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無論是人,動物,還是植物,其實都充斥著一種矛盾感,隻是或多或少的區別而已。


    在軍訓的這段時光裏,身為局外人,但同時也是局中人的我,總有些異樣的感受……我總喜歡關注細微小事;我時常聽見或看見,一句句短而精悍的言語,一件件細致入微的小事。比如說,這風有點小大啊;這天有點小冷啊……這些事件或言語,雖然有所不同,但無一例外的是,它們都充斥著一股別樣的矛盾感。


    這些別樣的矛盾感,不禁讓我想起,一位十分特別的老師,他說過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看一個人是否優秀,要看他腦中是否兩種截然不同並且互斥的觀點的情況下,依然能保持獨立行動能力。


    這一次的軍訓在我看來是因為有了這些矛盾感而變得與眾不同。


    這次軍訓我看到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團結精神;堅定的集體主義精神……但除此之外,我看到了群體中個性的展示,我想我可以愈發堅定的認為個人主義是並沒有錯的,如果非要說錯了,那就是個人主義容易過度,從而造成個人私欲泛濫……所以我想我更加能明白,荀子克己複禮的觀點。


    從孟子提出人性本善,到荀子提出人性本惡,這兩個觀點的出現其實相差了幾十載。我想荀子並非不認可孟子人性本善的的觀點,隻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荀子看到了人性的陰暗麵,從而提出要用克己的手段讓人回歸善的發端從而達到複禮的目的。


    這好似一個循環,一個人白白淨淨的來到這個世界,帶著最純粹的善良去麵對這個世界,可因為世界的紛擾好與壞的影響,一個人逐漸變得矛盾,逐漸從善的本性轉變成人性的惡。


    在這個契機下,荀子順應時勢變化,提出人性本惡,要用禮製去克製人性中那些幽暗的欲念,從而達到複禮的目的。荀、孟兩人的觀點似乎是在提醒人們:這個時代的人們都會逐漸陷入一個掙脫不斷的輪回:人性本善—人性漸惡—回歸本善。


    中學時,我們就學習了一篇選自《禮記》的古文:《大道之行也》。其中就有先賢們描繪的關於“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我想即便現在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還達不到那個程度,無法將美好的願景變為現實,但這份穿越千年的精神食糧依舊鼓舞著每一位向善向上的中國人,在麵對骨感的現實仍舊心懷期待,期待著在時間的長廊上,大同社會的願景實現的那一天。


    當下,我似乎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這句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想身脫矛盾感,隻管篤定地向前向上,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並堅信在千百年之後,後世的同行者們一定會有抵達天下大同的那一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篤行如眾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幻sky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幻sky並收藏篤行如眾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