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曆史~曆史終於成為曆史了~”
翻過被成為日本經濟第二次神風的朝鮮戰爭,繼續向後翻,在克拉克那張哭喪臉後頭的就是《舊金山條約》/《對日和平條約》的簽訂和政府廢除《財閥分解法》之後小空和一般財閥老頭子們攜手拿著兩張協議副本坐在酒桌前舉杯的場景。
“曆史有些東西是可以利用的呀~”
1947年,盟軍最高司令部在對日本的戰後改革中加入了對財閥的分解。迫於美國的壓力下,日本國會被迫通過了《獨占禁止法》,嚴禁大型壟斷財團的存在。法案一生效,麥克阿瑟就發布命令,要求解散三菱會社和三井會社這兩個日本的產業巨無霸,一時間令日本人震驚不已。
然而麥克阿瑟終究錯估了財閥對於日本經濟和社會的意義。隨著改革的深化,許多老字號的財閥都麵臨被肢解和重組的危險。這時候,以吉田茂為首的戰後日本政府極力反對這種會拖垮日本經濟的做法。雙方一時爭執不下。這時候,朝鮮戰爭爆發,這讓美國政府認識到一個穩定健康的日本會為美國提供強大的戰爭後援。於是,最終麥克阿瑟想要改革日本財閥的舉措被不了了之。而獲得朝鮮戰爭軍事訂單的日本財閥很快從二戰的創傷中緩過一口氣來。
躲過戰後一劫的日本財閥在戰後成為締造日本經濟奇跡的主力軍。而戰後的經濟操作模式大體上也與明治時期無二致。日本政府依舊扶植大財閥,通過政策和資源上的優惠和幫扶,這些大財閥很快再現戰前的輝煌,並為日本的經濟複興立下汗馬功勞。而在這個過程中,財閥與政治的勾連也更加緊密。
“日本的政治從明治時期就有這樣一個規則,但凡財閥穩定了經濟才會穩定,但凡財閥消弱了日本的經濟就會消弱,這在日本是一條規律。”
東方人和西方人最大的區別在於集團性,西方商業思想崇尚的經濟利益實際上是個人利益價值,而財閥則是建立在西方市場經濟上的儒家思想東方話的一種形式。
任人唯親,是人的一種本能,排他性和排外性是小民族十分明顯的特點。
日本國土狹小危機感強為了立於世界強國之林企業的聯合可以說是日本本土國情的一種必然產物。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明治維新後日本財閥崛起成為了日本成功成功經驗之一。
比喻一下就是日本這塊花盆太小太貧脊,生活在這裏的小草什麽營養都沒有,想要過的好需要大樹根伸到別的花盆裏去吸營養。
一般的小草沒這個能力,隻能靠大樹去吸,而小草則渴望著能夠從大樹那裏得到些營養。
很殘酷,但是這就是日本的生存環境,沒資源沒能源孤懸海外的島國人不指望自己家裏頭出個帶頭羊帶著自己往外走還能怎麽樣?總不能等著外國人來幫助自己吧?日本人不是蘇聯人,不會幹戈爾巴喬夫試的二傻事。
日本的現代經濟體係早就和財閥綁在了一起,無法分離。
日本的經濟就是建立在財閥這個體係上的東西這個體係隻能調整和修繕卻不能廢除。
在戰後的複興時代,日本政府的很多機構都是專為大財閥而設,而這些機構對於企業的決策也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比如通商產業省在為財閥提供政策優惠或是貸款資助時,也會提供大量頗具爭議的“行政指導”,要求企業家按照政府的意旨來經營。而這種“行政指導”最現實的結果就是“高官下凡”,這裏特指日本退職官僚進入與之有聯係的大企業財團任職。而為了不得罪政府,或是從這些退休高官那裏獲得更多的政治人脈,大財團一般都很樂意為他們提供這些職位。
沒有什麽單一的理由可以解釋無論是明治維新還是戰後經濟奇跡的成因。但是無論是每一次經濟高速增長,還是對外擴張的背後,都有日本大財閥的身影。
“嘛~各國國情都不一樣,關於財閥和壟斷的事情彼此彼此吧~”
且不要說日本,就是美國在戰後又怎麽樣?
美國在戰後援助歐洲整整140億美元其中百分之八十是無償援助,向日本韓國提供援助資金。
看上去是多麽慷慨大方的事情可是不處於這個時代又有誰能看清他們的真實嘴臉呢?
無償援助?為了民主與自由?
