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放棄做縣學明算科的師訓,是要回去管理家業
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 作者:縱橫小秦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棡喝了一口茶,繼續講道:“接下來王員外準備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這五個小夥子進行全方位的培養和訓練。
他要從這些人中間選出最為優秀的一個,成為自己的乘龍快婿,最終入贅王家。
對於其他落選的四個人,王員外也不會虧待他們。
他會根據實際情況,給落選者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差事。
畢竟這些人能夠進入最後的候選名單,便已經說明他們自身是具備一定能力的。
就這樣在王員外的悉心教導和大力支持下,這五名小夥子逐漸成長為,各方麵都十分出色的人才。
完全看不出原本窮苦人家的影子,活脫脫五個公子哥。
不過最後能否通過考核,王員外還是要看他們經商能力如何。”
朱元璋忽然想到了即將舉行的科舉,“如今朝廷求賢若渴,要求重開科舉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不知道關於這方麵,目前準備得怎麽樣了?”
朱標連忙神情嚴肅的說道:“經過幾次朝會的商議之後,禮部尚書李允已經將鄉試時間定在八月份。
會試在二月份,殿試則在三月份。
鄉、會兩試的時間,被定在了當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朱元璋搖了搖頭,“將鄉試時間定在八月份,實在是有些太晚了。
明天讓吏部調查一下各地的社學,看看那些聘請來的‘秀才’,是否有具備參加會試能力的賢才?”
根據大明的相關規定:社學學生的入學年齡,一般限製在十五歲以下。
入學時無需經過考試,招生數額也無限製,凡願讀書者均可入學。
然而在學生入學後,一切費用都需要自理。
當然社學的師資,大都由地方官府出麵從民間聘請而來。
這些由官方聘請來的社學教師,被學生尊稱為“師訓”,官府則通稱他們為“秀才”。
社學教師的地位不高,主要是因為朝廷不會授予社學教師任何官銜。
每月既不給這些人發放俸祿,也不給予任何其它的經濟補助。
如今為了填補大名的官員空缺,朱元璋允許社學教師參加科舉,這無疑是給他們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然而大明朝廷最擅長的就是,陰謀詭計、兩麵三刀。
把“整人”當成一門學問研究的,恐怕也就隻有這裏了。
經過這段時間的探索,朱棡已經意識到自己根本就改變不了,老爹在治國方麵的天然缺陷。
可科舉考試畢竟是一件關乎吏治的大事,朱棡還是決定提出更為中肯的建議。
“為了避免再出現,像戶部侍郎張易那樣屍位素餐之徒,兒臣建議恢複唐代科舉時的明算科。
除了幾何函數之外,明算科的題目還應包括,與算學息息相關的天文、曆法。”
朱標忍不住眉頭微皺,“之前你拿到國子監的《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算經》。
《夏侯陽算經》、《海島算經》、《五曹算經》。
《張丘建算經》、《五經算術》、《綴術》、《緝古算經》。
其中的很多內容,貢生們都反應根本就看不懂。”
朱棡歎了一口氣,“這些算經都是華夏古代數學史上的著作,有的雖然作者已不可考,成書年代也有爭議。
然而裏麵的一些算學定理公式卻聞名後世,比如《周髀算經》中的勾股定理。
有的今已部分失傳,如《綴術》。
它便是大名鼎鼎的圓周率計算者,祖衝之及其子祖暅之的著作。
有的則非常具有實用性,比如《海島算經》。
裏麵關於海島高度、澗穀深度、城市大小,以及河流寬度等算例。
都可以用來推算一些龐大的,或是不可實際丈量目標的高、深、廣、遠度。
有的算經題目至今仍然被人津津樂道,甚至編入了教科書之中。
如《孫子算經》中的‘雞兔同籠’,凡是在太原府上學的人,都做過這道算術題。”
聽到朱棡再一次提及太原府,朱元璋的眼神頓時變得銳利起來。
“太原府所有州縣的學子,都有機會研習算學?”
