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青毓從拐子的手中救出了薑起,對於齊國公府長房一家來說,固然是救命恩人,可是對於齊國公府二房三房——尤其是娘家兄弟都牽扯進齊國公府謀嫡家醜的三房來說,霍青毓一行人固然不是仇人,也絕對不是什麽受歡迎的存在。
自家的臉麵就是被這夥不三不四的人扯下來扔到地上踩的,世人都知道家醜不可外揚,齊國公府滿門忠烈,累世清名,隻因這麽一遭兄弟鬩牆的醜聞,登時成了天下人的笑柄。自齊國公夫人抱著薑起在禦前告了一狀之後,滿朝的言官禦史紛紛上折子彈劾齊國公府兄弟鬩牆,謀害人命,因此事還牽扯到齊國公府三房太太的娘家兄弟,這些言官禦史在上奏的時候順帶彈劾了三房太太的娘家——禮吏部侍郎王中遠家門不正,縱容子女姑息養奸等罪名。又以王中遠本就是禮部侍郎,如今卻家宅不休,鬧出如此醜聞,甚至連累了朝廷清譽為由,懇請聖人將王中遠革職查辦。
遠在遼東的齊國公聽聞了消息,命人以八百裏加急的速度送了折子進京,請求聖人下旨徹查此案,各地守軍將領聽到動靜後,也紛紛附議齊國公的請求,認為武將在外征戰沙場,留家眷在京中,本來就是求個後顧無憂。倘若家眷在京,天子腳下卻連性命安危都不能保證,那麽武將在外又怎能安心守國?長此以往,必將使軍心不穩,而軍心不穩,則容易生亂。因此紛紛上折請求陛下徹查此案,倘若齊國公府三房眾人著實有謀害人命之舉,務必要從嚴懲處,還齊國公長房一個公道。也是肅清社稷,安穩民心。
永壽帝向來是兼聽則明,善於納諫。眼見文武百官群情激奮,當即下旨命大理寺嚴查此事。並下旨將王中遠革職在家,隻待案情水落石出,再做定奪。
消息一經傳開,朝野上下紛紛對陛下的仁德英明歌功頌德。卻苦了王家一族——不論是待嫁的女兒還是出了門子的媳婦兒,全都受了牽連。有人被夫家以此為由休了回來,因抹不開顏麵當夜便上吊自縊以證清白。還好被家人發現的早,且不過是虛驚一場。更有幾位適齡議親的姑娘小子,婚事全都沒了下文。而牽扯進此案的那位齊國公府三房太太的嫡親哥哥,更被大理寺以詢問案情為由,拘了起來。
原本是詩禮之家,一夜之間卻遭此橫禍,齊國公府三太太恨霍青毓這幫子罪魁禍首簡直恨得牙癢癢。偏生齊國公夫人為了答謝霍青毓對自家兒子的救命之恩,再三再四的下了帖子請人過府。
倘若是在平常,這齊國公府哪有齊國公夫人說話的餘地,可自從齊國公夫人抱著兒子進宮哭了那麽一場,連太後都送了兩位嬤嬤給撐場子——齊國公府二房三房看不起長房這位素來葳蕤怯弱的嫂子,可是對太後身邊兒的兩位嬤嬤,尤其是這兩位還能隨時出入皇宮跟太後娘娘和皇後娘娘通氣兒的嬤嬤,好歹也要給幾分顏麵的。
明攔著是不成了,不過示意管家小廝們在門上立個下馬威,打殺打殺這一夥人的氣焰,順道兒也打打齊國公夫人的臉,倒還是不成問題的。
卻沒想到霍青毓和馮老三的脾性這樣執拗,且對公府侯門的規矩知之甚詳,如今在大門外就吵嚷開來,憑白叫左鄰右舍看了熱鬧不說,更叫二房三房下不來台。
齊國公府大總管在台階兒上氣的渾身亂戰。俗話說宰相門前七品官兒,他堂堂朝廷一品公家的大總管,平日裏見過多少登門拜訪的高官顯貴,見了他無不客客氣氣的。唯有這夥揚州來的混人,竟敢在齊國公府的大門前如此下他的麵子。
給臉不要臉的混賬東西。
齊國公府大總管的眼睛裏恨不得噴出火來。可是眼睜睜看著載著“齊國公府大恩人”的翠幄青油車施施然的原路返回,大總管卻擔不起把主人的貴客往外攆的惡名,更擔不起把人逼到遼東告狀的罪責。當即把手一擺,守在門前的十來個青衣小廝立刻跑上前圍起了馬車。馮老三冷笑道:“怎麽著?你們齊國公府還想強留人不成?”
