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改革戶部弊政隻需八個字:財權分離,互相製
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 作者:縱橫小秦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棡心裏非常清楚,朱元璋之所以會有這麽大的反應。
是因為做假賬的本質,就是在提供虛假的財務信息。
這種虛假的財務信息,會給皇帝造成對國庫現有情況的誤判,以至於做出錯誤的決策。
之前戶部侍郎張易一問三不知,被朱元璋就地免職,根源就在這裏。
在大明的戶部裏麵,有一位戶部尚書、兩位戶部侍郎。
這三人的工作互相不搭調,按照後世的標準甚至都可以說,他們是三個不同部門的官員。
一個戶部侍郎有自己單獨的公署,並直接對朱元璋負責。
他的工作是直接向皇帝匯報的,並不經過戶部尚書。
這位戶部侍郎的工作,僅限於督理銀庫和糧儲,不參與戶部的其他工作。
有時這位戶部侍郎會被提升為另外的“戶部尚書”,也就是大明有可能同時出現兩位戶部尚書。
另一個戶部侍郎則更幹脆,此人的工作通常是外派。
比如作為管理運河的特使,或者去邊陲之地管理軍事補給。
換句話說,平時這位外派的戶部侍郎都未必在應天府。
隨時都有可能會被提拔為戶部尚書的儲備幹部,戶部侍郎張易玩忽職守到近乎無能的地步,這是朱元璋絕對無法容忍的。
尤其是聽朱棡講完做假賬有21種手法之後,朱元璋下意識就想到,戶部很可能存在大問題。
他害怕再出現個“空印案”,那樣如何處理涉案官員,將會成為一件非常令人頭疼的事情。
畢竟朱元璋不能像處理那些掌印官員一樣,把大明十三個行省的錢糧官員都拿掉。
如果真那麽做的話,大明的天恐怕就要塌了,也沒有人敢審這個案子。
想到這裏,為了安撫朱元璋破碎的道心,朱棡一臉感慨地說道:“為官自然應該做清官,然而清官也要明白貪官的套路才行。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有隨機應變能力的清官,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最終打倒那些貪官。
當然對於如何改革戶部的諸多弊政,兒臣認為隻有八個字可行。
財權分離,互相製約。
兩者之間有矛盾才是正常的,這也是很常見的。
畢竟一個是花錢的,另一個是限製花錢的。
作為花錢的人,誰不想無限製花錢呢?
因此一個整天想著有錢隨便花,另一個就負責要求前者,按規定去花這些錢。”
一直沉默不語的馬皇後,忽然語出驚人道:“一個法治缺失的王朝,無論是誰都會向往權力和金錢。
因為這些東西,能讓大家成為別人眼中的人上人。
然而一旦權力不可控,那麽誰也無法避免自己被其吞噬。
棡兒之所以建立大明錢莊,就是為了讓戶部官員按規定去花國庫裏麵的錢。”
朱棡點頭說道:“娘不愧是與長孫皇後齊名的‘千古十大賢後’,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兒臣創建大明錢莊的初衷。
用銀子兌換食鹽,就是大明錢莊收斂財權的一次嚐試。”
聽到朱棡提及“千古十大賢後”,朱元璋笑著說道:“咱之前聽年過古稀的宋濂講,曆史上的皇後,到現在足足有近300位。
你說能夠稱為‘賢後’的隻有十人,那除了咱妹子和唐朝的長孫皇後之外,其他八人分別是誰啊?”
