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遷都,永遠是大明無法避免的問題。
大明:爹,論治國,你真不行 作者:縱橫小秦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白了,一切都是為了鞏固王朝統治。
但是作為皇帝本身,他們更是將自己與曆朝曆代的皇帝做對比。
以求自己做得更好。
可這份對比,這份言論,隻能適用於皇帝自身,並不能外傳。
因為這天下以孝治國,以禮治國,以天下人為天下。
所以當天下人都在抨擊一個皇帝時,那這個皇帝做的不管是對是錯。
都沒有任何意義了。
因為他已經被釘上了一個標簽,這是成百上千年來的積累,一個深深種於百姓心中的積累。
那這所謂的暴君,就要傳千世、萬世。
不過換位想想,能成為皇帝者,特別是開國之君,中興之主。
無不有自己的手段,所謂的殺伐果斷,也可以分做軟刀子與硬刀子。
畢竟軟硬兼施,永遠適用於政治。
所以他們從來都不會在意,以後究竟是聖名,還是罵名?
因為他們聽不見,看不見,已然成了過眼雲煙,散之於天下。
那與其計較以後的得失,倒不如堅定於現在,不管所做之事的錯與對,就交由後世之人評說吧?
這也就是為什麽,後世的所有人對於除了真正釘在恥辱柱上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各自褒貶不一,各有各的說辭,各有各的看法。
就像是有人推崇朱元璋,有人就會辱罵朱元璋,有人會推崇李世民,有人也會辱罵李世民。
但是也不可否認,如果出於人性的目的上,他們所做的有些事情,的確是有錯。
可這是政治,這是封建王朝,國家重任肩負於一身,生死也在一念之間,不能退,唯有進,才能博得一線生機。
當然,這就是封建王朝的思維限製。
而評價一個皇帝,討論他的私德,這世上就沒有一個真正的好皇帝。
因為不管是好皇帝,還是昏君,暴君,他們從骨子裏都在維係一個理念。
王朝不朽,皇權至高。
“那剩下的皇帝呢?”
朱樉又在此時看向朱棡開口問道。
“漢武帝劉徹。”
“對外,北擊匈奴,打通河西走廊,為大漢開疆拓土,征服西域諸國,開設西域都護府。”
“他打出了大漢的氣節,也打出了民族的榮光。”
“寇可往,我亦可往,何等霸氣。”
“對內,內政改革,統一文化思想,奠定了後世王朝的基礎,還有加強律法,外交開拓,都足以證明漢武帝劉徹的雄才偉略。”
“所以他在位期間,共進行了八次泰山封禪,這一行為彰顯了漢武帝對國家統一、王朝安定以及個人文治武功的高度自信。”
朱棡又是開口道。
“可是這位窮兵黷武,也是事實。”
李善長卻是輕聲開口道。
“漢武帝窮兵黷武的確是事實,但是匈奴擾邊,也是事實。”
“就像今日之草原,還會侵犯我大明邊疆,難道陛下發兵,也是窮兵黷武?”
朱棡當即反駁道。
“自然不是,這是為了天下百姓。”
李善長果斷搖頭道。
這頂大帽子,可不能扣上來,要不然老朱鐵定得爆炸,那他李善長肯定很炸裂。
“所以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實際上就是為了遏製匈奴的侵擾,維護邊疆之安定。”
“也為後世爭取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同時通過這些戰役,也擴大了大漢的版圖。”
“這對於國家的長遠發展,更是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況且對待異族,難道就不應該出兵?”
“就應該送公主和親?”
“這讓我泱泱華夏,天朝上國,豈不是永遠背負恥辱?”
“所以漢武帝之功績,也絕對配得上泰山封禪。”
“至於他晚年時期的昏庸,這並不影響他泰山封禪。”
“客觀的角度出發,他就是一位擁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畢竟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因為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存在,更何況還是一個皇帝。”
朱棡想了想,方才開口道。
“咱大明,絕不和親。”
“就算要和親,也得是他們家女人送到我大明。”
“至於誰想讓咱家咱的女兒送出去,咱就滅了誰?”
