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很有故事的朝代,這次的主人公是位姓宋的舉人。宋舉人祖上為官清廉曾推行"一條鞭法"的改革政策家族被封蔭,為官僚地主家庭家道殷實,宋舉人在家排行第三,從小過目不忘,在家中頗受寄望。可是這位舉人在幾次進京會試中,全都失敗告終,在第五次失敗後回到家中開始了人生第一次沉思。


    宋府內堂,宋舉人跪在其父親麵前聽訓:“應興我兒,看來你今生登科無望,罷了。我讓你大哥在縣學處幫你謀了個教諭的差事,你好自為之,去之前去你大哥那學些做人的本事,好歹你大哥也算是一方縣令,雖然是份教諭的差事但也不能丟了宋家的臉麵”。“知道了父親大人,我這就去找大哥”宋舉人有氣無力的應付著。


    袁州府分宜縣縣衙內堂,“拿著這是推薦函,縣學那邊支會過了,你是宋家的人沒人會找你麻煩的,在父親那邊收訓了?怎麽沒什麽精神,年輕人路還長著”宋縣令看著這個最小的弟弟,覺得實在是可惜,畢竟在小的時候這個小弟弟是多麽的聰明。宋應興看著手中的推薦函發呆,歎了一聲氣後告別大哥,向縣學走去。縣衙到縣學是有一段不短的路程,應興沒有雇轎子在大街上慢慢走著,看著大街上忙忙碌碌的販夫走卒,邊走邊將自己的人生感慨了一遍。


    縣學是古老的白鹿洞書院,宋應興曾經是學生現在是老師。縣學的學生隻有20人,在教學以外有很多的空餘時間,平常無事時一直喜歡呆在書院的藏書閣裏。書院的施院長是為喜歡雜學的學者,藏書品種豐富,其中那些關於農業的書籍讓一直接受正統教育的宋應興非常感興趣。就這樣到了春天,書院後的一大片荒地被當地的一位員外包了,那個員外找了些農戶就開始種起水稻,農戶們的水利灌溉機等工具的使用讓應興重新找到了樂趣。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應興在好奇的影響下,走出書院向那片水稻田走去,他怎麽也想不道他一生中最驚險動魄的時刻開始了。


    “大家好啊,我姓宋是前麵書院的教諭,是舉人”應興走到水稻田的邊緣跟稻田裏的農民大招呼。聽到有人打招呼,農戶停下手上的活走了過來,“哦,舉人老爺有事嗎?”一位年長一些的農戶回答應興。“沒什麽特別的事情,隻是看你們在忙碌,真的是在種稻子嗎?”“嗬嗬,舉人老爺對種稻子感興趣?”“的確,我有些興趣”應興和農戶一邊聊著,其他農戶也聚攏過來,有的喝水準備歇一下。“這個水車我在書上見過,但是這水稻怎麽出來的書上倒是沒寫”農戶聽了後搖搖頭說到“舉人老爺,這個種水稻的技術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可不是一句二句講的清的,您還是做您的學問吧”。歇了一會的農戶們便散去,重新回到田裏忙碌起來,應興在田邊沒有馬上離開,突然他冒出一個想法:書裏沒有的,我來寫豈不妙哉!“如果我將你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寫成書,你能跟我說到說到嗎?”此話一出,農戶們當場愣住了,年長的農戶重新將這位心血來潮的舉人從頭到底打量一遍問到:“舉人老爺真想聽聽?”,“是的,我想聽,這位大叔怎麽稱呼”應興靦腆的問著,年長的農戶想了一下後回到“回舉人老爺,我姓劉,大家客氣叫聲劉叔,您真想聽改明吧,今天的活必須做完”。“好吧,劉叔,那我明天再來”應興跟大家打了招呼後回了書院。