看老爹的眼神一副迫不及待的模樣,朱棡哪怕用腳趾頭想都知道,如果不把馬皇後排第一會是什麽後果。
“第十名,竇漪房。”
看到朱棡在紙上寫下竇太後的名字,朱元璋若有所思地說道:“根據宋濂所言,竇漪房原是普通的農家女。
然而她雖然是平民出身,但卻生得容貌過人。
在漢惠帝時期,竇漪房進宮伺候呂太後。
後來她被賜予代王劉恒,負責監視對方的一舉一動。
結果竇漪房卻被劉恒感動,最終幫助其奪得了皇位。
因她出身貧苦人家,更能體會到百姓們的悲慘遭遇。
竇漪房常勸漢文帝躬行節儉,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同時竇漪房也是華夏最後一位,附庸黃老思想的統治者。
在她的影響下漢朝繼續采用,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之政策,最終將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
據史書記載:竇漪房謀傳膠東,略承沛公;方流觀津,名留漢卿。
她的時代上承漢高祖偉業,下啟漢武帝雄風,的確可以稱得上一代賢後。”
朱棡聞言糾正道:“其實竇皇後在年少時,就已經頭發越來越少。
最終甚至發展成禿頭,她的家人常為此感到不齒。
每逢七月七日夜,竇皇後的家人們都出門看織女,唯獨不許她出門。
因此竇皇後雖然是平民出身,但確實稱不上‘容貌過人’。”
朱元璋略顯尷尬的說道:“咱也是被景濂給騙了,好在他如今受到‘胡惟庸案’牽連,已經被流放到四川茂州了。”
帝師在明朝是個特別的群體,他們身居高位影響舉足輕重,幾乎滿足了讀書人對於事業的所有夢想。
然而朝夕陪伴在朱元璋周圍,近距離接觸朝堂爭鬥,卻又是個高危職業。
不但自己往往難得善終,而且甚至還有可能累及家人。
雖然宋濂人生輝煌的頂點,是在應天府為朱元璋和大哥朱標講學的日子。
然而如履薄冰的帝師生涯,在朱棡看來遠遠不及宋濂在浦江執教鄭義門時,過得那麽充實和快樂。
作為大明的“首席秘書”,宋濂經常跟隨在朱元璋身邊。
盡管因此知道很多朝廷機密,但他卻守口如瓶從不向外泄露,如同朱元璋的密碼箱一般嚴謹。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朱元璋對宋濂的這種作風非常欣賞。
他經常當著大臣的麵稱讚宋濂,“景濂侍奉咱這麽多年,未嚐說過一句假話,也從不對別人說長論短。
這不就是上古所說的賢人君子嗎?”
然而就是這麽一位賢人君子,卻被牽扯進了“胡惟庸案”。
如果不是朱棡去求馬皇後,在其斡旋下改判為流放,宋濂差點就被朱元璋砍了腦袋。
一想到曆史上身披枷鎖的宋濂,在長途跋涉和折磨中死在了奉節一帶,朱棡就覺得有些惋惜。
“爹,兒臣為了加強對藩屬國的管控,朝廷應該設置同知使一職。
宋濂之子宋璲和宋慎有大才,可以分別擔任琉球的正副同知使。”
是因為做假賬的本質,就是在提供虛假的財務信息。
這種虛假的財務信息,會給皇帝造成對國庫現有情況的誤判,以至於做出錯誤的決策。
之前戶部侍郎張易一問三不知,被朱元璋就地免職,根源就在這裏。
在大明的戶部裏麵,有一位戶部尚書、兩位戶部侍郎。
這三人的工作互相不搭調,按照後世的標準甚至都可以說,他們是三個不同部門的官員。
一個戶部侍郎有自己單獨的公署,並直接對朱元璋負責。
他的工作是直接向皇帝匯報的,並不經過戶部尚書。
這位戶部侍郎的工作,僅限於督理銀庫和糧儲,不參與戶部的其他工作。
有時這位戶部侍郎會被提升為另外的“戶部尚書”,也就是大明有可能同時出現兩位戶部尚書。
另一個戶部侍郎則更幹脆,此人的工作通常是外派。
比如作為管理運河的特使,或者去邊陲之地管理軍事補給。
換句話說,平時這位外派的戶部侍郎都未必在應天府。
隨時都有可能會被提拔為戶部尚書的儲備幹部,戶部侍郎張易玩忽職守到近乎無能的地步,這是朱元璋絕對無法容忍的。
尤其是聽朱棡講完做假賬有21種手法之後,朱元璋下意識就想到,戶部很可能存在大問題。
他害怕再出現個“空印案”,那樣如何處理涉案官員,將會成為一件非常令人頭疼的事情。
畢竟朱元璋不能像處理那些掌印官員一樣,把大明十三個行省的錢糧官員都拿掉。
如果真那麽做的話,大明的天恐怕就要塌了,也沒有人敢審這個案子。
想到這裏,為了安撫朱元璋破碎的道心,朱棡一臉感慨地說道:“為官自然應該做清官,然而清官也要明白貪官的套路才行。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有隨機應變能力的清官,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最終打倒那些貪官。
當然對於如何改革戶部的諸多弊政,兒臣認為隻有八個字可行。
財權分離,互相製約。
兩者之間有矛盾才是正常的,這也是很常見的。
畢竟一個是花錢的,另一個是限製花錢的。
作為花錢的人,誰不想無限製花錢呢?