“亡其國,絕其苗裔,讓其明白,敢對大明說出這番話,就要付出這個代價。”
朱元璋的眼中閃過一抹狠辣之色,便也是重重點頭道。
“沒錯,我大明絕不和親!”
朱標也是抬起頭朗聲道。
“陛下聖明。”
以徐達為首的在場國公們,皆是抱拳道。
“不和親。”
“不賠款。”
“不納貢。”
“不割地。”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我大明,就該當如此。”
朱棡轉過身子,不僅僅是看向朱元璋,更是看向所有人輕聲道。
而這聲音雖輕,但其話語中的分量,足以震顫他們的靈魂,隨之更是皆渾身一震。
好一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此來彰顯大明之氣節,絕對可以使其萬世流芳。
刹那間,在場眾臣,包括朱元璋與馬皇後,還有朱標眼中皆是露出一抹激動之色。
這句話給他們帶來了太大的震撼,猶如九天雷震,震顫九天,都難以磨滅其分毫。
“標兒,將這句話納入皇明祖訓,讓咱後世之兒孫謹記在心。”
“咱大明也當以此為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又是轉頭看向朱標,十分正色道。
隻是過於激動的朱元璋,卻不如朱標也馬皇後那般細膩的心思。
甚至就連韓國公李善長都有所察覺。
大明的帝都在應天府,也就是曾經的集慶、金陵。
而皇帝坐於應天府,如何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畢竟都已經打到了應天府,那就代表北方已經陷入,又怎麽能稱得上是國門?
思索之間,朱標又是看向了朱棡,眼中閃過一抹沉思之意。
但也僅僅是片刻,朱標的身子便是為之一顫,心中也是冒出兩個大字。
遷都!
特別是以天子守國門的意思,那就是將帝都遷往北方,畢竟唯有這般,才能算得上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可有沒有想過,如果真的將帝都遷往北方,一旦朝廷兵敗如山倒,逃還是不逃?
不逃,江山亡故,何來東山再起之日?
逃了,那這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豈不是成了一紙空談,淪為天下笑柄。
想不明白的朱標,心中又是輕歎一口氣,但臉上卻是沒有什麽動作。
畢竟這件事情,現在並不適合拿出來討論。
而且大明朝的國都,朱元璋早就已經跟朱標商議過,那就是一定要遷都。
因為應天府距離塞北太遠了,雖是虎踞龍盤,但說到底還是偏安一隅。
而且應天府雖然是六朝古都,經曆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
但終究不是大一統王朝,而且還都是短命王朝,所以在這裏定都,隻能作為一時。
可討論究竟將都城遷去哪裏?
不僅僅是朱元璋犯了難,朱標也是犯了難。
可今日朱棡的意思,以朱標的聰明,即便不能推演出大概,也能推演出八九。
那就是以北之北,燕王朱棣的藩鎮,北平府。
而隻有坐落於北平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至於第三個泰山封禪的皇帝,漢光武帝劉秀。”
“以布衣之身起兵,曆經艱辛,終成帝業,中興漢室,其功績昭昭,史冊永銘。”
“登基後,漢光武勵精圖治,掃除戰亂瘡痍,推行“偃武修文”之策,使社會漸歸安寧,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開創了“光武中興”的盛世局麵。”
“其治下,政治清明,法製恢複,經濟複蘇,文化繁榮,那這位泰山封禪,有何不可?”
“畢竟再造大漢,為大漢續命兩百年,並且開創光武中興,就已經擔得起泰山封禪。”
“再者就是為何推崇漢光武?”
“誰不希望自家的後世子孫之中,能出現中興之主,能出現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之主。”
“所以這位也是實至名歸,但於我而言,有所詬病。”
朱棡可不管朱標怎麽想,反而是繼續道。
“你是說與世家共天下吧?”