“騙鬼去吧。”
幹了這麽多年財閥社長,小空早就明白了這種所謂的無償援助的貓膩在哪裏了。
誠然,教科書上說的出於對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恐懼為了防止*擴散是一種目的防止蘇聯擴張也是一個。但是這兩樣都不是美國人最直接的的目的。
直接目的是為了趁機將歐洲經濟體係摧毀拉入到自己的新大陸經濟體係之下。
戰後的歐洲經濟百廢待興,實力貧弱,這個時候的國家經濟是一個國家最貧困最敏感最脆弱的時期(就像二戰後的1945年的中國經濟一樣)。
這個時候的歐洲經濟很難抵擋住美國經濟的衝擊被美國的無償援助打的瀕臨瓦解最後布雷頓森林一紙協定將這些被逼上絕境的西方財商人們逼到了談判桌前世界經濟從此圍著美元和美國轉。
140億美金的援助徹底摧毀了戰後脆弱的各國經濟歐洲各國的經濟體係被迫投降向美國人低頭。
至於國內……
這140億的援助是政府預算的開支,無償援助是政府間的,140億無償援助是算在政府頭上的東西。
那麽政府的錢是從哪裏來的呢?
是從國民手中征稅得來的稅金。
這裏我們來看一下錢的流向:
援助之前,假如抽稅在人民和財團手裏各占百分之五十,援助需要的錢從兩人手裏共同抽稅各抽一半。
這些稅金被政府抽走然後去購買定額生產用來支付工廠的生產費用……
停!
生產費用!
那麽試問,生產費用是支付給誰的?是工廠的。
工廠是誰的?工廠主的。
提高稅率,抽稅,抽了稅買商品支援歐洲,就財富上講這些錢並沒有流向歐洲,社會經濟財富都流向了財團和財閥錢都被他們賺走了。
這就是為什麽美國政府過上幾年總是想打上一仗而人民老是不幹的原因。
不是說人民怕死到這種程度而是因為人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打仗死的是自己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錢都流向了大財閥和軍火商人自己除了流血什麽都得不到。
美國人軍隊崇尚火力至上多少也有軍方受到了財團影響的影響在這裏。
‘戰爭中使用越多的彈藥越多的物質越好!’
二戰時的美軍彈藥裝備十分混亂。
卡賓槍、絲登式、加萊德、勃朗寧、湯姆森子彈口徑各式各樣。
這些問題在相當時間裏讓美軍後勤軍官發瘋,而讓財閥軍火商笑到晚上合不攏嘴。
美國打仗軍火生產越多商人得到的就越多,一般平民得到的就越少。
很多人在看世界曆史時都會覺得奇怪,怎麽歐洲非洲亞洲在二戰前的一百多年你打了這麽多仗唯獨南美洲這麽安靜?
阿根廷、巴西、秘魯智利、多好的地方幹嘛不占了?俄國人的阿拉斯加多好的地幹嘛賣了?
不放棄不行不幹不行,因為北邊臥著個美利堅呢。
美國自從門羅主義後就主張建立一個以經濟體係為統治和支配方法的新大陸經濟體係。
以美國為中心其他地區都是美國的經濟殖民地。
除了對墨西哥和古巴的直接軍事侵略之外美國在新大陸實行的就是這種政策。
軟弱無力的拉美國家政府、黑幫、永遠缺乏力量的拉美國家就是美國的後院和最後的工人和農場勞動力。提供美國所需的要的市場和資源。
對於拉美的毒梟,美國長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拉美的強硬政府美國卻從來都是有一個打一個。
美國的經濟帝國需要的就是這種環境,無力的政府和無力的人民,隻有這樣美國的秩序才能在美洲紮根,所以美洲的毒梟才是全世界最大的最厲害的,因為毒梟的首要敵人是本國政府而一個強力的拉美國家政府同時是美國人和毒梟的敵人。
敵人的敵人不是朋友卻是盟友。
所以即使國境線那邊的拉美墨西哥毒梟猖狂到把總統給幹掉美國人也不會動動手腳。
‘隻要你丫的別到我這裏來胡鬧就行了,好好幹,我看好你~’
這就是美洲秩序的真實寫照。
一個強大的美國一群混亂軟弱的小弟政府就是他們的戰略全局。
在這樣的環境下,國家無法形成李斯特所說的‘國家幼稚工業保護體係’在外部經濟體係的衝擊下。國家經濟就會變得畸形和先天不足。
解放之前的中國曾經並不是一窮二白,很難想象,早在抗戰前中國就有了萬噸貨輪的生產企業和能力,在一戰時還承包過協約國的訂單。