大總管似笑非笑的扯了扯嘴角,袖著手說道:“哪兒能啊!沈姑娘可是我們國公夫人親自下帖子請了來的貴客,小的怎麽敢強留沈姑娘。隻是想請沈姑娘略等個一時半刻,容小人進去討一討夫人的示下。”
饒是到了此時,齊國公府這位大總管仍沒忘了他主子的交代。三言兩語,倒是想把這逼迫恩人的惡名栽到齊國公夫人的頭上。
坐在馬車內的霍青毓勾了勾嘴角,索性說道:“齊國公府門檻兒太高,咱們寒門小戶不敢高攀。倘若夫人當真有心,還請屈尊降貴,親自來找我罷!”
馮老三幸災樂禍的看了那位大總管一眼,拱手說道:“告辭。”
“慢著!”齊國公府大總管臉色驟變,揚聲喝道:“俗語說客隨主便。沈姑娘如此舉動,可不是登門做客的道理罷?”
“你們方才那一番架勢,也不是成心請客的意思罷?”馮老三不待齊國公府大總管的話音兒落地,徑自說道:“咱們誰也甭笑話誰,半斤八兩而已。”
說罷,仍揮手叫馬夫趕車原路返回。
齊國公府十來個青衣小廝都守在馬車前不肯動。
馮老三冷笑道:“這是要動全武行了?”
一句話落,跟在馮老三身後的揚州漢子們也都繃起身子。
齊國公府大總管心中叫苦,正尋思著該怎麽開交,隻聽一陣馬蹄車輦之聲遠遠傳來。循聲望去,卻是二十來個身穿盔甲的親衛軍簇擁著梁國公府的一輛朱輪華蓋車和兩輛翠幄青油車到了門前。
跟車的一位小廝拿著拜帖上前,衝著齊國公府的大總管含笑說道:“這是我們梁國公府的拜帖,我們府上的七姑娘因著上次在昭陽公主府同齊國公夫人談的頗為投契,今兒便想來瞧瞧夫人。不請自來,還望恕狂誕之罪。”
齊國公府大總管臉色又是一變,接過了梁國公府小廝手內的拜帖,下意識的打量著胡菁瑜的馬車。
坐在馬車內的胡菁瑜也是心下慌亂,她是從下人的口中得知齊國公府今兒宴請霍青毓的消息的。又從霍老太君並母親和各房嬸嬸的口中得知,齊國公府二房三房的人興許會刁難霍青毓,她便坐不住了。便想著以探望齊國公夫人的借口登門拜訪,也好給霍青毓撐腰、相信齊國公府二房三房也不會當著她這個外人的麵兒,給霍青毓難堪。
因著事情牽扯到自家的寶貝閨女,霍老太君和梁國公夫人也顧不上禮數周到不周到,當下便同意了胡菁瑜的請求。若不是害怕舉止太過唐突反常引起外人的懷疑,隻怕霍老太君並梁國公夫人也一並跟了來。
這倒是胡菁瑜穿越這麽長時間以來,第一次接受家裏長輩交代下來的任務。再加上她心裏還存著一段要替霍青毓仗腰子的心事,整個人看起來倒比平常更有些躍躍欲試的凜冽。
因而她不等齊國公府大總管拿著她的拜帖進去通報,徑自掀開馬車簾子問道:“那邊兒是什麽人?怎麽還圍起來像是要打仗的樣子?”
梁國公府的跟車小廝見問,登時上前打聽,一時徹身回來,向胡菁瑜稟報道:“……是傳言中從拐子手裏救了齊國公府嫡孫少爺的那夥揚州商人。原是接了齊國公府的帖子登門拜訪,不想卻在門口兒碰上了薑家大總管的下馬威。此刻心裏惱著,要回去呢!”
