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說沒用,首先就能鼓舞自己一方士氣,同仇敵愾,激勵萬眾一心殺敵死戰。同時也最後為雙方之戰定下名分,誰義誰寇,現在和將來都有重要意義。
對陸輕侯慷慨激昂的一番陳詞,大帥高起隻是淡淡回複:“晉王若在,君複如此?”
陸輕侯眼睛微微眯起,高起的話很簡單,你先打的晉國啊,還有臉說。
不得不說,高大帥一向言簡意賅。
“哈哈哈——”陸輕侯忽然仰天大笑。
“既然如此,倒不如強者定真理。”
高起緩緩抬起大戟,向前一指:“踏平他們。”
這場戰前對帥,就這麽簡單結束了。隨著高起絲淡漠的四個字,身後頓時萬箭如雨。
雙方主帥都沒回歸本陣,戰爭已經轟然展開。
陸輕侯仰頭看著萬箭齊發,宛如烏雲般越過自己罩向夏軍,神色卻很平靜。
身後,夏軍發出一聲整齊的大喝,盾陣迎擊。
早在江凡之前,秦國的強弓箭陣就已經名揚天下,他們逢敵必先放箭,以漫天箭雨威懾對方。
但這次眾人卻覺得非常意外。驪山大興之後,他們不是該動用火神炮或者震天雷這等殺器麽?怎麽回歸傳統戰法?
秦軍三輪齊射,至少射出十萬箭,夏軍縱然防守嚴密,依然被射殺無數。
而夏軍毫不猶豫還以顏色,隻可惜,他們沒有秦軍那種重弩,數萬箭雨幾乎無法穿透秦軍甲胄。
雙方武備之差距太大了。
一輪仿佛禮尚往來般的對射之後,秦軍率先發動攻擊,而且從三個方向同時發動,頓時地動山搖,整個運州大地都在顫抖,連大北山都似乎在簌簌抖動。
喊殺聲撕裂了雲霄,漫天鱗雲竟然在瞬間崩散,再也看不到半絲。
這一刹那,中央核心的運城仿佛被怒海包圍,將要迎接四麵八方的滔天巨浪。
觀戰之人無不震驚萬分,秦軍,居然同時發動三麵總攻,顯然要畢其功於一役。更讓眾人驚詫的是,秦軍居然沒動用驪山火器,徑直衝鋒,要與夏軍展開近戰廝殺。
這是為什麽?
在場觀戰者除張儀和江凡,再沒有第三個人知曉。
而江凡此刻已經不再考慮這些,高起早就告訴過他,要一戰打出秦軍無敵勢,不會采用什麽特別戰術,就是單純的硬碰硬。
實際看到現場,兩軍悍然衝鋒碰撞,江凡才深刻感受到那種無匹之勢。
這就是大軍,動如怒海,任何個人之力都難以掀起風浪,難怪無名說過,大軍有種勢,那是人力團結到極致爆發的大勢,甚至能引動天地共鳴,的確絕非單個武道強者能抗衡。
而也就在這一刻,江凡忽然再次感受到那種煌煌意誌,但這次,不是大自然帶來,是人。
原來,團結真的是力量,這力量能撕裂天地!
所以,人定勝天,絕非空話!
這一刻,他再度悟了,經過沙海風暴,經過雪山崩塌,他都感受到先天之炁,都感受到天地意誌,而這次,他感受到人的意誌。
他感受到澎湃的力量,自然與人都存在的浩瀚之力。
他知道,自己突破了,終於,人與自然三次感悟之下,他領略到天地元炁的運行,能夠清晰感受到它們的存在,也意識到自己能夠調用這本源之力。
四轉,突破。
與此同時,他的意識海空前擴張,他的精神似乎蔓延開來,幾乎籠罩了整片戰場,好像能看到每一個戰士堅定的眼神,每一縷鮮血的飛濺,聽到每一匹健馬憤怒的嘶吼,每一聲刀槍之碰撞……
他甚至清晰看到高起平靜的目光,看到陸輕侯蒼白的麵頰……
精神如汪洋,籠罩四方。
他知道,自己的雖然能借用天地之力,但範圍還很小,他也明白,自己雖然打開了精神海的枷鎖,但真實運用還差得遠,但這已經是開始。
精神與武道,同時推開一扇新的大門。
它們都在隨著天地萬物而共鳴……
原來這才是自己的悟道……
在這種奇特的狀態下,戰場之上,纖毫畢現。
他甚至不用看旗語,就能從大軍的運動中感知到他們的指揮脈絡和最終目的。
在這場驚世對決中,戰場之上隻有一塊空白,是高起和陸輕侯所在。所有的戰鬥都避開了他們,仿佛他們就是汪洋中的一座島嶼,激流中的一塊礁石。
他們隻是凝視著對方,這場交鋒,事前他們似乎都已經意識到將會是怎樣的打法,已經做好所有布局,而最終就看戰力和意誌。
終於王翦第一個崩碎了正麵陣容,從南方潮水般壓向城門。
緊接著,是司馬鐸殺穿了北麵,兵臨護城河。
而正麵戰場,也在兩方崩塌中,漸漸被壓縮,最終大夏主力全線崩潰,但夏軍退無可退,背後是護城河,是高大的城牆,他們隻有死戰。
可秦軍步步擠壓,將他們逼入了護城河,慢慢的,護城河竟然被夏軍屍體填平,溢出的河水幾乎漫過了岸上大軍的膝蓋。
秦軍,踏屍體兵臨城下!
