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時分隨著城頭號角響起,天地間的寂靜被打破,女帝嬴無雙登臨城頭,三軍仰視。
今天的女帝,肩披玄色烈凰披風,頭戴凰首盔,身穿赤焰甲,腰懸無雙戰劍,英姿勃發,凰威凜凜。
陪同女帝一同出現的,還有江凡和蒙傲。
蒙傲可以理解,但江凡就讓除了少數幾人之外的軍兵心中一愣,尤其發現他身穿的居然是一字並肩王袍。但在這裏的都是精銳中的精銳,訓練有素,絲毫沒有半點亂象,甚至連一絲多餘動作都沒有。
女帝一聲令下:“來人,請旨!”
出來的並不是趙高,而是文曲。
他展開聖旨高聲宣讀。
大周明皇詔:夏王薑陳,擅興不義,禍及天下,四方諸侯當外討逆賊,保境安民。特諭秦君無雙,代天巡狩,兵出西秦,平息戰亂,安撫蒼生——
出兵,有了名號。
而這才剛剛開始。
女帝環目三軍,鳳目含威,聲音在真元加持下,充滿威嚴肅穆,回蕩在天地之間。
“秦,始於開元九百九十年,太祖嬴稷秉天地民心立國建邦,得名於國之脊梁秦嶺,立足西北熱土,經曆太宗、伯王、仲王、莊王、靖王、德王、穆王、康王、成王等二十六代君王,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百官萬民上下一心,九百九十年繁衍生息,始有今日之大秦傲立寰宇,虎視八方。”
這一開頭,就從秦之曆史先王講起,莊嚴之意彌漫天地。
“九百九十載悠悠歲月,我大秦經曆千般風雨,煙波動蕩,終屹立不倒。然,十五年前,烽煙四起,四大諸侯為一己之私,為獨掌霸權,枉顧民族大義,枉顧同族血脈,枉顧蒼生民意,妄動刀兵興師不義,悍然入侵我百姓生息之地,欲滅我廟堂國祚,血劫滔天。”
所有軍民都心生感慨,想起那段艱苦的血火歲月,仿佛就在眼前,雖然沒有人發出一絲聲音,但滿腔悲憤皆呈於雙目,凝於氣血。
“幸,我大秦上至王侯公卿,下至黎民百姓,皆錚錚鐵骨,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三年鏖戰,我老秦人,以不屈之誌,滿腔熱血,一身傲骨,敗盡四王,傲立世間,鑄我大秦不滅之魂。”
聲音拔高,激越昂揚,響徹於天地,軍民振奮。
而嬴無雙的聲音再次變緩,尤其沉重。
“諸君曾記否,戰後之國土,遍體鱗傷,滿目瘡痍,崢嶸滿地,經曆十二年艱辛歲月,舉國上下厲行法治,同心同德,同甘共苦,方再造輝煌。然,官、兵、萬民當謹記,國弱而民被欺,防敵之心永不可失!”
她這段話飽含感慨,更提醒舉國上下莫忘往昔。
“今有夏國者,妄動刀兵,興師伐晉,意在貪圖四海霸權,我大秦今日視而不見,他日必再陷血火。朕決意,點兵聚將,起兵討逆,複昔日之仇,滅明日之患!三軍兒郎,可願死戰!”
“戰!戰!死戰!”
三軍同時高呼,氣勢澎湃如怒海狂潮,天地虛空皆震蕩。
女帝雙手下壓,三軍同時斂息。她凝視下方:“高起聽令!”
“臣在!”
高起騎在馬上重重抱拳,氣若雄獅。
“命爾為三軍統帥,馬踏敵國!”
“臣,遵旨!”
“江凡聽令!”
女帝的第二道軍令,竟然是下給那位號稱謀奪秦國的皇太子江凡,這委實讓人無法想象。
江凡上前一步,以一字並肩王見禮。
“臣在!”
女帝環顧四方:“江凡者,本為太子神秀,其心憂天下,見四國伐秦,心生不忍,故應朕之邀赴秦,助朕富國強兵,功莫大焉。今,正告四方,外界傳聞皆賊人構陷,子虛烏有,我大秦軍民勿信傳言。朕昔引太子入秦,今迎明皇入漁州,是為代天巡狩,平定戰亂。
今行江凡之名,封天策上師,朕之以下,節製萬軍!”
好家夥,這就是說除了女帝他最大,連大帥高起也要受其節製啊,這是何等信任!