中國的民族工業家從來不缺乏智慧和勤勞還有遠見但是他們都在外國資本的衝擊和本國封建軍閥官僚勢力的盤剝和壓迫下最終都倒下了。
新中國之前,中國曾經有過無數優秀的輕重企業,可以造汽車、組裝飛機、製造輪船但是最後這些工廠都消失了變得默默無聞究其原因正如李斯特說的那樣。
‘國門打開的太早了,在國家經濟沒有成體係擁有抵抗能力前被外國競爭者扼殺了。’(建議看看《大染坊》)
沒有國家和集體的保護,一個國家的企業就不可能成長起來,永遠不可能。
脫離了國家,強力的國家保護,企業就是外國財閥和財團隨意宰割的肉。
一群財閥就是戰後的美國政府首先需要維護的勢力集團除此之外沒有什麽好說的。
美帝國主義——這個詞用來形容美國其實本質上說並不為過。
雖然就帝國和霸權主義程度上美國在曆史特定期間做的還是很含蓄的。
而這也就是日本戰後企業繼續抱團的原因。
因為美國的限製,因為戰後條約的約束他們無法享受完整的主權保護需要看美國人的臉色。
那麽沒有辦法既然國家不強力就隻能企業自己團結起來了。
美國人規定的了國家層麵的東西卻沒法限製日本企業的合作。
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排外性極強的日本企業家和商人們明白自己的國家政權是虛弱的所以他們必須團結起來如果不團結那麽缺少市場、資源、能源的他們在不到幾年間就會被美國的財團吞掉。
就和美國人在拉美和歐洲做的事情一樣。
不團結的日本企業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不抱成一團的日本財閥不可能抵抗的了美國財團勢力的攻擊。
他們手裏有著世界上最強的武力,控製著全世界全部交通要道很快也會控製世界上的主要能源基地。
美國人,美國財閥的先天優勢太多了,日本企業的先天劣勢太大。
如果日本企業不組成財團,財團不組成財閥,財閥不抱團不相互和軟弱無力地政府抱緊。
他們根本無法生存。
這也是一個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又被幹爹盯著死緊的小弟的無奈。
不是他們不想自由,是一旦他們幹了,前腳舉起反旗後腳美國人的軍艦飛機就會過來把日本炸得稀巴爛。
或者直接切斷馬六甲海峽和霍爾姆斯海峽的石油供應、切斷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巴西對日鐵礦石供應,切斷美國對日本糧食輸出。那麽日本用不了都久就會被耗死。
這就是日本這個國家的無奈。
想要走向世界就離不開資源,向要資源就得看幹爹的臉色。
相應的,即使幹爹的財團們沒事就想著強女——幹一把養女養女也隻能小心的躲開不要惹父親大人生氣。
實在是實力太不對等了,差距太大了。
商人喜歡吞並和投機但是也需要看情況,如果人本人不團結起來用不了兩年日本就成了美國的經濟殖民地了。
“還是看看我的舊金山條約吧~這裏還有些好玩的~”
翻過讓人心裏鬱悶的一頁,看向下一頁。
在舊金山條約領土問題最後一條上小空用紅筆勾出了這樣一條
【信托統治】章節:
日本同意美國對衝繩島本島以北(含琉球群島與大東群島)、孀婦岩南方之南方各島(含小笠原群島、西之與火山群島)等地送交聯合國之信托統治製度提議。在此提案獲得通過之前,美國對上述地區、所屬居民與所屬海域得擁有實施行政、立法、司法之權利。八重山群島根據《台北協議》主權歸於中華民國所屬。
“有這一條我的日奸之名恐怕可以穩穩地坐實了吧~”
和上自己的功績薄,小空空喝了口茶
“隻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知道原來的舊金山協議是什麽樣的~”
想著當年自己為了這一條使用了多少方法出了多少餿主意用了多少合法不合法自然超自然和不科學的手段才讓三分之一的衝繩群島跑到了台灣的地盤上去了。
想想那時候的自己累得和什麽似的但是再看看相冊最後那張照片……
那是青天白日旗飄揚在八重山島上的照片,是事後小空特地找人拍下來留作紀念的。
