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回:忽必烈定策無遺策;蒙古國遷都於大都


    上回說到郭靖率領丐幫弟子修繕襄陽城,在趙府發掘出一尊銅人,黃蓉知道是一尊寶物,於是讓人抬進郭府。豈料郭襄見銅人酷似楊過,竟癡迷銅人,不能自拔。黃蓉設計,教給她蚊須針的暗器心法,讓郭襄從單相思中擺脫出來。


    且說郭襄遠望父母穿過耳門,突見耶律齊與陳沉匆匆趕來,兩人似有急事要向郭靖稟報,被郭靖揮手製止。郭襄看在眼裏,心想,丐幫兩大首領來報,此事肯定非同小可,父親不願意他們倆在母親麵前提起,隻是怕母親內傷未痊愈,操心過度而已。


    郭襄猜得果然不錯,耶律齊和陳沉果然有重要軍情稟報,蒙古汗國即將遷都燕京,命名為大都,以大都為中心,伺機南侵,統一全國。


    原來忽必烈登上大汗寶座一統漠北後,派郝經為國信大使,到南方和談,豈料遭到賈似道派人扣押,恨得牙癢癢的,又沒有辦法,自己根基未穩,而趙宋朝廷又是猶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輕易之間,不能奏功,在經過一番整頓之後,隻覺得蒙古政權日益穩固,又想起南征之事。因此聚集群臣商議。


    姚樞上奏道:


    “皇上行儒道,施漢法,天下歸順。然大江以北,長期戰禍,黎民百姓,傷亡慘重;幸存的百姓,也多已逃亡。農田荒蕪,水利失修,生產凋零。愚以為,招撫流亡,安頓流民,禁止妄殺,恢複生產,屯田積糧,整頓財政乃當務之急。”


    忽必烈點了點頭,道:


    “這也是朕日夜憂心之事,眾位愛卿,不知有何高見?”


    劉秉忠奏道:


    “先祖在日,以遊牧為主,毀田放牧,逐草而生,已成定製,一時之間,難以更改。愚以為可先在中央立司農司,專掌農桑水利。頒布勸農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其勤惰。所在牧民長官提點農事,歲終第其成否,轉申司農司及戶部。秩滿之日,注於解由,戶部照之,以為殿最,又使提刑按察司加體察焉。”


    忽必烈讚道:


    “如此甚好,漢文帝曾言,‘夫農,乃天下之根本也。’興農立國,正在此時。望眾位愛卿協心為治,洗滌蠹敝,革去貪暴,使天下一統,四夷賓服,創萬世不拔之基。”


    說完,當廷設立了十路宣撫司,並命令各路宣撫司挑選通曉農事的人當勸農官。又以姚樞為大司農,並在各路設立了勸農司。從朝廷派出八名通曉農事的官員為八路勸農使,由他們分頭去考察各地的農業生產情況。又起草了官吏升降的條例,明確規定“戶口增”、“田野辟”是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標準。


    在劉秉忠、姚樞等的提議下,忽必烈又命王禎編寫《農書》和《農桑衣食撮要》兩書,指導地方農業生產。


    接著,忽必烈在漢族官僚的建議下,又頒布了一係列命令,嚴厲禁止蒙古軍隊的掠奪、屠殺及其他破壞農業生產之舉。對統治區域的戶口進行了一次大清查,將諸王貴族、權豪世家非法占為“驅口”的百姓追查出來,讓他們編籍為民。


    忽必烈在重農的同時,也重視商業,信任商人,還任用各族商人出任中央政府的高官和各級政府的官吏。正是在忽必烈的重用下,出身漢族的財政官員王文統、出身花剌子模的阿合馬、吐蕃人桑哥以及漢族商人盧世榮等,才先後以理財、經商爬上了高位。


    這個王文統,就是以經商而官至中書省平章政事。可惜這位以經商登上高位的王文統好景不長,正當他仕途得意平步青雲之時,其女婿李璮在山東伺機造反。忽必烈大怒,傾全國兵力平叛,幾日之內,就肅清叛亂。忽必烈采取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的善後方針,殺死李璮,處死王文統,穩定局勢。為此,忽必烈下了一道旨意:


