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瓦爾基麗〉之後一年,〈舞會之夜〉的故事登場。本篇與《joker game》中的〈幽靈〉、《double joker》中的〈法屬印度支那作戰〉、《paradise lost》中的〈代號刻耳柏洛斯〉,都是在一九四○年發生的故事。依時序看來,以「紀元二千六百年式典」作為背景的〈舞會之夜〉,確切日期為十一月十四日,是目前為止該年最晚發生的事件。在最後一曲華爾滋響起前,加賀美顯子一邊尋找她年輕的戀人,一邊憶起她年少時代的往事。少女時代的顯子,一心一意想要擺脫家庭的束縛,卻發現外麵的世界和華族的世界所受到的束縛相類,隻在枷鎖的樣式上有所差別。在發現這一點之前,她背叛的是她的出身,發現這一點之後,她背叛的則是期待真正自由的過往意誌,成為「總是向往著別的地方,結果卻待在安全的地方繼續玩火——厭倦無聊,為了排遣無聊,會染指一點危險,但絕不期望真正的破滅」的女子。而那也就成了她的信念——「世界」對她來說,不過是一個掙脫不開的牢籠。既然無法掙脫的話,不如利用所具備的優勢,盡情玩樂吧!她玩票式的間諜遊戲,看似是對丈夫事業的反抗,但她的反抗,比起實際上的情報傳遞,更在於以這樣的方式展現她對所謂重要事物、所謂「規則」的蔑視。她以自身在世界中具有的優勢地位,盡情嘲笑「規則」訂下的規範。加賀美的地位遭受致命打擊又如何?d機關在丈夫的策畫下被毀了又如何?年輕的情夫被捕,又如何?即便家道因此中/終落,顯子想必仍不改其誌吧。比起其他三篇小說中以「情報」為最高價值,而僅是在取得方式上的相互抗衡,〈舞會之夜〉展現出來的,是對上述信念最頑固也最致命的背離。〈舞會之夜〉討論的信念,不是個人間的恩怨,不是國家間的爾虞我詐,而是更為深沉的,對於「大義」、「責任」這些價值觀打從根柢的反抗。在這一層意義上,加賀美也好,d機關也罷,他們都是一樣的存在。他們共有的嚴肅態度,正是顯子所欲反抗的一切——不,說是反抗或許也不太正確。顯子應該打從心裏就沒有反抗的想法吧。然而,這樣以娛樂為職誌的玩票雙麵諜,卻「不打也著」地完成對藐視一切原則仍擁有堅定信念的d機關,最深刻也最終極的反抗。
<hr>
本文作者介紹
路那 台灣大學推理小說研究社第九屆社員,現為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自幼蛀書為樂,尤嗜小說,特好推理、科幻、奇幻、羅曼史及各文類雜交種。近日乃悟美漫英劇之妙,遂一頭栽入、不知所蹤,不知何日方得重回人世耶。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瓦爾基麗〉之後一年,〈舞會之夜〉的故事登場。本篇與《joker game》中的〈幽靈〉、《double joker》中的〈法屬印度支那作戰〉、《paradise lost》中的〈代號刻耳柏洛斯〉,都是在一九四○年發生的故事。依時序看來,以「紀元二千六百年式典」作為背景的〈舞會之夜〉,確切日期為十一月十四日,是目前為止該年最晚發生的事件。在最後一曲華爾滋響起前,加賀美顯子一邊尋找她年輕的戀人,一邊憶起她年少時代的往事。少女時代的顯子,一心一意想要擺脫家庭的束縛,卻發現外麵的世界和華族的世界所受到的束縛相類,隻在枷鎖的樣式上有所差別。在發現這一點之前,她背叛的是她的出身,發現這一點之後,她背叛的則是期待真正自由的過往意誌,成為「總是向往著別的地方,結果卻待在安全的地方繼續玩火——厭倦無聊,為了排遣無聊,會染指一點危險,但絕不期望真正的破滅」的女子。而那也就成了她的信念——「世界」對她來說,不過是一個掙脫不開的牢籠。既然無法掙脫的話,不如利用所具備的優勢,盡情玩樂吧!她玩票式的間諜遊戲,看似是對丈夫事業的反抗,但她的反抗,比起實際上的情報傳遞,更在於以這樣的方式展現她對所謂重要事物、所謂「規則」的蔑視。她以自身在世界中具有的優勢地位,盡情嘲笑「規則」訂下的規範。加賀美的地位遭受致命打擊又如何?d機關在丈夫的策畫下被毀了又如何?