    次日,宋應興帶了些點心和紙筆來到稻田找到劉叔,就這樣一部偉大著作開始了第一篇章。隨著時間流轉又過一年,書院裏來了位客人,這位客人很年輕身材高大衣服看似簡單但是衣服配件上極其講究,在他身後的男子更加健壯手上帶刀。這位客人是來找施院長的聊了很久,應興從田裏回來真好看見院長送他們出來,院長看見應興一愣,不過很快回過神來笑著對那位客人介紹說“這位是這裏的教諭宋應興,宋舉人”,應興聽院長在介紹自己處於禮貌向那位陌生的客人點了點頭。這位客人看了一眼宋應興後,微笑道“鄙人黃台吉來自關外,常年經商,跟施院長有一麵之緣非常仰慕,所以特來拜會。今個晚了,有機會一定跟宋教諭一起品茶談詩。”“黃掌櫃客氣。”宋應興向院長和這位黃台吉拱了一下手後,就走直直的走進院裏去食堂找吃的去了。“這位宋教諭不是多事之人吧。”黃台吉把玩著扇子低聲詢問施院長,施院長認真回答道“回四爺話,此人乃一介書生五次都未曾及第,不過他祖上為官清廉家族被封蔭,大哥是本地縣令,二哥是經商的,親戚也有不少在朝為官算是官僚世家。”“哦,有點意思”黃台吉輕笑一聲便走了。送走黃台吉的施院長,回到書院找到了正在猛吃的宋應興笑道:“怎麽這麽狼狽,看你一直去後邊的田地裏,忙什麽呢?”,應興吃的差不多喝了口茶後說道“沒幹什麽,隻是記錄了一些農戶們老祖宗傳下來種田方法”“這倒是新鮮,我能看看嗎?”“老師請”應興將記錄的紙張交給了施院長,院長看一會道“妙哉,隻是有些散亂沒什麽章法,整理一下到能成書,除了農物你還會寫其他的嗎?”,應興聽了院長的話為之一振,應興沒有想到老師給予那麽高的評價這下來了精神,思考一下說道“的確有點亂,至於其他我還沒想好”應興嘴上不痛不癢的說著其實心裏樂翻了。“嗬嗬那你先忙著,寫好一定要給我看啊”施老師一邊說著將紙張還給了應興,“一定的,一定給老師參詳”。應興送走院長,之後應興看著這些散亂的紙張興奮異常,能成書和寫其他的將這個書呆子所有思維集中起來,認真思考許久後,開始了整理工作至於其他的,應興想到他的二哥,他二哥經商但也養蠶。


    整理的過程不是很長,二天後,應興將整理好的章節給了施院長,施院長連讚並留下成冊的文案說細看,應興很高興的留下文案後去了田裏。施院長看應興走了,用最快速度將應興寫的這篇文案抄了下來,之後帶著複製品來到鎮上最好的一客棧,敲響了天字一號房,裏麵住的是之前來過書院的客人黃台吉。黃台吉看了施院長送過來文案問道“這篇文章真是那位宋教諭寫的?”“回四爺話,是的作為他的老師我也很吃驚,居然此人有如此天賦,能將以前農書中沒有記載過的耕種技術以定量的解說寫出來,並且大膽的記載了以砒霜為農藥伴種以防病蟲鼠害”施院長一邊感慨一邊論述。“明朝真是人才濟濟,這個宋教諭叫什麽”“應興,宋應興”“應興好名字是個妙人,要辛苦施老,他想不到的方向施老就要多多提點。至於今後他寫的文章,施老給我留一份,今個就這樣您忙吧”施院長走了。黃台吉留下了那複製品慢慢細讀,良久黃台吉起身來到窗前問了身旁的人“清廉的官僚世家家底豐厚,看來我沒什麽機會,你說呢?”“回貝勒爺,需要屬下殺了他嗎?”“叫四爺,殺了可惜了,還早著呢走吧,今晚還有正事要辦”“是四爺”


    話說宋應興興奮的去了田裏找劉叔卻沒找到,問了才知道劉叔家遭難,劉叔是農戶老婆常年有病,不過有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從小喜武跟著縣裏最大的洪武鏢局裏的鏢師學武,大了就在鏢局裏做鏢師,日子還過的不錯。可是禍不單行,縣裏出了大案洪武鏢局被一夜滅門,縣裏的用江湖仇殺結案,劉叔家的大兒子在外走鏢沒事,可小兒子被殺了哭訴無門,劉叔的老婆看小兒子死的不明不白一急也死了。應興聽聞趕忙回家找到管家要了50兩的銀票,急匆匆地的去劉叔家裏,劉叔一下死了兩個親人一下老了許多,安慰一下劉叔給了銀票後,索然無趣的回了書院,之前的好心情一下沒有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工天物杜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卿悠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卿悠悠並收藏開工天物杜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