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凡抬起一隻手輕輕拍在孫路肩膀上:“這就是真實的戰爭,相信我……有些戰爭無可逃避,有時候……它還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這場戰爭,是江凡親眼目睹的第一次最大規模的渡江戰役,給他帶來的震撼遠遠不是筆墨能形容。
但他也正是在這天發現,自己並沒有想象中的悲天憫人,反而莫名充滿某種興奮,古怪的是,興奮中還透著無法形容的冷漠……
無論如何,這場戰爭結束了,後世將之稱為天火之戰。
天火之戰的過程和結果,將很快傳遍四方。泰嶽聖地第一次公開主動的大規模作戰失敗了,敗給了秦國,甚至隻是敗給漁州。這件事引發的波瀾和影響難以估量,那都是後話,江凡眼下沒時間去考慮這些,因為另一場更重要的戰爭已經要開始。
秦夏——大運之戰。
在夏國基本放棄南十六州的情況下,秦國三軍推進非常快,幾乎在無障礙平推。
按照這個速度,最遲九月末,這場決定夏國半壁江山,乃至整個夏國國運的戰爭將會全麵展開。
如今,有了孫路,漁州已經可以放心,江凡很快將總兵大權盡數授予孫路,連天火之戰的後續都沒來得及參加,便匆匆趕往高起大營。
他很想從現在起就開始觀察,看完整個戰爭的前前後後。
奈何,剛動身就不得已改道。
因為收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消息——金帳王庭確定要對新月部動手了。
之所以說這件事重要,是因為金帳王庭的目的顯然要吞並大陰山牧場,以具備有史以來最強話語權,而這樣的金帳王庭,將會以最快的速度整合整個蠻族,這無疑是非常危險的,在華族內亂的情況下,蠻族九成九會如同當年十八王之亂時一樣,群狼南下。
一旦到了那天,秦國的統一大業就不得不停止,轉而對蠻族開戰,可這種情況下,基本可以確定會腹背受敵,那麽秦國一國之力非但可能無法抗衡蠻族,甚至可能在內憂外患之下崩塌。
這種情況江凡無論如何不能忍受。
這些年,他處心積慮削弱、分化蠻族為的是什麽?就是為了讓他們無法趁火打劫,至少在華族一統之前絕不能發生。
事實上,江凡對蠻族的分化和削弱很成功。
從第一次入北疆,江凡就把左賢王部隱隱與王庭和三大王切割開來,成為自己的貿易合作方。通過左賢王,江凡以嚇死人的差價瘋狂掠奪了無盡財富,其中還包括至關重要的馬匹、製作甲胄的毛皮、以及蠻族賴以生存的牛羊。而這些,都變成今日大秦敢於出兵天下的雄厚基礎。
這個過程,不可否認肥了左賢王部,但很值得,一方麵由此左賢王部與其他各部越來越不合,另一方麵,受到王庭的猜忌也越來越嚴重。第三方麵則是在秦國不必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對其他三大王和王庭都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
後來,符離大會之後,因為局勢變化,江凡也調整了策略,與王庭和右賢王同樣進行了合作,此舉雖然讓左賢王部和王庭矛盾有所緩和,但也成功對日益壯大,且就在大秦臥榻之側的左賢王形成了削弱和製約,而且直接推動了渾邪王部的孤立。
長時間的經濟滲透逐漸形成控製,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秦國沒有任何外敵之憂,獲得了難得的兩個五年計劃發展空間。
但蠻族雖然落後,卻也在慢慢進步,他們開始發覺經濟入侵的不妥,開始多方開拓渠道,引入酒、茶、鹽等不可或缺的物資,在最近兩年,對秦國的依賴性已經在大幅度降低。
第二個大層麵就是分化。除了上述經濟造成的分化之外,江凡還通過三次下南疆造成其各大王之間的政治分化。