“剩下的事情就是兩個兄弟之間的問題了。”
把相冊收好,小心的放回到保險盒裏。
“我這個日本的土地神就不用瞎操心了~”
“董事長。”
井野原秘書來了
“南越的軍政府大總統武聖西來了。”
“啊~他來了?~正好,我也該去了。”
翻過被成為日本經濟第二次神風的朝鮮戰爭,繼續向後翻,在克拉克那張哭喪臉後頭的就是《舊金山條約》/《對日和平條約》的簽訂和政府廢除《財閥分解法》之後小空和一般財閥老頭子們攜手拿著兩張協議副本坐在酒桌前舉杯的場景。
“曆史有些東西是可以利用的呀~”
1947年,盟軍最高司令部在對日本的戰後改革中加入了對財閥的分解。迫於美國的壓力下,日本國會被迫通過了《獨占禁止法》,嚴禁大型壟斷財團的存在。法案一生效,麥克阿瑟就發布命令,要求解散三菱會社和三井會社這兩個日本的產業巨無霸,一時間令日本人震驚不已。
然而麥克阿瑟終究錯估了財閥對於日本經濟和社會的意義。隨著改革的深化,許多老字號的財閥都麵臨被肢解和重組的危險。這時候,以吉田茂為首的戰後日本政府極力反對這種會拖垮日本經濟的做法。雙方一時爭執不下。這時候,朝鮮戰爭爆發,這讓美國政府認識到一個穩定健康的日本會為美國提供強大的戰爭後援。於是,最終麥克阿瑟想要改革日本財閥的舉措被不了了之。而獲得朝鮮戰爭軍事訂單的日本財閥很快從二戰的創傷中緩過一口氣來。
躲過戰後一劫的日本財閥在戰後成為締造日本經濟奇跡的主力軍。而戰後的經濟操作模式大體上也與明治時期無二致。日本政府依舊扶植大財閥,通過政策和資源上的優惠和幫扶,這些大財閥很快再現戰前的輝煌,並為日本的經濟複興立下汗馬功勞。而在這個過程中,財閥與政治的勾連也更加緊密。
“日本的政治從明治時期就有這樣一個規則,但凡財閥穩定了經濟才會穩定,但凡財閥消弱了日本的經濟就會消弱,這在日本是一條規律。”
東方人和西方人最大的區別在於集團性,西方商業思想崇尚的經濟利益實際上是個人利益價值,而財閥則是建立在西方市場經濟上的儒家思想東方話的一種形式。
任人唯親,是人的一種本能,排他性和排外性是小民族十分明顯的特點。
日本國土狹小危機感強為了立於世界強國之林企業的聯合可以說是日本本土國情的一種必然產物。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明治維新後日本財閥崛起成為了日本成功成功經驗之一。
比喻一下就是日本這塊花盆太小太貧脊,生活在這裏的小草什麽營養都沒有,想要過的好需要大樹根伸到別的花盆裏去吸營養。
一般的小草沒這個能力,隻能靠大樹去吸,而小草則渴望著能夠從大樹那裏得到些營養。
很殘酷,但是這就是日本的生存環境,沒資源沒能源孤懸海外的島國人不指望自己家裏頭出個帶頭羊帶著自己往外走還能怎麽樣?總不能等著外國人來幫助自己吧?日本人不是蘇聯人,不會幹戈爾巴喬夫試的二傻事。
日本的現代經濟體係早就和財閥綁在了一起,無法分離。
日本的經濟就是建立在財閥這個體係上的東西這個體係隻能調整和修繕卻不能廢除。
在戰後的複興時代,日本政府的很多機構都是專為大財閥而設,而這些機構對於企業的決策也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比如通商產業省在為財閥提供政策優惠或是貸款資助時,也會提供大量頗具爭議的“行政指導”,要求企業家按照政府的意旨來經營。而這種“行政指導”最現實的結果就是“高官下凡”,這裏特指日本退職官僚進入與之有聯係的大企業財團任職。而為了不得罪政府,或是從這些退休高官那裏獲得更多的政治人脈,大財團一般都很樂意為他們提供這些職位。
沒有什麽單一的理由可以解釋無論是明治維新還是戰後經濟奇跡的成因。但是無論是每一次經濟高速增長,還是對外擴張的背後,都有日本大財閥的身影。
“嘛~各國國情都不一樣,關於財閥和壟斷的事情彼此彼此吧~”
且不要說日本,就是美國在戰後又怎麽樣?
美國在戰後援助歐洲整整140億美元其中百分之八十是無償援助,向日本韓國提供援助資金。
看上去是多麽慷慨大方的事情可是不處於這個時代又有誰能看清他們的真實嘴臉呢?
無償援助?為了民主與自由?