那小廝不過十一二歲的年紀,眉目清秀口齒伶俐,幾句話的工夫就將方才的衝突描述的活靈活現,且話語中直指齊國公府以勢壓人,心懷不軌意欲給人沒臉。
那齊國公府的大總管聞聽此言,由不得惱羞成怒。剛要開口辯白,隻見梁國公府的那位七姑娘已經掀開馬車簾子跳了下來,徑自走到霍青毓的馬車外頭含笑說道:“原來是仗義出手,從拐子手裏解救了無數稚子的沈姑娘。沈姑娘高義早已傳遍天下。霍某仰慕許久。姑娘若是不嫌棄,便由我帶著姑娘進府可好?姑娘不要聽那總管信口胡說,我是見過齊國公夫人的。夫人生性柔婉,最是平易近人的。今兒齊國公府門上鬧的這一遭,定不是夫人的意思。沈姑娘若是抽身而走,豈不是辜負了齊國公夫人的一片心意?倘或叫有些壞人尋機生事,隻給姑娘扣一個‘行事狂誕,目無公府’的罪名,更是憑白汙蔑了姑娘的高義美名。”
坐在馬車裏的霍青毓著實沒有想到胡菁瑜的這一番舉動,雖是打亂了她的計劃,可不知怎麽地,霍青毓心中竟然升起了一絲感動的暖意。
這樣被人護著疼著的心意,她已經很久沒有感受過了。
自家的臉麵就是被這夥不三不四的人扯下來扔到地上踩的,世人都知道家醜不可外揚,齊國公府滿門忠烈,累世清名,隻因這麽一遭兄弟鬩牆的醜聞,登時成了天下人的笑柄。自齊國公夫人抱著薑起在禦前告了一狀之後,滿朝的言官禦史紛紛上折子彈劾齊國公府兄弟鬩牆,謀害人命,因此事還牽扯到齊國公府三房太太的娘家兄弟,這些言官禦史在上奏的時候順帶彈劾了三房太太的娘家——禮吏部侍郎王中遠家門不正,縱容子女姑息養奸等罪名。又以王中遠本就是禮部侍郎,如今卻家宅不休,鬧出如此醜聞,甚至連累了朝廷清譽為由,懇請聖人將王中遠革職查辦。
遠在遼東的齊國公聽聞了消息,命人以八百裏加急的速度送了折子進京,請求聖人下旨徹查此案,各地守軍將領聽到動靜後,也紛紛附議齊國公的請求,認為武將在外征戰沙場,留家眷在京中,本來就是求個後顧無憂。倘若家眷在京,天子腳下卻連性命安危都不能保證,那麽武將在外又怎能安心守國?長此以往,必將使軍心不穩,而軍心不穩,則容易生亂。因此紛紛上折請求陛下徹查此案,倘若齊國公府三房眾人著實有謀害人命之舉,務必要從嚴懲處,還齊國公長房一個公道。也是肅清社稷,安穩民心。
永壽帝向來是兼聽則明,善於納諫。眼見文武百官群情激奮,當即下旨命大理寺嚴查此事。並下旨將王中遠革職在家,隻待案情水落石出,再做定奪。
消息一經傳開,朝野上下紛紛對陛下的仁德英明歌功頌德。卻苦了王家一族——不論是待嫁的女兒還是出了門子的媳婦兒,全都受了牽連。有人被夫家以此為由休了回來,因抹不開顏麵當夜便上吊自縊以證清白。還好被家人發現的早,且不過是虛驚一場。更有幾位適齡議親的姑娘小子,婚事全都沒了下文。而牽扯進此案的那位齊國公府三房太太的嫡親哥哥,更被大理寺以詢問案情為由,拘了起來。
原本是詩禮之家,一夜之間卻遭此橫禍,齊國公府三太太恨霍青毓這幫子罪魁禍首簡直恨得牙癢癢。偏生齊國公夫人為了答謝霍青毓對自家兒子的救命之恩,再三再四的下了帖子請人過府。
倘若是在平常,這齊國公府哪有齊國公夫人說話的餘地,可自從齊國公夫人抱著兒子進宮哭了那麽一場,連太後都送了兩位嬤嬤給撐場子——齊國公府二房三房看不起長房這位素來葳蕤怯弱的嫂子,可是對太後身邊兒的兩位嬤嬤,尤其是這兩位還能隨時出入皇宮跟太後娘娘和皇後娘娘通氣兒的嬤嬤,好歹也要給幾分顏麵的。
明攔著是不成了,不過示意管家小廝們在門上立個下馬威,打殺打殺這一夥人的氣焰,順道兒也打打齊國公夫人的臉,倒還是不成問題的。
卻沒想到霍青毓和馮老三的脾性這樣執拗,且對公府侯門的規矩知之甚詳,如今在大門外就吵嚷開來,憑白叫左鄰右舍看了熱鬧不說,更叫二房三房下不來台。
齊國公府大總管在台階兒上氣的渾身亂戰。俗話說宰相門前七品官兒,他堂堂朝廷一品公家的大總管,平日裏見過多少登門拜訪的高官顯貴,見了他無不客客氣氣的。唯有這夥揚州來的混人,竟敢在齊國公府的大門前如此下他的麵子。
給臉不要臉的混賬東西。
齊國公府大總管的眼睛裏恨不得噴出火來。可是眼睜睜看著載著“齊國公府大恩人”的翠幄青油車施施然的原路返回,大總管卻擔不起把主人的貴客往外攆的惡名,更擔不起把人逼到遼東告狀的罪責。當即把手一擺,守在門前的十來個青衣小廝立刻跑上前圍起了馬車。馮老三冷笑道:“怎麽著?你們齊國公府還想強留人不成?”