政治分化最重大的三個收獲分別是左賢王的搖擺不定,新月部的獨立,和渾邪王部的內戰。
左賢王在收獲巨大利益同時,不可避免被王庭質疑,更不可避免被其他三大王敵視。
新月部的獨立,使得金帳王庭對三大王的控製力無法達到預期,被迫長時間周旋其中。
渾邪王部的內戰導致蠻族內亂,各部收緊,王庭焦慮,難以整合蠻族,更別提集中力量南下。
但和經濟開始逐步覺醒一樣,政治方麵也開始被蠻族重視起來。從曾喜和都倫加上極樂、胡家等方麵傳遞的情報綜合來看,蠻族在近兩年已經展開整合行動,而且在自己沒辦法長期去盯著、去搗亂的情況下,成果非常可喜。
如今的王帳狀況簡單來說是這樣,除了新月部落之外已經直接控製了草原最大麵積的牧場,直接管轄著最多的部落和子民。徹底拉攏了屠靈王部,形成無可比擬的戰略威懾。能有效指揮右賢王部,甚至可以指使他們不計自身利益幾次南下犯邊,以試探華族反應。
那麽不穩定因素就剩下兩明兩暗外加一個不確定。
兩明分別是渾邪王部和新月部。
而不久前,通過王庭大會,江凡已經明白,王帳要開始整治渾邪王部了,這場內戰很可能會快速停止。
至於新月部,顯然也是在上次大會之後達成了某種方略,江凡認為,很大可能會采取強硬手段收攏。如今傳來的消息則真正證明了這一點。
兩暗則為薩滿教和鳳家。
首先是薩滿教。這個蠻族唯一的教派千年來一直是蠻族精神圖騰,維係著所有族人的信仰,對蠻王統治具有決定性影響。
但金帳王庭顯然早已經開始和薩滿教產生某些不可知的間隙,王帳通過漫長時間,越發鞏固了統治,如今的薩滿教會雖然依舊是民眾精神信仰,但對政治和軍事以及民生的影響力已經極低。
不過顯然,王帳也不敢滅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所以最大的可能性是通過掌控人來控製薩滿教。其成果,也已經非常卓著。
從江凡得到的消息看,如今除了大祭司,其他薩滿教眾絕大多數已經是王庭的人。
這場戰爭,是江凡親眼目睹的第一次最大規模的渡江戰役,給他帶來的震撼遠遠不是筆墨能形容。
但他也正是在這天發現,自己並沒有想象中的悲天憫人,反而莫名充滿某種興奮,古怪的是,興奮中還透著無法形容的冷漠……
無論如何,這場戰爭結束了,後世將之稱為天火之戰。
天火之戰的過程和結果,將很快傳遍四方。泰嶽聖地第一次公開主動的大規模作戰失敗了,敗給了秦國,甚至隻是敗給漁州。這件事引發的波瀾和影響難以估量,那都是後話,江凡眼下沒時間去考慮這些,因為另一場更重要的戰爭已經要開始。
秦夏——大運之戰。
在夏國基本放棄南十六州的情況下,秦國三軍推進非常快,幾乎在無障礙平推。
按照這個速度,最遲九月末,這場決定夏國半壁江山,乃至整個夏國國運的戰爭將會全麵展開。
如今,有了孫路,漁州已經可以放心,江凡很快將總兵大權盡數授予孫路,連天火之戰的後續都沒來得及參加,便匆匆趕往高起大營。
他很想從現在起就開始觀察,看完整個戰爭的前前後後。
奈何,剛動身就不得已改道。
因為收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消息——金帳王庭確定要對新月部動手了。
之所以說這件事重要,是因為金帳王庭的目的顯然要吞並大陰山牧場,以具備有史以來最強話語權,而這樣的金帳王庭,將會以最快的速度整合整個蠻族,這無疑是非常危險的,在華族內亂的情況下,蠻族九成九會如同當年十八王之亂時一樣,群狼南下。
一旦到了那天,秦國的統一大業就不得不停止,轉而對蠻族開戰,可這種情況下,基本可以確定會腹背受敵,那麽秦國一國之力非但可能無法抗衡蠻族,甚至可能在內憂外患之下崩塌。
這種情況江凡無論如何不能忍受。