“騙鬼去吧。”
幹了這麽多年財閥社長,小空早就明白了這種所謂的無償援助的貓膩在哪裏了。
誠然,教科書上說的出於對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恐懼為了防止*擴散是一種目的防止蘇聯擴張也是一個。但是這兩樣都不是美國人最直接的的目的。
直接目的是為了趁機將歐洲經濟體係摧毀拉入到自己的新大陸經濟體係之下。
戰後的歐洲經濟百廢待興,實力貧弱,這個時候的國家經濟是一個國家最貧困最敏感最脆弱的時期(就像二戰後的1945年的中國經濟一樣)。
這個時候的歐洲經濟很難抵擋住美國經濟的衝擊被美國的無償援助打的瀕臨瓦解最後布雷頓森林一紙協定將這些被逼上絕境的西方財商人們逼到了談判桌前世界經濟從此圍著美元和美國轉。
140億美金的援助徹底摧毀了戰後脆弱的各國經濟歐洲各國的經濟體係被迫投降向美國人低頭。
至於國內……
這140億的援助是政府預算的開支,無償援助是政府間的,140億無償援助是算在政府頭上的東西。
那麽政府的錢是從哪裏來的呢?
是從國民手中征稅得來的稅金。
這裏我們來看一下錢的流向:
援助之前,假如抽稅在人民和財團手裏各占百分之五十,援助需要的錢從兩人手裏共同抽稅各抽一半。
這些稅金被政府抽走然後去購買定額生產用來支付工廠的生產費用……
停!
生產費用!
那麽試問,生產費用是支付給誰的?是工廠的。
工廠是誰的?工廠主的。
提高稅率,抽稅,抽了稅買商品支援歐洲,就財富上講這些錢並沒有流向歐洲,社會經濟財富都流向了財團和財閥錢都被他們賺走了。
這就是為什麽美國政府過上幾年總是想打上一仗而人民老是不幹的原因。
不是說人民怕死到這種程度而是因為人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打仗死的是自己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錢都流向了大財閥和軍火商人自己除了流血什麽都得不到。
美國人軍隊崇尚火力至上多少也有軍方受到了財團影響的影響在這裏。
‘戰爭中使用越多的彈藥越多的物質越好!’
二戰時的美軍彈藥裝備十分混亂。
卡賓槍、絲登式、加萊德、勃朗寧、湯姆森子彈口徑各式各樣。
這些問題在相當時間裏讓美軍後勤軍官發瘋,而讓財閥軍火商笑到晚上合不攏嘴。
美國打仗軍火生產越多商人得到的就越多,一般平民得到的就越少。
很多人在看世界曆史時都會覺得奇怪,怎麽歐洲非洲亞洲在二戰前的一百多年你打了這麽多仗唯獨南美洲這麽安靜?
阿根廷、巴西、秘魯智利、多好的地方幹嘛不占了?俄國人的阿拉斯加多好的地幹嘛賣了?
不放棄不行不幹不行,因為北邊臥著個美利堅呢。
美國自從門羅主義後就主張建立一個以經濟體係為統治和支配方法的新大陸經濟體係。
以美國為中心其他地區都是美國的經濟殖民地。
除了對墨西哥和古巴的直接軍事侵略之外美國在新大陸實行的就是這種政策。
軟弱無力的拉美國家政府、黑幫、永遠缺乏力量的拉美國家就是美國的後院和最後的工人和農場勞動力。提供美國所需的要的市場和資源。
對於拉美的毒梟,美國長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拉美的強硬政府美國卻從來都是有一個打一個。
美國的經濟帝國需要的就是這種環境,無力的政府和無力的人民,隻有這樣美國的秩序才能在美洲紮根,所以美洲的毒梟才是全世界最大的最厲害的,因為毒梟的首要敵人是本國政府而一個強力的拉美國家政府同時是美國人和毒梟的敵人。
敵人的敵人不是朋友卻是盟友。
所以即使國境線那邊的拉美墨西哥毒梟猖狂到把總統給幹掉美國人也不會動動手腳。
‘隻要你丫的別到我這裏來胡鬧就行了,好好幹,我看好你~’
這就是美洲秩序的真實寫照。
一個強大的美國一群混亂軟弱的小弟政府就是他們的戰略全局。
在這樣的環境下,國家無法形成李斯特所說的‘國家幼稚工業保護體係’在外部經濟體係的衝擊下。國家經濟就會變得畸形和先天不足。
解放之前的中國曾經並不是一窮二白,很難想象,早在抗戰前中國就有了萬噸貨輪的生產企業和能力,在一戰時還承包過協約國的訂單。
中國的民族工業家從來不缺乏智慧和勤勞還有遠見但是他們都在外國資本的衝擊和本國封建軍閥官僚勢力的盤剝和壓迫下最終都倒下了。