因此一個整天想著有錢隨便花,另一個就負責要求前者,按規定去花這些錢。”
一直沉默不語的馬皇後,忽然語出驚人道:“一個法治缺失的王朝,無論是誰都會向往權力和金錢。
因為這些東西,能讓大家成為別人眼中的人上人。
然而一旦權力不可控,那麽誰也無法避免自己被其吞噬。
棡兒之所以建立大明錢莊,就是為了讓戶部官員按規定去花國庫裏麵的錢。”
朱棡點頭說道:“娘不愧是與長孫皇後齊名的‘千古十大賢後’,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兒臣創建大明錢莊的初衷。
用銀子兌換食鹽,就是大明錢莊收斂財權的一次嚐試。”
聽到朱棡提及“千古十大賢後”,朱元璋笑著說道:“咱之前聽年過古稀的宋濂講,曆史上的皇後,到現在足足有近300位。
你說能夠稱為‘賢後’的隻有十人,那除了咱妹子和唐朝的長孫皇後之外,其他八人分別是誰啊?”
看老爹的眼神一副迫不及待的模樣,朱棡哪怕用腳趾頭想都知道,如果不把馬皇後排第一會是什麽後果。
“第十名,竇漪房。”
看到朱棡在紙上寫下竇太後的名字,朱元璋若有所思地說道:“根據宋濂所言,竇漪房原是普通的農家女。
然而她雖然是平民出身,但卻生得容貌過人。
在漢惠帝時期,竇漪房進宮伺候呂太後。
後來她被賜予代王劉恒,負責監視對方的一舉一動。
結果竇漪房卻被劉恒感動,最終幫助其奪得了皇位。
因她出身貧苦人家,更能體會到百姓們的悲慘遭遇。
竇漪房常勸漢文帝躬行節儉,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同時竇漪房也是華夏最後一位,附庸黃老思想的統治者。
在她的影響下漢朝繼續采用,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之政策,最終將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
據史書記載:竇漪房謀傳膠東,略承沛公;方流觀津,名留漢卿。
她的時代上承漢高祖偉業,下啟漢武帝雄風,的確可以稱得上一代賢後。”
朱棡聞言糾正道:“其實竇皇後在年少時,就已經頭發越來越少。
最終甚至發展成禿頭,她的家人常為此感到不齒。
每逢七月七日夜,竇皇後的家人們都出門看織女,唯獨不許她出門。
因此竇皇後雖然是平民出身,但確實稱不上‘容貌過人’。”
朱元璋略顯尷尬的說道:“咱也是被景濂給騙了,好在他如今受到‘胡惟庸案’牽連,已經被流放到四川茂州了。”
帝師在明朝是個特別的群體,他們身居高位影響舉足輕重,幾乎滿足了讀書人對於事業的所有夢想。
然而朝夕陪伴在朱元璋周圍,近距離接觸朝堂爭鬥,卻又是個高危職業。
不但自己往往難得善終,而且甚至還有可能累及家人。
雖然宋濂人生輝煌的頂點,是在應天府為朱元璋和大哥朱標講學的日子。
然而如履薄冰的帝師生涯,在朱棡看來遠遠不及宋濂在浦江執教鄭義門時,過得那麽充實和快樂。
作為大明的“首席秘書”,宋濂經常跟隨在朱元璋身邊。
盡管因此知道很多朝廷機密,但他卻守口如瓶從不向外泄露,如同朱元璋的密碼箱一般嚴謹。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朱元璋對宋濂的這種作風非常欣賞。
他經常當著大臣的麵稱讚宋濂,“景濂侍奉咱這麽多年,未嚐說過一句假話,也從不對別人說長論短。
這不就是上古所說的賢人君子嗎?”
然而就是這麽一位賢人君子,卻被牽扯進了“胡惟庸案”。
如果不是朱棡去求馬皇後,在其斡旋下改判為流放,宋濂差點就被朱元璋砍了腦袋。
一想到曆史上身披枷鎖的宋濂,在長途跋涉和折磨中死在了奉節一帶,朱棡就覺得有些惋惜。
“爹,兒臣為了加強對藩屬國的管控,朝廷應該設置同知使一職。
宋濂之子宋璲和宋慎有大才,可以分別擔任琉球的正副同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