年輕的情夫被捕,又如何?即便家道因此中/終落,顯子想必仍不改其誌吧。比起其他三篇小說中以「情報」為最高價值,而僅是在取得方式上的相互抗衡,〈舞會之夜〉展現出來的,是對上述信念最頑固也最致命的背離。〈舞會之夜〉討論的信念,不是個人間的恩怨,不是國家間的爾虞我詐,而是更為深沉的,對於「大義」、「責任」這些價值觀打從根柢的反抗。在這一層意義上,加賀美也好,d機關也罷,他們都是一樣的存在。他們共有的嚴肅態度,正是顯子所欲反抗的一切——不,說是反抗或許也不太正確。顯子應該打從心裏就沒有反抗的想法吧。然而,這樣以娛樂為職誌的玩票雙麵諜,卻「不打也著」地完成對藐視一切原則仍擁有堅定信念的d機關,最深刻也最終極的反抗。
<hr>
本文作者介紹
路那 台灣大學推理小說研究社第九屆社員,現為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自幼蛀書為樂,尤嗜小說,特好推理、科幻、奇幻、羅曼史及各文類雜交種。近日乃悟美漫英劇之妙,遂一頭栽入、不知所蹤,不知何日方得重回人世耶。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瓦爾基麗〉之後一年,〈舞會之夜〉的故事登場。本篇與《joker game》中的〈幽靈〉、《double joker》中的〈法屬印度支那作戰〉、《paradise lost》中的〈代號刻耳柏洛斯〉,都是在一九四○年發生的故事。依時序看來,以「紀元二千六百年式典」作為背景的〈舞會之夜〉,確切日期為十一月十四日,是目前為止該年最晚發生的事件。在最後一曲華爾滋響起前,加賀美顯子一邊尋找她年輕的戀人,一邊憶起她年少時代的往事。少女時代的顯子,一心一意想要擺脫家庭的束縛,卻發現外麵的世界和華族的世界所受到的束縛相類,隻在枷鎖的樣式上有所差別。在發現這一點之前,她背叛的是她的出身,發現這一點之後,她背叛的則是期待真正自由的過往意誌,成為「總是向往著別的地方,結果卻待在安全的地方繼續玩火——厭倦無聊,為了排遣無聊,會染指一點危險,但絕不期望真正的破滅」的女子。而那也就成了她的信念——「世界」對她來說,不過是一個掙脫不開的牢籠。既然無法掙脫的話,不如利用所具備的優勢,盡情玩樂吧!她玩票式的間諜遊戲,看似是對丈夫事業的反抗,但她的反抗,比起實際上的情報傳遞,更在於以這樣的方式展現她對所謂重要事物、所謂「規則」的蔑視。她以自身在世界中具有的優勢地位,盡情嘲笑「規則」訂下的規範。加賀美的地位遭受致命打擊又如何?d機關在丈夫的策畫下被毀了又如何?年輕的情夫被捕,又如何?即便家道因此中/終落,顯子想必仍不改其誌吧。比起其他三篇小說中以「情報」為最高價值,而僅是在取得方式上的相互抗衡,〈舞會之夜〉展現出來的,是對上述信念最頑固也最致命的背離。〈舞會之夜〉討論的信念,不是個人間的恩怨,不是國家間的爾虞我詐,而是更為深沉的,對於「大義」、「責任」這些價值觀打從根柢的反抗。在這一層意義上,加賀美也好,d機關也罷,他們都是一樣的存在。他們共有的嚴肅態度,正是顯子所欲反抗的一切——不,說是反抗或許也不太正確。顯子應該打從心裏就沒有反抗的想法吧。然而,這樣以娛樂為職誌的玩票雙麵諜,卻「不打也著」地完成對藐視一切原則仍擁有堅定信念的d機關,最深刻也最終極的反抗。
<hr>
本文作者介紹
路那 台灣大學推理小說研究社第九屆社員,現為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自幼蛀書為樂,尤嗜小說,特好推理、科幻、奇幻、羅曼史及各文類雜交種。近日乃悟美漫英劇之妙,遂一頭栽入、不知所蹤,不知何日方得重回人世耶。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本文涉及故事情節,未讀正文者請慎入)
如果說,《joker game》談的是一個神奇機關的建立,《double joker》談的是破滅,《paradise lost》談的是感情的話,那麽,st waltz》談的又是什麽呢?