新中國之前,中國曾經有過無數優秀的輕重企業,可以造汽車、組裝飛機、製造輪船但是最後這些工廠都消失了變得默默無聞究其原因正如李斯特說的那樣。
‘國門打開的太早了,在國家經濟沒有成體係擁有抵抗能力前被外國競爭者扼殺了。’(建議看看《大染坊》)
沒有國家和集體的保護,一個國家的企業就不可能成長起來,永遠不可能。
脫離了國家,強力的國家保護,企業就是外國財閥和財團隨意宰割的肉。
一群財閥就是戰後的美國政府首先需要維護的勢力集團除此之外沒有什麽好說的。
美帝國主義——這個詞用來形容美國其實本質上說並不為過。
雖然就帝國和霸權主義程度上美國在曆史特定期間做的還是很含蓄的。
而這也就是日本戰後企業繼續抱團的原因。
因為美國的限製,因為戰後條約的約束他們無法享受完整的主權保護需要看美國人的臉色。
那麽沒有辦法既然國家不強力就隻能企業自己團結起來了。
美國人規定的了國家層麵的東西卻沒法限製日本企業的合作。
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排外性極強的日本企業家和商人們明白自己的國家政權是虛弱的所以他們必須團結起來如果不團結那麽缺少市場、資源、能源的他們在不到幾年間就會被美國的財團吞掉。
就和美國人在拉美和歐洲做的事情一樣。
不團結的日本企業無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不抱成一團的日本財閥不可能抵抗的了美國財團勢力的攻擊。
他們手裏有著世界上最強的武力,控製著全世界全部交通要道很快也會控製世界上的主要能源基地。
美國人,美國財閥的先天優勢太多了,日本企業的先天劣勢太大。
如果日本企業不組成財團,財團不組成財閥,財閥不抱團不相互和軟弱無力地政府抱緊。
他們根本無法生存。
這也是一個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又被幹爹盯著死緊的小弟的無奈。
不是他們不想自由,是一旦他們幹了,前腳舉起反旗後腳美國人的軍艦飛機就會過來把日本炸得稀巴爛。
或者直接切斷馬六甲海峽和霍爾姆斯海峽的石油供應、切斷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巴西對日鐵礦石供應,切斷美國對日本糧食輸出。那麽日本用不了都久就會被耗死。
這就是日本這個國家的無奈。
想要走向世界就離不開資源,向要資源就得看幹爹的臉色。
相應的,即使幹爹的財團們沒事就想著強女——幹一把養女養女也隻能小心的躲開不要惹父親大人生氣。
實在是實力太不對等了,差距太大了。
商人喜歡吞並和投機但是也需要看情況,如果人本人不團結起來用不了兩年日本就成了美國的經濟殖民地了。
“還是看看我的舊金山條約吧~這裏還有些好玩的~”
翻過讓人心裏鬱悶的一頁,看向下一頁。
在舊金山條約領土問題最後一條上小空用紅筆勾出了這樣一條
【信托統治】章節:
日本同意美國對衝繩島本島以北(含琉球群島與大東群島)、孀婦岩南方之南方各島(含小笠原群島、西之與火山群島)等地送交聯合國之信托統治製度提議。在此提案獲得通過之前,美國對上述地區、所屬居民與所屬海域得擁有實施行政、立法、司法之權利。八重山群島根據《台北協議》主權歸於中華民國所屬。
“有這一條我的日奸之名恐怕可以穩穩地坐實了吧~”
和上自己的功績薄,小空空喝了口茶
“隻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知道原來的舊金山協議是什麽樣的~”
想著當年自己為了這一條使用了多少方法出了多少餿主意用了多少合法不合法自然超自然和不科學的手段才讓三分之一的衝繩群島跑到了台灣的地盤上去了。
想想那時候的自己累得和什麽似的但是再看看相冊最後那張照片……
那是青天白日旗飄揚在八重山島上的照片,是事後小空特地找人拍下來留作紀念的。
“剩下的事情就是兩個兄弟之間的問題了。”
把相冊收好,小心的放回到保險盒裏。
“我這個日本的土地神就不用瞎操心了~”
“董事長。”
井野原秘書來了
“南越的軍政府大總統武聖西來了。”
“啊~他來了?~正好,我也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