此一道諭令下來,軍中一切質疑都煙消雲散,而事實上,女帝這一番,不過是為了將來傳出去的時候,穩定大秦民心而已,在場之人從看到江凡那一刻,就已經明白另有內情。
“江凡,領旨!”
自此,暗之軍師走入堂皇,明告天下。
女帝氣沉丹田,拔劍指向前方。
“三軍聽令!擂鼓,開拔!”
刹那間,十二金甲揮動大錘,鼓聲震天動地,號角蒼茫激蕩,十裏可問。
伴隨著大秦萬勝的吼聲,秦軍出征!
雖然以討伐大夏為名,但後來世人都知道,這就是大秦橫掃八荒六合的開始。
這一天,是六月十六,史稱天啟之日。
——
這次秦國並未傾巢出動,預備的八十萬大軍,隻出動了四十萬。這雖然沒有改變最初的計劃,但因為要快速拿下夏南十六州,還是多調動了十萬兵力。
不過,四十萬兵力相對如今的大秦來說,絕對談不上傾國出戰,依然能讓世人以為,秦國的目標隻在夏國,暫時還能對各路諸侯起到一定麻痹作用。
問題是,為了速戰,配備了足夠的驪山武備,這也將是驪山裝備大規模登上戰爭舞台的開始。
四十萬大軍中,高起率領二十萬雄武軍自大秦四塞之南武關出邊境,經過漁州南下,兵鋒直指夏南。
蒙田率領十萬烈風軍在北線策應,王翦則率領十萬赤陽軍自南線策應。
大軍一路急行,目標直指夏國邊境重要關隘,臨淮關。
這期間消息傳的更快,西秦出兵,震動天下。
第一個大亂的就是夏國。
夏王麵色如土,手握戰報渾身篩糠:“天大禍事啊……”
本來夏國就麵臨滇、楚、辰、晉四國,突然加上個大秦,完全沒可能扛得住。
就算有魏國和泰嶽這個盟友也不行,因為說到底,魏國要的是好處,而並非真的夠鐵。泰嶽雖然可以援助,但現如今被辰國拖住,就算能調出兵馬來,也因為距離遙遠,需要很長時間。另外還有個未知數,泰嶽願不願意直接與秦國開戰,秦之強,泰嶽畢竟十分忌憚。
今天的女帝,肩披玄色烈凰披風,頭戴凰首盔,身穿赤焰甲,腰懸無雙戰劍,英姿勃發,凰威凜凜。
陪同女帝一同出現的,還有江凡和蒙傲。
蒙傲可以理解,但江凡就讓除了少數幾人之外的軍兵心中一愣,尤其發現他身穿的居然是一字並肩王袍。但在這裏的都是精銳中的精銳,訓練有素,絲毫沒有半點亂象,甚至連一絲多餘動作都沒有。
女帝一聲令下:“來人,請旨!”
出來的並不是趙高,而是文曲。
他展開聖旨高聲宣讀。
大周明皇詔:夏王薑陳,擅興不義,禍及天下,四方諸侯當外討逆賊,保境安民。特諭秦君無雙,代天巡狩,兵出西秦,平息戰亂,安撫蒼生——
出兵,有了名號。
而這才剛剛開始。
女帝環目三軍,鳳目含威,聲音在真元加持下,充滿威嚴肅穆,回蕩在天地之間。
“秦,始於開元九百九十年,太祖嬴稷秉天地民心立國建邦,得名於國之脊梁秦嶺,立足西北熱土,經曆太宗、伯王、仲王、莊王、靖王、德王、穆王、康王、成王等二十六代君王,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百官萬民上下一心,九百九十年繁衍生息,始有今日之大秦傲立寰宇,虎視八方。”
這一開頭,就從秦之曆史先王講起,莊嚴之意彌漫天地。
“九百九十載悠悠歲月,我大秦經曆千般風雨,煙波動蕩,終屹立不倒。然,十五年前,烽煙四起,四大諸侯為一己之私,為獨掌霸權,枉顧民族大義,枉顧同族血脈,枉顧蒼生民意,妄動刀兵興師不義,悍然入侵我百姓生息之地,欲滅我廟堂國祚,血劫滔天。”
所有軍民都心生感慨,想起那段艱苦的血火歲月,仿佛就在眼前,雖然沒有人發出一絲聲音,但滿腔悲憤皆呈於雙目,凝於氣血。
“幸,我大秦上至王侯公卿,下至黎民百姓,皆錚錚鐵骨,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三年鏖戰,我老秦人,以不屈之誌,滿腔熱血,一身傲骨,敗盡四王,傲立世間,鑄我大秦不滅之魂。”
聲音拔高,激越昂揚,響徹於天地,軍民振奮。
而嬴無雙的聲音再次變緩,尤其沉重。
“諸君曾記否,戰後之國土,遍體鱗傷,滿目瘡痍,崢嶸滿地,經曆十二年艱辛歲月,舉國上下厲行法治,同心同德,同甘共苦,方再造輝煌。然,官、兵、萬民當謹記,國弱而民被欺,防敵之心永不可失!”