不帶朱元璋開口,想不通的朱標,便是不再想,反而是抬起頭道。
“嗯。”
朱棡輕輕點了點頭。
“的確,你與我的誌向乃是與天下人共天下,而不是與世家共天下。”
朱標還是笑著點了點頭。
“有所詬病,隻是有所詬病。”
“但非常時期,也得用非常之法,還是那句話,人無完人,沒有人真正能考慮到未來。”
“所以在當時的時期,漢光武幼師本身就出自於南陽豪族,讓他充分利用這一身份。”
“聯合各地的世家大族,特別是河北地區的豪強勢力,如鄧禹、耿弇等,為自己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是無可厚非。”
“畢竟時勢造英雄,能再造大漢,光武中興,就不可否認他的能力。”
“但他也為後來埋下了太多的弊端,地方勢力的膨脹,世家門閥的固化,還有土地兼並等嚴重問題。”
“毫不客氣的說一句影響之深遠,直至今日,都還沒有真正意義上解決。”
“當然,這也並非是漢光武一手造成,而是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端倪。”
“隻是到了東漢,世家門閥製度進一步發展,士族通過察舉、征辟等方式進入仕途。”
“世家大族對政治、經濟、文化的控製更加顯著,形成了“門閥政治”的特色。”
“特別是隋唐時期,盡管科舉製度的出現為更多寒門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徑,削弱了世家的壟斷地位,但世家依然在王朝中保持了相當的影響力。”
“畢竟有話說的好,王朝百年更迭,世家千年不朽。”
朱棡也是有些感慨的看向朱標道。
這個世界上永遠不可消磨的就是世家與權貴,因為他們掌握了太多的資源。
甚至有左右王朝的能力。
這也就是為什麽後來的皇帝,都在想盡一切辦法的削弱世家。
但為了維係王朝的統治,根本沒有皇帝敢破釜沉舟,如唐末黃巢一般對世家門閥造成不可磨滅的衝擊。
而且即便是如此,世家門閥的力量得以削弱,但也因為科舉製度,讓士紳豪強的力量,得以緩緩加強。
簡單一點的意思就是世家門閥,乃是曆史悠久的名門望族。
他們在政治上有深厚的根基和世代傳承的特權,所以更傾向於製度化和集中於高層政治。
至於士紳豪強,主要是指地方上有錢有勢的家族,他們可能因財富、土地或地方勢力而強大。
還有部分士紳還具備文化教養,參與地方管理。
所以士紳豪強不同於世家門閥處於上層政治,而是體現於地方。
而在漢朝,特別是東漢時期,就已經有了豪強地主,他們擁有大量土地,控製地方政治與經濟。
再者就是部分豪強家族逐漸發展出文化傳承,形成類似士紳的特征。
直至後來的唐宋時期,隨著科舉製度的成熟,許多未能入仕或退隱鄉裏的讀書人(包括科舉落第者)成為地方上的名士。
從而以自己的學問和聲望參與地方治理,成為士紳的一部分。
但最為嚴重的還是明清時期,士紳階層尤其得到強化,這部分人群通過科舉、捐納或者祖蔭獲得功名。
雖然不全然是朝廷命官,卻在地方上享有威望,參與地方政務,對地方治理有著重要影響。
同時,他們中的一些人也可能是經濟上的豪強。
“好一句百年王朝更迭,千年世家不朽。”
朱元璋眼眸陰鬱的拍了拍手。
畢竟,朱元璋出身於底層微末,自然遭受了士紳豪強的壓榨,所以沒有人比朱元璋更恨這些所謂的世家門閥、士紳豪強。
“王朝的興衰,使得世家門閥已經無力於朝堂上興風作浪,但士紳豪強、土地兼並的問題,仍然是我大名的心腹之患。”
“所以為了不讓其演變成後患無窮,我們要做的就是極力的針對,打壓,還有覆亡。”
朱棡倒是渾不在意的笑了笑道。
而如今大明所做的這一切,其實都是在打壓士紳豪強,讓他們不能再欺壓百姓。
“哪有那麽容易覆亡士紳豪強?”