陸輕侯麵色蒼白:“到底是大秦鐵軍,沒有驪山火器,還是無敵。”
高起看著他:“陸輕侯,非爾之錯。”
陸輕侯輕歎,回頭看向運城:“守不住的,恨蒼天不能再給我三年……”
高起淡淡道:“再給你十年也沒用,我們跑得更快。”
陸輕侯慘笑:“是啊,你們有江凡,如健馬飛奔,而我們隻是在龜爬……”
看著眼前仿佛潮水般湧過身旁的秦軍,陸輕侯搖搖頭:“真如置身滔滔江河,妄圖逆流啊。”
高起抬頭看向運城:“此即大勢……陸輕侯,覺悟吧。”
陸輕侯調轉車頭,看著運城,茫然不語……
周繼開四年,九月初五,大運之戰落幕。
夏國兵敗,運城失守,十二萬大軍陣亡,六萬被俘,餘者兵敗如山倒,潮水般退往大燕山以北。
這次,高起還是屠城了,因為城內無百姓,駐守運城的是夏軍精銳白翎軍,他們寧死不降,更無一人肯離去。
而高起並沒有追擊。
他圍三缺一,特意留下北麵,就是要防止夏軍以必死之心決戰。他也明白,夏軍不會據守大燕山隘口了,毫無意義,他們在大燕山以東整理殘部之後,將盡數退往夏北。
對陸輕侯慷慨激昂的一番陳詞,大帥高起隻是淡淡回複:“晉王若在,君複如此?”
陸輕侯眼睛微微眯起,高起的話很簡單,你先打的晉國啊,還有臉說。
不得不說,高大帥一向言簡意賅。
“哈哈哈——”陸輕侯忽然仰天大笑。
“既然如此,倒不如強者定真理。”
高起緩緩抬起大戟,向前一指:“踏平他們。”
這場戰前對帥,就這麽簡單結束了。隨著高起絲淡漠的四個字,身後頓時萬箭如雨。
雙方主帥都沒回歸本陣,戰爭已經轟然展開。
陸輕侯仰頭看著萬箭齊發,宛如烏雲般越過自己罩向夏軍,神色卻很平靜。
身後,夏軍發出一聲整齊的大喝,盾陣迎擊。
早在江凡之前,秦國的強弓箭陣就已經名揚天下,他們逢敵必先放箭,以漫天箭雨威懾對方。
但這次眾人卻覺得非常意外。驪山大興之後,他們不是該動用火神炮或者震天雷這等殺器麽?怎麽回歸傳統戰法?
秦軍三輪齊射,至少射出十萬箭,夏軍縱然防守嚴密,依然被射殺無數。
而夏軍毫不猶豫還以顏色,隻可惜,他們沒有秦軍那種重弩,數萬箭雨幾乎無法穿透秦軍甲胄。
雙方武備之差距太大了。
一輪仿佛禮尚往來般的對射之後,秦軍率先發動攻擊,而且從三個方向同時發動,頓時地動山搖,整個運州大地都在顫抖,連大北山都似乎在簌簌抖動。
喊殺聲撕裂了雲霄,漫天鱗雲竟然在瞬間崩散,再也看不到半絲。
這一刹那,中央核心的運城仿佛被怒海包圍,將要迎接四麵八方的滔天巨浪。
觀戰之人無不震驚萬分,秦軍,居然同時發動三麵總攻,顯然要畢其功於一役。更讓眾人驚詫的是,秦軍居然沒動用驪山火器,徑直衝鋒,要與夏軍展開近戰廝殺。
這是為什麽?