她這段話飽含感慨,更提醒舉國上下莫忘往昔。
“今有夏國者,妄動刀兵,興師伐晉,意在貪圖四海霸權,我大秦今日視而不見,他日必再陷血火。朕決意,點兵聚將,起兵討逆,複昔日之仇,滅明日之患!三軍兒郎,可願死戰!”
“戰!戰!死戰!”
三軍同時高呼,氣勢澎湃如怒海狂潮,天地虛空皆震蕩。
女帝雙手下壓,三軍同時斂息。她凝視下方:“高起聽令!”
“臣在!”
高起騎在馬上重重抱拳,氣若雄獅。
“命爾為三軍統帥,馬踏敵國!”
“臣,遵旨!”
“江凡聽令!”
女帝的第二道軍令,竟然是下給那位號稱謀奪秦國的皇太子江凡,這委實讓人無法想象。
江凡上前一步,以一字並肩王見禮。
“臣在!”
女帝環顧四方:“江凡者,本為太子神秀,其心憂天下,見四國伐秦,心生不忍,故應朕之邀赴秦,助朕富國強兵,功莫大焉。今,正告四方,外界傳聞皆賊人構陷,子虛烏有,我大秦軍民勿信傳言。朕昔引太子入秦,今迎明皇入漁州,是為代天巡狩,平定戰亂。
今行江凡之名,封天策上師,朕之以下,節製萬軍!”
好家夥,這就是說除了女帝他最大,連大帥高起也要受其節製啊,這是何等信任!
此一道諭令下來,軍中一切質疑都煙消雲散,而事實上,女帝這一番,不過是為了將來傳出去的時候,穩定大秦民心而已,在場之人從看到江凡那一刻,就已經明白另有內情。
“江凡,領旨!”
自此,暗之軍師走入堂皇,明告天下。
女帝氣沉丹田,拔劍指向前方。
“三軍聽令!擂鼓,開拔!”
刹那間,十二金甲揮動大錘,鼓聲震天動地,號角蒼茫激蕩,十裏可問。
伴隨著大秦萬勝的吼聲,秦軍出征!
雖然以討伐大夏為名,但後來世人都知道,這就是大秦橫掃八荒六合的開始。
這一天,是六月十六,史稱天啟之日。
——
這次秦國並未傾巢出動,預備的八十萬大軍,隻出動了四十萬。這雖然沒有改變最初的計劃,但因為要快速拿下夏南十六州,還是多調動了十萬兵力。
不過,四十萬兵力相對如今的大秦來說,絕對談不上傾國出戰,依然能讓世人以為,秦國的目標隻在夏國,暫時還能對各路諸侯起到一定麻痹作用。
問題是,為了速戰,配備了足夠的驪山武備,這也將是驪山裝備大規模登上戰爭舞台的開始。
四十萬大軍中,高起率領二十萬雄武軍自大秦四塞之南武關出邊境,經過漁州南下,兵鋒直指夏南。
蒙田率領十萬烈風軍在北線策應,王翦則率領十萬赤陽軍自南線策應。
大軍一路急行,目標直指夏國邊境重要關隘,臨淮關。
這期間消息傳的更快,西秦出兵,震動天下。
第一個大亂的就是夏國。
夏王麵色如土,手握戰報渾身篩糠:“天大禍事啊……”
本來夏國就麵臨滇、楚、辰、晉四國,突然加上個大秦,完全沒可能扛得住。
就算有魏國和泰嶽這個盟友也不行,因為說到底,魏國要的是好處,而並非真的夠鐵。泰嶽雖然可以援助,但現如今被辰國拖住,就算能調出兵馬來,也因為距離遙遠,需要很長時間。另外還有個未知數,泰嶽願不願意直接與秦國開戰,秦之強,泰嶽畢竟十分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