“曆朝曆代都沒有幹成的事情,咱大明就算是想,也很難。”
“因為這天下隻要有秩序,士紳豪強便不會真正的覆亡,所做的一切也不過是一時的。”
“畢竟一個士紳豪強的滅亡的同時,還會有新起之秀,滅不幹淨,也殺不絕。”
朱元璋又是輕輕歎了口氣道。
但是作為皇帝本身,他們更是將自己與曆朝曆代的皇帝做對比。
以求自己做得更好。
可這份對比,這份言論,隻能適用於皇帝自身,並不能外傳。
因為這天下以孝治國,以禮治國,以天下人為天下。
所以當天下人都在抨擊一個皇帝時,那這個皇帝做的不管是對是錯。
都沒有任何意義了。
因為他已經被釘上了一個標簽,這是成百上千年來的積累,一個深深種於百姓心中的積累。
那這所謂的暴君,就要傳千世、萬世。
不過換位想想,能成為皇帝者,特別是開國之君,中興之主。
無不有自己的手段,所謂的殺伐果斷,也可以分做軟刀子與硬刀子。
畢竟軟硬兼施,永遠適用於政治。
所以他們從來都不會在意,以後究竟是聖名,還是罵名?
因為他們聽不見,看不見,已然成了過眼雲煙,散之於天下。
那與其計較以後的得失,倒不如堅定於現在,不管所做之事的錯與對,就交由後世之人評說吧?
這也就是為什麽,後世的所有人對於除了真正釘在恥辱柱上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各自褒貶不一,各有各的說辭,各有各的看法。
就像是有人推崇朱元璋,有人就會辱罵朱元璋,有人會推崇李世民,有人也會辱罵李世民。
但是也不可否認,如果出於人性的目的上,他們所做的有些事情,的確是有錯。
可這是政治,這是封建王朝,國家重任肩負於一身,生死也在一念之間,不能退,唯有進,才能博得一線生機。
當然,這就是封建王朝的思維限製。
而評價一個皇帝,討論他的私德,這世上就沒有一個真正的好皇帝。
因為不管是好皇帝,還是昏君,暴君,他們從骨子裏都在維係一個理念。
王朝不朽,皇權至高。
“那剩下的皇帝呢?”
朱樉又在此時看向朱棡開口問道。
“漢武帝劉徹。”
“對外,北擊匈奴,打通河西走廊,為大漢開疆拓土,征服西域諸國,開設西域都護府。”
“他打出了大漢的氣節,也打出了民族的榮光。”
“寇可往,我亦可往,何等霸氣。”
“對內,內政改革,統一文化思想,奠定了後世王朝的基礎,還有加強律法,外交開拓,都足以證明漢武帝劉徹的雄才偉略。”
“所以他在位期間,共進行了八次泰山封禪,這一行為彰顯了漢武帝對國家統一、王朝安定以及個人文治武功的高度自信。”
朱棡又是開口道。
“可是這位窮兵黷武,也是事實。”
李善長卻是輕聲開口道。
“漢武帝窮兵黷武的確是事實,但是匈奴擾邊,也是事實。”
“就像今日之草原,還會侵犯我大明邊疆,難道陛下發兵,也是窮兵黷武?”
朱棡當即反駁道。
“自然不是,這是為了天下百姓。”
李善長果斷搖頭道。
這頂大帽子,可不能扣上來,要不然老朱鐵定得爆炸,那他李善長肯定很炸裂。
“所以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實際上就是為了遏製匈奴的侵擾,維護邊疆之安定。”
“也為後世爭取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同時通過這些戰役,也擴大了大漢的版圖。”
“這對於國家的長遠發展,更是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況且對待異族,難道就不應該出兵?”
“就應該送公主和親?”
“這讓我泱泱華夏,天朝上國,豈不是永遠背負恥辱?”
“所以漢武帝之功績,也絕對配得上泰山封禪。”
“至於他晚年時期的昏庸,這並不影響他泰山封禪。”
“客觀的角度出發,他就是一位擁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畢竟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因為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人存在,更何況還是一個皇帝。”
朱棡想了想,方才開口道。
“咱大明,絕不和親。”
“就算要和親,也得是他們家女人送到我大明。”
“至於誰想讓咱家咱的女兒送出去,咱就滅了誰?”