我想,是「信念」這件事吧。人在世界上生活,無論有無意識到,我們實際上都借由自我所信奉的「信念」指引方向——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主義:達爾文主義、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女性主義、男性中心主義……。就連看似打破一切教條的d機關,根柢也有著屬於自我的信念在——不可以殺人或被殺,取得情報是間諜的最高任務與成就感的來源。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比起實際的利益,往往更來自於信念的衝突。或者,我們也可以說,利益的概念源自於信念。畢竟,若無意於累積財富,又何利益之有呢?
談到信念的衝突,最明顯的,應該是〈亞細亞特急列車〉這一篇吧。在〈亞細亞特急列車〉中,以「死亡會引來注目」而嚴禁殺人與自殺的d機關,對上了「將共產主義革命理念奉為至高無上」的蘇聯間諜組織「施密爾舒」。d機關的間諜瀨戶,原本應與駐滿蘇聯領事館的二等書記官莫洛佐夫在火車上交換情報,沒想到莫洛佐夫卻在火車這個密閉空間裏遭到殺害。從高調的殺人手法推測出凶手隸屬組織的瀨戶,要如何在剩餘的兩個小時與眾多乘客中,找到特定的凶手並將情報取回呢?〈亞細亞特急列車〉明顯援引了推理大師卻斯特頓在〈看不見的人〉中的經典詭計,也因此,「車掌即凶手」盡管對一般讀者來說或許是石破天驚的想法,對於有經驗的讀者來說,卻並不是令人驚豔的設計。針對此一情狀,柳廣司巧妙地將「凶手身份的揭露」與「兩個間諜的對決」設計在同一個時刻。於是,即便讀者已猜到了第一重的身份謎底,第二重的對決場麵依舊令人提心吊膽、大呼過癮。而最後對於施密爾舒間諜的處置手法,更展現出d機關與施密爾舒兩者在信念上的絕對差距——以實用為根基,凡事無不可利用,與以理想為根基,違背理想者死的兩種理念在此一較高下。盡管兩者看似截然不同,但對於本身信念的絕對執著,卻又相似得可怕。
一樣以諜對諜為基礎的,還有首篇的〈瓦爾基麗〉。〈瓦爾基麗〉的背景設置在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國以閃電戰攻打波蘭,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序幕之際。為了發動此一侵略戰爭,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此一條約不僅違背一九三六年日德兩國簽訂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針對蘇聯的秘密附件,也使得日本意圖以德國一同牽製蘇聯的戰略落空,更進一步使其侵略中國的北進計劃遭受打擊。政策失利的平沼內閣,發表一篇「歐洲情勢複雜離奇」的聲明後總辭。在小說中,駐德的日本外交官無視大環境的變遷,仍以推心置腹的姿態,不斷將本國情報與駐在國共享。麵對此一情境,日本派出間諜雪村尋找接頭的德方間諜。雪村針對大使館竊聽器的推理,意外找出才華洋溢的德籍猶太裔導演菲利浦·朗。受到戈培爾信任的朗,以猶太人的身份,獲得了特殊待遇,但他卻未遵從戈培爾的指示替納粹擦脂抹粉,而是遵循著自己的信念,在電影裏將戈培爾的賞識,化為對納粹的譏刺——事實上,這篇小說中無處不是堅持自我信念的角色。曆史人物的戈培爾與主角的雪村不用說,就連被雪村利用殆盡的電影導演逸見,也都有著令人哭笑不得的堅持。