大總管似笑非笑的扯了扯嘴角,袖著手說道:“哪兒能啊!沈姑娘可是我們國公夫人親自下帖子請了來的貴客,小的怎麽敢強留沈姑娘。隻是想請沈姑娘略等個一時半刻,容小人進去討一討夫人的示下。”
饒是到了此時,齊國公府這位大總管仍沒忘了他主子的交代。三言兩語,倒是想把這逼迫恩人的惡名栽到齊國公夫人的頭上。
坐在馬車內的霍青毓勾了勾嘴角,索性說道:“齊國公府門檻兒太高,咱們寒門小戶不敢高攀。倘若夫人當真有心,還請屈尊降貴,親自來找我罷!”
馮老三幸災樂禍的看了那位大總管一眼,拱手說道:“告辭。”
“慢著!”齊國公府大總管臉色驟變,揚聲喝道:“俗語說客隨主便。沈姑娘如此舉動,可不是登門做客的道理罷?”
“你們方才那一番架勢,也不是成心請客的意思罷?”馮老三不待齊國公府大總管的話音兒落地,徑自說道:“咱們誰也甭笑話誰,半斤八兩而已。”
說罷,仍揮手叫馬夫趕車原路返回。
齊國公府十來個青衣小廝都守在馬車前不肯動。
馮老三冷笑道:“這是要動全武行了?”
一句話落,跟在馮老三身後的揚州漢子們也都繃起身子。
齊國公府大總管心中叫苦,正尋思著該怎麽開交,隻聽一陣馬蹄車輦之聲遠遠傳來。循聲望去,卻是二十來個身穿盔甲的親衛軍簇擁著梁國公府的一輛朱輪華蓋車和兩輛翠幄青油車到了門前。
跟車的一位小廝拿著拜帖上前,衝著齊國公府的大總管含笑說道:“這是我們梁國公府的拜帖,我們府上的七姑娘因著上次在昭陽公主府同齊國公夫人談的頗為投契,今兒便想來瞧瞧夫人。不請自來,還望恕狂誕之罪。”
齊國公府大總管臉色又是一變,接過了梁國公府小廝手內的拜帖,下意識的打量著胡菁瑜的馬車。
坐在馬車內的胡菁瑜也是心下慌亂,她是從下人的口中得知齊國公府今兒宴請霍青毓的消息的。又從霍老太君並母親和各房嬸嬸的口中得知,齊國公府二房三房的人興許會刁難霍青毓,她便坐不住了。便想著以探望齊國公夫人的借口登門拜訪,也好給霍青毓撐腰、相信齊國公府二房三房也不會當著她這個外人的麵兒,給霍青毓難堪。
因著事情牽扯到自家的寶貝閨女,霍老太君和梁國公夫人也顧不上禮數周到不周到,當下便同意了胡菁瑜的請求。若不是害怕舉止太過唐突反常引起外人的懷疑,隻怕霍老太君並梁國公夫人也一並跟了來。
這倒是胡菁瑜穿越這麽長時間以來,第一次接受家裏長輩交代下來的任務。再加上她心裏還存著一段要替霍青毓仗腰子的心事,整個人看起來倒比平常更有些躍躍欲試的凜冽。
因而她不等齊國公府大總管拿著她的拜帖進去通報,徑自掀開馬車簾子問道:“那邊兒是什麽人?怎麽還圍起來像是要打仗的樣子?”
梁國公府的跟車小廝見問,登時上前打聽,一時徹身回來,向胡菁瑜稟報道:“……是傳言中從拐子手裏救了齊國公府嫡孫少爺的那夥揚州商人。原是接了齊國公府的帖子登門拜訪,不想卻在門口兒碰上了薑家大總管的下馬威。此刻心裏惱著,要回去呢!”
那小廝不過十一二歲的年紀,眉目清秀口齒伶俐,幾句話的工夫就將方才的衝突描述的活靈活現,且話語中直指齊國公府以勢壓人,心懷不軌意欲給人沒臉。
那齊國公府的大總管聞聽此言,由不得惱羞成怒。剛要開口辯白,隻見梁國公府的那位七姑娘已經掀開馬車簾子跳了下來,徑自走到霍青毓的馬車外頭含笑說道:“原來是仗義出手,從拐子手裏解救了無數稚子的沈姑娘。沈姑娘高義早已傳遍天下。霍某仰慕許久。姑娘若是不嫌棄,便由我帶著姑娘進府可好?姑娘不要聽那總管信口胡說,我是見過齊國公夫人的。夫人生性柔婉,最是平易近人的。今兒齊國公府門上鬧的這一遭,定不是夫人的意思。沈姑娘若是抽身而走,豈不是辜負了齊國公夫人的一片心意?倘或叫有些壞人尋機生事,隻給姑娘扣一個‘行事狂誕,目無公府’的罪名,更是憑白汙蔑了姑娘的高義美名。”
坐在馬車裏的霍青毓著實沒有想到胡菁瑜的這一番舉動,雖是打亂了她的計劃,可不知怎麽地,霍青毓心中竟然升起了一絲感動的暖意。
這樣被人護著疼著的心意,她已經很久沒有感受過了。