在場觀戰者除張儀和江凡,再沒有第三個人知曉。
而江凡此刻已經不再考慮這些,高起早就告訴過他,要一戰打出秦軍無敵勢,不會采用什麽特別戰術,就是單純的硬碰硬。
實際看到現場,兩軍悍然衝鋒碰撞,江凡才深刻感受到那種無匹之勢。
這就是大軍,動如怒海,任何個人之力都難以掀起風浪,難怪無名說過,大軍有種勢,那是人力團結到極致爆發的大勢,甚至能引動天地共鳴,的確絕非單個武道強者能抗衡。
而也就在這一刻,江凡忽然再次感受到那種煌煌意誌,但這次,不是大自然帶來,是人。
原來,團結真的是力量,這力量能撕裂天地!
所以,人定勝天,絕非空話!
這一刻,他再度悟了,經過沙海風暴,經過雪山崩塌,他都感受到先天之炁,都感受到天地意誌,而這次,他感受到人的意誌。
他感受到澎湃的力量,自然與人都存在的浩瀚之力。
他知道,自己突破了,終於,人與自然三次感悟之下,他領略到天地元炁的運行,能夠清晰感受到它們的存在,也意識到自己能夠調用這本源之力。
四轉,突破。
與此同時,他的意識海空前擴張,他的精神似乎蔓延開來,幾乎籠罩了整片戰場,好像能看到每一個戰士堅定的眼神,每一縷鮮血的飛濺,聽到每一匹健馬憤怒的嘶吼,每一聲刀槍之碰撞……
他甚至清晰看到高起平靜的目光,看到陸輕侯蒼白的麵頰……
精神如汪洋,籠罩四方。
他知道,自己的雖然能借用天地之力,但範圍還很小,他也明白,自己雖然打開了精神海的枷鎖,但真實運用還差得遠,但這已經是開始。
精神與武道,同時推開一扇新的大門。
它們都在隨著天地萬物而共鳴……
原來這才是自己的悟道……
在這種奇特的狀態下,戰場之上,纖毫畢現。
他甚至不用看旗語,就能從大軍的運動中感知到他們的指揮脈絡和最終目的。
在這場驚世對決中,戰場之上隻有一塊空白,是高起和陸輕侯所在。所有的戰鬥都避開了他們,仿佛他們就是汪洋中的一座島嶼,激流中的一塊礁石。
他們隻是凝視著對方,這場交鋒,事前他們似乎都已經意識到將會是怎樣的打法,已經做好所有布局,而最終就看戰力和意誌。
終於王翦第一個崩碎了正麵陣容,從南方潮水般壓向城門。
緊接著,是司馬鐸殺穿了北麵,兵臨護城河。
而正麵戰場,也在兩方崩塌中,漸漸被壓縮,最終大夏主力全線崩潰,但夏軍退無可退,背後是護城河,是高大的城牆,他們隻有死戰。
可秦軍步步擠壓,將他們逼入了護城河,慢慢的,護城河竟然被夏軍屍體填平,溢出的河水幾乎漫過了岸上大軍的膝蓋。
秦軍,踏屍體兵臨城下!
陸輕侯麵色蒼白:“到底是大秦鐵軍,沒有驪山火器,還是無敵。”
高起看著他:“陸輕侯,非爾之錯。”
陸輕侯輕歎,回頭看向運城:“守不住的,恨蒼天不能再給我三年……”
高起淡淡道:“再給你十年也沒用,我們跑得更快。”
陸輕侯慘笑:“是啊,你們有江凡,如健馬飛奔,而我們隻是在龜爬……”
看著眼前仿佛潮水般湧過身旁的秦軍,陸輕侯搖搖頭:“真如置身滔滔江河,妄圖逆流啊。”
高起抬頭看向運城:“此即大勢……陸輕侯,覺悟吧。”
陸輕侯調轉車頭,看著運城,茫然不語……
周繼開四年,九月初五,大運之戰落幕。
夏國兵敗,運城失守,十二萬大軍陣亡,六萬被俘,餘者兵敗如山倒,潮水般退往大燕山以北。
這次,高起還是屠城了,因為城內無百姓,駐守運城的是夏軍精銳白翎軍,他們寧死不降,更無一人肯離去。
而高起並沒有追擊。
他圍三缺一,特意留下北麵,就是要防止夏軍以必死之心決戰。他也明白,夏軍不會據守大燕山隘口了,毫無意義,他們在大燕山以東整理殘部之後,將盡數退往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