執著於信念的,還有在文庫版才加入本書的〈潘朵拉〉。本作講述外交部職員約翰·拉金某日以疑似自殺的姿態死於自家浴室。然而,負責偵辦的探長溫特總督察,卻因細微的疑點,決意深入追查拉金死亡一案。但他的靈感又是從何處尋得?溫特回想起一段(正常人根本記不起來的)旁聽到的模糊對話。看過收錄於第三集的〈失樂園〉讀者,看到這篇時,不知是否如我一般,出現強烈的既視感?〈潘朵拉〉與〈失樂園〉,不僅題名均引用西方知名文學典故,故事的結構更是極為相似,均是「擁有執念的男人在d機關間諜巧妙的潛意識引導下偵破凶殺案件,之後發掘案件背後的真相」。然而,比起〈失樂園〉在家國與情愛之間的掙紮,〈潘朵拉〉描述的在無意義的大戰硝煙中建立起來的「死亡必須有理由」的執著,卻蒼白不少。
〈瓦爾基麗〉之後一年,〈舞會之夜〉的故事登場。本篇與《joker game》中的〈幽靈〉、《double joker》中的〈法屬印度支那作戰〉、《paradise lost》中的〈代號刻耳柏洛斯〉,都是在一九四○年發生的故事。依時序看來,以「紀元二千六百年式典」作為背景的〈舞會之夜〉,確切日期為十一月十四日,是目前為止該年最晚發生的事件。在最後一曲華爾滋響起前,加賀美顯子一邊尋找她年輕的戀人,一邊憶起她年少時代的往事。少女時代的顯子,一心一意想要擺脫家庭的束縛,卻發現外麵的世界和華族的世界所受到的束縛相類,隻在枷鎖的樣式上有所差別。在發現這一點之前,她背叛的是她的出身,發現這一點之後,她背叛的則是期待真正自由的過往意誌,成為「總是向往著別的地方,結果卻待在安全的地方繼續玩火——厭倦無聊,為了排遣無聊,會染指一點危險,但絕不期望真正的破滅」的女子。而那也就成了她的信念——「世界」對她來說,不過是一個掙脫不開的牢籠。既然無法掙脫的話,不如利用所具備的優勢,盡情玩樂吧!她玩票式的間諜遊戲,看似是對丈夫事業的反抗,但她的反抗,比起實際上的情報傳遞,更在於以這樣的方式展現她對所謂重要事物、所謂「規則」的蔑視。她以自身在世界中具有的優勢地位,盡情嘲笑「規則」訂下的規範。加賀美的地位遭受致命打擊又如何?d機關在丈夫的策畫下被毀了又如何?年輕的情夫被捕,又如何?即便家道因此中/終落,顯子想必仍不改其誌吧。比起其他三篇小說中以「情報」為最高價值,而僅是在取得方式上的相互抗衡,〈舞會之夜〉展現出來的,是對上述信念最頑固也最致命的背離。〈舞會之夜〉討論的信念,不是個人間的恩怨,不是國家間的爾虞我詐,而是更為深沉的,對於「大義」、「責任」這些價值觀打從根柢的反抗。在這一層意義上,加賀美也好,d機關也罷,他們都是一樣的存在。他們共有的嚴肅態度,正是顯子所欲反抗的一切——不,說是反抗或許也不太正確。顯子應該打從心裏就沒有反抗的想法吧。然而,這樣以娛樂為職誌的玩票雙麵諜,卻「不打也著」地完成對藐視一切原則仍擁有堅定信念的d機關,最深刻也最終極的反抗。
<hr>
本文作者介紹
路那 台灣大學推理小說研究社第九屆社員,現為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自幼蛀書為樂,尤嗜小說,特好推理、科幻、奇幻、羅曼史及各文類雜交種。近日乃悟美漫英劇之妙,遂一頭栽入、不知所蹤,不知何日方得重回人世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