“亡其國,絕其苗裔,讓其明白,敢對大明說出這番話,就要付出這個代價。”
朱元璋的眼中閃過一抹狠辣之色,便也是重重點頭道。
“沒錯,我大明絕不和親!”
朱標也是抬起頭朗聲道。
“陛下聖明。”
以徐達為首的在場國公們,皆是抱拳道。
“不和親。”
“不賠款。”
“不納貢。”
“不割地。”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我大明,就該當如此。”
朱棡轉過身子,不僅僅是看向朱元璋,更是看向所有人輕聲道。
而這聲音雖輕,但其話語中的分量,足以震顫他們的靈魂,隨之更是皆渾身一震。
好一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此來彰顯大明之氣節,絕對可以使其萬世流芳。
刹那間,在場眾臣,包括朱元璋與馬皇後,還有朱標眼中皆是露出一抹激動之色。
這句話給他們帶來了太大的震撼,猶如九天雷震,震顫九天,都難以磨滅其分毫。
“標兒,將這句話納入皇明祖訓,讓咱後世之兒孫謹記在心。”
“咱大明也當以此為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又是轉頭看向朱標,十分正色道。
隻是過於激動的朱元璋,卻不如朱標也馬皇後那般細膩的心思。
甚至就連韓國公李善長都有所察覺。
大明的帝都在應天府,也就是曾經的集慶、金陵。
而皇帝坐於應天府,如何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畢竟都已經打到了應天府,那就代表北方已經陷入,又怎麽能稱得上是國門?
思索之間,朱標又是看向了朱棡,眼中閃過一抹沉思之意。
但也僅僅是片刻,朱標的身子便是為之一顫,心中也是冒出兩個大字。
遷都!
特別是以天子守國門的意思,那就是將帝都遷往北方,畢竟唯有這般,才能算得上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可有沒有想過,如果真的將帝都遷往北方,一旦朝廷兵敗如山倒,逃還是不逃?
不逃,江山亡故,何來東山再起之日?
逃了,那這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豈不是成了一紙空談,淪為天下笑柄。
想不明白的朱標,心中又是輕歎一口氣,但臉上卻是沒有什麽動作。
畢竟這件事情,現在並不適合拿出來討論。
而且大明朝的國都,朱元璋早就已經跟朱標商議過,那就是一定要遷都。
因為應天府距離塞北太遠了,雖是虎踞龍盤,但說到底還是偏安一隅。
而且應天府雖然是六朝古都,經曆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
但終究不是大一統王朝,而且還都是短命王朝,所以在這裏定都,隻能作為一時。
可討論究竟將都城遷去哪裏?
不僅僅是朱元璋犯了難,朱標也是犯了難。
可今日朱棡的意思,以朱標的聰明,即便不能推演出大概,也能推演出八九。
那就是以北之北,燕王朱棣的藩鎮,北平府。
而隻有坐落於北平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至於第三個泰山封禪的皇帝,漢光武帝劉秀。”
“以布衣之身起兵,曆經艱辛,終成帝業,中興漢室,其功績昭昭,史冊永銘。”
“登基後,漢光武勵精圖治,掃除戰亂瘡痍,推行“偃武修文”之策,使社會漸歸安寧,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開創了“光武中興”的盛世局麵。”
“其治下,政治清明,法製恢複,經濟複蘇,文化繁榮,那這位泰山封禪,有何不可?”
“畢竟再造大漢,為大漢續命兩百年,並且開創光武中興,就已經擔得起泰山封禪。”
“再者就是為何推崇漢光武?”
“誰不希望自家的後世子孫之中,能出現中興之主,能出現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之主。”
“所以這位也是實至名歸,但於我而言,有所詬病。”
朱棡可不管朱標怎麽想,反而是繼續道。
“你是說與世家共天下吧?”