這些年,他處心積慮削弱、分化蠻族為的是什麽?就是為了讓他們無法趁火打劫,至少在華族一統之前絕不能發生。
事實上,江凡對蠻族的分化和削弱很成功。
從第一次入北疆,江凡就把左賢王部隱隱與王庭和三大王切割開來,成為自己的貿易合作方。通過左賢王,江凡以嚇死人的差價瘋狂掠奪了無盡財富,其中還包括至關重要的馬匹、製作甲胄的毛皮、以及蠻族賴以生存的牛羊。而這些,都變成今日大秦敢於出兵天下的雄厚基礎。
這個過程,不可否認肥了左賢王部,但很值得,一方麵由此左賢王部與其他各部越來越不合,另一方麵,受到王庭的猜忌也越來越嚴重。第三方麵則是在秦國不必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對其他三大王和王庭都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
後來,符離大會之後,因為局勢變化,江凡也調整了策略,與王庭和右賢王同樣進行了合作,此舉雖然讓左賢王部和王庭矛盾有所緩和,但也成功對日益壯大,且就在大秦臥榻之側的左賢王形成了削弱和製約,而且直接推動了渾邪王部的孤立。
長時間的經濟滲透逐漸形成控製,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秦國沒有任何外敵之憂,獲得了難得的兩個五年計劃發展空間。
但蠻族雖然落後,卻也在慢慢進步,他們開始發覺經濟入侵的不妥,開始多方開拓渠道,引入酒、茶、鹽等不可或缺的物資,在最近兩年,對秦國的依賴性已經在大幅度降低。
第二個大層麵就是分化。除了上述經濟造成的分化之外,江凡還通過三次下南疆造成其各大王之間的政治分化。
政治分化最重大的三個收獲分別是左賢王的搖擺不定,新月部的獨立,和渾邪王部的內戰。
左賢王在收獲巨大利益同時,不可避免被王庭質疑,更不可避免被其他三大王敵視。
新月部的獨立,使得金帳王庭對三大王的控製力無法達到預期,被迫長時間周旋其中。
渾邪王部的內戰導致蠻族內亂,各部收緊,王庭焦慮,難以整合蠻族,更別提集中力量南下。
但和經濟開始逐步覺醒一樣,政治方麵也開始被蠻族重視起來。從曾喜和都倫加上極樂、胡家等方麵傳遞的情報綜合來看,蠻族在近兩年已經展開整合行動,而且在自己沒辦法長期去盯著、去搗亂的情況下,成果非常可喜。
如今的王帳狀況簡單來說是這樣,除了新月部落之外已經直接控製了草原最大麵積的牧場,直接管轄著最多的部落和子民。徹底拉攏了屠靈王部,形成無可比擬的戰略威懾。能有效指揮右賢王部,甚至可以指使他們不計自身利益幾次南下犯邊,以試探華族反應。
那麽不穩定因素就剩下兩明兩暗外加一個不確定。
兩明分別是渾邪王部和新月部。
而不久前,通過王庭大會,江凡已經明白,王帳要開始整治渾邪王部了,這場內戰很可能會快速停止。
至於新月部,顯然也是在上次大會之後達成了某種方略,江凡認為,很大可能會采取強硬手段收攏。如今傳來的消息則真正證明了這一點。
兩暗則為薩滿教和鳳家。
首先是薩滿教。這個蠻族唯一的教派千年來一直是蠻族精神圖騰,維係著所有族人的信仰,對蠻王統治具有決定性影響。
但金帳王庭顯然早已經開始和薩滿教產生某些不可知的間隙,王帳通過漫長時間,越發鞏固了統治,如今的薩滿教會雖然依舊是民眾精神信仰,但對政治和軍事以及民生的影響力已經極低。
不過顯然,王帳也不敢滅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所以最大的可能性是通過掌控人來控製薩滿教。其成果,也已經非常卓著。
從江凡得到的消息看,如今除了大祭司,其他薩滿教眾絕大多數已經是王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