朱棡點頭說道:“在太原府上學的人,從十歲進入社學開始,便分為了明算科和明經科。
凡是明算科的算學學生,對算經的學習均可以分兩類選修。
一類是學習《綴術》、《緝古算經》,另一類則是學習其他剩下的幾部算經。
另外還有《數術記遺》和《三等數》兩本教材,是這兩類學生必修的。
按照規定:這兩類的算學學生,學期都是暫定為三年,期滿方可參加太原府舉辦的明算科考試。
社學中的算學學生前途有兩種:成績優秀的可通過明算科考試,跨進府、州、縣學的門檻,做一名府州縣學明算科的師訓。
當然他們在全體社學的學生中,隻占極少數比例,另一種則是自謀生活出路。”
朱標語氣中帶著惋惜說道:“學了整整三年的算學,哪怕是剛滿舞勺之年,也足可以擔當一些低階官職了。
讓他們自謀生活出路,實在是有些太過浪費人才了。”
朱棡一臉無奈的說道:“做府州縣學明算科的師訓,朝廷又會不給這些人發放俸祿。
相比之下自謀生活出路的算學學生,反而更容易爭取到比較優渥的生活條件。
這種情況下,無論換做任何人,都知道應該如何選擇了。”
大明的階層等級和其他朝代一樣,都保持著十分森嚴的劃分。
世家門閥:連續三代以上,都有朝廷高官的地方大族。
士族:以讀書入仕為職業的家族。
地方豪族:地方上有巨大名望,同時掌握大部分資源的家族。
寒門:沒落的世家豪族或者貴族。
布衣(庶民):泛指普通百姓。
流民:沒有房子、沒有土地的人。
氓民:沒有正經職業的人。
成為府州縣學明算科的師訓,雖然拿不到朝廷發放的俸祿,但至少也可以算得上進入吏的行列了。
朱元璋實在是想不明白,為什麽會有人放棄這麽好的機會,選擇自謀生活出路。
“老三,那些選擇自謀生活出路的算學學生,難道你就沒有想辦法挽留一下嗎?”
朱棡笑著解釋道:“其實這些算學學生,表麵上是自謀生活出路,其實就是回去幫忙管理家業。
作為交換條件,他們的父母需要在子女就學期間,資助一位布衣出身的貧困子弟。”
他要從這些人中間選出最為優秀的一個,成為自己的乘龍快婿,最終入贅王家。
對於其他落選的四個人,王員外也不會虧待他們。
他會根據實際情況,給落選者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差事。
畢竟這些人能夠進入最後的候選名單,便已經說明他們自身是具備一定能力的。
就這樣在王員外的悉心教導和大力支持下,這五名小夥子逐漸成長為,各方麵都十分出色的人才。
完全看不出原本窮苦人家的影子,活脫脫五個公子哥。
不過最後能否通過考核,王員外還是要看他們經商能力如何。”
朱元璋忽然想到了即將舉行的科舉,“如今朝廷求賢若渴,要求重開科舉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不知道關於這方麵,目前準備得怎麽樣了?”
朱標連忙神情嚴肅的說道:“經過幾次朝會的商議之後,禮部尚書李允已經將鄉試時間定在八月份。
會試在二月份,殿試則在三月份。
鄉、會兩試的時間,被定在了當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朱元璋搖了搖頭,“將鄉試時間定在八月份,實在是有些太晚了。
明天讓吏部調查一下各地的社學,看看那些聘請來的‘秀才’,是否有具備參加會試能力的賢才?”