不帶朱元璋開口,想不通的朱標,便是不再想,反而是抬起頭道。
“嗯。”
朱棡輕輕點了點頭。
“的確,你與我的誌向乃是與天下人共天下,而不是與世家共天下。”
朱標還是笑著點了點頭。
“有所詬病,隻是有所詬病。”
“但非常時期,也得用非常之法,還是那句話,人無完人,沒有人真正能考慮到未來。”
“所以在當時的時期,漢光武幼師本身就出自於南陽豪族,讓他充分利用這一身份。”
“聯合各地的世家大族,特別是河北地區的豪強勢力,如鄧禹、耿弇等,為自己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是無可厚非。”
“畢竟時勢造英雄,能再造大漢,光武中興,就不可否認他的能力。”
“但他也為後來埋下了太多的弊端,地方勢力的膨脹,世家門閥的固化,還有土地兼並等嚴重問題。”
“毫不客氣的說一句影響之深遠,直至今日,都還沒有真正意義上解決。”
“當然,這也並非是漢光武一手造成,而是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端倪。”
“隻是到了東漢,世家門閥製度進一步發展,士族通過察舉、征辟等方式進入仕途。”
“世家大族對政治、經濟、文化的控製更加顯著,形成了“門閥政治”的特色。”
“特別是隋唐時期,盡管科舉製度的出現為更多寒門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徑,削弱了世家的壟斷地位,但世家依然在王朝中保持了相當的影響力。”
“畢竟有話說的好,王朝百年更迭,世家千年不朽。”
朱棡也是有些感慨的看向朱標道。
這個世界上永遠不可消磨的就是世家與權貴,因為他們掌握了太多的資源。
甚至有左右王朝的能力。
這也就是為什麽後來的皇帝,都在想盡一切辦法的削弱世家。
但為了維係王朝的統治,根本沒有皇帝敢破釜沉舟,如唐末黃巢一般對世家門閥造成不可磨滅的衝擊。
而且即便是如此,世家門閥的力量得以削弱,但也因為科舉製度,讓士紳豪強的力量,得以緩緩加強。
簡單一點的意思就是世家門閥,乃是曆史悠久的名門望族。
他們在政治上有深厚的根基和世代傳承的特權,所以更傾向於製度化和集中於高層政治。
至於士紳豪強,主要是指地方上有錢有勢的家族,他們可能因財富、土地或地方勢力而強大。
還有部分士紳還具備文化教養,參與地方管理。
所以士紳豪強不同於世家門閥處於上層政治,而是體現於地方。
而在漢朝,特別是東漢時期,就已經有了豪強地主,他們擁有大量土地,控製地方政治與經濟。
再者就是部分豪強家族逐漸發展出文化傳承,形成類似士紳的特征。
直至後來的唐宋時期,隨著科舉製度的成熟,許多未能入仕或退隱鄉裏的讀書人(包括科舉落第者)成為地方上的名士。
從而以自己的學問和聲望參與地方治理,成為士紳的一部分。
但最為嚴重的還是明清時期,士紳階層尤其得到強化,這部分人群通過科舉、捐納或者祖蔭獲得功名。
雖然不全然是朝廷命官,卻在地方上享有威望,參與地方政務,對地方治理有著重要影響。
同時,他們中的一些人也可能是經濟上的豪強。
“好一句百年王朝更迭,千年世家不朽。”
朱元璋眼眸陰鬱的拍了拍手。
畢竟,朱元璋出身於底層微末,自然遭受了士紳豪強的壓榨,所以沒有人比朱元璋更恨這些所謂的世家門閥、士紳豪強。
“王朝的興衰,使得世家門閥已經無力於朝堂上興風作浪,但士紳豪強、土地兼並的問題,仍然是我大名的心腹之患。”
“所以為了不讓其演變成後患無窮,我們要做的就是極力的針對,打壓,還有覆亡。”
朱棡倒是渾不在意的笑了笑道。
而如今大明所做的這一切,其實都是在打壓士紳豪強,讓他們不能再欺壓百姓。
“哪有那麽容易覆亡士紳豪強?”
“曆朝曆代都沒有幹成的事情,咱大明就算是想,也很難。”
“因為這天下隻要有秩序,士紳豪強便不會真正的覆亡,所做的一切也不過是一時的。”
“畢竟一個士紳豪強的滅亡的同時,還會有新起之秀,滅不幹淨,也殺不絕。”
朱元璋又是輕輕歎了口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