這種做法,並非所有人都認同。
根據相關曆史資料記載:最早對入贅之人,進行打壓的是秦朝。
因為大秦的法律規定,男人成年以後必須要分家。
這樣原來一個家庭,就變成了兩個家庭。
原本朝廷隻能收一戶人家的稅,現在就能收兩戶人家的稅了。
這種政策使得入贅成為一種被歧視的行為,許多人不願意接受。
盡管如此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無子嗣或家境困難時,招贅仍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
隻是如此一來贅婿在家庭中的地位,往往都較低,需要承受更多的壓力和責任。
對於秦朝來說,入贅之人本來是個成年男子。
按照常理若這名男子正常成親,那麽大秦就會多一戶人家,朝廷也能夠多收到一份稅務收入。
然而當一個成年男子,選擇入贅女方家。
原本應該增加的戶籍卻沒有增加,這意味著朝廷將少收一份稅收來源。
麵對這樣的情況,秦朝政府采取了一種嚴厲的措施:將入贅之人打入賤籍。
贅婿在秦朝社會中的身份,與罪犯相差無幾。
無論是勞役還是兵役,都會優先安排給他們。
這一政策使得贅婿們在社會中的地位低下,備受歧視。
秦朝政府之所以采取這樣的政策,一方麵是因為入贅行為減少了國家的稅收,另一方麵也是出於維護社會秩序的考慮。
通過貶低贅婿的地位,可以防止更多的男人選擇入贅,從而保證國家的稅收穩定。
由於秦朝將入贅之人打入賤籍,這導致民間百姓也對贅婿產生了偏見,甚至看不起那些願意做上門女婿的人。
在這種背景下,贅婿失去了對子嗣的冠名權,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當然當封建王朝進展到了明朝,相關政策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
如果出現絕戶這種特殊情況,出嫁女確實是可以全盤接收娘家財產的。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所謂“絕戶”就是負責戶籍登記的相關部門,找不到其他可繼承家產的男性家屬信息。
然而洪武年間的大明律例,同樣明確規定:戶主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包括完成對相應賦稅的繳納,以及兵役或徭役的征發。
也就是說大明對於女性財產權利的照顧,並不是基於對她們切身利益的關注,更多的是從國家層麵上的綜合考量。
父母也不希望看到女兒去服徭役,為了避免自己的女兒受到影響。
有一定資產的富紳們,通常會選擇通過“招贅婿”的方式來規避風險。
因此朱棡在講解“戲猴局”的相關寓言故事時,之所以要做這麽長的鋪墊,就是想讓大哥朱標明白一個道理。
無論是誰都不能,隻考慮個人利益,而是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問題。
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應對,複雜多變的局麵。
同時朱棡也是為了提醒朱元璋,關注這項大明律法的相應弊端。
從而降低贅婿群體不斷擴大,對稅收產生的潛在不良影響。
然而在場的兩位大明核心決策人,似乎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朱標看到朱棡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一臉迫不及待地催促道:“後麵王員外一家的情況如何了?”
坐在不遠處的朱元璋,也同樣麵帶不滿地說道:“之前咱看老三交上來的那幾本書,就和他現在講的這個故事一樣。
一部分是心理描寫,還有一部分摻雜著自己的旁白觀點。
另外一個劇情寫了上萬字,居然都沒結束。
好不容易有本《三國演義》,還算能讓人看得過去。
結果還是人家羅貫中寫的,和老三這個晉王一點關係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