根據大明的相關規定:社學學生的入學年齡,一般限製在十五歲以下。
入學時無需經過考試,招生數額也無限製,凡願讀書者均可入學。
然而在學生入學後,一切費用都需要自理。
當然社學的師資,大都由地方官府出麵從民間聘請而來。
這些由官方聘請來的社學教師,被學生尊稱為“師訓”,官府則通稱他們為“秀才”。
社學教師的地位不高,主要是因為朝廷不會授予社學教師任何官銜。
每月既不給這些人發放俸祿,也不給予任何其它的經濟補助。
如今為了填補大名的官員空缺,朱元璋允許社學教師參加科舉,這無疑是給他們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然而大明朝廷最擅長的就是,陰謀詭計、兩麵三刀。
把“整人”當成一門學問研究的,恐怕也就隻有這裏了。
經過這段時間的探索,朱棡已經意識到自己根本就改變不了,老爹在治國方麵的天然缺陷。
可科舉考試畢竟是一件關乎吏治的大事,朱棡還是決定提出更為中肯的建議。
“為了避免再出現,像戶部侍郎張易那樣屍位素餐之徒,兒臣建議恢複唐代科舉時的明算科。
除了幾何函數之外,明算科的題目還應包括,與算學息息相關的天文、曆法。”
朱標忍不住眉頭微皺,“之前你拿到國子監的《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算經》。
《夏侯陽算經》、《海島算經》、《五曹算經》。
《張丘建算經》、《五經算術》、《綴術》、《緝古算經》。
其中的很多內容,貢生們都反應根本就看不懂。”
朱棡歎了一口氣,“這些算經都是華夏古代數學史上的著作,有的雖然作者已不可考,成書年代也有爭議。
然而裏麵的一些算學定理公式卻聞名後世,比如《周髀算經》中的勾股定理。
有的今已部分失傳,如《綴術》。
它便是大名鼎鼎的圓周率計算者,祖衝之及其子祖暅之的著作。
有的則非常具有實用性,比如《海島算經》。
裏麵關於海島高度、澗穀深度、城市大小,以及河流寬度等算例。
都可以用來推算一些龐大的,或是不可實際丈量目標的高、深、廣、遠度。
有的算經題目至今仍然被人津津樂道,甚至編入了教科書之中。
如《孫子算經》中的‘雞兔同籠’,凡是在太原府上學的人,都做過這道算術題。”
聽到朱棡再一次提及太原府,朱元璋的眼神頓時變得銳利起來。
“太原府所有州縣的學子,都有機會研習算學?”
朱棡點頭說道:“在太原府上學的人,從十歲進入社學開始,便分為了明算科和明經科。
凡是明算科的算學學生,對算經的學習均可以分兩類選修。
一類是學習《綴術》、《緝古算經》,另一類則是學習其他剩下的幾部算經。
另外還有《數術記遺》和《三等數》兩本教材,是這兩類學生必修的。
按照規定:這兩類的算學學生,學期都是暫定為三年,期滿方可參加太原府舉辦的明算科考試。
社學中的算學學生前途有兩種:成績優秀的可通過明算科考試,跨進府、州、縣學的門檻,做一名府州縣學明算科的師訓。
當然他們在全體社學的學生中,隻占極少數比例,另一種則是自謀生活出路。”
朱標語氣中帶著惋惜說道:“學了整整三年的算學,哪怕是剛滿舞勺之年,也足可以擔當一些低階官職了。
讓他們自謀生活出路,實在是有些太過浪費人才了。”
朱棡一臉無奈的說道:“做府州縣學明算科的師訓,朝廷又會不給這些人發放俸祿。
相比之下自謀生活出路的算學學生,反而更容易爭取到比較優渥的生活條件。
這種情況下,無論換做任何人,都知道應該如何選擇了。”
大明的階層等級和其他朝代一樣,都保持著十分森嚴的劃分。
世家門閥:連續三代以上,都有朝廷高官的地方大族。
士族:以讀書入仕為職業的家族。
地方豪族:地方上有巨大名望,同時掌握大部分資源的家族。
寒門:沒落的世家豪族或者貴族。
布衣(庶民):泛指普通百姓。
流民:沒有房子、沒有土地的人。
氓民:沒有正經職業的人。
成為府州縣學明算科的師訓,雖然拿不到朝廷發放的俸祿,但至少也可以算得上進入吏的行列了。
朱元璋實在是想不明白,為什麽會有人放棄這麽好的機會,選擇自謀生活出路。
“老三,那些選擇自謀生活出路的算學學生,難道你就沒有想辦法挽留一下嗎?”
朱棡笑著解釋道:“其實這些算學學生,表麵上是自謀生活出路,其實就是回去幫忙管理家業。
作為交換條件,他們的父母需要在子女就學期間,資助一位布衣出身的貧困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