    “居大藩者,子弟不得親政;父兄子弟並仕同途者,罷其子弟;諸侯總兵者,其子弟勿複任兵事。”又頒布了一份詔書:“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製。”


    平定了李璮的叛亂後,忽必烈重用儒吏,興利除害,深得民心。江北地區,家給人足,境內大治。


    在忽必烈汗登上汗位之初,蒙古大將霸都魯向忽必烈建議道:


    “臣曾隨父輩征戰東方之地,觀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為中原之要衝。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京不可。”


    忽必烈聞之,頗為心動,詢之於劉秉忠等人,劉秉忠奏道:


    “漠南漢地已歸我所有,中原、江南亦旦夕可下,故而定鼎、駐蹕之所不應再在漠北。和林地廣人稀,氣候寒冷,交通多有不便,不宜對全國進行有效的統治。陛下可參考唐朝的兩都製和遼金的陪都製,以燕京為國都,以開平為陪都,亦無不可。”


    忽必烈聞言大喜,下令成立提點宮城所。責成劉秉忠、謝仲溫等負責新城址的選定,城池、宮闕的規劃,包括祖社朝市之位、經營製作之方等;張柔、張弘略父子、段天佑、也黑迭兒等行工部事,領導宮城的修建工作;郭守敬負責新都的水利建設。


    劉秉忠受命營建新都城的宮城。經過實地勘測,對大都進行了總體設計。他完全遵循了《周禮?考工記》的規定和《周易》中陰陽八卦的原則,將儒家文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建造了這一座曠古絕今,美奐美輪的都城。大都嚴格辨方正位,依照《周禮?考工記》“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的說法,大都城內東西南北各有九條大街,其中大街寬二十四步,小街寬十二步,胡同寬六步,又據《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要求,將太廟建於齊化門內,社稷壇位於平則門內,一東一西,一左一右;朝廷及官署在南,市場則集中在積水潭北岸的日中坊,正是依照“麵朝後市”、“日中而市”的記載而設計出來。


    劉秉忠將北京城和皇宮規劃設計為中軸布局,左右對稱,體現了作為國都的惟我獨尊、皇權至上和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皇權思想。整個大都的建築布局都圍繞皇宮這個中心展開,正中是一條貫通南北的中軸線。沿麗正門、靈星門、崇天門、宮城的大明門、延春閣出厚載門;再往北穿越景山中峰,最後至於鼓樓、鍾樓,體現了皇城中與正的尊貴位置。而整個都城前後起伏、左右對稱、氣象萬千、恢宏壯美的建築格局,也正是由這條中軸線而產生的。


    深研儒家學說的劉秉忠,在大都宮城的設計建築,乃至三山五園等皇家園林的建設等,無不體現《易經》的陰陽八卦、天地相合思想。


    據記載,元大都的城門宮殿,取意乾坤,《日下舊聞考》記載:“元建國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意也。建元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意也。殿曰大明、曰鹹寧,門曰文明、曰健德、曰雲從、曰順承、曰厚載,皆取諸乾坤二卦之辭也。”


    大都城南端的正門原來稱為“麗正門”,合於“離”卦的卦辭“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之意。北麵的東門稱為安貞門,則合於“坤”卦的卦辭“安貞之吉,應地無疆”。北麵的西門稱為健德門,取意於“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哉乾乎,剛健中正”。厚載門,則取意於“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正東門稱為“崇仁門”,正西門稱為“和義門”,則是體現了“立天道曰陰曰陽,立地道曰柔曰剛,立仁道曰仁曰義”的說法,含有“東仁”、“西義”之意……。


    忽必烈耳聞劉秉忠的介紹,眼見大都都城建築宏偉,氣勢輝煌,又見大都營建,不日即可成功,大喜,厚賞眾人,恨不得即刻遷都大都,坐鎮天下,一統山河。


    1271年,北京城建成,忽必烈率領蒙漢貴族,浩浩蕩蕩地從上都遷往大都。


    正是:千秋名城開偉略,萬古基業一日成。欲知結果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末群英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真命龍天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真命龍天子並收藏宋末群英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